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占察善恶业报经 7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虚情假意的称,要至诚,要恳切,那种种衰恼就会消失了,把这个报身舍掉,再生生于善处。没说这个愿者发愿,如果你加上你的发愿求生极乐世界,地藏王菩萨加持你,让你得生极乐世界。

  我们在末法的众生,一般的都为生活所逼迫,种种因缘,如果你见到寺庙,能够到寺庙里拜一拜;不是善神,不是那些个神庙,是指佛菩萨;但是也没有个求出离心,也没说求定求慧,也没有想学出要法门。我们很多佛弟子他没想这些,了生死的愿不切,不是信佛的人三宝弟子都要了生死。我们可以自己问问自己心,是不是每天都求了生死?在家二众优婆塞、优婆夷不说了,就我们出家的道友们,每天早晨上早殿,你发过愿我要了生死?天天发愿我要了生死,我要断烦恼,是不是这样做了自己都清楚。外人不清楚,唯有自己才清楚,每天对自己所做的恶都悔改吗?都做过发愿忏悔吗?能出脱种种衰恼,这得禁得起考验,自己最明白了,外人都不知道,外人谁知道你心里想什么。例如说,经常大家所念的当我们临命终时,阿弥陀佛与诸圣众,香华来迎接我,让我心不颠倒,就能往生到极乐世界去了。能做得到吗?你要以散乱心能去得了吗?《阿弥陀经》说得很清楚,若一日、若二日、若三日、若四日,乃至七日,你得做到一心不乱才能生。能生得得到一心不乱,不能生是你心里散漫。你自己相信自己不?你认为你能生不?说我决定能生,我心不散乱,意不颠倒。没有病苦逼迫你,你发愿可能做得到。若你在八苦交煎、生死之间的时候,那个时候还能这样子吗?

  求生净土有个咒,嗡阿弥利达德杰哈啦吽。嗡阿弥利达德杰哈啦吽这十个字,如果在那个时候你还能念“嗡阿弥利达德杰哈啦吽”这么一句,绝对能生。到那业障现前,咒不现前了。你平常一天念十万遍?没有。三万遍?没有。念一万遍?乃至一千,念一千遍?但是天天念,嗡阿弥利达德杰哈啦吽,绝对能生。到时候业障现前,咒语忘了,念不出来了。你必须平日的功力把业障消了,到时候你一念这个信心不变,虽然还有业障,阿弥陀佛的咒加持你。这就叫带业往生,并不把业障消失,带着业生极乐世界的。当你生到了,业障就没有了,业障就消失了。所以我们的信心一定要坚固,不管你学哪一法,第一个条件就要信心坚固。地藏菩萨跟我们这样说,也是让我们信。

  【复次未来之时若在家若出家诸众生等。欲求受清净妙戒而先已作增上重罪不得受者。亦当如上修忏悔法。令其至心。得身口意善相已。即应可受。】

  复次未来之时,地藏菩萨又嘱托我们,在末法的时候,未来那时候,或者在家的、或者出家的这些众生,想要求一个三皈五戒清净的妙戒。但是过去犯了很多的罪,没有机会受个三皈,五戒、十戒、八戒更不要说了,就没有机会能使我得受清净妙戒;乃至于受过三皈五戒,也得重罪消灭。如果是增上的重罪,你能得到受戒机会吗?得不到,不得受者。因为你做了增上重罪,你受不了戒。但是地藏王菩萨告诉我们方便,修忏悔法,达到至心,令其至心,身口意善相得到了,但是得从至心得到。或者你念佛,就是念一句阿弥陀佛,你得要至心的念,不是至心不灵,达到至心就灵了,受戒得戒,消灾免难,你要灭罪难,罪难也消了。

  【若彼众生欲习摩诃衍道。求受菩萨根本重戒。及愿总受在家出家一切禁戒。所谓摄律仪戒。摄善法戒。摄化众生戒。而不能得善好戒师。广解菩萨法藏。先修行者。应当至心于道场内。恭敬供养。仰告十方诸佛菩萨请为师证。一心立愿。称辩戒相。先说十根本重戒。次当总举三种戒聚。自誓而受。此亦得戒。】

  或者是若彼众生想学摩诃衍道,摩诃衍就翻大乘道,想学大乘的经典,或者想受菩萨的重戒。我们道友都同时受菩萨戒,很多人都受过菩萨戒,菩萨戒不犯是不可能的,特别十重四十八轻,你心里一动念就犯戒了,跟比丘比丘尼戒、三皈、五戒完全不一样。三皈、五戒,乃至八戒、十戒、比丘戒、比丘尼戒,这是事,你得犯了才算究竟。菩萨戒不是,菩萨戒是理,你心里一动念就犯戒了,不等造成事实。因为是心戒,心戒是心犯,只要一起心动念,你就犯了戒。我们这凡夫心能不起心动念吗?这是办不到的。不过戒律总说,摄律仪戒,就是你规矩行住坐卧。摄善法戒,就是善法是恶法,这个就深了,善法跟恶法这个意义比那律仪戒就深了。菩萨戒是化众生的戒,化度众生,这里头化度众生的善巧方便多,但是你举心动念是不是合乎大悲心、合乎大慈心,这就分析了,讲究至心。至心就是你制心一处,心诚恳,没有妄念。

  这一段经文地藏王菩萨告诉我们,你要想摄受菩萨戒,或者得受根本戒,乃至于三皈五戒,那你请师证明。谁是师父呢?十方诸佛菩萨,请十方诸佛菩萨来给你证明。你要发愿,一心立愿,注重在一心。这一心,咱们一会下文要专讲的。把戒相了解清楚,称辩戒相。先说十根本,这叫重戒;以后才说四十八轻,这叫轻戒。轻重都具足了,身口意都具足了,在佛前自己发愿自己受。自誓受戒,对佛像,对菩萨像,或对地藏像,没有师父给我授戒,找不到师父给我授戒,那你对佛像前受吧!但是得至心。地藏菩萨说的善巧方便,如果你能至心,在佛前受也得戒,这是大乘受戒法。你要想行菩萨道,你必须得受菩萨戒,身口意三聚净戒,摄律仪戒、摄善法戒、饶益有情戒。菩萨要受饶益有情,就是利益众生,利益众生有十重四十八轻戒,那叫菩萨戒,利益众生戒。一般的在家人叫二聚净戒,出家人叫五聚净戒。大乘摩诃衍这个要专讲一下。就是我们发菩提心了,要行菩萨道,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你要受菩萨戒,受菩萨戒应当受菩萨的根本重戒。受了戒要持戒,特别是摄善法戒,收摄一切善法,摄是摄受的意思,把所有善法都布施给一切众生,这从行善方面做好事方面讲。但是你要想利益一切众生,你第一个要摄律仪戒。菩萨有菩萨的律仪,摄律仪戒把大乘小乘一切所所制止的,止恶行善的一切方便,这就叫摄律仪戒。收摄一切善法,把这一切善都布施给一切众生,摄化众生戒,要想化度众生,佛也制的有戒律。你要想度一切众生,愿一切众生都成佛,得先具足一切戒。

  没有清净戒师,找不到清净戒师。不懂得戒法的不能传授戒,那叫清净戒师。在戒律里面有讲,如果戒师不清净,你不得传戒说法。蕅益大师他想受戒,他在南阎浮提观察,找五个清净戒师找不到,没有,不可能。他在《大藏经》里找,才找着善恶业报经。这个经以前没人说,是从蕅益大师开始的,他在藏经里找着的。找着,他就依着这个善恶业报经拜忏,拜占察忏,他得了清净轮相,他得了戒了。但是他不会做占察轮,所以这个法也没得到传。一直到弘一大师,弘一大师是专弘蕅益大师的,他查出来,弘一大师才做占察轮,才发愿弘扬《占察善恶业报经》。他做这占察轮,他没有讲《占察善恶业报经》。《占察善恶业报经》,蕅益大师做的一部《占察义疏》,除了这么一个注解之外,其他注解没有。

  这里头告诉我们,行善属于摄善法戒,收摄一切善法戒。行善里头的也有行善的规矩,我们做好事,犯了错误了还不知道。做好事,也有做好事的规律,这叫摄善法戒,戒律里讲得很清楚。在你行布施道摄受众生的时候,你心里有杂念没有?心里清净没有?这个关系非常大,因此必须得想到。同时要护念自己,像我们无缘无故的伤害众生,杀众生,你不知道。举个例子说,我们早晨出来走路,你知道你脚下踩死那个小虫子,你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生命?这告诉我们,假使你早晨一开始走路,你要念一个偈子,“从朝寅旦直至暮,一切众生自回护,若于足下丧其形,愿汝即时生净土”,念念观想把这些众生都送到极乐世界去。因为你不知道伤了没有伤,你早晨先念这个偈子,完了下床穿鞋走路。假使说把它误伤踩死了,把它送到极乐世界去了,愿汝即时生净土。你有这个力量吗?不是你的力量,这个偈颂是一切诸佛的力量,你念这个偈颂假一切诸佛菩萨的力量,表示你念念的利益众生,念念的不伤害众生,因为你这一念就感到诸佛菩萨的加持力。

  这个偈子是《华严经》文殊菩萨说的净行品,文殊菩萨告诉我们,你早晨一起来,一穿鞋要出去的时候,你千万要注意,你先把这个咒念一念,这个经上就是咒,从早晨一直到晚上,到你上床不走路为止,“从朝寅旦直至暮,一切众生自回护,若于足下丧其形,愿汝即时生净土”,这又是愿又是行。净行就是大愿,文殊菩萨大愿,一共有一百四十个,你都能念一念,直至成佛。善财童子参完了弥勒菩萨,弥勒菩萨让他再参文殊,文殊菩萨让他念这个,文殊菩萨才让他去参普贤菩萨,所以占察善恶业报里头有很多是《华严经》的偈颂。为什么弘一法师把《占察善恶业报经》认为是大乘,不是小乘,不是一般认为算命、批八字、打卦,那就绝对错误的,这跟那个不同。这叫心法,心地法门,善用其心。

  【复次。未来世诸众生等。欲求出家及已出家。若不能得善好戒师。及清净僧众。其心疑惑。不得如法受于禁戒者。但能学发无上道心。亦令身口意得清净已。其未出家者。应当剃发。被服法衣。如上立愿自誓而受菩萨律仪三种戒聚。则名具获波罗提木叉出家之戒。名为比丘比丘尼。即应推求声闻律藏。及菩萨所习摩德勒伽藏。受持读诵。观察修行。】

  地藏菩萨又说,复次未来世的诸众生,欲求出家,未来众生发心想离开尘世想出家;或者已经出家了,就说我们比丘比丘尼,我们要求得戒,没有清净的善师。末法,南阎浮提,在明朝的时候,蕅益大师在南阎浮提找五个清净比丘,没有,受不成戒。现在的末法传戒的时候,也是都很多不依佛制。佛规定二十岁才能受戒,但我们的善巧方便还能借。例如我出家,我才十六岁,受比丘戒,怎么办?得戒和尚借一岁,借给我一岁,传戒和尚借一岁,大师父借一岁,领导我的引礼师借一岁,就凑够二十岁了。这能借得到吗?这叫捏着鼻子哄眼睛,眼睛看见这个不可以,把鼻子捂上闻不到味就行了,实际上是不能得戒的。在南赡部洲找五个清净比丘找不到,蕅益大师也想得清净戒,所以在《大藏经》里找,找出来《占察善恶业报经》,依着《占察善恶业报经》,发无上的道心,占察用占察轮,得到三业清净了,那地藏王菩萨就是得戒和尚,地藏王菩萨也是引礼师,地藏菩萨也是三师,三师七证引礼师,地藏菩萨一个人包办了。就是你念地藏王菩萨,用占察轮相,占察轮的三业清净,你得戒了,这是地藏菩萨说的。

  你心有疑惑,不能如法的得受禁戒,那你怎么办呢?你先学发无上道心。无上道心,简单说,发菩提心,使你身口意得清净。发菩提心,这个时候身口意清净,没有出家的可以剃度出家,已经出了家的你要立愿,立什么愿呢?自誓,自己发誓愿来受菩萨戒,来受三聚净戒。这时候具足波罗提木叉的出家之戒,就算比丘比丘尼。之后,受完了再去学毗尼律藏,菩萨摩德勒伽藏,受持读诵,观察修行。比丘比丘尼戒是属于清净僧,受戒了时候最尊贵了,最无上了,到达什么程度呢?人天师表。待你掷轮相,得了清净轮相的时候,地藏王菩萨给你授的三坛戒,沙弥、比丘、菩萨。

  不过这个问题在《瑜伽师地论》上也这样说,像法已经过了,末法时期,这个时候想受戒非常难,没有清净的戒师了,那你就做无作无律的,无作这种律仪来受。但是你思想不能有怀疑,如果怀疑戒师传戒的师父不清净,在你受戒给你授戒的清众不清净,你不能得戒。因此地藏菩萨他行善巧方便,他又告诉我们,你要想得戒,若没有师父给你传得戒,那你怎么办呢?地藏菩萨告诉我们,你就跪在佛前拜占察忏。这个拜忏不修其他的,专求得戒,这叫求戒拜,专门求得戒。这个时候要发无上道心,无上道心就是菩提心。无上道心,发成佛的心。但是你得掷身口意三业轮相,如果三业轮相都清净了,那我给你授戒了。地藏菩萨说你三业轮相都拜到清净了,你已经得戒了,没出家可以剃度,可以披上法衣,地藏菩萨收你作徒弟,给你授了三坛大戒。但是轮相得清净,这个不能冒充的,绝对拜的三业清净,这叫自受戒。蕅益大师就是这么受的戒,所以蕅益大师提倡《占察善恶业报经》,这是他的受戒的缘起。

  【若虽出家而其年未满二十者。应当先誓愿受十根本戒。及受沙弥沙弥尼所有别戒。既受戒已。亦名沙弥沙弥尼。即应亲近供养给侍先旧出家学大乘心具受戒者。求为依止之师。请问教戒。修行威仪。如沙弥沙弥尼法。】

  若虽出家,已经出家了;年未满二十,还不到二十岁;这个时候只能发愿,不能受戒。先发一个愿受的,受沙弥十戒,十根本戒,或者受沙弥戒。特别指出来,沙弥尼的别戒也一样,也用掷法受沙弥、沙弥尼戒,只要依《占察经》受了戒了,也叫沙弥、沙弥尼。

  但是应当供养给侍旧出家学大乘心的具戒者,这个说得很明白,学大乘心的,不能跟着学小乘人一块。学大乘心的人做什么呢?只能依着他跟前做你的依止师。你要出家得有依止师,这五年当中你得依止师父,不能离开师父,随时向师父请教戒,如何修行仪轨,如何持沙弥、沙弥尼戒,让师父随时教授你。但是依着地藏王菩萨受,年没满二十的,地藏菩萨也不给你授,你不能算比丘、比丘尼,你必须得年满二十。你可以先受十根本戒、沙弥尼别戒,可以受菩萨戒,但是还是作为沙弥、沙弥尼。说我光受菩萨戒,那只能在家居士,出家不行,不受比丘戒而受菩萨戒的,不能算出家人,得受比丘比丘尼戒的才能算比丘比丘尼。说我已经出家了,年没满二十岁,那你不能受戒,受戒也不得。因此在出家受戒的威仪上,蕅益大师对这个问题非常重视。

  同时你依着经律、依着这个方式受了戒,受了戒你要先亲近供养三宝,你要先发道心,得找学大乘的受具足戒的师父亲近供养。这个意思就说比你自己出家早的,满了十年的,得满十年的,学大乘的,这样的来认他作师父,亲近供养,跟着他出家,不要跟着受小乘戒的人出家。但是你身口意三业经常得对他们恭敬。这个里头这个发心有很大区别,发大道心的,没发道心的,两个有区别。没有发菩萨心就是菩萨比丘,一个发心与不发心,什么叫菩萨,什么叫凡夫,就在发心上区别,发了菩提心的人就是菩萨,未发菩提心人就是凡夫。

  

  

《占察善恶业报经 7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