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十 抓住牛鼻子

  发心(十)

  抓住牛鼻子

  ——二〇〇五年为发心居士开示系列

  ◎妙祥法师讲述

  时间:二〇〇五年十一月十三晚

  地点:辽宁省海城市大悲寺念佛堂

  听众:道场内男居士约三十多人

  

  ●抓住牛鼻子

  ——我们眼前所见的坚固妄想,就是你最初的一念的演变,你抓住了坚固妄想,就抓住当初这一念了。

  第九个问题:烦恼习气现前,应如何调伏?具体怎样做才能不为它所转。

  这个烦恼习气,在我们看来有多种多样,它的表现有种种不同。我们现在大概说一下,主要是有贪嗔痴。这个贪嗔痴的变化有深有浅,有重有轻,表现为男的有男的习气,女的有女的习气,老的有老的习气,年轻有年轻的习气,各个不同。

  关键是我们应该知道什么是烦恼?烦恼是怎么生起来的?这是最重要的问题。就像我们想要擒住敌人,首先要知道敌人在哪,他是谁,他具备什么样的能力……各方面都有了解,并有了各种的准备,我们才能做到有备无患。你如果想降伏烦恼,那什么是烦恼?它怎么生起的?我们如果都不清楚,就没法去降伏。

  虽然我们做了很多的准备,比如说:我们参禅、我们念佛、我们诵咒,学禅、净、密、律、教,采取了多种的办法,但是我们降伏烦恼的效果并不是那么明显。今天做了,虽然控制了一点,明天又不行了。烦恼有多种变化,我们认识了这个不认识那个。所以说,我们如果对烦恼的习气,它的习性不了解,就没法调伏。如果我们知道烦恼是怎么生起来的,我们就会很好地调伏。

  那我们如何才能知道烦恼是怎么生起的?这个问题也是很重要的问题。当你知道烦恼习气生起来的时候,那你也就见道了,只有见道的人才知道烦恼是怎么生起来的。所以说,当我们见到烦恼的时候,知道烦恼习气的时候,我们已经知道怎样去了脱生死了。佛在三藏十二部里已经把这个问题讲得很清楚,我们只能从理论上先做一个了解,或是在祖师大德对我们的开示中做一个了解。

  这个烦恼习气就是一念无明,这个一念无明是什么?就是心动。我们有了这一念心动,它就会由细变粗,不断地演变,最后形成五蕴。由这个幽隐妄想变成了微细妄想,微细妄想变成了细妄想,细妄想变成粗妄想,最后形成了坚固妄想。它是这么形成的。

  如果我们想破掉它,应该怎么下手?那我们就应该反其道而行之。先由坚固妄想开始,坚固妄想破掉了,进一步的破掉粗妄想、细妄想、微细妄想、幽隐妄想,我们这么去做才能破除无明。如果你不去这么做,你就很难破除无明。

  有时候我们说:“我有妄想,这个妄想的出现就因为当初这一念,我应该从当初这一念去着手。”这就是跨越了多少层次而去做,但有时候并不得力,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是当初这一念的演变。我们眼前所见的坚固妄想,就是你当初的、最初的一念的演变,你抓住了它(坚固妄想),就抓住它(当初这一念)了。

  就像一头牛,你抓住了牛鼻子,就抓住了整个牛。你光想着:我想抓住牛的心脏。但是你前后找,你怎么也找不到。说:我想抓住这头牛。你抓尾巴也不好使,抓蹄子也不好使,抓哪也不好使,就得抓住牛鼻子——最前面那个。那个是什么?就是那个坚固妄想。

  那什么是我们的坚固妄想?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日月星辰,山河大地,风吹草动,我们的色身、我们现在眼前的,当前所想到的,所见到的,这就是你的坚固妄想。你抓住它,然后逐渐地深入,再抓住这个无始劫的最初那一念——你生死那一念,从它开始下手。

  有的人就想:我要如何如何深入,如何如何去做。但是你如果不按次第去做,实际上就违反了这个规律。违反了这规律,只能说是东一下、西一下,而且你只是暂时地获得了一种心理的安慰。看着是快,最后还是慢。这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抓住它的关键。

  所以说,我们应该像牧牛一样,要抓住这个牛的鼻子。这个鼻子要是抓住了,我们就知道下手处了。

  刚才讲了,烦恼是由当初的一念逐渐地变化,这个变化不断地增加,最后形成了我们现在的坚固烦恼。所以说坚固烦恼也就是习气,习气就是坚固烦恼。我们从哪开始?就从我们的习气做起。什么是你的习气呢?我们所做的一切、我们的思惟就是我们的习气。这个习气有善的有恶的,不管善的、恶的都是习气,最终都要除掉的,不能留。那我们留什么呢?就是去掉习气剩下的,那个是我们的。

  我把这个习气的生成和处理方式大概地说了一下。大家了解这个,才知道怎么用功。不要贪大,好高骛远。你好高骛远,只是个虚妄的想象。就像人似的,要盖一个大楼,光顾着盖这个楼盖了,不知道盖这个楼的基础,这个楼是不会形成的。策划得很好,但只是个愿望。

  所以我们应该脚踏实地做起,就从现前做起。现前怎么做起?第一个,除掉我们的毛病习气。说:“师父,你为什么要除掉毛病习气,而不除当前这一念呢?”因为你当前这一念已经化成习气,习气已经就是当前这一念。不是你想的叫当前这一念,你眼睛看到的、耳朵听到的,甚至感触到的,一切一切都是你当前这一念。这个就很重要,如果我们不认识这个,忽略不计,实际上我们在修行中就会被它所骗,而且我们会失去机会,因为它有很多伪装。

  比如说:我们看到一个馒头的时候,如果没有把馒头看空,光知道当前这一念不要生起贪心。这对不对?对。但是你如果不知道馒头是诸法空相,以为馒头是实有的,只不过我对馒头不生起贪心。虽然你对眼前的不起贪心控制一时,但是你认为馒头实有,本身就是个贪心。你光知道这一念,不知道真正的那一念。

  我们没有抓住这个坚固的妄想,坚固的妄想已经变成馒头了。因为它坚固,所以它形成了各种物质。我们要是知道它是坚固的妄想,而且对它已经不生起贪心了。这样的话,我们就能很轻松地控制当前那一念。

  佛讲法,不管是《心经》还是《金刚经》,就讲诸法空相,要我们认识这个宇宙,认识这个自然,认识我们生存的一切一切,包括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,去认识它。你认识了它,才能更好地控制当前那一念。如果不认识,表面在控制,实际上只是暂时的现象。

  打坐时我控制得挺好,清清净净,不打妄想。有时候可能就控制一会儿,等到眼睛一睁开了,处处是你的妄想。你还认为:我很清净、很好,该睡觉睡觉,该吃吃,该喝喝,我这个思想不打妄想。实际上你早就在妄想之中,做妄想的俘虏,你还认为你自己很自由。所以说,你怎么能修,你怎么去成佛?在被骗也不知道。

  所以我们就得知道当前这一念。什么是我们现前这一念?不光是我们思想上,我们眼睛看到的、耳朵听到的、舌头所尝到的、我们身体所感受到的——就是受想行识,都是现前这一念。为什么说受想行识?我强调一点,什么是行?动就是行。风吹草动、人不断地行走、鸟不断地飞、飞机不断地在空中飞翔、火车不断地爬行、马的四个蹄子的奔走、雪花的飘动、风草的摇动,一切一切的动向都是行阴所变化来的,都是你当初这一念妄想所变化来的,它不是自然的存在。

  所谓的自然就是我们对它已经不认识,常常被骗,认为它就是应该存在的,所以就形成了我们所认为的自然。这个自然并不是真自然,是妄想所化成的,因为宇宙也是我们的妄想形成的,宇宙的一切变化都是我们的妄想所形成的。所以我们应该知道,这是行阴的变化。我们如果知道了坚固妄想,又知道了行阴的变化,这样的话,我们在降伏习气的时候就有了力量。

  就像我们面对着一个小偷。你知道他就是个小偷,不管这个小偷怎么动作,他也跑不过你的眼睛;不管他怎么来欺骗你,你心里都有数,你就能很好的防备他,所以他的欺骗就不能成功。如果你要是不知道他,他的伪装、他的技术就把你骗得牢牢的。而且我们甚至还对他称赞、赞扬,甚至不断地发展他,给他创造条件。

  我们也是这样,我们这边在打坐,想控制妄想,不让它生起来。同时我们又在另外一侧不断地创造妄想,跟妄想走。比如说我们吃饭,我要吃好的,我要吃得多多地,有一顿饭不让我吃,我就起烦恼了,就要生气。或是这个饭没给我,或给我打多了,如何如何。我们在饭上就起心动念,那就是被妄想所骗,就是被烦恼所骗,就是被习气所骗。所以说,我们应该知道这个烦恼和习气的表现。

  那怎么去调伏它?当你知道它的时候已经在调伏了,有时候不需要另外的调伏。你如果知道馒头它只是空相,你心里真知道它是空相的时候,还用调伏吗?就不用调伏了。但我们所说的知道,只是理上的知道,并不是真正的知道。说:理上知道,我们怎么样用功夫?那我们就用不贪、慈悲喜舍等来调伏。

  具体来讲,比如说吃饭。你要是吃两顿饭、三顿饭、四顿饭、五顿、六顿,那你就是被这个妄想所骗了。一顿饭就能满足我们的色身,维持这个生命,就已经很不错了。如果再去多吃,那你就是被妄想所骗,被烦恼所骗,被习气所转。所以说这一顿饭是个大事,不是个小事。

  平时我们尽讲除习气、除烦恼,你真实用功在哪地方用?就在具体上用。现在有人对这一顿饭不理解,认为这一顿饭是我们对自我的控制,要达到一个目的。不是要硬控制它,是我们不想被骗,不想走得更深,我们想早早地把这个烦恼和习气断除,所以我们必须这么做。只要能维持生命,我们就不要再被它骗了。

  有的人说他已经证道了,已经看到了什么什么,已经知道了如来的藏性,已经知道了烦恼习气的生起。你一天两顿饭、三顿饭,四顿、五顿吃着,我说:你那个说法就不真实了。你连这个问题都不能了解,习气是怎么形成的你都不知道,连它的变化都不知道,你怎么能见道?敌人在哪你都不知道,你怎么下功夫?都和敌人做伙伴了,做朋友了。成天呼朋唤友的,你称赞我,我称赞你,互相亲密得不得了,像哥俩似的,然后你又喊着去找烦恼,要去烦恼去习气,这…

《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十 抓住牛鼻子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