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儀鳳元年,惠能大師果然在這個戒壇出家受戒。)
所以說,佛菩薩爲了救度衆生他現的凡夫身,我們應該這麼樣觀想,這就對了。另外這樣的例子非常多,佛在經書上講了很多,有的菩薩現各種身。甚至《楞嚴經》講的現屠夫身、童子身,還有的現妓女身,甚至哪上講的,還現豬身。你說這還了得麼,所以有時候我們見到菩薩也不認識。爲什麼不認識呢?誰能講一講,爲什麼不認識?這個挺關鍵。好,你說一下。
一沙彌答:“沒有慧眼。”
這是對的,沒有慧眼。究竟我們爲什麼沒有慧眼呢?
某師答:“沒有恭敬心。”
嗯,這是有門,親藏你說說?
答:“恭敬心沒到位。”
這都對,還誰能具體講一下。
某師答:“沒有平等心。”
好。還有誰能講?
某師答:因爲我們都是凡夫。
是,我們都是凡夫,還誰能講?
我們爲什麼不能見佛、見菩薩?我們錯過去了。告訴你一個秘密,就是你不知道自心是佛。你不知道自心是佛,所以你永遠見不到佛。就佛在你的跟前,佛也會變成凡夫。如果你要知道自心是佛,凡夫現前,他也會變成佛。
好,今天就講到這,大家好好思惟,別浪費了。
接著昨天講。《金剛帳經》雲:“勇敢金剛尊,金剛上師身;爲救度衆生,他現凡夫身。”這昨天跟大家講了,有很多的佛菩薩,爲救度衆生,現凡夫身,甚至現各種畜生身。特別《楞嚴經》講得很明白,甚至現屠夫、淫女都有,佛菩薩在那裏教化衆生。這個事情很多,何況是金剛上師了,我們應該這麼看。
《鑽石金剛精經》雲:“永久恭敬上師子,弟子觀想金剛師;永與一切如來合,他是永久金剛佛。”
就是作爲弟子,應該怎麼去觀想金剛師?你要這麼去觀想,一切要與如來合。這個講的很明確。
“他是永久金剛佛”,就是把上師看成是永遠的如來藏,他永遠是金剛佛,應該這麼觀察。
《金剛珠經》雲:“金剛上師身,有在如來身;雖是凡夫身,是毗盧佛身。”
這個經就告訴我們了,說金剛上師身和佛身是一樣的。雖然現在現的凡夫身,但是應該看成毗盧佛身。佛一共有叁種化身,毗盧佛是法身佛,毗盧遮那,是釋迦牟尼的法身號,意思就是光明遍照一切。(上師)雖然是凡夫身,應該看成是法身佛。
《鹽水河經》雲:“五百後時時,我形金剛師;是我心中想,此時恭敬他。”
就是我將來五百年以後,我可能就是現在金剛師父那個化身。他那個化身將來就是我的化身,所以說我現在恭敬他,就是等于恭敬自己一樣。
整個來講,就是要我們恭敬金剛上師,把上師和佛同等觀察,同等觀想。
現在末法的黑暗時代,一般普通人,無緣得見真佛身,所以一切如來變化凡夫身的金剛阿阇黎,來傳法救度衆生。因此,凡是金剛乘的弟子,應該要觀“上師”爲一切如來共化身的金剛佛,他的身、口、意,就是諸佛本尊的叁密。更應該要對上師增加恭敬和信仰心,盡力的放棄一切不敬、不仁、不義,以及不信仰的想法。
“應該要觀上師爲一切如來共化身的金剛佛,他的身、口、意,就是諸佛本尊的叁密。”這個剛開始就給大家講了。
我們有時候有了想法不理解,要盡量地排除,要放下,要控製。說“我放不下。”實際上能不能放下?能放下。我講個例子,我過去就老好去想想這個人爲什麼(這樣)?後來我就覺得太累,做人太不真實,就努力地去放棄這些東西,不要去觀察這些東西。這些東西它不正確。慢慢地就硬放,對那個人不再去觀察。以前觀察人不是觀察他的長處,盡觀察缺點。所以就放下觀察,也不想,有缺點不想,連想都不想,只是盡量去觀察人的長處、好處。最後心慢慢就自在了,那個心裏馬上就平靜了。所以說,那才是真正自在。
所以我們應該這麼樣去做。你剛開始放下,有一定的難處。本來這個人很好,處得都挺好的,人家做事都很正確的,但一會兒自動就生起一種對人家不信任的想法,非常不好的念頭。我那時候也是氣得不得了,甚至沒人的時候,就打自己的嘴巴子,沒有辦法,那怎麼辦?你說怎麼想出這個想法,根本就不著邊的事,就往人身上安。後來就是這樣控製,反複地硬壓,至現在基本上不怎麼生了,這心裏就平和得多了,身體也好多了。另外心裏也自在。
我們要盡力放棄一切不敬、不仁、不義,以及不信仰的想法。不仁那更不能去做去了,不講義氣的事情更不能去做。世間人都講義氣,何況是佛的弟子更得講。這個“義”是指的大義,我們在這方面要做到極點。
如果對上師有不恭敬的想法,應該要立刻忏悔,用上面引列的經論道理,來消滅這個壞念頭。
馬上就得趕緊忏悔,不能讓不恭敬的想法留著。這樣恭敬心就會漸漸地起來了。剛才講就是各種經中,說了對上師應該怎麼看,用這些來看,來消滅我們的壞念頭。爲什麼要這樣呢?
恭敬上師與信仰上師,是現在、未來成就的因和根本。
這句話非常重要,“恭敬上師與信仰上師,是現在、未來成就的因和根本”,第一個是因,如果你不這麼觀察,你不可能成就佛道。你想成佛道,首先就得這麼樣去觀察。只有你達到這麼觀察的時候,才能有成就的那個因果存在。而且等你真正成就的時候,會發現你的根本正好也就是這樣,所以它是成就的因和根本。什麼是根本?就是實相呀。實相就是根本,就是我們的法身,我們的法身就是這樣。我們那時候才發現,金剛上師就是我們的法身——毗盧遮那佛。一點都不假呀!
我們那時候知道了,生起大歡喜心。但是你沒有以前那個恭敬心,你永遠不會知道。你生恭敬心,就是要你自己成就,你沒有這個恭敬心,肯定不行,所以對上師必須這樣。
這並不是一種勸化,而是講的是法,講的是根本,講的是快速成就的因。你沒有這個因,更不會對其它的衆生生起恭敬心。連自己師父、傳你法的師父、教化你的師父、幫助你的師父,你都生不起恭敬心,你對其它的衆生能有恭敬心麼?沒有恭敬心,你怎麼能夠視一切衆生都是未來的佛,怎麼能達到實相?你永遠達不到。
所以說第一點你要從恭敬金剛上師開始,作一個最殊勝的因。從這開始,你把上師能觀想成佛,這樣的恭敬下去,慢慢你的心轉過來了,就會由此而遍及一切衆生。當你遍及一切衆生的時候,和你的成就,那就是要吻合了。所以這不是一件小事,不是單純講了一個恭敬上師的問題,不是單純的爲了學法的問題,而是爲了成就,爲了發現我們自己的法身,就這麼大的問題。
所以你得從這開始。對你有恩的人都觀想不到,怎麼能會再觀想別人呢,這不可能,所以說第一個從這開始,這個一定要把握住。
如果稍微有缺點而破亂上師戒,一定不能得到成就。
因爲那法身,不是說我們有思惟就能見到法身的,應該是放下我們一切的知見,而且更不能破上師的戒。所以說這幾天我跟居士講的淨是“依教奉行”,就是這個。你一定要隨順佛法,一定要依教奉行,才能真正的與我們的道相合。
《鑽石金剛精經》雲:“他的成就持,放想全缺法;好持能成就,缺持斷根成。”
放棄你那個不該想和不正確的想法。如果你持得好,能夠去做到,就能夠成就;如果你這方面稍差一點,那你就把成就的根斷掉了。這是講了觀想這一部分。如何把上師看成佛,是法身佛,這個非常重要。
五、隨時現觀當不當放作
就是要看看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應不應該,這就提到具體的問題了,這是我們學法的又一大關鍵。
(23)頌曰:
若足踏過上師影,
獲罪恐怖如破塔;
于床座鞋等資具,
蓦過獲罪何況說?
就是說你跟師父一起走,或是經過師父跟前的時候,如果你的腳踏過上師的影子,你獲得罪之恐怖就像拆了一座佛塔一樣,就這麼厲害。還包括什麼呢?上師的床、坐墊和座位,還有鞋。你踩一下鞋,踩一下床,你踩一下座,還有其它的資具,什麼蒲團呀,被呀,褥子呀,你在那用腳踩一下子。
“蓦過獲罪何況說”,蓦過,就是突然,一點也不用說,馬上就獲罪。
什麼罪呢?就如破佛塔一樣的罪,就這麼大的罪過。這個不是我們所能理解的,因爲我們沒有恭敬心,如果有恭敬心的話,你見到別人影子,確實不敢踩呀!
我說心裏話,就我走道,如果有居士在旁邊合掌,這腳邁過去前面就是個影子,他的影子就在道上擋著,你還不能不過去,還不能繞過去,但那個影子實在是腳不敢踩,心裏不敢踩。別說是一個居士,就是對一個普通人都要恭敬,那影子我都不敢踩,何況你師父的影子,你敢踩麼,是不是?你要踩了馬上就獲罪,就像破佛塔一樣。所以說這個千萬要注意。
何況是師父的用具,床、鞋呀、坐具呀,你都得恭敬,一絲一毫都得恭敬,一絲一毫都不能錯。不光是那樣,就是你們所放的東西,放哪個地方,我要看見了,都得恭恭敬敬的,這個不是裝的,就覺得特別的親近,都不敢給亂動一下子。有時雖然說“這些東西你放的亂七八糟的幹嗎?”就這種想法,只能說亂,但是沒有不恭敬心。說這塊太亂了,你放這幹嗎?但是呢,對你喜歡的東西,我也喜歡,也從心裏去替你喜歡。但是你放的不合適,那我還得說你,你這放的東西太多了。
但是你喜歡,也等于我喜歡,我的心往你那合,它自然的就往那合。有時候我都奇怪,你說怎麼這麼想法呢?那個東西我都不應該用的東西,看到某個年齡小的沙彌,有時候弄那小玩物一堆一堆的,我說“看你弄那些東西幹嗎?”我是說他,但是看他喜歡,實際我心裏也偷偷地喜歡,我真想說“你多玩一會,你多看一會。看有什麼因緣,讓你可以多保管這些東西。”心裏是這麼想的,但是還得說他:“你怎麼貪玩這個東西?”(得讓他不貪,一心修行。)就是這樣,這個心就得這樣。何況是師父的床、座、鞋和資具,那更不能亂動。特別師父那床,你不能亂坐。
原先我到營口大水堂(地名)能運師父那去,他那屋小…
《“上師五十法頌”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