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自己的想法或是暫時放下,而非常柔和地講另外的想法,這就做得比較好。
在師父面前不要爭論是非,隨便說閑話等,說些沒用的話。這個閑話包括不應該說的話。
以上所說的這些不禮貌事,應當不要在上師的前面做出。
剛才上面叁個偈子就是這樣。
而且,還講到“翹足踏坐手叉腰”,在上師面前,你的手不能這麼抱著肩膀,這麼叉著腰,這都不好,一看就是慢心。你對師父就得合掌,恭敬。這合掌很重要,大家可得要訓練起來,你別像我,我這人已經養成這個散漫的習性了,有時候在師父面前,合掌少。
那回我去見(皈依時的)師父,那是很早以前的事了。師父就跟我說了:“你得合掌啊。”這才知道合掌,原先都不懂。所以說,師父心裏不高興,他不會給你講法的。師父高興了,看到你真有恭敬心,才給你講東西呢,才能告訴你一句半句的,那你就會獲益無窮無盡的。所以說我們要學會合掌,就是不在師父面前,其他師父來了,我們都要合掌恭敬。就是同修道友,他給你講什麼法,你一合掌,他心裏馬上就什麼嗔恨心都沒有了,而且盡他最大的能力來給你講。
就算這個人,他什麼也不是,什麼話都不會講,你要恭敬他,他不會講,那佛菩薩會給你講的,是不是?所以說,佛菩薩永遠這樣的恭敬一切人,就包括凡夫,佛菩薩都恭敬,因爲你是未來的佛呀。
現在有人把合掌的觀世音菩薩像全給送回寺院來了,你說多愚蠢!所以說大仙告訴的這種做法,非常的誤事,這些大仙,把佛菩薩這種表法的行爲都給毀了。佛菩薩永遠恭敬所有的衆生,把衆生都看成未來的佛。因爲什麼呢?因爲他無人相、無我相、無衆生相、無壽者相。
(編者注:有人供觀世音菩薩合掌的塑像,“大仙”就告訴:觀世音菩薩朝你合掌,你承受不了,不能再供了。于是,有的就將合掌的觀世音菩薩像送到寺院裏,不再供養。這裏的所謂的“大仙”,指不畏因果報應,平時裝神弄鬼,騙人錢財的巫醫神漢。)
(30)頌曰:
上師行處鄰近傍,
語笑歌舞言作唱;
亦勿金剛上師前,
手足揉等無敬行。
在金剛上師的前面,或住處等,沒有特別的原因,無論談笑或唱歌、跳舞、音樂等,都不可以有。上師聽到的地方,不得說無意義的話。在上師的前面,不能搓揉手腳。
就是說,你不能在師父面前大聲的談笑、歌唱、跳舞,這種放逸的行爲都不允許。時時就在那恭敬,就像站班似的,老是那樣站著,恭敬到位,這才行呢。
在上師能聽到地方,你不能亂說話,說些沒用的話,那都不行。因爲甯攪叁江水,不動道人心。你不能去打擾師父的心,不能講無意義的話。在上師面前不能撅手呀,捏那個響,這都不行。過去我還以爲這是一種潇灑呢,就不說在哪了,看見有一個師父在老和尚面前,邊說話,邊掰著手指頭,我說這個挺潇灑哈,看來是不正確的。因爲你不安穩,另外恭敬心不到位,心裏煩躁,這種動作也不好。
《鑽石金剛精經》雲:“不得上師近耳地,歌舞幹語無敬音。”
在師父的耳邊歌舞,或是說話,或是有不敬的意思,這都不允許。
(31)頌曰:
常時咕噜坐或起,
各按坐起徐禮敬;
夜水危險路行中,
許准後自作前導。
這裏講,你得時常地恭敬師父。就是師父睡覺了,你也得有恭敬心。不能等師父睡覺了,這就放逸了,就不管你了。師父醒的時候我恭敬,師父不醒的時候我就不恭敬,這不行,就是師父睡覺你也得有恭敬心。
“各按坐起徐禮敬”,看到師父都要徐徐地起來,要禮敬。特別是夜間,過水坑了,危險的路上,本來你走到師父後面,這時候你可以走到師父前面,去探路,領路。
不過咱們確實這些弟子做得還是不錯的,這兩個小沙彌也值得表揚,都很不錯。這方面一看有危險的地方,從來都是這樣。像走這個道上,他倆一看道窄,讓我走中間,他甯可走泥道,從來沒有給師父擠泥道上的,都是讓師父走在中間的好道上。以前是木頭做的時候,只能一個人走,我走這個板子上,他走這泥道,扶著我。你想想,兩個都是小孩,能做到這點,我從心裏往外的歡喜,這就對了。
上師站起來的時候,弟子也很恭敬的要站起來。坐在上師前面的時候,坐的姿態及衣服等,不能隨便散亂,必須要有規矩,很恭敬的端身正坐。沒有特別的事情,平常不能坐在上師的面前。
你坐著千萬別坐滿了座位,你到哪去坐著,別像現在沙發似的,這個沙發坐著是很難叫人起恭敬的。但是即使有沙發,我們也得加小心,千萬不要一下子坐到裏邊,往那一靠,這樣就完了。你只能坐半座,像咱們打坐似的,行香停下休息時坐的姿勢,那非常好。另外要側身,讓人家觀察自己,你不要去觀察人家,那眼睛像賊似的,探照燈,到處看人家那些東西,叫人家沒法觀察你。應該主動把你眼睛放下,輕輕地低下頭,特別你要個(子)高更應該這樣,低下頭,讓人觀察你,讓人家有所選擇。
我以前和大家講過,行腳走到天津的時候,在大悲院,那裏的知客師不留人。我說在院裏住。他說:“院裏能住麼,你去旅店住吧。”我說:“出家人不住旅店。”後來他就不吱聲了,又說過院裏不能住。我不能說一生氣就走吧,這就沒禮貌了。因爲人家互相有個了解的過程。怎麼辦呢?我們倆誰也不吱聲,都低頭在那坐著。並不是想在那賴著不走,沒那個意思。我當時那個心理,在牆外面讓我住,我都高興。我只是到這來看看就完事了。並沒有想住這個房內的想法,就包括住院裏,我都放棄這個想法,沒有這個求的意思,只不過是爲了正常的挂單程序這麼說的。
但是我主動地讓人觀察,因爲無所求,心裏更要平靜,讓人觀察你,你不能起慢心呀。我就低個頭,和性空兩人誰也不吱聲。而且非常恭敬,讓人觀察一會。對方也不吱聲,我們也不吱聲。觀察沒有五分鍾,他就給方丈打電話,說:“這還有一張床,就讓他們倆住下吧,我敢保證他們倆是修行人。”他給下保證了,還說你是修行人。你說這一靜默,這恭敬心一到位,把什麼問題都解決了。後來他們那裏的人還說:“你認識知客師呀?”我哪認識,就是一個恭敬心,就解決這個問題了。所以說,我們應該注意這方面。
晚上或帶路等時,有必要的時候,請上師許准之後,方可到前面去。
“有必要的時候,請上師許准之後,方可到前面去”,得問上師,得打個招呼。
今天接著昨天講,昨天講到(31)頌,今天講(32)頌。
(32)頌曰:
阿阇黎前或見處,
有智不應現疲身;
不倚柱及牆壁等,
亦不屈指節作聲。
在金剛阿阇黎看到的地方,有智慧的弟子,不應當左右搖身,現出疲勞的形相。也不要把身體倚靠于牆壁或柱間等處,更不要用手屈指作聲。
在師父面前顯示出非常累,這個不好,實際上有一種不恭敬心。要振作起來,怎麼累都不能現出那種疲勞的樣子,這確實是一種發心誠與不誠的問題。
過去我在能運師父那學習的時候,一次我上蓋縣去,就是現在的蓋縣檀度茅蓬,去聯系一些事情。可能是從頭午開始,一直跑到下午回來,坐車連走路,那得走十多裏地呢,來回走,再加上坐車很疲勞。
等到營口以後,到大水堂(地名),下了車,師父那正蓋小房呢。就怎麼累,我也不能半道下了車,越過師父門口,就回家去休息,那不行。怎麼累,我得去看一看。正好人家幹活,知不知道人家幹活?知道,肯定有活。怎麼累,拖著累的身子,也去幹活去。有時候用鍬鏟那個水泥呀,根本就鏟不動,就拿那個腿硬頂著,拿磚拿不動就咬牙挺著,還不能說一個不字。
後來師父也看出來了,師父怎麼說的那句話,說是:“你是挺累了。”我說:“我心裏不累。”事實上確實是那麼回事兒,雖然身體很累,但是心裏不累。雖然我手拿不動了,但是就是這種心,確實支撐我不管多累都倒不下去。從那幹活以後,都晚上,天黑看不見了,往回走,還得走十來裏,七、八裏路這樣的路程,後來就有些記不住了,是有人拿自行車載我,還是怎麼走回去的。
就是說是什麼呢?你不管在怎麼疲勞的情況下,都要咬牙挺著做。另外在你能躲避的情況,像我這次完全可以躲避這個。到那個地方,我完全可以不下車,直接回去就完事了。下車了,幹完活還得走回住處,就這種情況。你不能昧掉你的良心,不能昧掉你的恭敬心,你應該下來,去師父那兒去看一下。明知有活,身體疲勞,也得去幹去,應該是這樣做,不能昧掉自己的良心做事情。我們作爲學佛人,都應該有個真誠的心,那個心非得發到真誠不可。所以說就那樣疲勞幹活,心裏沒有累的感覺,手遞磚頭都拿不動了,但那個心裏不累。
所以說“有智不應現疲身”,看到師父的地方,你就怎麼累,甚至師父不知道你幹活。你要是不現疲勞身,師父可能誤解你,可能認爲你還沒幹活。就不管師父怎麼認爲,都不能表現出疲勞的樣子,應該在師父面前永遠保持那種清淨,永遠地叫師父放心,這才行呢,所以說這個也是很重要一關。
我們有時候一累了,師父來了也躺著,我也靠在那塊:“不行啊,師父我累了,我動彈不了啦,師父,師父實在是對不起啊。”那不行呀。就爬也得爬起來,還得說:“不累、不累、我行、可以可以、挺好挺好。”你這個心就得這麼修,這麼來恭敬師父。舍身、舍肉、舍血來恭敬師父,那才行呢。
要用身、口、意,來供養師父,你這一累,這身、口、意沒了,是不是?啥也沒有了,你光顧你的疲勞去了,打這個妄想去了,這我們就失掉法了。當你見到佛的時候,你能說你累呀,是不是?有時候要是佛真來考驗你了,你說:“我累了。”得了,這個因緣就算過去了,是不是?
你看釋迦牟尼佛,看到燃燈佛,當時只是一個老和尚在那走的時候,他都掩發鋪泥,拿身體去布施,豁出命去。何況你在師父面前,連個身體的疲勞相,你都振作不起來,那…
《“上師五十法頌”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