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有能施所施,這就顯得深了。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,大悲心是普遍的慈悲,把我所修的法、所證得的法,布施給一切衆生。衆生能得到嗎?單視你的心,你的心布施給衆生,衆生能得到加持。
我剛才說發菩提心,必須得具足這叁種心,叁心合一了,這才叫發菩提心。我們經常說發菩提心,簡單說就是覺,菩提就是覺,就是一個覺悟明白的心,覺悟明白的心就是自他兩利,乃至于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衆生相、無壽者相,這叁心具足于一念間。這講解時候這樣分析,等你執行的時候,叁心就是一心了,就在一念間;在你平時修觀想的時候,叁心即是一心。在我在西藏學,我們都說是叫密宗,它第一個心叫出離心,跟這個直心、正念、真如是一樣的意思。不過密宗說你先把一切都放下,要出離。對于世間要有一事一物挂礙,你出離不了了。就是一切無挂無礙的出離心,不是僅爲自己,讓一切衆生都能出離。所以爲什麼叫密?它的深義就是,比如說出離心,叫一切衆生都出離。當我念阿彌陀佛,想生極樂世界的時候,這個世界上一切受苦受難跟我同時的生極樂世界。他念一句阿彌陀佛,他不是想我自己生極樂世界,所有這一切受苦受難跟我同時生極樂世界,大悲心!在密宗講第一心出離心,第二心就是大悲心,在我們顯教講第叁心是大悲心,有點次第不同,因爲它加一個般若心。我在西藏的教授是這樣子的,出離心,大悲心,自己具足出離心了,讓一切衆生都能夠出離,這個含義就是大悲心了。當自己一求出離,他沒有想到就是我自己出離就算了,一想出離就想到一切衆生跟我同時出離,讓一切衆生都出離,這是真正大悲。我們一般的說大悲,絕不是愛見,絕不是感情,是法界心。這個道理懂得的,那不是感情用事,不是癡愛用事。因爲什麼呢?它第叁心叫般若,般若心就是智慧。般若即是智慧,翻智慧。具足大智慧的人,他希望成就一切衆生到彼岸。
所以具足這幾種心了,你再去觀想一切世間相。觀想世間相就轉變世間,從你心裏轉變世間。因爲這個堅淨信菩薩,他看見這世界上這種災難,他就想怎麼樣轉變它,讓衆生知道善惡,完了再深入。我上來講的是目的,這個中間講的經文是手段,用什麼手段達到這個目的。所以堅淨信菩薩又向佛說,“爾時”。在這個世界變亂動蕩不安的時候,這些個衆生他看見世間上災亂,心常怯弱,心裏恐怖感,憂慮自己的身,加上他一切眷屬,在生活當中連衣食都不能得到溫飽,不得衣食充養軀命,像這類衆生他的障礙因緣就多了。他于佛法還能信嗎?于佛法中鈍根少信,就說他業障很重,不信佛。連信都不信,還能得道嗎?信佛的少,那就說行善的就少,修道的就少,得道的極少了,乃至于沒有。到這個時間,漸漸于叁乘中,信心成就亦複甚鮮。不論小乘、中乘、大乘,不論哪一法,生不起信念。學世間的禅定,發諸通業,自知宿命,次轉無有,就是根本沒有了,得神通的,得智慧的,這個世間上沒有了,乃至于自己知道過去,得到宿命通的,沒有了。這叫末法,得道者,修道者,修禅定的,信心堅定的,一切全無。這是末法現象,咱們現在將近,還沒到,我們還有這麼多道友信,這麼多人學習。末法一萬年,我們這才一兩千年,還沒深入到那個程度。
在那個時候,不知出要,不知道出叁惡道的要徑。學佛修行就出叁惡道了,沒有不知道,不知道他怎麼修呢?不知道就修不成了。這個時候的人根機非常鈍,鈍根;換句話說,沒智慧。對于佛法不信,或是少信,乃至沒有增上緣。換句話說,沒增上緣,遇不著好同參道友,也遇不著名師教導,就沒有增上緣。
不但獲一乘道果的沒有,乃至小中乘叁乘道果全沒有了。現在聽說誰得道了嗎?聽到的少。我出家八十年了,我遇到的得道的,我認爲是得道者不多。在我的心目中,我所尊敬的大德們,大概有十幾位。但這十幾位也不是得道,也不是說當生給你證得阿羅漢果,乃至行菩薩道,證得道果,只是這樣認爲。像我們知道唐朝道宣律師,證得四果阿羅漢,有天人證明給他送飯,天人說的證得四果了。但是我們這個世界上,有些個大菩薩我們認識不到,他示現的跟我們差不多,實際上跟我們不一樣。
在末法時間,雖然是證道的少,那些文殊、普賢、觀音、地藏、彌勒,他們都在人間,都沒離開人間。我們是不是認得到呢?那得看我們個人的福德智慧。你個人有福德智慧,你會遇得到;你福德智慧因緣沒有,認識不到。因爲在這個堅淨信菩薩說,他的主要目的,就想讓我們明白善惡,向善去惡,他向佛請求就是這個意思。佛不跟他說,而叫他去請問地藏王菩薩,這個咱們後頭再講。
堅淨信菩薩上來這段話,請佛這段話是佛常說的,佛經常說到了末法時候,那些個現象是什麼現象。不過堅淨信在這又重覆起來了,說佛所的這些話你別忘記了,意思就是這樣子。那現在這個時間到了,應該怎麼樣來使這些人覺悟,能有法可依,有法可學。所以我前頭舉文殊菩薩教我們的善用其心,這是我根據華嚴義,文殊師利菩薩在《淨行品》上說,我們學法要會學。怎麼樣算會學、怎麼樣算不會學呢?達到什麼樣子算我們會學佛法呢?佛教導我們善用其心,就是文殊師利菩薩教授我們善用其心。但是我們這個用心不會用,要學學文殊師利菩薩《華嚴經》的〈淨行品〉,那有一百多種,你怎麼樣來用你的心,那就是善用其心。這些個說的跟做的很難得相符,如果我們說的跟我們自己所做的言跟行相合,乃至于心能指導行,行能啓發心,這就更難得了。
第一個,我們先要把貪瞋癡放下。我們天天念,我們道友們天天每人都要念,我們的貪心放不下,不管你貪什麼,有貪戀,你從外表上不容易看得到。以前有個寺廟裏頭,有一位老和尚修行滿好的,從外表上看著非常好,他貪心不舍,這曆史的故事。他積攢了幾十年,所有攢的錢,那時候是花小銀子,他把它集成一個大元寶,拴在腰杆上,睡臥不離。有一次他解小手,到那稍微一不注意,這個繩子斷了。因爲他系了沒換繩子,系腰帶的繩子斷了,這一斷所化這個銀坨坨,就掉在那個糞池裏面去了。那時候我們在寺廟,解手的地方是大茅房大廁所,不是像這個馬桶,這個馬桶掉不下去了。掉那大糞坑裏去,怎麼辦?這個老和尚放不下,攢了這麼久了,跟著他也就死亡了。他還有他的道力,有他一定修行的功力,死了他變了一個烏龜,爬到糞池裏去了,抱著那個元寶。抱著他那錠銀子,他給那個知客師托夢,他說我因爲放不下貪戀墮落了,現在我請你幫助我、救我。這個是在夢中,在夢中問他我怎麼救你?他說你請人把那糞池掏盡,完了你拿我那元寶錢給這個,剩下的給我打齋供衆、給我忏悔。師父就照他這個意願給他做了,做了他就得救了、就解脫了。但是他還有部分修行,除了貪之外,他別的功夫還是很好的。如果沒別的功夫,他也做不到能給這個知客師托夢,這是一個故事。
所以我們在用功夫修行的時候,你可以檢驗你的身心,有沒有特別專注一項。我說這個故事是什麼呢?他是專注那一項了,全部精力用到那個攢錢上去了。如果不是專注一項,不是專注一境,不會有這個現象。那麼如何不能把這個專注一境用在念佛上呢?沒這個善根。我們大家對于我們的修行,念佛,或你專持一行,或是誦經,誦《金剛經》,天天不斷,永遠如是,這叫功力。你乃至于誦一部《阿彌陀經》,你臨命終時絕對生得到。所怕的什麼呢?中斷,誦誦斷了。我們修行人,如果你幾十年如一日,專持一門都可以。我看見一個人,咱們不說他的名字、也不說人,就是現在的。他對佛,你說他信嗎?不信。你說他不信嗎?他持大悲咒。我一聽他念起大悲咒來,念得我糊裏糊塗,我不曉得他念的什麼大悲咒。但是他幾十年就這麼樣念,活了九十多歲。他也吃肉,他不吃素,但是他臨命終時候非常的清楚,他九十叁歲吧?他跟他的兒子寫份囑咐,他說我要死了,我要走了,我不吃了,你們幫助我請師父們念經,只給我念大悲咒,不要念別的。他除了信大悲咒之外,別的都不信,他能夠預知時至,知道他要走了。而且別人向我講,走的時候非常清楚,他說觀音菩薩來引導他來了,來叫他來了,接他走。雖然沒說極樂世界,他念大悲咒就是觀音菩薩救他,觀音菩薩就來把他領走了。
我們信佛的人很信,我也很信,不管他別的一切錯誤,不管他,只是他念大悲咒幾十年如一日,只要你有一行法門,這就叫功夫。就怕什麼呢?今天修修這個,明天修修那個,或者是中斷,效果就沒有了。在這個五濁惡世的末法時代,我們要有一門就要深入,不是怎麼深的研究,你就念一句阿彌陀佛,你從來一天沒斷過,阿彌陀佛還不能接你嗎?但是你得按照大勢至菩薩說的,光念不行,憶佛念佛,必定見佛,你口裏念,心裏還得想,心想就叫憶佛,口裏念佛心裏想佛,大勢至菩薩說一定能見佛。這是在《楞嚴經》二十五圓通,大勢至菩薩說他證得圓通,就是憶念。
因爲在這個末法時候,這種現象,堅淨信菩薩看到這種惡世還沒完沒了,一直延續下去。這個惡業的衆生愈來愈重,在那個時候堅淨信菩薩就看到了,他說那未來怎麼辦?
【我今爲此未來惡世像法向盡。及末法中有微少善根者。請問如來。設何方便開示化導。令生信心。得除衰惱。以彼衆生遭值惡時。多障礙故。退其善心。于世間出世間因果法中。數起疑惑。不能堅心專求善法。如是衆生可愍可救。世尊大慈。一切種智。願興方便而曉喻之。令離疑網。除諸障礙。信得增長。隨于何乘。速獲不退。】
我今爲此未來惡世像法向盡,咱們這像法已經盡了,是末法了。及末法中有微少善根者,那我們現在都是有善根的,但是我們讀誦大乘經典的,善根很深厚的,堅淨信菩薩請求的意思就是這個含義。那個時候五濁惡世,像法已盡了,進入末法時代了,但是還有一幫的善根微少,就是有些有善…
《占察善惡業報經 2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