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自己的想法或是暂时放下,而非常柔和地讲另外的想法,这就做得比较好。
在师父面前不要争论是非,随便说闲话等,说些没用的话。这个闲话包括不应该说的话。
以上所说的这些不礼貌事,应当不要在上师的前面做出。
刚才上面三个偈子就是这样。
而且,还讲到“翘足踏坐手叉腰”,在上师面前,你的手不能这么抱着肩膀,这么叉着腰,这都不好,一看就是慢心。你对师父就得合掌,恭敬。这合掌很重要,大家可得要训练起来,你别像我,我这人已经养成这个散漫的习性了,有时候在师父面前,合掌少。
那回我去见(皈依时的)师父,那是很早以前的事了。师父就跟我说了:“你得合掌啊。”这才知道合掌,原先都不懂。所以说,师父心里不高兴,他不会给你讲法的。师父高兴了,看到你真有恭敬心,才给你讲东西呢,才能告诉你一句半句的,那你就会获益无穷无尽的。所以说我们要学会合掌,就是不在师父面前,其他师父来了,我们都要合掌恭敬。就是同修道友,他给你讲什么法,你一合掌,他心里马上就什么嗔恨心都没有了,而且尽他最大的能力来给你讲。
就算这个人,他什么也不是,什么话都不会讲,你要恭敬他,他不会讲,那佛菩萨会给你讲的,是不是?所以说,佛菩萨永远这样的恭敬一切人,就包括凡夫,佛菩萨都恭敬,因为你是未来的佛呀。
现在有人把合掌的观世音菩萨像全给送回寺院来了,你说多愚蠢!所以说大仙告诉的这种做法,非常的误事,这些大仙,把佛菩萨这种表法的行为都给毁了。佛菩萨永远恭敬所有的众生,把众生都看成未来的佛。因为什么呢?因为他无人相、无我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。
(编者注:有人供观世音菩萨合掌的塑像,“大仙”就告诉:观世音菩萨朝你合掌,你承受不了,不能再供了。于是,有的就将合掌的观世音菩萨像送到寺院里,不再供养。这里的所谓的“大仙”,指不畏因果报应,平时装神弄鬼,骗人钱财的巫医神汉。)
(30)颂曰:
上师行处邻近傍,
语笑歌舞言作唱;
亦勿金刚上师前,
手足揉等无敬行。
在金刚上师的前面,或住处等,没有特别的原因,无论谈笑或唱歌、跳舞、音乐等,都不可以有。上师听到的地方,不得说无意义的话。在上师的前面,不能搓揉手脚。
就是说,你不能在师父面前大声的谈笑、歌唱、跳舞,这种放逸的行为都不允许。时时就在那恭敬,就像站班似的,老是那样站着,恭敬到位,这才行呢。
在上师能听到地方,你不能乱说话,说些没用的话,那都不行。因为宁搅三江水,不动道人心。你不能去打扰师父的心,不能讲无意义的话。在上师面前不能撅手呀,捏那个响,这都不行。过去我还以为这是一种潇洒呢,就不说在哪了,看见有一个师父在老和尚面前,边说话,边掰着手指头,我说这个挺潇洒哈,看来是不正确的。因为你不安稳,另外恭敬心不到位,心里烦躁,这种动作也不好。
《钻石金刚精经》云:“不得上师近耳地,歌舞干语无敬音。”
在师父的耳边歌舞,或是说话,或是有不敬的意思,这都不允许。
(31)颂曰:
常时咕噜坐或起,
各按坐起徐礼敬;
夜水危险路行中,
许准后自作前导。
这里讲,你得时常地恭敬师父。就是师父睡觉了,你也得有恭敬心。不能等师父睡觉了,这就放逸了,就不管你了。师父醒的时候我恭敬,师父不醒的时候我就不恭敬,这不行,就是师父睡觉你也得有恭敬心。
“各按坐起徐礼敬”,看到师父都要徐徐地起来,要礼敬。特别是夜间,过水坑了,危险的路上,本来你走到师父后面,这时候你可以走到师父前面,去探路,领路。
不过咱们确实这些弟子做得还是不错的,这两个小沙弥也值得表扬,都很不错。这方面一看有危险的地方,从来都是这样。像走这个道上,他俩一看道窄,让我走中间,他宁可走泥道,从来没有给师父挤泥道上的,都是让师父走在中间的好道上。以前是木头做的时候,只能一个人走,我走这个板子上,他走这泥道,扶着我。你想想,两个都是小孩,能做到这点,我从心里往外的欢喜,这就对了。
上师站起来的时候,弟子也很恭敬的要站起来。坐在上师前面的时候,坐的姿态及衣服等,不能随便散乱,必须要有规矩,很恭敬的端身正坐。没有特别的事情,平常不能坐在上师的面前。
你坐着千万别坐满了座位,你到哪去坐着,别像现在沙发似的,这个沙发坐着是很难叫人起恭敬的。但是即使有沙发,我们也得加小心,千万不要一下子坐到里边,往那一靠,这样就完了。你只能坐半座,像咱们打坐似的,行香停下休息时坐的姿势,那非常好。另外要侧身,让人家观察自己,你不要去观察人家,那眼睛像贼似的,探照灯,到处看人家那些东西,叫人家没法观察你。应该主动把你眼睛放下,轻轻地低下头,特别你要个(子)高更应该这样,低下头,让人观察你,让人家有所选择。
我以前和大家讲过,行脚走到天津的时候,在大悲院,那里的知客师不留人。我说在院里住。他说:“院里能住么,你去旅店住吧。”我说:“出家人不住旅店。”后来他就不吱声了,又说过院里不能住。我不能说一生气就走吧,这就没礼貌了。因为人家互相有个了解的过程。怎么办呢?我们俩谁也不吱声,都低头在那坐着。并不是想在那赖着不走,没那个意思。我当时那个心理,在墙外面让我住,我都高兴。我只是到这来看看就完事了。并没有想住这个房内的想法,就包括住院里,我都放弃这个想法,没有这个求的意思,只不过是为了正常的挂单程序这么说的。
但是我主动地让人观察,因为无所求,心里更要平静,让人观察你,你不能起慢心呀。我就低个头,和性空两人谁也不吱声。而且非常恭敬,让人观察一会。对方也不吱声,我们也不吱声。观察没有五分钟,他就给方丈打电话,说:“这还有一张床,就让他们俩住下吧,我敢保证他们俩是修行人。”他给下保证了,还说你是修行人。你说这一静默,这恭敬心一到位,把什么问题都解决了。后来他们那里的人还说:“你认识知客师呀?”我哪认识,就是一个恭敬心,就解决这个问题了。所以说,我们应该注意这方面。
晚上或带路等时,有必要的时候,请上师许准之后,方可到前面去。
“有必要的时候,请上师许准之后,方可到前面去”,得问上师,得打个招呼。
今天接着昨天讲,昨天讲到(31)颂,今天讲(32)颂。
(32)颂曰:
阿阇黎前或见处,
有智不应现疲身;
不倚柱及墙壁等,
亦不屈指节作声。
在金刚阿阇黎看到的地方,有智慧的弟子,不应当左右摇身,现出疲劳的形相。也不要把身体倚靠于墙壁或柱间等处,更不要用手屈指作声。
在师父面前显示出非常累,这个不好,实际上有一种不恭敬心。要振作起来,怎么累都不能现出那种疲劳的样子,这确实是一种发心诚与不诚的问题。
过去我在能运师父那学习的时候,一次我上盖县去,就是现在的盖县檀度茅蓬,去联系一些事情。可能是从头午开始,一直跑到下午回来,坐车连走路,那得走十多里地呢,来回走,再加上坐车很疲劳。
等到营口以后,到大水堂(地名),下了车,师父那正盖小房呢。就怎么累,我也不能半道下了车,越过师父门口,就回家去休息,那不行。怎么累,我得去看一看。正好人家干活,知不知道人家干活?知道,肯定有活。怎么累,拖着累的身子,也去干活去。有时候用锹铲那个水泥呀,根本就铲不动,就拿那个腿硬顶着,拿砖拿不动就咬牙挺着,还不能说一个不字。
后来师父也看出来了,师父怎么说的那句话,说是:“你是挺累了。”我说:“我心里不累。”事实上确实是那么回事儿,虽然身体很累,但是心里不累。虽然我手拿不动了,但是就是这种心,确实支撑我不管多累都倒不下去。从那干活以后,都晚上,天黑看不见了,往回走,还得走十来里,七、八里路这样的路程,后来就有些记不住了,是有人拿自行车载我,还是怎么走回去的。
就是说是什么呢?你不管在怎么疲劳的情况下,都要咬牙挺着做。另外在你能躲避的情况,像我这次完全可以躲避这个。到那个地方,我完全可以不下车,直接回去就完事了。下车了,干完活还得走回住处,就这种情况。你不能昧掉你的良心,不能昧掉你的恭敬心,你应该下来,去师父那儿去看一下。明知有活,身体疲劳,也得去干去,应该是这样做,不能昧掉自己的良心做事情。我们作为学佛人,都应该有个真诚的心,那个心非得发到真诚不可。所以说就那样疲劳干活,心里没有累的感觉,手递砖头都拿不动了,但那个心里不累。
所以说“有智不应现疲身”,看到师父的地方,你就怎么累,甚至师父不知道你干活。你要是不现疲劳身,师父可能误解你,可能认为你还没干活。就不管师父怎么认为,都不能表现出疲劳的样子,应该在师父面前永远保持那种清净,永远地叫师父放心,这才行呢,所以说这个也是很重要一关。
我们有时候一累了,师父来了也躺着,我也靠在那块:“不行啊,师父我累了,我动弹不了啦,师父,师父实在是对不起啊。”那不行呀。就爬也得爬起来,还得说:“不累、不累、我行、可以可以、挺好挺好。”你这个心就得这么修,这么来恭敬师父。舍身、舍肉、舍血来恭敬师父,那才行呢。
要用身、口、意,来供养师父,你这一累,这身、口、意没了,是不是?啥也没有了,你光顾你的疲劳去了,打这个妄想去了,这我们就失掉法了。当你见到佛的时候,你能说你累呀,是不是?有时候要是佛真来考验你了,你说:“我累了。”得了,这个因缘就算过去了,是不是?
你看释迦牟尼佛,看到燃灯佛,当时只是一个老和尚在那走的时候,他都掩发铺泥,拿身体去布施,豁出命去。何况你在师父面前,连个身体的疲劳相,你都振作不起来,那…
《“上师五十法颂”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