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占察善惡業報經 7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虛情假意的稱,要至誠,要懇切,那種種衰惱就會消失了,把這個報身舍掉,再生生于善處。沒說這個願者發願,如果你加上你的發願求生極樂世界,地藏王菩薩加持你,讓你得生極樂世界。

  我們在末法的衆生,一般的都爲生活所逼迫,種種因緣,如果你見到寺廟,能夠到寺廟裏拜一拜;不是善神,不是那些個神廟,是指佛菩薩;但是也沒有個求出離心,也沒說求定求慧,也沒有想學出要法門。我們很多佛弟子他沒想這些,了生死的願不切,不是信佛的人叁寶弟子都要了生死。我們可以自己問問自己心,是不是每天都求了生死?在家二衆優婆塞、優婆夷不說了,就我們出家的道友們,每天早晨上早殿,你發過願我要了生死?天天發願我要了生死,我要斷煩惱,是不是這樣做了自己都清楚。外人不清楚,唯有自己才清楚,每天對自己所做的惡都悔改嗎?都做過發願忏悔嗎?能出脫種種衰惱,這得禁得起考驗,自己最明白了,外人都不知道,外人誰知道你心裏想什麼。例如說,經常大家所念的當我們臨命終時,阿彌陀佛與諸聖衆,香華來迎接我,讓我心不顛倒,就能往生到極樂世界去了。能做得到嗎?你要以散亂心能去得了嗎?《阿彌陀經》說得很清楚,若一日、若二日、若叁日、若四日,乃至七日,你得做到一心不亂才能生。能生得得到一心不亂,不能生是你心裏散漫。你自己相信自己不?你認爲你能生不?說我決定能生,我心不散亂,意不顛倒。沒有病苦逼迫你,你發願可能做得到。若你在八苦交煎、生死之間的時候,那個時候還能這樣子嗎?

  求生淨土有個咒,嗡阿彌利達德傑哈啦吽。嗡阿彌利達德傑哈啦吽這十個字,如果在那個時候你還能念“嗡阿彌利達德傑哈啦吽”這麼一句,絕對能生。到那業障現前,咒不現前了。你平常一天念十萬遍?沒有。叁萬遍?沒有。念一萬遍?乃至一千,念一千遍?但是天天念,嗡阿彌利達德傑哈啦吽,絕對能生。到時候業障現前,咒語忘了,念不出來了。你必須平日的功力把業障消了,到時候你一念這個信心不變,雖然還有業障,阿彌陀佛的咒加持你。這就叫帶業往生,並不把業障消失,帶著業生極樂世界的。當你生到了,業障就沒有了,業障就消失了。所以我們的信心一定要堅固,不管你學哪一法,第一個條件就要信心堅固。地藏菩薩跟我們這樣說,也是讓我們信。

  【複次未來之時若在家若出家諸衆生等。欲求受清淨妙戒而先已作增上重罪不得受者。亦當如上修忏悔法。令其至心。得身口意善相已。即應可受。】

  複次未來之時,地藏菩薩又囑托我們,在末法的時候,未來那時候,或者在家的、或者出家的這些衆生,想要求一個叁皈五戒清淨的妙戒。但是過去犯了很多的罪,沒有機會受個叁皈,五戒、十戒、八戒更不要說了,就沒有機會能使我得受清淨妙戒;乃至于受過叁皈五戒,也得重罪消滅。如果是增上的重罪,你能得到受戒機會嗎?得不到,不得受者。因爲你做了增上重罪,你受不了戒。但是地藏王菩薩告訴我們方便,修忏悔法,達到至心,令其至心,身口意善相得到了,但是得從至心得到。或者你念佛,就是念一句阿彌陀佛,你得要至心的念,不是至心不靈,達到至心就靈了,受戒得戒,消災免難,你要滅罪難,罪難也消了。

  【若彼衆生欲習摩诃衍道。求受菩薩根本重戒。及願總受在家出家一切禁戒。所謂攝律儀戒。攝善法戒。攝化衆生戒。而不能得善好戒師。廣解菩薩法藏。先修行者。應當至心于道場內。恭敬供養。仰告十方諸佛菩薩請爲師證。一心立願。稱辯戒相。先說十根本重戒。次當總舉叁種戒聚。自誓而受。此亦得戒。】

  或者是若彼衆生想學摩诃衍道,摩诃衍就翻大乘道,想學大乘的經典,或者想受菩薩的重戒。我們道友都同時受菩薩戒,很多人都受過菩薩戒,菩薩戒不犯是不可能的,特別十重四十八輕,你心裏一動念就犯戒了,跟比丘比丘尼戒、叁皈、五戒完全不一樣。叁皈、五戒,乃至八戒、十戒、比丘戒、比丘尼戒,這是事,你得犯了才算究竟。菩薩戒不是,菩薩戒是理,你心裏一動念就犯戒了,不等造成事實。因爲是心戒,心戒是心犯,只要一起心動念,你就犯了戒。我們這凡夫心能不起心動念嗎?這是辦不到的。不過戒律總說,攝律儀戒,就是你規矩行住坐臥。攝善法戒,就是善法是惡法,這個就深了,善法跟惡法這個意義比那律儀戒就深了。菩薩戒是化衆生的戒,化度衆生,這裏頭化度衆生的善巧方便多,但是你舉心動念是不是合乎大悲心、合乎大慈心,這就分析了,講究至心。至心就是你製心一處,心誠懇,沒有妄念。

  這一段經文地藏王菩薩告訴我們,你要想攝受菩薩戒,或者得受根本戒,乃至于叁皈五戒,那你請師證明。誰是師父呢?十方諸佛菩薩,請十方諸佛菩薩來給你證明。你要發願,一心立願,注重在一心。這一心,咱們一會下文要專講的。把戒相了解清楚,稱辯戒相。先說十根本,這叫重戒;以後才說四十八輕,這叫輕戒。輕重都具足了,身口意都具足了,在佛前自己發願自己受。自誓受戒,對佛像,對菩薩像,或對地藏像,沒有師父給我授戒,找不到師父給我授戒,那你對佛像前受吧!但是得至心。地藏菩薩說的善巧方便,如果你能至心,在佛前受也得戒,這是大乘受戒法。你要想行菩薩道,你必須得受菩薩戒,身口意叁聚淨戒,攝律儀戒、攝善法戒、饒益有情戒。菩薩要受饒益有情,就是利益衆生,利益衆生有十重四十八輕戒,那叫菩薩戒,利益衆生戒。一般的在家人叫二聚淨戒,出家人叫五聚淨戒。大乘摩诃衍這個要專講一下。就是我們發菩提心了,要行菩薩道,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你要受菩薩戒,受菩薩戒應當受菩薩的根本重戒。受了戒要持戒,特別是攝善法戒,收攝一切善法,攝是攝受的意思,把所有善法都布施給一切衆生,這從行善方面做好事方面講。但是你要想利益一切衆生,你第一個要攝律儀戒。菩薩有菩薩的律儀,攝律儀戒把大乘小乘一切所所製止的,止惡行善的一切方便,這就叫攝律儀戒。收攝一切善法,把這一切善都布施給一切衆生,攝化衆生戒,要想化度衆生,佛也製的有戒律。你要想度一切衆生,願一切衆生都成佛,得先具足一切戒。

  沒有清淨戒師,找不到清淨戒師。不懂得戒法的不能傳授戒,那叫清淨戒師。在戒律裏面有講,如果戒師不清淨,你不得傳戒說法。蕅益大師他想受戒,他在南閻浮提觀察,找五個清淨戒師找不到,沒有,不可能。他在《大藏經》裏找,才找著善惡業報經。這個經以前沒人說,是從蕅益大師開始的,他在藏經裏找著的。找著,他就依著這個善惡業報經拜忏,拜占察忏,他得了清淨輪相,他得了戒了。但是他不會做占察輪,所以這個法也沒得到傳。一直到弘一大師,弘一大師是專弘蕅益大師的,他查出來,弘一大師才做占察輪,才發願弘揚《占察善惡業報經》。他做這占察輪,他沒有講《占察善惡業報經》。《占察善惡業報經》,蕅益大師做的一部《占察義疏》,除了這麼一個注解之外,其他注解沒有。

  這裏頭告訴我們,行善屬于攝善法戒,收攝一切善法戒。行善裏頭的也有行善的規矩,我們做好事,犯了錯誤了還不知道。做好事,也有做好事的規律,這叫攝善法戒,戒律裏講得很清楚。在你行布施道攝受衆生的時候,你心裏有雜念沒有?心裏清淨沒有?這個關系非常大,因此必須得想到。同時要護念自己,像我們無緣無故的傷害衆生,殺衆生,你不知道。舉個例子說,我們早晨出來走路,你知道你腳下踩死那個小蟲子,你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生命?這告訴我們,假使你早晨一開始走路,你要念一個偈子,“從朝寅旦直至暮,一切衆生自回護,若于足下喪其形,願汝即時生淨土”,念念觀想把這些衆生都送到極樂世界去。因爲你不知道傷了沒有傷,你早晨先念這個偈子,完了下床穿鞋走路。假使說把它誤傷踩死了,把它送到極樂世界去了,願汝即時生淨土。你有這個力量嗎?不是你的力量,這個偈頌是一切諸佛的力量,你念這個偈頌假一切諸佛菩薩的力量,表示你念念的利益衆生,念念的不傷害衆生,因爲你這一念就感到諸佛菩薩的加持力。

  這個偈子是《華嚴經》文殊菩薩說的淨行品,文殊菩薩告訴我們,你早晨一起來,一穿鞋要出去的時候,你千萬要注意,你先把這個咒念一念,這個經上就是咒,從早晨一直到晚上,到你上床不走路爲止,“從朝寅旦直至暮,一切衆生自回護,若于足下喪其形,願汝即時生淨土”,這又是願又是行。淨行就是大願,文殊菩薩大願,一共有一百四十個,你都能念一念,直至成佛。善財童子參完了彌勒菩薩,彌勒菩薩讓他再參文殊,文殊菩薩讓他念這個,文殊菩薩才讓他去參普賢菩薩,所以占察善惡業報裏頭有很多是《華嚴經》的偈頌。爲什麼弘一法師把《占察善惡業報經》認爲是大乘,不是小乘,不是一般認爲算命、批八字、打卦,那就絕對錯誤的,這跟那個不同。這叫心法,心地法門,善用其心。

  【複次。未來世諸衆生等。欲求出家及已出家。若不能得善好戒師。及清淨僧衆。其心疑惑。不得如法受于禁戒者。但能學發無上道心。亦令身口意得清淨已。其未出家者。應當剃發。被服法衣。如上立願自誓而受菩薩律儀叁種戒聚。則名具獲波羅提木叉出家之戒。名爲比丘比丘尼。即應推求聲聞律藏。及菩薩所習摩德勒伽藏。受持讀誦。觀察修行。】

  地藏菩薩又說,複次未來世的諸衆生,欲求出家,未來衆生發心想離開塵世想出家;或者已經出家了,就說我們比丘比丘尼,我們要求得戒,沒有清淨的善師。末法,南閻浮提,在明朝的時候,蕅益大師在南閻浮提找五個清淨比丘,沒有,受不成戒。現在的末法傳戒的時候,也是都很多不依佛製。佛規定二十歲才能受戒,但我們的善巧方便還能借。例如我出家,我才十六歲,受比丘戒,怎麼辦?得戒和尚借一歲,借給我一歲,傳戒和尚借一歲,大師父借一歲,領導我的引禮師借一歲,就湊夠二十歲了。這能借得到嗎?這叫捏著鼻子哄眼睛,眼睛看見這個不可以,把鼻子捂上聞不到味就行了,實際上是不能得戒的。在南贍部洲找五個清淨比丘找不到,蕅益大師也想得清淨戒,所以在《大藏經》裏找,找出來《占察善惡業報經》,依著《占察善惡業報經》,發無上的道心,占察用占察輪,得到叁業清淨了,那地藏王菩薩就是得戒和尚,地藏王菩薩也是引禮師,地藏菩薩也是叁師,叁師七證引禮師,地藏菩薩一個人包辦了。就是你念地藏王菩薩,用占察輪相,占察輪的叁業清淨,你得戒了,這是地藏菩薩說的。

  你心有疑惑,不能如法的得受禁戒,那你怎麼辦呢?你先學發無上道心。無上道心,簡單說,發菩提心,使你身口意得清淨。發菩提心,這個時候身口意清淨,沒有出家的可以剃度出家,已經出了家的你要立願,立什麼願呢?自誓,自己發誓願來受菩薩戒,來受叁聚淨戒。這時候具足波羅提木叉的出家之戒,就算比丘比丘尼。之後,受完了再去學毗尼律藏,菩薩摩德勒伽藏,受持讀誦,觀察修行。比丘比丘尼戒是屬于清淨僧,受戒了時候最尊貴了,最無上了,到達什麼程度呢?人天師表。待你擲輪相,得了清淨輪相的時候,地藏王菩薩給你授的叁壇戒,沙彌、比丘、菩薩。

  不過這個問題在《瑜伽師地論》上也這樣說,像法已經過了,末法時期,這個時候想受戒非常難,沒有清淨的戒師了,那你就做無作無律的,無作這種律儀來受。但是你思想不能有懷疑,如果懷疑戒師傳戒的師父不清淨,在你受戒給你授戒的清衆不清淨,你不能得戒。因此地藏菩薩他行善巧方便,他又告訴我們,你要想得戒,若沒有師父給你傳得戒,那你怎麼辦呢?地藏菩薩告訴我們,你就跪在佛前拜占察忏。這個拜忏不修其他的,專求得戒,這叫求戒拜,專門求得戒。這個時候要發無上道心,無上道心就是菩提心。無上道心,發成佛的心。但是你得擲身口意叁業輪相,如果叁業輪相都清淨了,那我給你授戒了。地藏菩薩說你叁業輪相都拜到清淨了,你已經得戒了,沒出家可以剃度,可以披上法衣,地藏菩薩收你作徒弟,給你授了叁壇大戒。但是輪相得清淨,這個不能冒充的,絕對拜的叁業清淨,這叫自受戒。蕅益大師就是這麼受的戒,所以蕅益大師提倡《占察善惡業報經》,這是他的受戒的緣起。

  【若雖出家而其年未滿二十者。應當先誓願受十根本戒。及受沙彌沙彌尼所有別戒。既受戒已。亦名沙彌沙彌尼。即應親近供養給侍先舊出家學大乘心具受戒者。求爲依止之師。請問教戒。修行威儀。如沙彌沙彌尼法。】

  若雖出家,已經出家了;年未滿二十,還不到二十歲;這個時候只能發願,不能受戒。先發一個願受的,受沙彌十戒,十根本戒,或者受沙彌戒。特別指出來,沙彌尼的別戒也一樣,也用擲法受沙彌、沙彌尼戒,只要依《占察經》受了戒了,也叫沙彌、沙彌尼。

  但是應當供養給侍舊出家學大乘心的具戒者,這個說得很明白,學大乘心的,不能跟著學小乘人一塊。學大乘心的人做什麼呢?只能依著他跟前做你的依止師。你要出家得有依止師,這五年當中你得依止師父,不能離開師父,隨時向師父請教戒,如何修行儀軌,如何持沙彌、沙彌尼戒,讓師父隨時教授你。但是依著地藏王菩薩受,年沒滿二十的,地藏菩薩也不給你授,你不能算比丘、比丘尼,你必須得年滿二十。你可以先受十根本戒、沙彌尼別戒,可以受菩薩戒,但是還是作爲沙彌、沙彌尼。說我光受菩薩戒,那只能在家居士,出家不行,不受比丘戒而受菩薩戒的,不能算出家人,得受比丘比丘尼戒的才能算比丘比丘尼。說我已經出家了,年沒滿二十歲,那你不能受戒,受戒也不得。因此在出家受戒的威儀上,蕅益大師對這個問題非常重視。

  同時你依著經律、依著這個方式受了戒,受了戒你要先親近供養叁寶,你要先發道心,得找學大乘的受具足戒的師父親近供養。這個意思就說比你自己出家早的,滿了十年的,得滿十年的,學大乘的,這樣的來認他作師父,親近供養,跟著他出家,不要跟著受小乘戒的人出家。但是你身口意叁業經常得對他們恭敬。這個裏頭這個發心有很大區別,發大道心的,沒發道心的,兩個有區別。沒有發菩薩心就是菩薩比丘,一個發心與不發心,什麼叫菩薩,什麼叫凡夫,就在發心上區別,發了菩提心的人就是菩薩,未發菩提心人就是凡夫。

  

  

《占察善惡業報經 7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