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还行啊。这个你要达不到,怎么能像释迦牟尼佛做到掩发铺泥呢?就更达不到了。你达不到这种程度,你永远不能开悟,因为不能得佛的授记。释迦牟尼佛因为这样,所以他开悟了,燃灯佛给他授记,他来世当得作佛。
所以说有智者,真正有智慧的人,他不会这样做的。咱们这里有很多么,都是不错的。比如说亲昌师就是这样,(作为僧医)不管给谁看病,从来没有不耐烦的时候。给有病的比丘按摩,最后人家说:“不用了,可以了。”亲昌师还说:“再按摩几下。”有时自己也病了,还是带病去帮助人,从来没有计较啊,说我现在身体不好,我不能做的事情,没有这个事情。还有很多,像亲藏师等大部分都是这样,他们都不计较,怎么累不会说一个不字的,这很好,这就是智慧的表现。
“不倚柱及墙壁等”,就是说在阿阇黎面前,你不能靠着柱子说话,说:“我这累了。”和师父谈话后面弄个支撑的东西,那不行。也不能靠着墙壁和师父说话。你都得真正的拿你身、口、意去供养师父,怎么累、疲劳,都应该如法地去做。佛法中有这么一条规定:“不给拄手杖人讲法。”你拄着手杖,拿手杖的人,不给你讲法,除非你有病必须用手杖。所以说,你没有病靠着柱子、靠着墙壁,那是慢心,所以不给你讲法。如果你靠着柱子、墙壁,见到师父,还这样做,那你本身就失掉得法的因缘。所以这个我们应该加小心,为什么我们不得法?就因为我们这些小毛病,就失去了大的机会。
“亦不屈指节作声”,你不能像世间有的人,昨天讲的那个掰手指节“嘎嘎”直响。原先我还不知道,我看人家掰,寻思他这在老和尚面前表示什么意思呢?是会法器呀,潇洒?可能是这个意思,也可能是说我的手指灵活,我可以干吗。现在看来这种做法是不对的,另外也招人反感。你说话就正经说话呗,你多一个动作,本身心里就是一分散乱。甚至你跟人说话的时候,你那个念珠“铛铛”没完地捻,那样的动作都是不恭敬。跟师父说话,拿着念珠像老修行,就“叭叭”那么捻,同样人家心里也不是特别舒服。我是这样看法,你一切动作都应该停止,恭恭敬敬地听,身、口、意要集中,摄住心去听,这样的话,你会得到法益的,这是(32)颂。
(33)颂曰:
若须替师浴身足,
濯足身等奉侍时;
先白顶礼师令知,
完后顶礼自作事。
如果须要替上师洗脚,或洗浴等奉侍上师的时候,先要禀白上师,顶礼三次以后,才去做所需要做的工作。事情做完之后,也同样要顶礼上师三次。如果没有其它的要事,就可以做自己的事情。
为什么说要替师父洗脚,洗浴,奉侍上师的时候,要禀白上师,问师父同意不同意?而且要顶礼三次才去做,做完了以后,还要顶礼三次。因为你要知道,师父的脚、身体和佛等同无异呀,你摸一下子,你不知道得增加多大的福慧。你觉得你的手干净,师父的脚,比你手不知道干净多少倍,你必须要虔诚地谢法。另外你万一不加小心,碰了师父是有过失的,还要忏悔,这才行呢。我们以为师父那脚太臭了,那太没有意思了,谁的脚不臭,自己的脚都臭,都不愿意洗,还给你洗呢,有这种想法坏了,有这种想法你永远也得不到法。
比如宣化上人的洗脚水的故事,有一个老居士要求一个孙子,就找上人去了。上人正好在洗脚,说你把水喝了吧。她说什么也不敢喝。上人说你不喝我就喝了,上人自己把自己洗脚水喝了。她说要求孙子,上人说算了吧,本来你喝了水就能得孙子。她后悔了,说你再给我一次机会吧。上人说那机会没了。就那一念恭敬心,就满你一切愿望。因为你失去了机会,再想找这机会就没有了。
这也是一样,在我们凡夫的眼里,你只看到表面那点脏东西,你不知道通过这个脏水可以得到无上的法。那个水呀,说老实话,比你喝的那个干净水,不知道要干净多少倍。为什么呢?因为上师他已是见道的人,见道的人,别说那个,就连唾沫都比你喝的那个最甜的水不知道要好上多少万倍,这个大家我想都会服气的。
比如说还有金山活佛,他那洗澡水大家抢着喝,都治病。那你没办法,喝了确实好。吐点口水给人揉揉就好,像济公活佛似的,搓一搓身体的泥,给人吃了,它都治病呢,这不是假的。他是修的智慧现前,所以说什么水都是无价之宝。
所以说,这点得佩服亲成师,他把师父破衣服缝补时撕下来的碎块都保管好了。那个衣服屑,虽然是没有什么作用,但是恭敬师父这个心,非常好。虽然我没有什么修持,但是佛菩萨肯定得加持你,因为你这个心真诚。
所以说呢,侍奉上师的时候,要先禀白师父,顶礼师父,让师父知道。做完事情以后,还要顶礼。因为有可能伤到师父,要忏悔。另外,师父给我们一个机会,来成就我们,要感谢师父。
(34)颂曰:
弟子名称上师时,
不称只名下有礼;
为得恭敬余人前,
上师名前特点称。
弟子不得直接叫上师的名字。需要称呼上师名字的时候,必须在上师的名字前面,加上恭敬或有意义的称呼之后,才可以称上师之名。
比如说:“三恩德金刚上师......”这是为自己或他人的恭敬,称呼上师的名前,必须有恭敬心的加上有意义的话。
这个也很重要,因为时时在口上,一定要注重这个身、口、意,一定要称师父的时候,一定要称上下、或是叫恩师、或是我师父,都是这样的。或是合掌。以前古人都是这样,问你父母是谁呀?那一般的古人都是马上就得合掌(拱手),站起来告诉人家:“我父母是……”不是你恭敬人,是恭敬你父母呢。一说你父母马上就站起来了,你是在随时随地都在恭敬父母。我们有时候做不到这一点,最起码你合上掌,或是身子马上就得坐直了,或是欠欠身,说我的师父叫上什么下什么。人家一看,这个人对师父这样恭敬,最起码师父如何不说,人家说你这个人挺好,跟你交,绝对没错,是不是?因为你在背后也能恭敬人,这样人不是忘恩负义的人,最起码你得这样。何况我们想成无上道,把师父的形象和佛的形象一样恭敬和观想,你肯定得到更大的利益。在世间人都得这样,更何况我们了,是不是?这更应该这样。
(35)颂曰:
先请何作上师令,
说全遵照上师令;
双手合掌心耳一,
乐心忆持咕噜令。
(36)颂曰:
有笑嗽时上师前,
应当则以手遮口;
若有完事白上师,
当无得意软语明。
首先必须要很恭敬的请求上师说:“请问上师,需要弟子做什么事?”上师指导你去做的事,要很乐意地接受上师的指导。上师指导你做事的时候,必须要双手合掌,一心恭敬听受,尽自己的力量,去做上师所交代做的事情。
这方面我们现在做得还不行,有的人还可以。一告诉你去办什么事情,“噢,好,依教奉行。”合掌,或是“阿弥陀佛。”但是我们这个习惯比较少,还不行。比如说,大戒师分配小众什么事情,你应该要合掌。你一合掌,别人马上对你的恭敬心就起来了,你恭敬别人,别人马上就恭敬你。对师父的指导,你更应该这么样去恭敬,得法就在一瞬间。如果你有了恭敬心,师父可能转过身来,马上就骂你一顿,因为什么呢?因为你有了恭敬心,师父才能给你讲法呢。你没有恭敬心,师父不敢给你讲,就你有毛病,师父都不敢说你。有时候你不值得一说,或者一说,你就起烦恼了,没法说你。等一看你恭敬心非常到位了,那时候师父就要骂你了。
你合着掌,挺恭敬的找师父去请示:“师父你看我这是怎么怎么……”师父没回答你这个问题,讲了:“昨天你干吗来了,啊!你怎么不知道你那个事呢?你昨天怎么……?”他想我都恭敬师父了,怎么还骂我那个事呢?没说我问的这个事?你不知道,师父因为看你心情高兴,你又有恭敬心了,就赶紧把你的那个毛病给去掉了,是为了赶紧去掉你那些毛病、污垢,用这种力量一下就能把你拔出来。就像用药似的,用得正是火候,像炒菜似的,该出锅了,就是这样。
所以说,我们要恭敬师父。不过你要加小心,有时候你真心恭敬了,我可能要说你,急眼就可能要骂你,这时候你心里可别起烦恼,你要起烦恼,获得利益就要少,你要不起烦恼,马上利益就得到了。那师父都是要使劲说你,他得费很大力气,而且得故意地严肃起来,得咬着牙去说你去。另外说不好,师父也跟着起嗔恨心,他那个心也得跟着说的话,也得起心动念。你知道师父得付出多少,师父用很大的力量把你那个东西要拿出来,是这样。所以说得到师父指导是无价之宝呀,这个要加小心。
还得“乐心忆持咕噜令”,就是师父说的话,就像接受命令一样,你必须得牢牢记住。而什么叫“乐心”呢?就是依教奉行。一听说话,马上“依教奉行”。你无论当时有多大的脾气,只要念上这句话,脾气马上就没了,这是无价之宝。平时谁说你,你不乐意,有时候起烦恼了,你就念一句“依教奉行”,一定把它念出口,或是你心里一定要念,一遍不行就念两遍。念过以后虽然还稍稍有点别扭,但是就能去做了,把那个烦恼一下就控制住了。如果你念两遍那控制得更好,念三遍那就更好了。
过去不有一个人么,说是去买智慧。后来有人告诉他:“我有个智慧,得需要十两金子。”他说:“行,我就给你十两金子,买个智慧。”给他十两金子以后,这人就告诉他:“不管遇到什么事情,你要退三步。”
后来他走了很长时间,在外好几年,就回家了。回家一看,他妻子在家,还有一个“男”的和他妻子在一个床上睡觉呢。他气得:“我不在家,你干这种事情。”拿起刀就要砍。刚要砍,他突然想起这句话,要退三步。退一步,那火气都不得了,勉强退了一步,心就稍平静一点了。后来又退一步,那个余劲还没消呢。最后退到第三步的时候,他的妻子醒了,一看是他,说:“你拿刀干什么?”他丈夫说:“这个男的是谁?”“那不是你母亲么!…
《“上师五十法颂”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