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前走。
再走幾步的時候,後面那個車就攆上來了。一個歲數大的男子就沖我說:“哎呀,實在對不起。”雖然他跟我講,我也沒有回頭瞅一眼,是誰在跟我講,長什麼樣,我認識不認識?也沒有瞅,只不過伸一個手,伸出這個左手,也就是這樣揮揮手,意思就是:你走吧,和你沒關系。沒有說半句話,後來這個人就離開了。
因爲我到目的地還有很長一段時間,這段時間也沒有去看這個腿如何。後來到了醫院,因爲工作在醫院。到了醫院也沒有去看這個腿,說看一看哪,究竟傷得如何?也沒有,而且很快就把這個事忘了。到晚上的時候,也忘了看了,只知道出血了。過了兩天還是幾天,這才想起來:“哎呀,看看腿吧!”一看,腿裂開個口子,早已結痂了。那時候,什麼骨折……全都忘了。
我們想培養直心,就得豁出去,永遠不回頭。因爲我們的習性處處都在分別,處處都在攀緣。特別是在生死面前,我們更是處處在給自己找方便,如果你有這種心,想得到這個直心是很難的。必須有一個永遠不回頭的心,你才能體會到什麼叫直心。直心是道場。這個直心,我們要時時刻刻地培養。
在本溪閉關前的時候,每天都要經行一個小時到倆小時,那時候是叁九天。就是在出門的時候,自己原先是什麼狀態就保持什麼狀態。比如說手,出門的時候是張開的就張開,握拳頭就握拳頭,不再動了。那個時候,這個哈氣、鼻涕流得滿衣襟都是,下巴殼都挂著冰溜子,最多能有十多個冰溜子。經行兩個小時後回來,進到屋裏,這一碰,這冰溜子撲噜撲噜都下來了,都凍上了。
那時候經行也是這樣,遇到這個坑,直接就往坑裏撲,就下大坑裏去了,再從坑裏一步步地上來,也不拐彎。有時候這個腳啊,看到這坑,它說什麼也不想下去。但是你不想下去,我想下去,自己就硬往裏走,它想不摔倒,那也不行。這個地方就該摔倒,它就不摔倒,它就分別,那腳步就非得找個穩定地方不可。怎麼辦?該怎麼做就怎麼做,不是你想不摔倒就不摔倒,那不行,我不能聽你腳的,是吧?你腳想拐彎,不行。這次做不到,下次拐過來,我還往那走,一定把你這個毛病習氣改過來。
你只有這樣去克服,才能得到直心。因爲我們這種習性早已成爲慣性了,習慣成自然,已經養成了很大的毛病,我們並不能察覺它、發現它,這就是我們修行中的一個重要問題。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彎曲心,就沒有方法去克服它;或是你不知道什麼叫直心,不知道采取什麼辦法去做,那我們修行中進步就很慢。所以說,我們首先要知道如何得到直心,這是很重要的。
②深心
——要破這個無明,要見光、見華、見佛,這才叫深心。
我們得到直心,就應該不斷地發揚,不斷地努力,我們再進一步修行,就會得到深心。我們怎樣得到深心,什麼叫深心?這個深深的心,那就是要破這個無明,要見光、見華、見佛,這才叫深心。我們得到了直心以後,還要繼續努力,才能得到深心。所以說,深心來源于我們不斷地持戒,也來源于我們不斷地努力。
但是我們應該知道,深心前面還有灰塵,所以這個問題也是很重要的。那就要像禅宗講的,禅宗講的是什麼呢?那就是“魔來魔斬,佛來佛斬”。這時候才用上這句話,平時我們說的“魔來魔斬,佛來佛斬”有時候只是在理論上說。你那時候並沒有見到佛,也沒有見到佛的影像,這時候也不見得真有魔來考驗你,只是我們事相上的一些事情,那個還好處理。
但在我們得到深心的時候,這種境界生起來的時候,要毫不含糊,馬上就得處理,不允許你有思惟的能力。說:“我應該怎麼辦?”這已經不行了,應該是立即就做。如果我們決心早已下定,平時的習慣早已經隨著佛的知見轉化,當我們深心的時候,我們見到好相的時候,就能立即處理。特別是我們見到好相,有的還能控製,知道這是境界。我說的這個好相並不是你做夢。
我們可能都說自己差不多能做到。如果真有一尊佛坐在你眼前的時候,你怎麼辦?你說一下。
居士:應該是該幹啥幹啥,原來幹啥還是幹啥。
還有誰能答一下?
居士:不要去著這個相。
嗯。還有誰能答?孟居士你答。
居士:以前聽師父講過,就是一位師父碰到文殊菩薩示現,站在鍋臺上,他就拿那個大勺打他。佛來,他也是一樣的對待。
這都是別人的公案,我說你怎麼辦?
居士:那個時候也不要分別,也不要打妄想,還是繼續參,不攀這個緣。
這都是理論,還有誰能答?
這個問題不好答。雖然有的說該幹什麼幹什麼,不著相,實際上我們已經著相了。所以對于這個問題,大家也不好處理了。就是佛來了,我們都處理不了,何況魔來呢?
所以在深心裏,我們首先應該知道怎麼來離相的問題。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。可能大家有一個問題,說:“師父你要遇到這個境界,你會怎樣?”那我就睡覺去。
如果我們在修行的時候,突然魔來了,他連喊帶叫,越叫越凶,越叫越厲害,甚至起舞。當你孤苦伶仃,就你一個人的時候,你會怎麼來處理這個問題?
你們誰能答?
居士:恐怕是會想起《金剛經》,因爲我剛開始學過《金剛經》。
你就答問題,你別說《金剛經》。
居士:就用《金剛經》上面的話去提醒自己,“若以色見我,以音聲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見如來……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。”
行了。好,你說。
居士:就是用那個“都是夢幻泡影,如如不動”。
你們講的都是理論,你的理論得化爲行爲。你要是這樣講,我怕你到時候背不下來,你也不知道什麼叫《金剛經》,沒有你開口之處。還有誰能答?你說。
居士:看著他。
你越看,他越厲害。你說。
居士:就跟師父剛才您講的被自行車撞著的時候那樣,按照那種做法做。
嗯,不理他。
居士:不理他,像沒看著一樣。
你不理他,他也不會滅掉,他也會鬧啊。你說。
居士:要是能觀住心就觀這個心,觀不住心的時候就誦“楞嚴神咒”。
你要是既不知道觀心,也不知道誦咒呢?也不給你這個時間。
居士:因爲我們的心是無相的。
所以說,剛才大家答的這些都已經在著相了。你用著相的心去解決這個著相,你想一想,你能不能解決得了。我們學法如果照文解義,叁世佛喊冤。
居士:知道了,師父。睡覺去。
你睡覺去,你就失去機會了。
居士:不理他。
你不理他,他理你。
居士:阿彌陀佛,如果這個相還不歇的話,就展開經行。
你說什麼都是在著相之中。
大家對這個問題沒有經驗,也難免不會處理。我們平時學經、學教的目的不是學這種語言,是你要得到真理,要化爲你的心。只有心裏遠離一切相,深深地知道什麼叫實相,你才能破它。否則的話,你用任何語言也解決不了,你說的和它做的沒有什麼兩樣。再說了,你如果有這種心,也不會有魔來考驗你。爲什麼?誰說一下?
居士:沒修到那個層次。
還有誰說?
居士:我打個比喻,比如你想走到北京,你沒到北京,你不知道北京那個門朝哪開的,你到了的時候自然就知道了。
就是還沒走到呗,是不是?還有誰能說?
居士:內心無魔哪有魔?
哦,魔沒現前是你內心沒魔。誰還能答不?你說。
居士:因爲這個時候我們本來就是魔子魔孫,到那個境界的時候才會出離,所以就有魔來考驗你。
嗯,答得很好。
爲什麼有魔現前?因爲你本身就是魔,你所能答那些話,全是魔話、魔語,所以你處理不了這個事情。平時我們說的、能背下來的、能講的,那都在相中。著相的都是魔,所以魔起來時,它也不會佩服你,你說那個,它根本不相信。再說,也不會有魔現前,就算真有魔現前,必須是你有離相心時才會有魔現前。當我們見到魔,正是離魔的時候,也正是我們成就的時候,只有這個時候才叫深心。這個就不往前多講了,以後大家好好修,就知道了。
③慈悲心
——這個慈悲心就是離相心,離一切相,只有離相心才會生起慈悲。
那什麼是慈悲心呢?我們知道“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”。當我們不斷地嚴持戒律,而且有了這個直心,又有了深心,那我們應該知道什麼是慈悲心。誰講一下,什麼是慈悲心?
居士:拔苦予樂心。
拔苦予樂。還有誰能說?你說。
居士:還是無我。
師父:還是無我。還有誰能講?你說。
居士:和合。
和合。還有誰能講?
我們學法要深入。經書說慈悲心,我們就順文解義,說這是慈悲心。這書上講直心,我們順著這就講了,這叫直心。什麼叫深心?我們大部分都是順著這個文字去講,平時看經就著在這裏了,這就是我們看經的一個弊病。
大家答的都是在文字上下的功夫,這些東西只能做個啓蒙用,並不是你真懂得這個慈悲心。這個慈悲心就是離相心,離一切相,只有離相心才會生起慈悲,因爲“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”。無緣是什麼,那就是離相,只有離相了,才有這種慈悲心。
爲什麼我們平時要嚴格持戒?包括齋戒也是一樣,我們吃飯也要次第吃,什麼意思?就是讓你離相。如果你在吃飯時能夠控製自己不分別,你在吃飯的時候同樣可以得到這種慈悲心,證道就在瞬間。我們打坐也可以得到這種慈悲心。當我們證道了以後,就會發起圓滿的慈悲心。那種慈悲心就會達到真正的無我。什麼叫無我?因爲他見到了實相,而生起的那種慈悲,願爲一切人、一切衆生舍身、舍生命、舍骨舍肉,毫無怨言。所以說,我們的慈悲心要建立在實相上,只有建立在實相上才會有慈悲心。
現在我們知道,離相才是慈悲心。那我們就知道了,直心、深心和慈悲心就是菩提心的組成。有了這叁種心,我們才能得到這個菩提心。得到這種菩提心,他是不會退轉的。不是今天修道,今天出家,明天就還俗了,他不會有這種想法。他勇往直前,而且越修越有力,越困難的時候,他越能沖得上。因爲他深深地知道宇宙是怎麼一回事,人生是怎麼一回事,不再被幻境所轉,他已經具有了一定的定力。所以說,我們應該發這樣的菩提心,並不是我們說幾句願言,說幾句文章、幾句名詞,這就等于發菩提心了。他那種“發菩提心”只是一種鍛煉,不能說不對,但我們要發最真實的菩提心。
爲什麼我們發不出大的願力?就是因爲我們沒有菩提心。沒有直心,沒有深心,沒有慈悲心,所以就不會有大的願力。如果有了直心,有了深心,有了慈悲心,就會發出大的願力,慈悲心和願力是同時出現的。只有離一切相的時候,我們才會有真正的大願力。
我們平時說“我有願力”,但是我們所說的願力大部分都是世間的願力,並不是出世間的,只不過是靠著我們的這個思惟,這個識的認識,知見的認識,而發起了一點願力。那不能說不好,確實也是很好的,但要是和出世間大的願力比,那我們還差得很遠。
爲什麼地藏王菩薩能發出這樣的願力:“有一衆生不成佛,我誓不成佛;地獄未空,誓不成佛。”爲什麼有這麼大的願力?就是因爲他有了直心、深心和慈悲心,有了真正的慈悲心,這種願力自然而然就存在了。因爲他知道了什麼是佛法,什麼是衆生,什麼是地獄,什麼是天堂。他不再糊塗了,不再迷了。而我們呢,還在迷中。在迷中發的願只是一個初步的修行。所以說,我們真正的大願還得靠我們來實證,得到了真實的境界,我們才會發起真正的大願。
我把這四個問題給大家進行解釋,大家有了一點印象,以後我們做事情時就會知道。我們的路程前面還是很光明的,佛法是這麼奧妙,修行裏還有這麼多好的境界在等待我們,很值得我們去探討。我們應該勇往直前,發起勇猛的心,嚴格持戒,依教奉行去做好我們所有的事情。這樣我們就會與佛法相應,我們的成就就有了希望,我們了脫生死也就在咫尺,與佛住在隔壁了。
大家對怎樣發菩提心已經知道了。這裏還應該注意一點,就是說,不管哪個人,他所發的願都是非常好的。沒有這個願,不會有那個大願,必須從我們誦咒、坐禅、讀經等等小事上不斷地培養。只有我們不斷地努力,必然有一天會發起這種菩提心。它並不難得,因爲我們每個人都具足菩提心,只不過是我們在做功夫的時候不到位,除毛病、除習氣還有覆藏的地方,還有不深入的地方,還有不真實的地方。只要我們敢于克服我們的毛病,大家一定會得到這個菩提心的。
好,今天就講到這裏。
居士:起立!(大衆起立)
這裏我還要說兩句。這些體會只是我的知見,不代表佛的知見,只能供給大家參考。不要出去亂講,不要拿去考驗別人,去衡量別人,這都不行,只是內部說一說,談談體會。所以說,不要作聖解,你要是作聖解,就遭群邪了,這是《楞嚴經》的話。這兩天體清老和尚來了,見面就告訴我這句話,大家要記住了。
願消叁障諸煩惱 願得智慧真明了
普願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薩道
《對發心出家居士開示 十一 菩提叁心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