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”他这才知道,退三步,救了三条命!你想呀,她俩死了,他也活不成了,是不是?退三步就这么大功德,能救别人,能救你的亲人,也能救自己。
这也是这样,依教奉行就是退三步,第一句依教奉行就等于退了一大步,第二句依教奉行又退一步,第三句依教奉行你就退三步。如果能做熟了,你什么脾气,什么难处都能躲过去了,办事情没有不成功的。你别像我似的,我这个人就是点火就着,张口就要你们去做了。你们有时候得学会忍,要学会这个,要尊重上师,上师指导你做事的时候要合掌,一心听受,要乐心,就是依教奉行。
在上师的面前,如有咳嗽,就要用手遮住口。上师交代办的事情,做完了之后,不可以有得意——很了不起的表情,应该很乐心,而且要恭敬软语,回报上师。
就是在上师面前,你千万不要张口就打哈欠、咳嗽呀,这都不行。就实在憋不住了,你得低头拿袖子掩上,还得转过身去,侧一点身去咳嗽。有时候侧身了,一看旁边是师兄,还不能冲着师兄咳嗽,再朝另一边吧,一看这边又是长辈或平辈,又觉得不得劲儿,有时候你一个咳嗽都找不到地方。我就有过这个体会,想咳嗽,一看这边不应该,那边也不应该,最后没办法了,就拿手使劲捂着咳嗽吧。那没办法,找不到地方。就这样才能修你的心,这才有点意思,你什么时候发现任何地方都不是你咳嗽的地方,这就妥了。
你比如说伸脚的问题,就是在(我住的)这屋,我休息的时候,脚往前一伸,那前面就是藏经楼,不能朝着藏经楼伸脚,佛讲的很清楚,不能朝着佛塔伸脚坐,那脚马上就得缩回来。实在累了,需要伸脚的时候,也得拿个布挡着,虽然穿着袜子,还得拿被把脚包上,还得侧一点方向,能伸伸脚。就是你不管在什么地方,都要这样,这才行呢。有时候也累了,要伸脚,往这边伸也不行,往那边伸也不行,最后没地方伸脚,确实挺别扭,没办法,就得忍着。
“上师交代的事情,做完之后,不可以得意——很了不起的表情”,不能认为:“师父,你交代的事情,我给完成了,我做得挺好。”这就坏了。你认为这是给师父做事情,不是给自己做事情,你这又颠倒了。师父告诉你的事情,是教化你,让你成就,你应该以感恩的心情,很乐意地去做。你没有这种给自己做事的心情,表现这个事做得挺好,挺圆满的。实际上你的意思不是在给自己做,而是在给师父做,是师父在求你,不是师父给你机会,所以你把这个事情弄颠倒了。
另外我们人最大的毛病,就是架不住一个成就。稍做点好处,我们心里有一种自满,表情就很快乐、愉快,走道也不一样了。来到师父面前,不管在师兄弟之间,还是道友之间,就表现得特别愉快,那都是不稳重,不好。不仅应没有慢心,而且还要恭敬、圆融。应该是“看我这个事做完了,你看还有什么不足的地方,我这行不行?”如果你能这样的话,就会更加得法。
虽然自己做的很圆满,能做到百分之九十,但你认为是百分之百了。师父一看你这还有毛病,有个问题可能还没处理好。虽第一步处理好了,第二步处理好了,第三步处理好了,可能第四步你还没处理好,还有点毛病。按一般道理来讲,你完成了,看你的辛苦,你的心里表现的那种得意,师父可能就不给你讲了。因为你就这么大能力了,再说你别的,你可能就生气了,所以就不讲了。
如果你表现得很乐心,很恭敬又很圆融,那师父可能又要说你几句:“你做得挺好,好是好,但是你还有一个问题,你那个方面做的不对。”你这一下子就能接受过来,因为你是恭敬心和圆融,你的心里是处在一种平衡状态,所以再给点分量,给点法,你也能接受。如果你是一种慢心,你那个心已经在颠倒,师父再给你法,你也接受不了。所以说成就不成就,就在于你是否有恭敬心。有恭敬心,随时你都可以得法。所以说,要这样回报上师,恭敬圆融,这才行呢。
(37)颂曰:
净心前来欲听法,
上师前坐具威仪;
心身衣等规律正,
合掌前跪应三请。
弟子请求上师传法的时候,在上师的面前,要放弃一切傲慢心,所穿的法衣等衣服,必须穿得很整齐,而且很有规矩很有礼貌的,双手合掌在上师面前,双脚跪下,殷勤地请求三次。
你想求师父讲法的时候,就得这样。为什么说有时候师父不给讲?不是师父不给讲,是你的恭敬心不到位,没法给你讲。确实是这样,有时候说:“师父你看打坐怎么打呀,你给我讲一讲?”一边说还一边晃着身子,还左右看着,手里还摆弄东西。师父怎么给你讲呀,是不是?就算是你态度恭敬了,说:“师父你给我讲一讲?”就这样的话,命令师父给讲一讲。师父没办法,有时候只好说:“你先好好坐,等到时候我再给你讲。”师父只能这么说。因为什么呢?不是不给你讲,是你的恭敬心不到位。所以说要想请法,你必须合掌、跪下三请。
为什么三请呢?第一请,要消除你的慢心;第二请,要消除你自己那个所谓的能听的心,把你能听的心也要消除去;第三请,你就达到无念那种程度。你什么妄想都不要有,那时候才真正堪受讲法。
为什么教你三顶礼呢?第一顶礼你只能去掉慢心;第二顶礼你还有一个听法的心;第三顶礼,把你这些心都去掉了,才有一个堪得听法的心,那就是一种清净心。心里一下空了,就像虚空,有什么都能装下。如果你心里有一念,就即使是高兴的一念,法都装不进去。
比如说你正好做一件好事情,可能给师父洗了一双袜子,心里正高兴呢:“师父你给我讲讲法。”虽然是很恭敬,又顶礼了,但是你那里还有一个念“你应该给我讲,我刚给你洗了袜子。”就有一念也不行。就像一杯水似的,你想得到新的水,必须把原来的那点旧水扔掉,才能变得空,才获得新水,所以请法应该三顶礼。
另外在师父面前听法,坐着要具威仪整齐,把衣服扣都要系得好好的,如果敞个怀呀,或袖子那样挽着,都不行,确实不行。就作为世间人,你去学徒吧,都得恭恭敬敬。到师傅家,还得拿点点心过去吧,师父就给你讲讲,这怎么怎么样,注意这个,这点要注意。咱倒不是说用送礼,但最起码得顶礼吧,这一点你能做到就挺好。大不了你还锻炼身体了,是不是,一举好几得。所以这个应该这样做,一切法都来源于恭敬。
(38)颂曰:
供养上师与时时,
舍离野心骄慢心;
三门当如初适嫁,
摄心低颜甚惭赧。
(39)颂曰:
严身具等生爱乐,
不得现于上师前;
余事一切自思惟,
切勿自作当远离。
供养上师的时候,弟子的身、口、意三门,一切的作法,根本不得有骄慢心,以及恩心等。因为对上师骄慢,在很多经论里面说,这是非常严重的罪业。
特别是在上师面前,要舍离野心。野心就是那种要造反的心,以及一种骄慢的心,必须得舍离。就是说如果有了骄慢,在佛经里讲是非常严重的罪业。因为师父是传你法身的师父。你在世间事情上骄慢,得的罪业要小。在法的面前如果骄慢,你得的罪业要大。
供养上师或者是为上师做事,不能有“恩心”的想法。
说我是为师父做事情,我是帮师父忙,这都不行。
也就是说,弟子供养上师,或为上师做事、办事等,不能想:“我很了不起,我的功德很大,我为上师做这么多的事,有恩于上师。”如果有这样的想法,也有很严重的罪业。虽然你的话没有说出来,他人不知道你的心里这样想。可是,护法却知道得很清楚。
在上师的面前,一切都要很有规矩的摄心低头,惭愧认羞,不能有洋洋得意的心,也不能张大眼睛瞪着上师。弟子对于上师,必须要很恭敬。自己的身、口、意,所作所为,应该要时时注意。
不能张大眼睛瞪着上师。有的人生气了,拿眼睛狠狠地瞪着师父,反正就差一点瞪眼了,那都不好。
所以说,这里讲“三门当如初适嫁”,就像女人嫁人似的,非常不好意思,那才行呢。
心里特别的惭愧,“惭赧”,就是有惭愧心的意思。
《佛遗教经》云:“当制五根,勿令放逸……。亦如恶马,不以辔制,将当牵人坠于坑陷。如被贼劫,苦止一世,五根贼祸,殃及累世,为害甚重,不可不慎。是故智者,制而不随,持之如贼,不令纵逸。假令纵之,皆亦不久见其磨灭。”
就像恶马一样,如果你不给它戴那个嚼子,就连你牵马的人一起都坠于陷坑去了。
“如被贼劫,苦止一世”,就又像你被那个贼给偷盗走了。因为你那个心,那点恭敬心被这个骄慢心给代替了,就像贼把你家的宝贝给拿走了,换成贼了,所以说,你那个主人不见了。
“五根贼祸,殃及累世,为害甚重”,这一世不但受苦,而且你这一世造的业,会生生世世都要受报,所以绝不让这种心随便,一定要控制,我绝不让它放逸。这个念头刚升起来,你得控制它,像牵马似的,得把住那个缰绳,你要把握不住,连你这个人,被一起拽入这个陷坑里去了。
“持之如贼”,就像抓住贼,你不能放他,要放他就完了,这个贼就跑了,就危害天下了。
如果你从之,可能你的这些修行,不久恐怕就不见了,都因为你这个骄慢心而灭掉了,这个应该注意。不可让它放逸太久。
要“见其磨灭”,要磨灭这种妄想,这种不守规矩的思想。“磨灭”就是灭去了。
(40)颂曰:
开光坛城火供等,
说法集子度弟子;
同城金刚上师居,
一切无旨不应作。
在上师的住处或上师在的时候,没有上师的许准,不得做开光,或加持本尊、佛、菩萨身口意的供养,也不得做坛城、灌顶、火供、传法等。
这是密宗要求的,就是说你一切必须听从上师的安排,才能去做。上师没同意之前,这些东西都不要去做。就像师父告诉你看哪本书,你就看哪本书,你不要乱看。像前几天来的那个师父,人家很有礼貌,他说:“师父我问一下,我想看一下《达摩四行观》,我想听《…
《“上师五十法颂”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