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重要的第一步。
公元一九八叁年藏曆四月叁十日
西藏大神通轉世佛爺(丹吉)仁波切序于臺北
《上師五十法頌》從這裏可以看出對我們非常的重要,所以說應該學。因爲一切的法皆從恭敬中得,沒有恭敬心不會得到法的。這個序就講完了,本來應該把原法頌念一下,就不念了,直接就念它的解釋。我再把他的感應事迹大概給大家說一下,他這個事迹挺好的。
上師五十法頌略釋──真開成就寶門
印度婆拉遮達(曰*阿)大師輯
丹吉仁波切口譯
大福藏智慧劍記
有智慧的“勇敢子”(修學佛教密宗的金剛乘弟子),必須多做救度苦海輪回中的衆生。救度衆生的方法有兩種:
第一是波羅蜜乘(指一般顯教)。
第二是金剛密乘(指佛教密宗)。
金剛乘比波羅蜜乘更爲殊勝,所以要想即身得到快速成就的人,應當要學大密金剛乘。
如果真的想要得到成就,必須要學正確的金剛密乘。而想學金剛密乘(密宗),必須要有正確的真傳承“咕噜”(正確的真上師)來指導,這叫做“真全咕噜”。
皈依正確的上師後,最重要的修學法門是《上師五十法》。遵守行持《上師五十法》,才能得到成就。
略釋上師五十法,總(分二科):
第一、共學
第二、本法
總第一、共學(分四):
一、認識作者。
二、爲何而作?
叁、爲誰而作?
四、何時說學?
就是六種成就,說法必須得具備六種成就,有時成就、人成就、法成就各方面,還有聽衆成就等等。必須具備這六種成就才能講法,沒有這個不能講法,所以說它具備這六種成就。雖然它共學分了四部分,實際上應該是六種成就。
一、認識作者。
本法的作者,是印度最有名的跋維谛瓦大阿阇黎。
第一個咱們看看認識作者。
“阿阇黎”分五種阿阇黎,有出家阿阇黎、有教授阿阇黎、有授戒阿阇黎,有授經阿阇黎、有依止阿阇黎。這裏說的是大阿阇黎。
他出生于“堅德拉”大王族中,後來在拿蓮達寺出家,皈依咕噜若達利和嘛尼巴哈(曰*阿)大師,而成爲大班智達。可是他沒有得到受國王禮拜的最高巴智拉(就是國師的地位),所以他離開拿蓮達寺,去參訪各地名刹,和各大班智達辯論佛法。
後來,跋維谛瓦到了東方的孟嘎拉地方。離此不遠之處,有一個小島。島上有堅德拉果墨尊者製造的度母像,叫做島度母。跋維谛瓦就坐船去供養度母。
當跋維谛瓦大師的船,到達海中的時候,遇到了住地島上的人。住地島,另有一名叫做“西瓦森墓”。住在這個地方的人,是一種怪人。他們看見跋維谛瓦的時候,感覺到很奇怪,就抓住跋維谛瓦,把他帶回住地島上去。班智達跋維谛瓦就在這個島上坐禅過日子。可是,這個島上沒有佛法,跋維谛瓦的心裏很難過。他想回印度去度衆生,但是他怎麼想也想不出逃離此島的辦法來。于是,跋維谛瓦就日夜祈禱,祈求救度佛母來幫助他離開此島。
有一天,度母在跋維谛瓦的夢中指導說:“你想去哪一個地方,你的頭就朝那個方向睡覺。”
跋維谛瓦就按照度母的指示去睡覺,醒來的時候,他的身體已經躺在印度海邊的地上了,跋維谛瓦就到拿蓮達寺去。到了拿蓮達寺,發現以前長輩的班智達,都已經圓寂(逝世)了。他以前所認識的很多小沙彌,都變成大班智達了。跋維谛瓦看到這個情形,歎氣說:“啊!我救度衆生的時間已經過去了。”他對抓他到“住地島”去的那些怪人很生氣,怨恨這些怪人害他失去度衆生的機會。于是,跋維谛瓦就用上樂輪金剛的“地震咒輪”法,來消滅全“住地島”的怪人,把住地島沈沒海中。
就是說他認爲度衆生的時間已經給浪費掉了,失去發菩提心的機會,就用咒把這個島全部沈到大海中。
後來有一天,度母在他的夢中對他說:“啊!你生爲大乘佛法的弟子,如果不救度衆生,也不應該殺這麼多的衆生。現在你破了慈心衆生的戒,犯了放棄慈心衆生的罪,你必須全力來忏悔消業。”
就是你這種做法已經犯戒了。看來他也許真的把這個島給沈沒到海裏了,這裏沒有詳細地講,但是從書上看好像是這個意思。
班智達跋維谛瓦,受到度母的指示之後,感到很後悔。他決心要到中國的五臺山,在大聖文殊師利菩薩面前做忏悔和消業行持。
跋維谛瓦正准備要去朝禮五臺山的時候,他又夢見度母對他說:“就算你到了五臺山,也消不了你的罪業。你就爲初學金剛乘(初學密宗)的人,作《上師五十法》,以及根墮的許多根本經論,來指導未來的衆生,使一切衆生能夠得到快速的成就吧!”
于是,班智達跋維谛瓦爲了使勇敢子放棄對上師的不尊敬心,轉爲恭敬上師,遂造《上師五十法頌》。爲不破五性戒而作根墮法……以及許多經典解論等。這位阿阇黎,大家稱他爲“跋維谛瓦”,中文意譯爲“叁尊”。因爲他成就大手印,本尊上樂輪金剛;消外障礙,本尊度母;消內障礙,本尊不動金剛。所以人們就尊稱他爲“叁尊阿阇黎”。
“叁尊”,可能是叁密成就的意思。“叁尊阿阇黎”,就是能夠見到了本尊。這是他的一個來曆。
二、爲何而作?
叁尊阿阇黎依照本尊的指導,而作《上師五十法頌》,以及根墮法等經解論疏。
叁、爲誰而作?
咕噜金剛上師,是全密法和成就的根本。能放棄不敬,心存恭敬,歡喜上師是一切成就的大門。如果缺少金剛阿阇黎戒,就缺少自己能得金剛成就的重要部分。所以叁尊阿阇黎爲了這一代,以及未來的弟子們,能夠得到真正的成就,明白上師的戒律,而作此《上師五十法頌》。上師戒,在很多經典裏面都有詳細的說明,爲了方便明白,把它總主集起來,做成簡要的《上師五十法頌》。
這是講爲誰而做,主要是爲了末法的弟子們。
四、何時說學?
在籌備灌頂法之前,或者傳法之前,應該必須指導弟子修學。
這個很重要,爲什麼呢?顯宗這方面也有,因爲多年的修行,和師父在一起,進行恭敬,最後才能傳你法。甚至一句話,都是經過你的恭敬心以後才傳。要是沒有恭敬心,傳你也等于廢紙一張,實際上你還造業。因爲師父告訴你的話你不去做,本身違反師教,這本身就已經犯戒,已經在墮落。
爲什麼師父有些話不敢講?就在這方面。講吧,你還說,“師父我想聽法。”你想聽的都是現成的。最好師父告訴你哪個法,聽了以後馬上得神通,這個行,想聽這個。但這個得自己練,自己修才行。除了這個,師父告訴的修行方法,他不學。師父說“你掏廁所了麼?”“哎呀,掏什麼廁所呀!”“那有口痰打掃了!”得了,真有痰,他拿腳踹巴踹巴就完事了。
所以說,我們失去了很多修行佛法的秘密。秘密在哪?就是依教奉行呀!你能夠全心的,身口意的供養師父,去依教奉行。那個就是成就,一切的成就都來源于恭敬心。
總第二、本法(分叁):
本法第一——准備
本法第二——本主法
本法第叁——圓滿
本法第一——准備(又分二)
一、禮拜
二、願造
一、禮拜(複分二):
一、翻譯此法之名。
二、本禮拜。
密宗它這個講法比較特別,特別講究講法的程序。一個問題分了叁種,第一種正文分了叁種,複又分了二。
一、翻譯此法之名。
此法于印度佛在世時,即享有十名聞中之最高名聞。梵文稱爲“咕噜班查西嘎”,把它譯成中文的意思,咕噜譯爲上師,班查譯爲五,西嘎譯爲十,總合起來稱爲“上師五十”。也就是說:五十頌的奉事上師法。
二、本禮拜(又分二)
一、敬禮如來金剛心
在西藏翻譯此法時,印度的住持大班智達貝瑪瓦爾嘛,和西藏的學權翻譯大師──比丘仁權讓缽,爲了翻譯此法圓滿,先請求上師叁寶加持,故雲“敬禮如來金剛心”。
二、本法頌
(1)頌曰:
能得吉祥金剛心地因,
次第頂禮上師蓮座下;
“能得”,就是能夠得到成就的生起、圓滿兩種次第的功德。此種功德包括有無缺的智慧力,一切無亂、不動、無散的金剛,無二叁世本意的勇敢心。
這個密宗的講法有時候和咱們解釋的不一樣,他們主要是一種形象地講,也挺有點意思。如果你明白了,就知道那是講你的心。你不完全明白,就被這個相轉了。“怎麼回事?這麼秘密。”但確實很好。
《黑金剛經》雲:“學日(吉祥)無二智慧。”又雲:“說無分金剛,叁世勇心一。”
《金剛珠經》雲:“說無分金剛,五智上本意。”
“無二智慧”,就是根本智慧,最主要的智慧。
“五智”,就是五種智慧,這個書上沒找著。在佛教詞典裏,有各種的智慧。你像“般若”有的分叁種般若,有的分五種般若。在佛教的大詞典裏有解釋,咱也沒有書,沒法看去。如果覺得有意思,大家再慢慢地找資料看看。
(編者注:根據《佛學大辭典》,五智爲:法界體性智、大圓鏡智、平等性智、妙觀察智、成所作智)
又雲:“全有有形亦無形,此是金剛全了明。”
這直接就講到大法這塊了,你要是真有點明白,這個就差不多了,有點意思。
《大衆灌頂經》雲:“無分即說是金剛,此是如來大上樂;勇心無二叁世一,無上不變說應當。”
我看這塊,就一點點講。“此是如來大上樂”,最樂的事情。佛最樂的事情就是我們衆生都成佛,和佛是一個心,心佛無二,那就是佛最高的樂了。就是你的勇猛的心,沒有第二個念頭。
“勇心無二”,就是你的勇猛心,沒有第二個心,就那一個心。所以說叁世化成一,就那一念,過去、未來。
什麼叫叁世?誰能解釋一下?你解釋解釋。
一沙彌答:“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。”
行,答的挺好。所以說要知道過去、未來、現在,這稱爲叁世。還有一種是叁十年爲一世,還有那麼個說法。我們應該明白,叁世勇心一。
《金剛頂經》雲:“何謂勇心金剛?菩提無上智是。”
這個就講了“勇心金剛”就是無上智,就是菩提。菩提本身…
《“上師五十法頌”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