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對發心出家居士開示 十 抓住牛鼻子

  發心(十)

  抓住牛鼻子

  ——二〇〇五年爲發心居士開示系列

  ◎妙祥法師講述

  時間:二〇〇五年十一月十叁晚

  地點:遼甯省海城市大悲寺念佛堂

  聽衆:道場內男居士約叁十多人

  

  ●抓住牛鼻子

  ——我們眼前所見的堅固妄想,就是你最初的一念的演變,你抓住了堅固妄想,就抓住當初這一念了。

  第九個問題:煩惱習氣現前,應如何調伏?具體怎樣做才能不爲它所轉。

  這個煩惱習氣,在我們看來有多種多樣,它的表現有種種不同。我們現在大概說一下,主要是有貪嗔癡。這個貪嗔癡的變化有深有淺,有重有輕,表現爲男的有男的習氣,女的有女的習氣,老的有老的習氣,年輕有年輕的習氣,各個不同。

  關鍵是我們應該知道什麼是煩惱?煩惱是怎麼生起來的?這是最重要的問題。就像我們想要擒住敵人,首先要知道敵人在哪,他是誰,他具備什麼樣的能力……各方面都有了解,並有了各種的准備,我們才能做到有備無患。你如果想降伏煩惱,那什麼是煩惱?它怎麼生起的?我們如果都不清楚,就沒法去降伏。

  雖然我們做了很多的准備,比如說:我們參禅、我們念佛、我們誦咒,學禅、淨、密、律、教,采取了多種的辦法,但是我們降伏煩惱的效果並不是那麼明顯。今天做了,雖然控製了一點,明天又不行了。煩惱有多種變化,我們認識了這個不認識那個。所以說,我們如果對煩惱的習氣,它的習性不了解,就沒法調伏。如果我們知道煩惱是怎麼生起來的,我們就會很好地調伏。

  那我們如何才能知道煩惱是怎麼生起的?這個問題也是很重要的問題。當你知道煩惱習氣生起來的時候,那你也就見道了,只有見道的人才知道煩惱是怎麼生起來的。所以說,當我們見到煩惱的時候,知道煩惱習氣的時候,我們已經知道怎樣去了脫生死了。佛在叁藏十二部裏已經把這個問題講得很清楚,我們只能從理論上先做一個了解,或是在祖師大德對我們的開示中做一個了解。

  這個煩惱習氣就是一念無明,這個一念無明是什麼?就是心動。我們有了這一念心動,它就會由細變粗,不斷地演變,最後形成五蘊。由這個幽隱妄想變成了微細妄想,微細妄想變成了細妄想,細妄想變成粗妄想,最後形成了堅固妄想。它是這麼形成的。

  如果我們想破掉它,應該怎麼下手?那我們就應該反其道而行之。先由堅固妄想開始,堅固妄想破掉了,進一步的破掉粗妄想、細妄想、微細妄想、幽隱妄想,我們這麼去做才能破除無明。如果你不去這麼做,你就很難破除無明。

  有時候我們說:“我有妄想,這個妄想的出現就因爲當初這一念,我應該從當初這一念去著手。”這就是跨越了多少層次而去做,但有時候並不得力,因爲你不知道什麼是當初這一念的演變。我們眼前所見的堅固妄想,就是你當初的、最初的一念的演變,你抓住了它(堅固妄想),就抓住它(當初這一念)了。

  就像一頭牛,你抓住了牛鼻子,就抓住了整個牛。你光想著:我想抓住牛的心髒。但是你前後找,你怎麼也找不到。說:我想抓住這頭牛。你抓尾巴也不好使,抓蹄子也不好使,抓哪也不好使,就得抓住牛鼻子——最前面那個。那個是什麼?就是那個堅固妄想。

  那什麼是我們的堅固妄想?我們現在所見到的日月星辰,山河大地,風吹草動,我們的色身、我們現在眼前的,當前所想到的,所見到的,這就是你的堅固妄想。你抓住它,然後逐漸地深入,再抓住這個無始劫的最初那一念——你生死那一念,從它開始下手。

  有的人就想:我要如何如何深入,如何如何去做。但是你如果不按次第去做,實際上就違反了這個規律。違反了這規律,只能說是東一下、西一下,而且你只是暫時地獲得了一種心理的安慰。看著是快,最後還是慢。這就是因爲我們沒有抓住它的關鍵。

  所以說,我們應該像牧牛一樣,要抓住這個牛的鼻子。這個鼻子要是抓住了,我們就知道下手處了。

  剛才講了,煩惱是由當初的一念逐漸地變化,這個變化不斷地增加,最後形成了我們現在的堅固煩惱。所以說堅固煩惱也就是習氣,習氣就是堅固煩惱。我們從哪開始?就從我們的習氣做起。什麼是你的習氣呢?我們所做的一切、我們的思惟就是我們的習氣。這個習氣有善的有惡的,不管善的、惡的都是習氣,最終都要除掉的,不能留。那我們留什麼呢?就是去掉習氣剩下的,那個是我們的。

  我把這個習氣的生成和處理方式大概地說了一下。大家了解這個,才知道怎麼用功。不要貪大,好高骛遠。你好高骛遠,只是個虛妄的想象。就像人似的,要蓋一個大樓,光顧著蓋這個樓蓋了,不知道蓋這個樓的基礎,這個樓是不會形成的。策劃得很好,但只是個願望。

  所以我們應該腳踏實地做起,就從現前做起。現前怎麼做起?第一個,除掉我們的毛病習氣。說:“師父,你爲什麼要除掉毛病習氣,而不除當前這一念呢?”因爲你當前這一念已經化成習氣,習氣已經就是當前這一念。不是你想的叫當前這一念,你眼睛看到的、耳朵聽到的,甚至感觸到的,一切一切都是你當前這一念。這個就很重要,如果我們不認識這個,忽略不計,實際上我們在修行中就會被它所騙,而且我們會失去機會,因爲它有很多僞裝。

  比如說:我們看到一個饅頭的時候,如果沒有把饅頭看空,光知道當前這一念不要生起貪心。這對不對?對。但是你如果不知道饅頭是諸法空相,以爲饅頭是實有的,只不過我對饅頭不生起貪心。雖然你對眼前的不起貪心控製一時,但是你認爲饅頭實有,本身就是個貪心。你光知道這一念,不知道真正的那一念。

  我們沒有抓住這個堅固的妄想,堅固的妄想已經變成饅頭了。因爲它堅固,所以它形成了各種物質。我們要是知道它是堅固的妄想,而且對它已經不生起貪心了。這樣的話,我們就能很輕松地控製當前那一念。

  佛講法,不管是《心經》還是《金剛經》,就講諸法空相,要我們認識這個宇宙,認識這個自然,認識我們生存的一切一切,包括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,去認識它。你認識了它,才能更好地控製當前那一念。如果不認識,表面在控製,實際上只是暫時的現象。

  打坐時我控製得挺好,清清淨淨,不打妄想。有時候可能就控製一會兒,等到眼睛一睜開了,處處是你的妄想。你還認爲:我很清淨、很好,該睡覺睡覺,該吃吃,該喝喝,我這個思想不打妄想。實際上你早就在妄想之中,做妄想的俘虜,你還認爲你自己很自由。所以說,你怎麼能修,你怎麼去成佛?在被騙也不知道。

  所以我們就得知道當前這一念。什麼是我們現前這一念?不光是我們思想上,我們眼睛看到的、耳朵聽到的、舌頭所嘗到的、我們身體所感受到的——就是受想行識,都是現前這一念。爲什麼說受想行識?我強調一點,什麼是行?動就是行。風吹草動、人不斷地行走、鳥不斷地飛、飛機不斷地在空中飛翔、火車不斷地爬行、馬的四個蹄子的奔走、雪花的飄動、風草的搖動,一切一切的動向都是行陰所變化來的,都是你當初這一念妄想所變化來的,它不是自然的存在。

  所謂的自然就是我們對它已經不認識,常常被騙,認爲它就是應該存在的,所以就形成了我們所認爲的自然。這個自然並不是真自然,是妄想所化成的,因爲宇宙也是我們的妄想形成的,宇宙的一切變化都是我們的妄想所形成的。所以我們應該知道,這是行陰的變化。我們如果知道了堅固妄想,又知道了行陰的變化,這樣的話,我們在降伏習氣的時候就有了力量。

  就像我們面對著一個小偷。你知道他就是個小偷,不管這個小偷怎麼動作,他也跑不過你的眼睛;不管他怎麼來欺騙你,你心裏都有數,你就能很好的防備他,所以他的欺騙就不能成功。如果你要是不知道他,他的僞裝、他的技術就把你騙得牢牢的。而且我們甚至還對他稱贊、贊揚,甚至不斷地發展他,給他創造條件。

  我們也是這樣,我們這邊在打坐,想控製妄想,不讓它生起來。同時我們又在另外一側不斷地創造妄想,跟妄想走。比如說我們吃飯,我要吃好的,我要吃得多多地,有一頓飯不讓我吃,我就起煩惱了,就要生氣。或是這個飯沒給我,或給我打多了,如何如何。我們在飯上就起心動念,那就是被妄想所騙,就是被煩惱所騙,就是被習氣所騙。所以說,我們應該知道這個煩惱和習氣的表現。

  那怎麼去調伏它?當你知道它的時候已經在調伏了,有時候不需要另外的調伏。你如果知道饅頭它只是空相,你心裏真知道它是空相的時候,還用調伏嗎?就不用調伏了。但我們所說的知道,只是理上的知道,並不是真正的知道。說:理上知道,我們怎麼樣用功夫?那我們就用不貪、慈悲喜舍等來調伏。

  具體來講,比如說吃飯。你要是吃兩頓飯、叁頓飯、四頓飯、五頓、六頓,那你就是被這個妄想所騙了。一頓飯就能滿足我們的色身,維持這個生命,就已經很不錯了。如果再去多吃,那你就是被妄想所騙,被煩惱所騙,被習氣所轉。所以說這一頓飯是個大事,不是個小事。

  平時我們盡講除習氣、除煩惱,你真實用功在哪地方用?就在具體上用。現在有人對這一頓飯不理解,認爲這一頓飯是我們對自我的控製,要達到一個目的。不是要硬控製它,是我們不想被騙,不想走得更深,我們想早早地把這個煩惱和習氣斷除,所以我們必須這麼做。只要能維持生命,我們就不要再被它騙了。

  有的人說他已經證道了,已經看到了什麼什麼,已經知道了如來的藏性,已經知道了煩惱習氣的生起。你一天兩頓飯、叁頓飯,四頓、五頓吃著,我說:你那個說法就不真實了。你連這個問題都不能了解,習氣是怎麼形成的你都不知道,連它的變化都不知道,你怎麼能見道?敵人在哪你都不知道,你怎麼下功夫?都和敵人做夥伴了,做朋友了。成天呼朋喚友的,你稱贊我,我稱贊你,互相親密得不得了,像哥倆似的,然後你又喊著去找煩惱,要去煩惱去習氣,這…

《對發心出家居士開示 十 抓住牛鼻子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