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達摩四行觀》的磁帶,行不行?”我說:“你現在啥也不要看。”後來我一看他還沒動,我又說了一下,我說:“現在主要學戒律,先不要看。”
這裏面有兩層意思。第一個意思,他問要看《達摩四行觀》。記住了,《達摩四行觀》講的是什麼呢?講的就是要你放下,叫你無念,是不是。這個《達摩四行觀》,他問師父,說:“我要聽《達摩四行觀》。”師父說:“你現在不要看。”你要能聽進去,這就是現成的“達摩四行觀”。你說,你還看什麼,聽什麼啊?是不是?照著做就完事了,這現成的書就告訴你了。
他一看沒讓看書,這還不行,我還得求那法去,還站那不動。還要講講法,那就繼續給他講:“你看現在,你還是主要先學戒吧!”完了,所以我們有時候就不得法,就是不能依教奉行。你要依教奉行,馬上愉快地接受,馬上這個法就裝下了。你依教奉行,就等于你看了《四行觀》。《四行觀》就是讓你這個心不要分別,告訴你依教奉行就完事了。你能夠放下,就是看《達摩四行觀》。他以爲看了才能得,不知道《達摩四行觀》隨時隨地都能得。這就是我們不能依教奉行,有時候法講了,也沒人聽。所以說應該做到“一切無旨不應作”。
(41)頌曰:
開光說法等所得,
淨施悉以奉其師;
師納受後留讓財,
隨得可用自所需。
給人家開光、加持、傳法等所得到的財物,應該全部奉獻供養上師。上師也爲了增加弟子的功德,收下一部分,其它留下來的財物,弟子可以自用或做功德。
這個很重要的,就是說你去給人開光、加持、傳法,不管你到哪兒去,別人供養的東西,回來必須供養師父。我們告訴“一切供養歸常住”,就是這個意思。師父應該留下一部分,其它的才可以留著自己使用。
古人都是這樣,過去的大孝子,就怎麼餓,乞來的食物,第一個得先奔到家裏,給父母去吃,父母吃剩了,才能自己吃一點。就這樣孝心,還不見得真正算爲孝呢。如果這裏做得不幹淨、不清淨,一樣得遭到天譴。
記得我小時候,母親給我講過這樣一個故事。有一個孩子非常孝順父母,他就是出外要飯,要著飯了,第一個就給他母親送回去。這天他要了兩個火燒,特別熱乎。他就包起來,放到懷裏揣著,就趕緊往家奔,要給他母親送去。走半道他要解手,上廁所的時候,不加小心這個火燒就掉到廁所裏了。他趕緊給撈出來,把外皮包著的那個紙還是布的就給扔掉了,火燒那個皮就不幹淨,他把皮撕下來自己吃了,他餓了,扔了怪可惜的,就把那個髒的外皮吃了,把最好的那個芯就留給他母親了。
回來就給他母親吃了。他母親吃完,當時天空就打雷了,就圍著他頭轉,就要劈他。最後他就琢磨,這雷爲什麼老劈我呢?後來沒辦法,他就把母親背在身上,出去跪在當院,後來“雷”看他能夠這樣的忏悔,才放過他。雖然他這麼樣虔誠地供養母親,因爲這個食物已經掉在廁所裏了,是不能再供養母親的,他把皮吃了,以爲這樣就可以了,那同樣是有過失的,還不行,恭敬心還沒有到位,雷還要劈你。
你想一想,就這麼樣的孝,那天還不容他呢!何況我們,差得太遠了,是不是?我們作個人來講,差得就是距離很大很大。所以,這個故事在我的記憶裏非常深。
以前說過在五臺山碧山寺做飯的事,我爲什麼說我的一滴鼻涕掉到大鍋的水裏了,那個大鍋你們(受戒時)都看到了,可夠大的了。就是熱氣一熏,掉進了一滴鼻涕,沒辦法,把那一大鍋要開的水,全部打出去倒掉,又刷了一遍鍋,那水一點沒用,我甯可承擔浪費水的過失,但不能用這個不淨的水給大衆做飯。如果我那回要用那水做飯了,肯定得一輩子都後悔。所以,這個我要感謝我母親,給講的這個故事救了我一條命。所以說,我們都應該加小心。以恭敬心,不但一般的恭敬,要恭敬到位,恭敬到底,差一點也不行。“雷劈”這可不是謠人的事情,那雷真劈你呀,我跟你說。
我在本溪茅蓬閉關的時候,有一天打坐,正打坐呢,天陰了,雷就在頭頂上轟隆、轟隆……打個沒完。我開始尋思:“打雷,周圍打去呗。”雷就圍著頭頂打,我思惟這什麼原因?我做錯事情了?還是以前哪個事沒忏悔掉?後來我心裏就發了個願:“如果我做的事對不起佛法,特別出家以後,我有哪些事情做得不如法,確實是應該受到處罰的話,不要客氣,你就劈死就完事了。”等我這麼一想,那個雷一點點漸漸走了,沒了。因爲這一念忏悔,真誠地忏悔,把這個業消了。你想想,那雷多厲害呀!真在你頭頂上響起沒完。剛開始還以爲沒什麼呢?這雷在你跟前,可能是自然現象。但這一忏悔,雷一點點就離開了。那非常快,忏悔以後一會就沒了。但不是說雷一下子就沒了,漸漸地提高就沒了,雷聲就遠去了,就這麼厲害。
下面看時間再講一講,講到哪就算到哪,好不好?這個挺好的,要講不好對不起大家。
(42)頌曰:
師子金兄不爲徒,
自徒說法受禮拜;
接受承事禮敬等,
應止金剛上師前。
弟子不能收上師的弟子爲自己的徒弟,也不能在上師的面前,爲自己的弟子傳法,或指導弟子。
如果有自己的弟子,在上師的面前,替你穿衣服、供養、禮拜等工作,應該要立刻阻止弟子。不可以在上師的上師面前,禮拜供養自己的上師。
這個也很重要,這是個禮節。你不能收師父的弟子當你的徒弟,這俗間叫“割靴子”。究竟“割靴子”是什麼意思?我也不太清楚。但是我遇到過這種事情。
原先有一個人,要認我的師父(依止師)爲師父,剛開始時是這樣。在我來到師父那以後,他就不認師父了,要認我爲師父。師父說:“你可不能收呀,這叫“割靴子”,你可別犯這種過失。這種糊塗人呀,你可別幹這個事。”後來我才明白這個事情,就沒收。這個都得加小心,要師父不告訴,我也不知道,以爲認師父就好,也不知道這犯了多大的過失。
“也不能在上師面前爲自己的弟子傳法,或指導弟子”,一切要由師父來指導,你不能在師父跟前比比劃劃的,這不好,這是容易犯的過失。
“如果有自己的弟子,在上師的面前,替你穿衣服、供養、禮拜等工作,應該要立刻阻止弟子。不可以在上師的上師面前,禮拜供養自己的上師”,這不是在師父面前顯示你有能力麼,是不是?這不好,我們的一切供養,都要供養師父,你不能在這裏分得供養。要全心,一切的供養都歸于上師,都要歸你師父。不能你在這分了,給上師一半,給自己還留點供養,那都不合適。另外那也有慢心。
(43)頌曰:
若物供養上師時,
或有上師所施時;
二手奉獻後頂受,
有智弟子大禮師。
供養上師的時候,或上師所讓給你的物品等,有智慧的弟子,應該用雙手奉獻或接受,然後禮拜上師。
《合經經》雲:“師所讓物,禮拜來收。”<, /p>
這個就是我們平時的禮節了,不管你遞什麼東西都要雙手。特別是咱們漢族在這方面差一些,那個朝鮮族的人,供養東西,大部分都是用雙手。我們就不行。我們現在都是“拿去吧”,連瞅都不瞅。送的時候就像要扔似的,差一點沒扔過去。有的還甚至說“師兄你把那個東西遞給我。”“給你——”那麼老遠就扔過去了,有時候接不著,扔在地下或是砸在身上,這真不如自己過去取了。所以說,叫人起煩惱,沒有禮節。應該雙手奉獻或接受,你送過去時要雙手送過去,有時候一只手拿著東西遞過去,另一只手也應該比劃一下子,這樣也是代表雙手的意思。可得加小心,就是在平時,就是對平輩的人也應該這樣,養成那麼個習慣就好了。
六、助他人改過惡劣之行爲
(44)頌曰:
自專常憶持不忘,
專修正行當全力;
金剛兄弟非律時,
愛語相教指導他。
弟子應該要時時專心觀想上師,白天觀想上師在自己的頭頂中,夜間觀想上師在自己的心中,隨時隨地不能忘記上師。
一切皈依上師的戒律,要全力時時注意遵守,如佛經上說:“如救頭然,慎勿放逸。”也就是說,弟子注意守護戒律,好像火在頭上燃燒,要馬上處理──熄滅。
如果有金剛兄弟,對上師不恭敬,過了無間戒(破戒的意思),造了嚴重罪業的時候,應該要發起慈悲心,愛護他,並且要好好的用各種經論道理指導他,幫助他改過自新,讓他回到正路。
這個很重要的,師兄弟之間,誰有了過錯,不是放縱他,應該用正語正見來幫助他,不是看熱鬧,讓他掉下去。就像人家要往坑裏掉,明知道他往坑裏掉,你不能不拉他,一定要拉,而不是縱容他。比如被打香板了:“哎呀,你確實是委屈了,你看他對你這麼不好,他打你香板,等明天你打他香板的時候,你使勁打他一下子。”這不行。應該勸他:“千萬別起嗔恨心,打你一下香板,你撿便宜了,說不定你能開悟了,開悟你還得感謝人家,是不是。人家打你香板,哪是打你,那是幫助你。”幾句話一說,他樂呵呵的,就得這樣的,可不能去縱容他犯過失。如果誰起嗔恨心了,我們一起去幫他、勸他、說他,不能瞅著看熱鬧,要讓他改過自新,讓他回到正路,盡到我們的責任。
七、何時有何種特殊許准
(45)頌曰:
若自病緣無能力,
頂禮站等上師戒;
上師所教敕無作,
有德心子無其咎。
倘若以惡劣的行爲,來破上師戒,這種人永久沒有許准的機會。可是,如果在弟子生病很嚴重的時候,沒有辦法替上師作事,或站禮等禮拜無法做到的時候,無罪。因爲這個弟子真有善心要做,只是他的身體無能爲力,所以無作無罪。
“真有善心要做,只是他的身體無能爲力,所以無作無罪”,如果你有能力,要是不做,那就是有罪了。
《鑽石金剛精經》雲:“病和缺少肢,無能子無罪。”
就是說你沒有這個能力是無罪的。
八、簡單總結
(46)頌曰:
此處多說無意義,
當令一切師歡喜;
離諸上師煩惱事,
…
《“上師五十法頌”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