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“上師五十法頌”講記▪P1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”他這才知道,退叁步,救了叁條命!你想呀,她倆死了,他也活不成了,是不是?退叁步就這麼大功德,能救別人,能救你的親人,也能救自己。

  這也是這樣,依教奉行就是退叁步,第一句依教奉行就等于退了一大步,第二句依教奉行又退一步,第叁句依教奉行你就退叁步。如果能做熟了,你什麼脾氣,什麼難處都能躲過去了,辦事情沒有不成功的。你別像我似的,我這個人就是點火就著,張口就要你們去做了。你們有時候得學會忍,要學會這個,要尊重上師,上師指導你做事的時候要合掌,一心聽受,要樂心,就是依教奉行。

  在上師的面前,如有咳嗽,就要用手遮住口。上師交代辦的事情,做完了之後,不可以有得意——很了不起的表情,應該很樂心,而且要恭敬軟語,回報上師。

  就是在上師面前,你千萬不要張口就打哈欠、咳嗽呀,這都不行。就實在憋不住了,你得低頭拿袖子掩上,還得轉過身去,側一點身去咳嗽。有時候側身了,一看旁邊是師兄,還不能沖著師兄咳嗽,再朝另一邊吧,一看這邊又是長輩或平輩,又覺得不得勁兒,有時候你一個咳嗽都找不到地方。我就有過這個體會,想咳嗽,一看這邊不應該,那邊也不應該,最後沒辦法了,就拿手使勁捂著咳嗽吧。那沒辦法,找不到地方。就這樣才能修你的心,這才有點意思,你什麼時候發現任何地方都不是你咳嗽的地方,這就妥了。

   你比如說伸腳的問題,就是在(我住的)這屋,我休息的時候,腳往前一伸,那前面就是藏經樓,不能朝著藏經樓伸腳,佛講的很清楚,不能朝著佛塔伸腳坐,那腳馬上就得縮回來。實在累了,需要伸腳的時候,也得拿個布擋著,雖然穿著襪子,還得拿被把腳包上,還得側一點方向,能伸伸腳。就是你不管在什麼地方,都要這樣,這才行呢。有時候也累了,要伸腳,往這邊伸也不行,往那邊伸也不行,最後沒地方伸腳,確實挺別扭,沒辦法,就得忍著。

  “上師交代的事情,做完之後,不可以得意——很了不起的表情”,不能認爲:“師父,你交代的事情,我給完成了,我做得挺好。”這就壞了。你認爲這是給師父做事情,不是給自己做事情,你這又顛倒了。師父告訴你的事情,是教化你,讓你成就,你應該以感恩的心情,很樂意地去做。你沒有這種給自己做事的心情,表現這個事做得挺好,挺圓滿的。實際上你的意思不是在給自己做,而是在給師父做,是師父在求你,不是師父給你機會,所以你把這個事情弄顛倒了。

  另外我們人最大的毛病,就是架不住一個成就。稍做點好處,我們心裏有一種自滿,表情就很快樂、愉快,走道也不一樣了。來到師父面前,不管在師兄弟之間,還是道友之間,就表現得特別愉快,那都是不穩重,不好。不僅應沒有慢心,而且還要恭敬、圓融。應該是“看我這個事做完了,你看還有什麼不足的地方,我這行不行?”如果你能這樣的話,就會更加得法。

  雖然自己做的很圓滿,能做到百分之九十,但你認爲是百分之百了。師父一看你這還有毛病,有個問題可能還沒處理好。雖第一步處理好了,第二步處理好了,第叁步處理好了,可能第四步你還沒處理好,還有點毛病。按一般道理來講,你完成了,看你的辛苦,你的心裏表現的那種得意,師父可能就不給你講了。因爲你就這麼大能力了,再說你別的,你可能就生氣了,所以就不講了。

  如果你表現得很樂心,很恭敬又很圓融,那師父可能又要說你幾句:“你做得挺好,好是好,但是你還有一個問題,你那個方面做的不對。”你這一下子就能接受過來,因爲你是恭敬心和圓融,你的心裏是處在一種平衡狀態,所以再給點分量,給點法,你也能接受。如果你是一種慢心,你那個心已經在顛倒,師父再給你法,你也接受不了。所以說成就不成就,就在于你是否有恭敬心。有恭敬心,隨時你都可以得法。所以說,要這樣回報上師,恭敬圓融,這才行呢。

   (37)頌曰:

  淨心前來欲聽法,

  上師前坐具威儀;

  心身衣等規律正,

  合掌前跪應叁請。

  弟子請求上師傳法的時候,在上師的面前,要放棄一切傲慢心,所穿的法衣等衣服,必須穿得很整齊,而且很有規矩很有禮貌的,雙手合掌在上師面前,雙腳跪下,殷勤地請求叁次。

  你想求師父講法的時候,就得這樣。爲什麼說有時候師父不給講?不是師父不給講,是你的恭敬心不到位,沒法給你講。確實是這樣,有時候說:“師父你看打坐怎麼打呀,你給我講一講?”一邊說還一邊晃著身子,還左右看著,手裏還擺弄東西。師父怎麼給你講呀,是不是?就算是你態度恭敬了,說:“師父你給我講一講?”就這樣的話,命令師父給講一講。師父沒辦法,有時候只好說:“你先好好坐,等到時候我再給你講。”師父只能這麼說。因爲什麼呢?不是不給你講,是你的恭敬心不到位。所以說要想請法,你必須合掌、跪下叁請。

  爲什麼叁請呢?第一請,要消除你的慢心;第二請,要消除你自己那個所謂的能聽的心,把你能聽的心也要消除去;第叁請,你就達到無念那種程度。你什麼妄想都不要有,那時候才真正堪受講法。

  爲什麼教你叁頂禮呢?第一頂禮你只能去掉慢心;第二頂禮你還有一個聽法的心;第叁頂禮,把你這些心都去掉了,才有一個堪得聽法的心,那就是一種清淨心。心裏一下空了,就像虛空,有什麼都能裝下。如果你心裏有一念,就即使是高興的一念,法都裝不進去。

  比如說你正好做一件好事情,可能給師父洗了一雙襪子,心裏正高興呢:“師父你給我講講法。”雖然是很恭敬,又頂禮了,但是你那裏還有一個念“你應該給我講,我剛給你洗了襪子。”就有一念也不行。就像一杯水似的,你想得到新的水,必須把原來的那點舊水扔掉,才能變得空,才獲得新水,所以請法應該叁頂禮。

  另外在師父面前聽法,坐著要具威儀整齊,把衣服扣都要系得好好的,如果敞個懷呀,或袖子那樣挽著,都不行,確實不行。就作爲世間人,你去學徒吧,都得恭恭敬敬。到師傅家,還得拿點點心過去吧,師父就給你講講,這怎麼怎麼樣,注意這個,這點要注意。咱倒不是說用送禮,但最起碼得頂禮吧,這一點你能做到就挺好。大不了你還鍛煉身體了,是不是,一舉好幾得。所以這個應該這樣做,一切法都來源于恭敬。

  (38)頌曰:

  供養上師與時時,

  舍離野心驕慢心;

  叁門當如初適嫁,

  攝心低顔甚慚赧。

  (39)頌曰:

  嚴身具等生愛樂,

  不得現于上師前;

  余事一切自思惟,

  切勿自作當遠離。

  供養上師的時候,弟子的身、口、意叁門,一切的作法,根本不得有驕慢心,以及恩心等。因爲對上師驕慢,在很多經論裏面說,這是非常嚴重的罪業。

  特別是在上師面前,要舍離野心。野心就是那種要造反的心,以及一種驕慢的心,必須得舍離。就是說如果有了驕慢,在佛經裏講是非常嚴重的罪業。因爲師父是傳你法身的師父。你在世間事情上驕慢,得的罪業要小。在法的面前如果驕慢,你得的罪業要大。

  供養上師或者是爲上師做事,不能有“恩心”的想法。

  說我是爲師父做事情,我是幫師父忙,這都不行。

  也就是說,弟子供養上師,或爲上師做事、辦事等,不能想:“我很了不起,我的功德很大,我爲上師做這麼多的事,有恩于上師。”如果有這樣的想法,也有很嚴重的罪業。雖然你的話沒有說出來,他人不知道你的心裏這樣想。可是,護法卻知道得很清楚。

  在上師的面前,一切都要很有規矩的攝心低頭,慚愧認羞,不能有洋洋得意的心,也不能張大眼睛瞪著上師。弟子對于上師,必須要很恭敬。自己的身、口、意,所作所爲,應該要時時注意。

  不能張大眼睛瞪著上師。有的人生氣了,拿眼睛狠狠地瞪著師父,反正就差一點瞪眼了,那都不好。

  所以說,這裏講“叁門當如初適嫁”,就像女人嫁人似的,非常不好意思,那才行呢。

  心裏特別的慚愧,“慚赧”,就是有慚愧心的意思。

  《佛遺教經》雲:“當製五根,勿令放逸……。亦如惡馬,不以辔製,將當牽人墜于坑陷。如被賊劫,苦止一世,五根賊禍,殃及累世,爲害甚重,不可不慎。是故智者,製而不隨,持之如賊,不令縱逸。假令縱之,皆亦不久見其磨滅。”

  就像惡馬一樣,如果你不給它戴那個嚼子,就連你牽馬的人一起都墜于陷坑去了。

  “如被賊劫,苦止一世”,就又像你被那個賊給偷盜走了。因爲你那個心,那點恭敬心被這個驕慢心給代替了,就像賊把你家的寶貝給拿走了,換成賊了,所以說,你那個主人不見了。

  “五根賊禍,殃及累世,爲害甚重”,這一世不但受苦,而且你這一世造的業,會生生世世都要受報,所以絕不讓這種心隨便,一定要控製,我絕不讓它放逸。這個念頭剛升起來,你得控製它,像牽馬似的,得把住那個缰繩,你要把握不住,連你這個人,被一起拽入這個陷坑裏去了。

  “持之如賊”,就像抓住賊,你不能放他,要放他就完了,這個賊就跑了,就危害天下了。

  如果你從之,可能你的這些修行,不久恐怕就不見了,都因爲你這個驕慢心而滅掉了,這個應該注意。不可讓它放逸太久。

  要“見其磨滅”,要磨滅這種妄想,這種不守規矩的思想。“磨滅”就是滅去了。

  (40)頌曰:

  開光壇城火供等,

  說法集子度弟子;

  同城金剛上師居,

  一切無旨不應作。

  在上師的住處或上師在的時候,沒有上師的許准,不得做開光,或加持本尊、佛、菩薩身口意的供養,也不得做壇城、灌頂、火供、傳法等。

  這是密宗要求的,就是說你一切必須聽從上師的安排,才能去做。上師沒同意之前,這些東西都不要去做。就像師父告訴你看哪本書,你就看哪本書,你不要亂看。像前幾天來的那個師父,人家很有禮貌,他說:“師父我問一下,我想看一下《達摩四行觀》,我想聽《…

《“上師五十法頌”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