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還行啊。這個你要達不到,怎麼能像釋迦牟尼佛做到掩發鋪泥呢?就更達不到了。你達不到這種程度,你永遠不能開悟,因爲不能得佛的授記。釋迦牟尼佛因爲這樣,所以他開悟了,燃燈佛給他授記,他來世當得作佛。
所以說有智者,真正有智慧的人,他不會這樣做的。咱們這裏有很多麼,都是不錯的。比如說親昌師就是這樣,(作爲僧醫)不管給誰看病,從來沒有不耐煩的時候。給有病的比丘按摩,最後人家說:“不用了,可以了。”親昌師還說:“再按摩幾下。”有時自己也病了,還是帶病去幫助人,從來沒有計較啊,說我現在身體不好,我不能做的事情,沒有這個事情。還有很多,像親藏師等大部分都是這樣,他們都不計較,怎麼累不會說一個不字的,這很好,這就是智慧的表現。
“不倚柱及牆壁等”,就是說在阿阇黎面前,你不能靠著柱子說話,說:“我這累了。”和師父談話後面弄個支撐的東西,那不行。也不能靠著牆壁和師父說話。你都得真正的拿你身、口、意去供養師父,怎麼累、疲勞,都應該如法地去做。佛法中有這麼一條規定:“不給拄手杖人講法。”你拄著手杖,拿手杖的人,不給你講法,除非你有病必須用手杖。所以說,你沒有病靠著柱子、靠著牆壁,那是慢心,所以不給你講法。如果你靠著柱子、牆壁,見到師父,還這樣做,那你本身就失掉得法的因緣。所以這個我們應該加小心,爲什麼我們不得法?就因爲我們這些小毛病,就失去了大的機會。
“亦不屈指節作聲”,你不能像世間有的人,昨天講的那個掰手指節“嘎嘎”直響。原先我還不知道,我看人家掰,尋思他這在老和尚面前表示什麼意思呢?是會法器呀,潇灑?可能是這個意思,也可能是說我的手指靈活,我可以幹嗎。現在看來這種做法是不對的,另外也招人反感。你說話就正經說話呗,你多一個動作,本身心裏就是一分散亂。甚至你跟人說話的時候,你那個念珠“铛铛”沒完地撚,那樣的動作都是不恭敬。跟師父說話,拿著念珠像老修行,就“叭叭”那麼撚,同樣人家心裏也不是特別舒服。我是這樣看法,你一切動作都應該停止,恭恭敬敬地聽,身、口、意要集中,攝住心去聽,這樣的話,你會得到法益的,這是(32)頌。
(33)頌曰:
若須替師浴身足,
濯足身等奉侍時;
先白頂禮師令知,
完後頂禮自作事。
如果須要替上師洗腳,或洗浴等奉侍上師的時候,先要禀白上師,頂禮叁次以後,才去做所需要做的工作。事情做完之後,也同樣要頂禮上師叁次。如果沒有其它的要事,就可以做自己的事情。
爲什麼說要替師父洗腳,洗浴,奉侍上師的時候,要禀白上師,問師父同意不同意?而且要頂禮叁次才去做,做完了以後,還要頂禮叁次。因爲你要知道,師父的腳、身體和佛等同無異呀,你摸一下子,你不知道得增加多大的福慧。你覺得你的手幹淨,師父的腳,比你手不知道幹淨多少倍,你必須要虔誠地謝法。另外你萬一不加小心,碰了師父是有過失的,還要忏悔,這才行呢。我們以爲師父那腳太臭了,那太沒有意思了,誰的腳不臭,自己的腳都臭,都不願意洗,還給你洗呢,有這種想法壞了,有這種想法你永遠也得不到法。
比如宣化上人的洗腳水的故事,有一個老居士要求一個孫子,就找上人去了。上人正好在洗腳,說你把水喝了吧。她說什麼也不敢喝。上人說你不喝我就喝了,上人自己把自己洗腳水喝了。她說要求孫子,上人說算了吧,本來你喝了水就能得孫子。她後悔了,說你再給我一次機會吧。上人說那機會沒了。就那一念恭敬心,就滿你一切願望。因爲你失去了機會,再想找這機會就沒有了。
這也是一樣,在我們凡夫的眼裏,你只看到表面那點髒東西,你不知道通過這個髒水可以得到無上的法。那個水呀,說老實話,比你喝的那個幹淨水,不知道要幹淨多少倍。爲什麼呢?因爲上師他已是見道的人,見道的人,別說那個,就連唾沫都比你喝的那個最甜的水不知道要好上多少萬倍,這個大家我想都會服氣的。
比如說還有金山活佛,他那洗澡水大家搶著喝,都治病。那你沒辦法,喝了確實好。吐點口水給人揉揉就好,像濟公活佛似的,搓一搓身體的泥,給人吃了,它都治病呢,這不是假的。他是修的智慧現前,所以說什麼水都是無價之寶。
所以說,這點得佩服親成師,他把師父破衣服縫補時撕下來的碎塊都保管好了。那個衣服屑,雖然是沒有什麼作用,但是恭敬師父這個心,非常好。雖然我沒有什麼修持,但是佛菩薩肯定得加持你,因爲你這個心真誠。
所以說呢,侍奉上師的時候,要先禀白師父,頂禮師父,讓師父知道。做完事情以後,還要頂禮。因爲有可能傷到師父,要忏悔。另外,師父給我們一個機會,來成就我們,要感謝師父。
(34)頌曰:
弟子名稱上師時,
不稱只名下有禮;
爲得恭敬余人前,
上師名前特點稱。
弟子不得直接叫上師的名字。需要稱呼上師名字的時候,必須在上師的名字前面,加上恭敬或有意義的稱呼之後,才可以稱上師之名。
比如說:“叁恩德金剛上師......”這是爲自己或他人的恭敬,稱呼上師的名前,必須有恭敬心的加上有意義的話。
這個也很重要,因爲時時在口上,一定要注重這個身、口、意,一定要稱師父的時候,一定要稱上下、或是叫恩師、或是我師父,都是這樣的。或是合掌。以前古人都是這樣,問你父母是誰呀?那一般的古人都是馬上就得合掌(拱手),站起來告訴人家:“我父母是……”不是你恭敬人,是恭敬你父母呢。一說你父母馬上就站起來了,你是在隨時隨地都在恭敬父母。我們有時候做不到這一點,最起碼你合上掌,或是身子馬上就得坐直了,或是欠欠身,說我的師父叫上什麼下什麼。人家一看,這個人對師父這樣恭敬,最起碼師父如何不說,人家說你這個人挺好,跟你交,絕對沒錯,是不是?因爲你在背後也能恭敬人,這樣人不是忘恩負義的人,最起碼你得這樣。何況我們想成無上道,把師父的形象和佛的形象一樣恭敬和觀想,你肯定得到更大的利益。在世間人都得這樣,更何況我們了,是不是?這更應該這樣。
(35)頌曰:
先請何作上師令,
說全遵照上師令;
雙手合掌心耳一,
樂心憶持咕噜令。
(36)頌曰:
有笑嗽時上師前,
應當則以手遮口;
若有完事白上師,
當無得意軟語明。
首先必須要很恭敬的請求上師說:“請問上師,需要弟子做什麼事?”上師指導你去做的事,要很樂意地接受上師的指導。上師指導你做事的時候,必須要雙手合掌,一心恭敬聽受,盡自己的力量,去做上師所交代做的事情。
這方面我們現在做得還不行,有的人還可以。一告訴你去辦什麼事情,“噢,好,依教奉行。”合掌,或是“阿彌陀佛。”但是我們這個習慣比較少,還不行。比如說,大戒師分配小衆什麼事情,你應該要合掌。你一合掌,別人馬上對你的恭敬心就起來了,你恭敬別人,別人馬上就恭敬你。對師父的指導,你更應該這麼樣去恭敬,得法就在一瞬間。如果你有了恭敬心,師父可能轉過身來,馬上就罵你一頓,因爲什麼呢?因爲你有了恭敬心,師父才能給你講法呢。你沒有恭敬心,師父不敢給你講,就你有毛病,師父都不敢說你。有時候你不值得一說,或者一說,你就起煩惱了,沒法說你。等一看你恭敬心非常到位了,那時候師父就要罵你了。
你合著掌,挺恭敬的找師父去請示:“師父你看我這是怎麼怎麼……”師父沒回答你這個問題,講了:“昨天你幹嗎來了,啊!你怎麼不知道你那個事呢?你昨天怎麼……?”他想我都恭敬師父了,怎麼還罵我那個事呢?沒說我問的這個事?你不知道,師父因爲看你心情高興,你又有恭敬心了,就趕緊把你的那個毛病給去掉了,是爲了趕緊去掉你那些毛病、汙垢,用這種力量一下就能把你拔出來。就像用藥似的,用得正是火候,像炒菜似的,該出鍋了,就是這樣。
所以說,我們要恭敬師父。不過你要加小心,有時候你真心恭敬了,我可能要說你,急眼就可能要罵你,這時候你心裏可別起煩惱,你要起煩惱,獲得利益就要少,你要不起煩惱,馬上利益就得到了。那師父都是要使勁說你,他得費很大力氣,而且得故意地嚴肅起來,得咬著牙去說你去。另外說不好,師父也跟著起嗔恨心,他那個心也得跟著說的話,也得起心動念。你知道師父得付出多少,師父用很大的力量把你那個東西要拿出來,是這樣。所以說得到師父指導是無價之寶呀,這個要加小心。
還得“樂心憶持咕噜令”,就是師父說的話,就像接受命令一樣,你必須得牢牢記住。而什麼叫“樂心”呢?就是依教奉行。一聽說話,馬上“依教奉行”。你無論當時有多大的脾氣,只要念上這句話,脾氣馬上就沒了,這是無價之寶。平時誰說你,你不樂意,有時候起煩惱了,你就念一句“依教奉行”,一定把它念出口,或是你心裏一定要念,一遍不行就念兩遍。念過以後雖然還稍稍有點別扭,但是就能去做了,把那個煩惱一下就控製住了。如果你念兩遍那控製得更好,念叁遍那就更好了。
過去不有一個人麼,說是去買智慧。後來有人告訴他:“我有個智慧,得需要十兩金子。”他說:“行,我就給你十兩金子,買個智慧。”給他十兩金子以後,這人就告訴他:“不管遇到什麼事情,你要退叁步。”
後來他走了很長時間,在外好幾年,就回家了。回家一看,他妻子在家,還有一個“男”的和他妻子在一個床上睡覺呢。他氣得:“我不在家,你幹這種事情。”拿起刀就要砍。剛要砍,他突然想起這句話,要退叁步。退一步,那火氣都不得了,勉強退了一步,心就稍平靜一點了。後來又退一步,那個余勁還沒消呢。最後退到第叁步的時候,他的妻子醒了,一看是他,說:“你拿刀幹什麼?”他丈夫說:“這個男的是誰?”“那不是你母親麼!…
《“上師五十法頌”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