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心(十一)
菩提叁心
——二〇〇五年爲發心居士開示系列之五
◎妙祥法師講述
時間:二〇〇五年十一月十八晚
地點:遼甯省海城市大悲寺念佛堂
聽衆:道場內男居士約叁十多人
●菩提叁心:直心、深心、慈悲心
——要想發菩提心,想得到直心,首先要嚴格持戒。
像這些准備工作,以後要提前做好。要是做不好,必然會影響講法,這不好。另外,在迎請之前,人員都得站好。不能等法師來了,你這面還沒有准備,所以顯得特別亂,也沒有誠心誠意,這非常不好,要不你就別請。法師來了,這面還亂哄哄的,這就不合適了。這些事情以後都得注意。
前幾天講了第九個問題,現在講第十個問題。
第十個問題:如何發菩提心?什麼是慈悲心?爲什麼我發不出大的願力?
如何發菩提心?什麼是慈悲心?爲什麼發不出願力?這叁個問題——菩提心、慈悲心、願力,實際上都是一個,因爲菩提心包括直心、深心、慈悲心。這叁個心中,它有不同的境界和表現。
①直心
——要想發菩提心,想得到直心,首先要嚴格持戒。直心都是來源于戒律,戒律所要求我們做的,都是爲了達到直心。
什麼是直心?當我們把妄想控製住了,而且我們做一切事情都不用妄想來做。比如說我們走路的時候,沒有聽到兩側的聲音,也沒有看到兩側的景象,但我也是睜眼在這走,只是心裏沒有分別。當我想知道的時候,這個分別心就出來了,一切聲音、一切影像都出現了,聲音也聽到了,影像也和思想的分別融合在一起了。當我們不知道的時候,這就叫直心;當我們知道的時候,就已經形成分別心。
又比如:我們做一件事情時,如果專心地做,並沒有打任何妄想,做的一切事情都能夠很圓滿地完成,而且並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什麼事情,這心裏沒有分別,這種狀態就是直心。這是我的理解,也可能和經書上講得不一樣。
我們平時想發菩提心,首先要有直心。你沒有直心,是發不起菩提心的。怎樣發菩提心,才能有直心?首先要嚴格持戒,在嚴格持戒的基礎上,遠離一切相,攝住心念。比如說我們行道,按照經行的方式每天不斷地經行,既不去分別兩側的景象,也不去聽聲音,就算能聽我也不去聽。比如走到市場上,那邊有叫賣聲,我也不去聽。或是走到街面,那面突然有很大的熱鬧,甚至吵架了,很想過去看一看究竟,是不是有自己的朋友和親屬在那裏跟別人打起來了。很想過去,那也得控製自己,不能過去看。
我們對外境一定要控製,久而久之,我們的六根就會逐漸地回收。我們在功夫做到一定程度,持戒達到一定清淨程度的時候,這才能發出直心來。爲什麼我們不能得到直心?就是因爲我們持戒不嚴,我們做的功夫不到位。不是直心不能得,是我們沒有做到位。我們知道,直心是道場。你有了直心才可以修道,你沒有直心,還沒有修道。所以說,直心是修道的開始。
直心不光是表現在這個問題上,因爲直心沒有彎曲,沒有彎曲心。不管做什麼事情,我們不能撒謊。如果你撒謊了,就不會得到直心。做事情不能貪,貪便宜,盜竊別人的東西,這都不行。如果你有盜竊心,也不會得到直心。更不能有淫欲心,有了淫欲心,看到這個人好那個人好,也不會得到直心。更何況壞的習氣,比如抽煙啊、喝酒啊,你有這些習氣,也不會得到直心。因爲這些壞的習氣都是順著習性去走,和直心截然是兩回事。只有克服這些毛病習氣,我們才會得到直心。也就是說,我們只有嚴格地持戒,才會得到直心。所以說,要想得到直心,就必須在戒律的基礎上下功夫,再加上我們做離相的功夫,都攝六根,才會得到直心。
我們想發菩提心,必須要修證得到直心,直心就是菩提心的一部分。比如說:我們不占便宜,不管是道友的也好,常住的也好,一張紙、一塊肥皂,我們都得用得合理,不能有半點盜竊心。
過去我在五臺山的時候,有一天,我得用肥皂,我拿起來就用了。用完了,就覺得這個肥皂怎麼厚了,變得厚一點,就放下了。放下後一合計:“不對呀,我這個肥皂怎麼變厚了?”在周圍一找,沒有第二塊肥皂,就這一塊肥皂。後來我還不死心,我就問同屋的一個道友,我問那個師父,我說:“這個肥皂是不是你的?”他瞅瞅我。我說:“你說實話。”他說:“是我的。”我說:“好。”
第二天,我就補償他一塊新的肥皂。但我那塊肥皂已經沒有了,我並沒有說因爲我找不到我的肥皂,我就可以用他的肥皂,或是我就可以不給他補償。不能講任何理由,說我的肥皂哪去了?不能再問了。你用錯就是用錯,趕緊承認錯誤,不要講任何道理。
我們在生活中就習慣了講理,比如我的肥皂沒有了,“這是你的肥皂,我的肥皂哪去了?”還得讓對方知道,“因爲我的肥皂不知哪去了,我才用你的肥皂。”或是找種種的理由來推卸責任,這都不是直心。在這個問題上,甯可吃虧,也要守戒,不能講理,這就是培養我們的直心。這個直心平時就得培養,你平時培養了,到時候才會有直心。直心就是菩提心的一種。
這是講的是盜竊心,還有這個妄語。不能撒謊,說了就要算,不能亂說。這個說話算數是很重要的。因爲在我們修行中,身叁口四,這個口最容易犯的就是妄語。我以前給大家講過,有一次挑東西的時候,別人問:“你直接挑山上?”我說:“嗯!”這一“嗯”就是答應,所以就一直挑到山上。這個就不詳細講了。
包括我出家,也是爲了不妄語。我剛學佛的時候,別人問我,說:“你什麼時候出家?”是在走路的時候,一個女居士問我。實際上我們見面也就兩叁次。那時候剛學佛,見到學佛人哪,就覺得都很親切。她突然的問話,使我很驚訝,也滿心的不高興。但是呢,嘴上也提出個條件,我說某某條件滿足我了,我就出家。說完了,就分手了。
我當時還埋怨她:這人太莽撞,你問啥不好,見面就問我出家的事。我從來沒想過,一絲一毫也沒有想過出家的事,因爲工作也很好,條件也很好。後來不久,我提的條件就滿足了。滿足了,那就得出家。我當時是這麼出的家。就是說不能妄語,說了要算數的。
不管多大的事情,只要是正確的,我們都不能妄語。你有這種不妄語的行爲,將來才會得到直心。越是直心的人,他越會不妄語的。爲什麼我們不能得到直心?就是我們老有妄語成分。直心如林中拉木,直來直去,不允許有彎曲。我們的心往往就是彎曲,所以你不能得到直心。
另外,我們走路也是一樣。平時走路,前面有一灘水,首先是繞過去。在還沒有走到水前,早就繞開了,不管水坑大小都會繞開。前面有個石頭,我們絕對不會踩著石頭過去,一定會繞開。從我們走路就可以看出,我們處處都在彎曲,心也處處都在分別。也就是說,我們處處都在攀緣。有了這種彎曲的心和攀緣的心,怎麼能得到直心呢?想得到直心就必須遠離這個彎曲心和攀緣心。
要想發菩提心,想得到直心,首先要嚴格持戒。直心都是來源于戒律,戒律所要求我們做的,都是爲了達到直心。戒律是無上菩提之本。所以說,我們想發菩提心,得到直心,那戒律就是它的根本,首先就要做這種功夫,這才可以。
另外呢,還不能“叁天打魚,兩天曬網”,今天做了,明天就不做了。今天我什麼都不分別,我就往前走,等到明天,就忘了這回事了。因爲太難受,太約束人,這一腳踩下去,正好踩泥裏了,那一腳踩到溝裏了。這不行,回去還得洗鞋、洗衣服,另外別人看到還笑話。你有這種心,你不會得到直心的。
這個直心哪,還有一個特點,就是不回頭看。如果你回頭看,你就是彎曲心。我們做任何事情,看准了,我們就往前走,不再回憶。比如說:我們想出家,不再回憶我的家庭,那樣的溫暖,那麼多的方便,不能再回憶了。你要是回憶,你這個心就開始彎曲了,就不能得到直心。包括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,也不能回頭的,甚至生命受到危險的時候也不能回頭,永遠不回頭。
過去,我有一次在路上走的時候,低頭走,不分別。正走著,後面就有一輛自行車奔我來了。因爲他在後面緊著大喊,這個自行車可能沒有閘,就奔著來了。緊著喊,意思是讓我躲開,他喊得已經不成調了,因爲他也來不及了。這時候我完全可以躲開,甚至跳到馬路邊,或是回頭瞅一眼。因爲我心裏很清淨,也很明白,這是奔我來的,但我沒有回頭瞅,也沒有加快腳步,想來避免他撞我,原先的速度是什麼樣還是什麼樣。
當往前多走了一步兩步的時候,車就碰在我的腿上了。碰腿的時候,腳步也沒有加快,也沒有停下,該怎麼走還是怎麼走,頭也沒有擡一下,也沒有回頭瞅一眼。後來這個人摔倒了,摔得還直叫喚。但我聽出那個聲音哪,不是他摔得很疼才叫喚,而是撞著我了,感到驚訝和不安所産生的叫喚,也是想引起我的注意,“你看,我不是故意的。”但是不管怎麼樣,我也沒有回頭瞅一眼,看看他是誰,怎麼摔的,是誰撞我?也沒有瞅,還繼續往前走。
這時候,路邊的人已經哈哈大笑,看到這麼一個傻子,撞著他了,這麼撞他,他也不躲。人家都撞倒了,躺在地上直叫喚,而他也不回頭瞅一眼。一直也沒有回頭,還是低頭往前走,也沒有加快腳步,也沒有停留,和原先一樣繼續往前走。路邊的人就哈哈大笑,看到一個很奇怪的事情,天下還有這樣的人,這樣的傻子。他笑也好,不笑也好,我還是不回頭瞅一眼,還繼續往前走。
我也知道,撞一下,腿有可能出血,甚至骨折。因爲我過去還搶救過骨折的患者。骨頭被碰一下子,要是寸勁兒,不大點勁就可以造成骨折。骨折了以後,如果冒的血帶沫,那就說明已經傷到骨髓了,這個經驗我都有。所以說,我也知道這種後果,甚至終身的殘廢,甚至骨髓炎,或是粉碎性骨折,我都清楚。雖然清楚這種種的利害關系,我也沒有去回頭瞅一眼,或是停下來看看腿是否這樣,還是繼續往…
《對發心出家居士開示 十一 菩提叁心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