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都觉得是好的。如果你对这个人不恭敬,肯定对他的物品也觉得反感。所以说爱护上师,包括上师的一切财物,都要像护持自己生命一样,一点不能损失了。何况师父喜欢的东西,弟子应该要喜欢,和上师一样的恭敬,不能有分别心,因为不是自己的东西,就不喜欢了。
在上师身边的人,弟子要永远常常尊敬他,像自己的亲人一样的恭敬,不可以疏忽或轻视上师身边的人。
包括师父跟前的侍者,都得恭恭敬敬的,不能轻视。就像在家人,你要恭敬这家大人呀,就先恭敬他们家的孩子。过去不是有这句话么,去办事情送礼,说你别给他们家大人买什么东西,你给那孩子买点东西,保证大人就高兴。
这是一样的道理,你要恭敬上师身边的弟子,上师肯定非常高兴,这也是一种恭敬的方法。我们有时候这方面还没有做到彻底,这样不行。在上师身边的人,要永远、常常尊敬他。尊敬他就是尊敬师父,因为他能够在师父跟前,能伺候上师,或他能把师父的法带下来,他在替你完成这些任务,你应该恭敬他。
像那个叫文喜的师父,他有一次在五台山,走得很远,就看见一个老人和一个童子牵着一头牛,在放牛。他一看晚了,就要求这个老人,能不能在他那住一宿。那老人说去吧,到我那住一宿。后来进了一个小院。老人给他拿了几个小饼吃了,吃得特别香甜。还喝那个茶。
后来他们就谈法,老人就问他还有没有毗尼?还有没有戒?他说:“没有戒了。”意思就是已经戒体成就了。说:“你有没有毗尼?”他说:“还有毗尼。”老人说你还不行,还得回去修去。最后他说我能不能不走了,因为他已经看出来,这个老人不一般。老人说不行,你还得回去。后来老人就给他撵走了。他出去,那个童子开门,他非常恭敬的问:“这位师父,你法名怎么称呼呀?上下怎么称呼?”
小孩就讲说:“我叫均提。”他就说:“请你给我讲讲法。”
你看看,他叫这个小孩,一个牧童给他讲讲法。后来均提就给他讲了,他说:“面上无嗔供养具,口里无嗔吐妙香,心里无嗔是珍宝……”后面还有一句我给忘了。(编者注:无垢无染是真常。据《五灯会元》卷九)
就是讲如果你脸上没有嗔恨心,谁都能供养你;你要嘴上没有嗔恨心,吐出的话都是妙香;你心里没有嗔恨心,那才是真正宝贝呢。
他出去以后,这几句话就记住了,以后就按这个修行。等第二天再找这个地方没有了,后来他才知道,这老人就是文殊菩萨,那个小孩就是文殊菩萨的侍者叫均提。由于文殊菩萨给他的饼和茶,给他讲法了。最后又在童子那块,因为恭敬文殊菩萨跟前的小童子,他没把他当成看门人看,而是恭敬的,把他当成师父去看,所以就给他讲法了。你要知道均提都修到无量劫了,那是佛一样。你要光看是小孩,坏了,你就错过这个机会了。
后来这位大德也成就了,文殊菩萨就现前了。他正好做饭呢,文殊菩萨现前就给他念偈子,他一看文殊菩萨现前,拿饭铲就去打文殊菩萨,意思说你别和我来这个。他就念偈子,说:“文殊自文殊,文喜自文喜。”意思就是说你是你,我是我。拿勺子去打文殊菩萨,文殊菩萨一只脚站在笼屉上,就给他授记,就给他印证。当时就说:“老僧修了三大阿僧祇劫,没想今日遭人嫌。”说我都修了三大阿僧祇劫,修到那么多年,没想到今天遇一个敢烦我的人。就是说今天才遇到一个无相的人,真正成就的人,这一下就给他印证了。这个和尚是文喜,他整个的成就,就是恭敬心。对老人恭敬,对孩子,对牧童他也恭敬,所以他就得法。而我们呢,何况都明知道上师,能不恭敬么,是不是?
所以说,对在上师身边的人,弟子要永远常常尊敬他,像对自己的亲人一样恭敬。不可以疏忽或轻视上师身边的人,这是非常重要的礼节。
(27)颂曰:
不应金刚上师前,
包头顶高坐前去;
翘足踏坐手叉腰,
安然按腰上师前。
(28)颂曰:
金刚咕噜站起时,
应当勿坐与勿卧;
常具敬供诸威仪,
站会全事欢喜事。
(29)颂曰:
无弃涕唾上师前,
坐时勿舒于双足;
师处举步随口诤,
应当不作上师前。
在上师的面前,不能做不恭敬或无礼貌的事情。譬如说:不可以在上师的面前高坐。
所以说,密宗特别讲究,如果师父坐的地方过低,他就得爬着过去,他永远不会让自己高过师父,就是这种恭敬心,可了不得。
没有特别的原因,不能坐在上师的面前,又不能包头或戴帽子等。
在上师的面前,不论你坐在哪个方位,都得侧着身,不能俩人对面坐着,简直就像平辈人似的,这在世间也是不恭敬的。“包头或戴帽子等”,就是没有礼节,这个我们知道,佛法是不允许给戴帽子的人讲法的。
上师坐在地下的时候,弟子不能坐在椅子上。不能在上师的面前,两手叉腰,或双手交臂于胸前,摇身而行。上师站起来的时候,弟子不能坐着或躺着,
咱们这还做得不错,一看师父来了,都主动地站起来。师父来了你站一百次,你就得法一百次。不能说师父老来,我老站着,这多麻烦呀。你这麻烦一次,心里就去掉一下我慢,要师父天天去呀,你就成就了,是不是,这个也非常的重要。
以前我在五台山碧山寺的时候,有一个和我还是同戒,(编者注:同在一个戒场,一起受戒,属于平辈。)但他担任碧山寺的知客师,他和其他常住的师父都非常熟悉,他们之间就互相可以开玩笑。但是我呢,虽然他年龄没我大,哪次他到我那屋,我都恭恭敬敬从床上起来,我站着。他看我站着也不理我,他照常在那说话。我看他坐下了,我再坐下,他哪次来我都这样。这并不是说我尊不尊重这个人,而是我尊重的是常住,因为他是知客师。我不尊重常住那是不对的,虽然他比我年轻,甚至有时他来也是散乱,跟别人去开玩笑。但那对我无所谓,我是恭敬我的,至于你做得如何,那是你的问题。
由于我不断地恭敬,最后我临受戒的时候,他就说:“你可以免戒费,别人不行,你可以免。”不光这个,而且还要送我蒲团,最后送我一套衣服,像谁现在穿的那套衣服,就是那时候他送给我的。告诉:“衣服不要不行,不要不给你受戒。”强迫你要这套衣服。就是这样的,你说恭敬哪有白恭敬的,是不是?
最后,由于他没给我《同戒录》,我平时不求人,就唯独跟常住要了一本《同戒录》。我说:“你看看咱们发的《同戒录》,还有没有?”他一想这是没给我发,当时那个脸呀,非常不好看,就是一点笑模样没有。我寻思生气了呢,但不是。
他回去,拿着《同戒录》回来,屋里很多人,他是知客师,里面还有很多是外来挂单的呢。他从门口进来,在地中间就跪下了,举着《同戒录》就这么跪着。那脸呀,我一看眼泪就要淌下了。他忏悔,没想到能把我的《同戒录》给忘了。我只不过问一下还有没有《同戒录》,他就这样。他这种恭敬心哪来的呢?就是由于我平时的恭敬所换来的,一个是自身平时的修持,另外关键是你恭敬人家,才会有今天的结果。你不恭敬人,人家永远也会不恭敬你。
后来临离开五台山的时候照相,他把我也招呼去了,还有另外一个师父,说就咱们四个人照,别人不跟你照。并不说他在常住所担任职务的大小,关键你恭敬人家,人家就恭敬你。何况恭敬上师了,我们更应该这样。
上师坐下的时候,弟子不能躺卧着。无论在什么时候,供养上师,或为上师做事,必须要很细心,而且要很有规矩的站起来,事事都要做得圆满。
这些你都要做的圆满,都要细心。哪个事情你都不能糊弄。不要看师父不在跟前了,“行,我给你打扫卫生,收拾收拾,东西都给塞到床底下就完事了,反正你也看不着。”那不行呀。你别像我过去在部队时给人洗衣服那样,“是,我给你洗洗。”给师父洗衣服,在水里一浸,拿出来就给你晾上了。洗衣服也不搓,那坏了,那就把人坑了,这个心不好。为上师做事必须真诚地去做,一丝一毫的不能错了,事事都要做的圆满。
在上师的面前,不可以随便吐唾,或擦鼻子等不干净的东西。
在上师的面前,什么咳嗽了,那都不允许。还有擦鼻涕等不干净的动作,都不要有。实在不行,就得转过身去,而且要回避一下。就吐完痰,回来前都得漱漱口呀,擦一擦,都得这样去做,恭恭敬敬的,这才行。
坐在上师面前时,不可以舒出脚,更不可以乱走动。或争论是非,随便说闲话等。
“坐在上师面前时,不可以舒出脚”,把脚伸得挺老远的,甚至脚都伸到师父跟前去了,是不可以做的。
再有,不能师父这边跟你讲话呢,你那边看着书:“啊,什么事呀?”完了,还没等师父讲完呢,他就先问什么:“你看我这个事,师父你看我这怎么办?”他把师父话压下去了,这不好。你必须认真听师父的话,然后你再问什么。就是跟平常人,你也得这样,一定等人家的话说完以后,人家不说了,你再讲,人家听了心里舒畅。
“不可以乱走动”,师父和他讲话,他却在那边还干着活。师父说:“你看这怎么回事?”“啊,什么事呀?”他那边干着活,问什么事?除非师父知道你,允许你这样做才行。
师父不允许的情况下,师父正经的说事,你必须把手里的活停下,认真去听。你别怕活干不完,你把活干完了,把恭敬心失去了,这活你不白干了。所以说,你得懂得哪个急,哪个缓,你先奔恭敬心去,那个活以后再干。活虽然着急,着急也不能失去恭敬心。这点你可得加小心,恭敬心是成佛的因呀。
“或争论是非,随便说闲话等”,你更不能和师父去争论谁对谁错,遇到事情要和师父商量的时候,只能讲你的想法,不能去争论。和师父不能说“这不行,这哪行。”不能说这话。只能说什么呢:“师父你看看,这件事我的想法是这样的,你看好不好。”亲舟师父在这方面做得特别好,我一跟他讲有什么不同意,他马上就放下自己的知见,改变一下…
《“上师五十法颂”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