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上有兩個神,一個叫“同名神”,另一個是“同生神”。同名神是男的、是白的、是計善的神;同生神是女的、黑的、是計惡的神。我們任何一個起心動念,是善是惡,他們都會記下來。所以我們最好不要隨便起心動念,以免造惡因。萬一造了惡因,就要趕快回頭,不要一直繼續下去,觸犯了戒律。《無量壽經》說:“神明記識,犯者不赦。”有神明記下我們所造的善惡,如果犯了罪,他是不會饒恕你的。他們是每個月六次以上,到天堂、地獄去校對那裏的善惡簿,我們要隨著自己所造的善惡,而去受苦受樂。講這些都是爲了警惕大家持戒。現在,我講一個我學佛以前,看過一本世間法的雜志,上面所記載的故事給大家聽。
清朝末年,有一個舉子要到北京去考狀元,狀元是春榜,是過了年才考的。一般遠地方的人,就要在冬天時出發赴京,才能趕上春天的考期。在大陸上,一到冬天,北方就是冰天雪地,一片白茫茫,根本分不出路在那裏,出外的人,若是遇上了大雪封路,就只有等,根本沒地方可走。這位舉子在赴京城的途中,就遭遇到這種情況,無法向前行,就只好住到一家客棧裏面。這家客棧的老板娘是位年輕的寡婦,先生才去世不久。這位舉子原來只打算在這家客棧住一晚,第二天就繼續趕路,沒想到大雪連綿不斷,道路上的積雪很高,無法成行,就只好繼續在客棧住下去。一天複過一天,一個是青年男子,一個是年輕寡婦,孤男寡女,天天對望,日久生情,就動了念頭了。在動了淫念時,就犯了“遠方便”的輕罪。在起了淫念之後,男的就起身走向女的房間,在他舉手敲門前,這個舉子想到:“不可以!我是去考狀元的,這一進去要是犯了淫,天庭會除名的,回去吧!”他這邊回去了;她那邊起了念頭,想去找他了。一出門,心裏想到:“咦!不可以,我是個寡婦,應該爲丈夫守住貞節才對,怎麼看到年輕人就忘了本份,不可以,回去吧!”在我們中國,女子若是嫁了丈夫,就要爲丈夫守節,丈夫去世,要爲他守寡,守得貞操清白,死後可以升天的;但若是寡婦犯淫,這個罪惡也足以令她下地獄的。所以這個寡婦想到這裏,就回房去了。那個男的回去以後,又禁不住欲火的煎熬,又來到女的這門邊了,到了門邊就是“中方便”,敲了門,那個寡婦就起來開門時,那男的又趕快跑掉,因爲他又覺得不可以這樣做,怕犯了淫會被革名。我們古時候有這種說法,縱然你有很好的學問,命中注定是狀元,倘若是犯了淫、或是造了惡,天庭會除去你的狀元名份的。所以他趁女的將要開門,趕快回頭去了。但是那個女的已經知道了,也跟過來敲他的門,而內心又掙紮的告訴自己,不可以失節,又回去了。就這樣來來回回的走了兩叁次。最後一次,這個男的起來開了門,這時候就是“近方便”了,兩個人在那邊半推半就,又想要,又想不可以這樣做,就在這要成不成的時候,聽到空中有聲音說話了:“你們兩個王八蛋,要幹又不幹,把我的功過簿,劃得稀疤爛!”說完就用下一個東西來。他們兩個在床上聽到這些話,嚇得發抖,趕快撿起來看,原來是一本“功過簿”,上面有他們的名字:一個今科狀元,犯淫革名,打差劃掉了;一個是守節寡婦,死後升天,現在犯淫,也劃掉了。再看看,又寫“不犯”,勾上去。又再看下面,又寫“犯”,又劃掉了。然後又是“不犯”,勾上去。“犯”,劃掉。把這本功過簿又劃又勾的弄得一塌糊塗,連神祇都生氣得破口大罵。這兩個人一看,趕快各自回房,從此再也不敢犯淫念了。書上雖然把狀元的名字隱藏起來,但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,大陸上凡是書香家庭的子弟,都會聽到這類故事的告誡,學問好,道德操守也不能虧損,才有求取到功名的可能。出家人尤其要注意到這一點,一犯淫戒,什麼功德都沒有了,所以要特別小心。
錄自《戒學淺談》頁二○九~二一叁
第叁十八則:一句惡言墮狗身
惡言之害也,按《賢愚經》和《報恩經》皆有記載。佛言:過去迦葉佛時,有一年少沙彌,見一老比丘讀經時,氣弱音濁,對之輕笑道:你讀經的聲音像狗吠。老比丘對他說:我已證阿羅漢道,你輕笑聖者,應速忏悔。年少沙彌非常恐怖自己的失言,立刻誠求忏悔,幸免地獄,還須五百世墮作狗身。爾時百千大衆,聞佛所說,皆發誓言:“假使熱鐵輪,在我頂上旋,終不爲此苦,而發于惡言。假使熱鐵輪,在我頂上旋,終不爲此苦,毀謗賢聖人。”爾時有五百商人,帶此一白狗旅行。中途休息時,狗盜吃商人所作之肉食,商人很氣,斷狗四足,丟到糞坑裏。被舍利弗尊者天眼看見,狗在坑中痛苦饑餓,就拿一缽飯去喂它,並向它說法。這狗飽食又聞法,心生歡喜,死後轉生舍衛國婆羅門家,名叫均提,到七歲時,從舍利弗出家。因夙世持戒善根故,不久即證阿羅漢,具六通神,自見前身爲狗,蒙師舍利弗救度,今得人身,又證聖果,遂發願長作沙彌,不受大戒,以便終身侍奉師父,報答師恩。試看,說了一句惡言,受五百世狗身,可不畏哉!
錄自《沙彌律儀要略集注》頁五○~五一
第叁十九則:不向俗人說僧過
現時有些僧尼,爲了拉信徒,不惜用妄言、惡口,誹謗鄰近寺院,妄以爲這樣可使鄰近寺院的信徒,到自己的寺院來拜拜,豈知信徒聽到你們出家人,互相攻讦,爲避免是非起見,幹脆以後都不到寺院去了。如此蠢行,既損人又損己,切須痛改。《薩婆多論》雲;“若向白衣說比丘罪惡,則前人于佛法中無信敬心,甯破塔壞像,不向俗人說比丘過惡,若說過惡,則壞法身。”這意思就是,向俗人說出家人的過惡,會永遠不得成佛的,因爲他的法身已壞了。《輪轉五道經》雲:“爲人喜傳人惡,死入地獄,烊銅灌口,拔出其舌,以牛犁耕之。後轉生爲惡鳥,人聞其聲,莫不驚怖,咒令其死。”觀乎此,好揭發他人陰私者,等于自找苦吃,何苦來哉!
錄自《沙彌律儀要略集注》頁四八
第四十則:妄語者法不入心
往昔羅侯羅幼時,嘗伺候佛,歡喜诳言。世尊在室內時,人家來問他,“世尊在嗎?”他說“不在。”若不在時,人來問他“世尊在嗎?”他卻說“在”。被诳的人多了,有人去告訴佛。佛自外遊化歸來,便叫羅雲“澡盆取水來洗足。”洗足了後,羅雲把水倒了。佛又叫羅雲“把澡盆覆地”,羅雲遵命覆盆,佛又叫他“以水傾注”。水注過了,問羅雲道:“水入盆裏沒有?”答言:“不入。”“無慚愧人,妄語覆心,道法不入,亦如是也。”羅雲自經此次訓誡,終生不敢妄語。
錄自《沙彌律儀要略集注》頁四六
第四十一則:延壽大師是彌陀
今時有人爲貪名利,自言:我是某佛再來,或言某菩薩再來,或言我是大迦葉......等,薄地凡夫,妄稱尊聖,佛記是人,永殒善根,沈叁苦海。經文又雲:“我滅度後,敕諸菩薩及阿羅漢,應身生彼末法之中,作種種形,度諸輪轉。”以各種不同身份,人王宰官,乃至奸偷屠販,與其同事,稱贊佛乘,令其入道,決不自說,我是某佛,我是某菩薩,或說我是羅漢,泄佛密因,輕言未學。如因緣和合,必須說明真相者,說明之後,立即圓寂。如錢镠王有次問國師永明延壽大師言:“傳聞設千僧齋,必有聖者應供,果真耶?”大師答:“然也。”王遂辦千僧齋,虛留上座,以待聖者應供,然衆僧皆互相謙讓,無人坐此上座。忽來一位其貌不揚,名不見經傳的大耳和尚,大模大樣的迳自坐于上座,衆皆不悅,知客師更上去抓住其耳,拉下叁次。齋後,王問延壽大師:“此次有聖人應供否?”答曰:“有,坐上座之大耳和尚即定光佛也。”王大驚訝,立即擺駕去見大耳和尚,請求開示。和尚曰:“彌陀饒舌!”又曰:“汝師即阿彌陀佛,你不找他,尋我何爲?”言訖立即圓寂。王急急趕回尋延壽大師,剛到方丈室門前,即聞侍者向大衆宣布:“大師往生。”
這故事表示真正佛菩薩再來,說露身份之後必須立即圓寂,現代人說完不圓寂者,可見其心是貪圖名利,名眼人應識破其真僞。又,真正證阿羅漢者,有六神通,如他心通可知吾人心念,天眼通可見遠近及障礙物後之事務,請以此二通試探之;更何況有神通尚不一定證果也。
錄自《五戒相經箋要集注》頁一叁○~一叁一
第四十二則:不守遮戒的過患
以五戒來說,佛陀製定了殺、盜、淫、妄四條性戒以後,爲什麼要再製酒戒?酒戒就是遮戒。酒的本身並不是惡法,在世間喝酒不會犯法,但是酒喝多了會亂性,一亂性,就會導致再犯殺、盜、淫、妄等性罪,所以佛製“遮戒”,是教居士們不要因爲酒而犯前面四重戒。
經典上常常引用這一則故事,說明因爲不守遮戒而犯戒性的危險性。從前有個優婆塞,他受了五戒以後,本來守持得很清淨。有一天,他家裏的人都出去了,他從外面回來,覺得口很幹很想喝水,一看到瓶子裝有液體的東西,以爲是水,拿了就喝。喝下第一口時,他才知道是酒,但是因爲很渴,就一股勁的喝下去,結果醉了。剛好鄰居的一只雞跑過來,他在意識模糊的情況下,就將雞殺了當下酒菜。在酒酣飽食之際,鄰居的太太來找雞,他在既飽又醉的情況下,性欲一起,就強奸了鄰居的太太,結果被告到官府,他又打妄語說他沒有強奸鄰居的太太。你們看,一個本來持守五戒清淨的居士,就因爲喝酒,犯了遮戒,結果一連串的也犯了殺、盜、淫、妄四條根本戒,這是很可怕的事情。
佛製的戒律,性戒一向是不開緣的。殺、盜、妄這叁條戒是絕對不開,只要一做,就是犯根本重罪。但是淫戒,如果是怨逼,而當時的內心完全沒有任何快樂的感覺(不受樂),這樣就可以開緣,不算犯戒。至于遮戒,開與不開,就看各人的道力了,道力愈深的人,固然謹持性戒,對于遮戒,也奉持不犯。
錄自《戒學淺談》頁二二二~二二叁
第四十叁則:飲酒者國破家亡
此列舉古人,以作…
《見賢思齊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