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十一 菩提三心

  发心(十一)

  菩提三心

  ——二〇〇五年为发心居士开示系列之五

  ◎妙祥法师讲述

  时间:二〇〇五年十一月十八晚

  地点:辽宁省海城市大悲寺念佛堂

  听众:道场内男居士约三十多人

  

  ●菩提三心:直心、深心、慈悲心

  ——要想发菩提心,想得到直心,首先要严格持戒。

  像这些准备工作,以后要提前做好。要是做不好,必然会影响讲法,这不好。另外,在迎请之前,人员都得站好。不能等法师来了,你这面还没有准备,所以显得特别乱,也没有诚心诚意,这非常不好,要不你就别请。法师来了,这面还乱哄哄的,这就不合适了。这些事情以后都得注意。

  前几天讲了第九个问题,现在讲第十个问题。

  第十个问题:如何发菩提心?什么是慈悲心?为什么我发不出大的愿力?

  如何发菩提心?什么是慈悲心?为什么发不出愿力?这三个问题——菩提心、慈悲心、愿力,实际上都是一个,因为菩提心包括直心、深心、慈悲心。这三个心中,它有不同的境界和表现。

  ①直心

  ——要想发菩提心,想得到直心,首先要严格持戒。直心都是来源于戒律,戒律所要求我们做的,都是为了达到直心。

  什么是直心?当我们把妄想控制住了,而且我们做一切事情都不用妄想来做。比如说我们走路的时候,没有听到两侧的声音,也没有看到两侧的景象,但我也是睁眼在这走,只是心里没有分别。当我想知道的时候,这个分别心就出来了,一切声音、一切影像都出现了,声音也听到了,影像也和思想的分别融合在一起了。当我们不知道的时候,这就叫直心;当我们知道的时候,就已经形成分别心。

  又比如:我们做一件事情时,如果专心地做,并没有打任何妄想,做的一切事情都能够很圆满地完成,而且并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事情,这心里没有分别,这种状态就是直心。这是我的理解,也可能和经书上讲得不一样。

  我们平时想发菩提心,首先要有直心。你没有直心,是发不起菩提心的。怎样发菩提心,才能有直心?首先要严格持戒,在严格持戒的基础上,远离一切相,摄住心念。比如说我们行道,按照经行的方式每天不断地经行,既不去分别两侧的景象,也不去听声音,就算能听我也不去听。比如走到市场上,那边有叫卖声,我也不去听。或是走到街面,那面突然有很大的热闹,甚至吵架了,很想过去看一看究竟,是不是有自己的朋友和亲属在那里跟别人打起来了。很想过去,那也得控制自己,不能过去看。

  我们对外境一定要控制,久而久之,我们的六根就会逐渐地回收。我们在功夫做到一定程度,持戒达到一定清净程度的时候,这才能发出直心来。为什么我们不能得到直心?就是因为我们持戒不严,我们做的功夫不到位。不是直心不能得,是我们没有做到位。我们知道,直心是道场。你有了直心才可以修道,你没有直心,还没有修道。所以说,直心是修道的开始。

  直心不光是表现在这个问题上,因为直心没有弯曲,没有弯曲心。不管做什么事情,我们不能撒谎。如果你撒谎了,就不会得到直心。做事情不能贪,贪便宜,盗窃别人的东西,这都不行。如果你有盗窃心,也不会得到直心。更不能有淫欲心,有了淫欲心,看到这个人好那个人好,也不会得到直心。更何况坏的习气,比如抽烟啊、喝酒啊,你有这些习气,也不会得到直心。因为这些坏的习气都是顺着习性去走,和直心截然是两回事。只有克服这些毛病习气,我们才会得到直心。也就是说,我们只有严格地持戒,才会得到直心。所以说,要想得到直心,就必须在戒律的基础上下功夫,再加上我们做离相的功夫,都摄六根,才会得到直心。

  我们想发菩提心,必须要修证得到直心,直心就是菩提心的一部分。比如说:我们不占便宜,不管是道友的也好,常住的也好,一张纸、一块肥皂,我们都得用得合理,不能有半点盗窃心。

  过去我在五台山的时候,有一天,我得用肥皂,我拿起来就用了。用完了,就觉得这个肥皂怎么厚了,变得厚一点,就放下了。放下后一合计:“不对呀,我这个肥皂怎么变厚了?”在周围一找,没有第二块肥皂,就这一块肥皂。后来我还不死心,我就问同屋的一个道友,我问那个师父,我说:“这个肥皂是不是你的?”他瞅瞅我。我说:“你说实话。”他说:“是我的。”我说:“好。”

  第二天,我就补偿他一块新的肥皂。但我那块肥皂已经没有了,我并没有说因为我找不到我的肥皂,我就可以用他的肥皂,或是我就可以不给他补偿。不能讲任何理由,说我的肥皂哪去了?不能再问了。你用错就是用错,赶紧承认错误,不要讲任何道理。

  我们在生活中就习惯了讲理,比如我的肥皂没有了,“这是你的肥皂,我的肥皂哪去了?”还得让对方知道,“因为我的肥皂不知哪去了,我才用你的肥皂。”或是找种种的理由来推卸责任,这都不是直心。在这个问题上,宁可吃亏,也要守戒,不能讲理,这就是培养我们的直心。这个直心平时就得培养,你平时培养了,到时候才会有直心。直心就是菩提心的一种。

  这是讲的是盗窃心,还有这个妄语。不能撒谎,说了就要算,不能乱说。这个说话算数是很重要的。因为在我们修行中,身三口四,这个口最容易犯的就是妄语。我以前给大家讲过,有一次挑东西的时候,别人问:“你直接挑山上?”我说:“嗯!”这一“嗯”就是答应,所以就一直挑到山上。这个就不详细讲了。

  包括我出家,也是为了不妄语。我刚学佛的时候,别人问我,说:“你什么时候出家?”是在走路的时候,一个女居士问我。实际上我们见面也就两三次。那时候刚学佛,见到学佛人哪,就觉得都很亲切。她突然的问话,使我很惊讶,也满心的不高兴。但是呢,嘴上也提出个条件,我说某某条件满足我了,我就出家。说完了,就分手了。

  我当时还埋怨她:这人太莽撞,你问啥不好,见面就问我出家的事。我从来没想过,一丝一毫也没有想过出家的事,因为工作也很好,条件也很好。后来不久,我提的条件就满足了。满足了,那就得出家。我当时是这么出的家。就是说不能妄语,说了要算数的。

  不管多大的事情,只要是正确的,我们都不能妄语。你有这种不妄语的行为,将来才会得到直心。越是直心的人,他越会不妄语的。为什么我们不能得到直心?就是我们老有妄语成分。直心如林中拉木,直来直去,不允许有弯曲。我们的心往往就是弯曲,所以你不能得到直心。

  另外,我们走路也是一样。平时走路,前面有一滩水,首先是绕过去。在还没有走到水前,早就绕开了,不管水坑大小都会绕开。前面有个石头,我们绝对不会踩着石头过去,一定会绕开。从我们走路就可以看出,我们处处都在弯曲,心也处处都在分别。也就是说,我们处处都在攀缘。有了这种弯曲的心和攀缘的心,怎么能得到直心呢?想得到直心就必须远离这个弯曲心和攀缘心。

  要想发菩提心,想得到直心,首先要严格持戒。直心都是来源于戒律,戒律所要求我们做的,都是为了达到直心。戒律是无上菩提之本。所以说,我们想发菩提心,得到直心,那戒律就是它的根本,首先就要做这种功夫,这才可以。

  另外呢,还不能“三天打鱼,两天晒网”,今天做了,明天就不做了。今天我什么都不分别,我就往前走,等到明天,就忘了这回事了。因为太难受,太约束人,这一脚踩下去,正好踩泥里了,那一脚踩到沟里了。这不行,回去还得洗鞋、洗衣服,另外别人看到还笑话。你有这种心,你不会得到直心的。

  这个直心哪,还有一个特点,就是不回头看。如果你回头看,你就是弯曲心。我们做任何事情,看准了,我们就往前走,不再回忆。比如说:我们想出家,不再回忆我的家庭,那样的温暖,那么多的方便,不能再回忆了。你要是回忆,你这个心就开始弯曲了,就不能得到直心。包括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,也不能回头的,甚至生命受到危险的时候也不能回头,永远不回头。

  过去,我有一次在路上走的时候,低头走,不分别。正走着,后面就有一辆自行车奔我来了。因为他在后面紧着大喊,这个自行车可能没有闸,就奔着来了。紧着喊,意思是让我躲开,他喊得已经不成调了,因为他也来不及了。这时候我完全可以躲开,甚至跳到马路边,或是回头瞅一眼。因为我心里很清净,也很明白,这是奔我来的,但我没有回头瞅,也没有加快脚步,想来避免他撞我,原先的速度是什么样还是什么样。

  当往前多走了一步两步的时候,车就碰在我的腿上了。碰腿的时候,脚步也没有加快,也没有停下,该怎么走还是怎么走,头也没有抬一下,也没有回头瞅一眼。后来这个人摔倒了,摔得还直叫唤。但我听出那个声音哪,不是他摔得很疼才叫唤,而是撞着我了,感到惊讶和不安所产生的叫唤,也是想引起我的注意,“你看,我不是故意的。”但是不管怎么样,我也没有回头瞅一眼,看看他是谁,怎么摔的,是谁撞我?也没有瞅,还继续往前走。

  这时候,路边的人已经哈哈大笑,看到这么一个傻子,撞着他了,这么撞他,他也不躲。人家都撞倒了,躺在地上直叫唤,而他也不回头瞅一眼。一直也没有回头,还是低头往前走,也没有加快脚步,也没有停留,和原先一样继续往前走。路边的人就哈哈大笑,看到一个很奇怪的事情,天下还有这样的人,这样的傻子。他笑也好,不笑也好,我还是不回头瞅一眼,还继续往前走。

  我也知道,撞一下,腿有可能出血,甚至骨折。因为我过去还抢救过骨折的患者。骨头被碰一下子,要是寸劲儿,不大点劲就可以造成骨折。骨折了以后,如果冒的血带沫,那就说明已经伤到骨髓了,这个经验我都有。所以说,我也知道这种后果,甚至终身的残废,甚至骨髓炎,或是粉碎性骨折,我都清楚。虽然清楚这种种的利害关系,我也没有去回头瞅一眼,或是停下来看看腿是否这样,还是继续往…

《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十一 菩提三心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