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重要的第一步。
公元一九八三年藏历四月三十日
西藏大神通转世佛爷(丹吉)仁波切序于台北
《上师五十法颂》从这里可以看出对我们非常的重要,所以说应该学。因为一切的法皆从恭敬中得,没有恭敬心不会得到法的。这个序就讲完了,本来应该把原法颂念一下,就不念了,直接就念它的解释。我再把他的感应事迹大概给大家说一下,他这个事迹挺好的。
上师五十法颂略释──真开成就宝门
印度婆拉遮达(曰*阿)大师辑
丹吉仁波切口译
大福藏智慧剑记
有智慧的“勇敢子”(修学佛教密宗的金刚乘弟子),必须多做救度苦海轮回中的众生。救度众生的方法有两种:
第一是波罗蜜乘(指一般显教)。
第二是金刚密乘(指佛教密宗)。
金刚乘比波罗蜜乘更为殊胜,所以要想即身得到快速成就的人,应当要学大密金刚乘。
如果真的想要得到成就,必须要学正确的金刚密乘。而想学金刚密乘(密宗),必须要有正确的真传承“咕噜”(正确的真上师)来指导,这叫做“真全咕噜”。
皈依正确的上师后,最重要的修学法门是《上师五十法》。遵守行持《上师五十法》,才能得到成就。
略释上师五十法,总(分二科):
第一、共学
第二、本法
总第一、共学(分四):
一、认识作者。
二、为何而作?
三、为谁而作?
四、何时说学?
就是六种成就,说法必须得具备六种成就,有时成就、人成就、法成就各方面,还有听众成就等等。必须具备这六种成就才能讲法,没有这个不能讲法,所以说它具备这六种成就。虽然它共学分了四部分,实际上应该是六种成就。
一、认识作者。
本法的作者,是印度最有名的跋维谛瓦大阿阇黎。
第一个咱们看看认识作者。
“阿阇黎”分五种阿阇黎,有出家阿阇黎、有教授阿阇黎、有授戒阿阇黎,有授经阿阇黎、有依止阿阇黎。这里说的是大阿阇黎。
他出生于“坚德拉”大王族中,后来在拿莲达寺出家,皈依咕噜若达利和嘛尼巴哈(曰*阿)大师,而成为大班智达。可是他没有得到受国王礼拜的最高巴智拉(就是国师的地位),所以他离开拿莲达寺,去参访各地名刹,和各大班智达辩论佛法。
后来,跋维谛瓦到了东方的孟嘎拉地方。离此不远之处,有一个小岛。岛上有坚德拉果墨尊者制造的度母像,叫做岛度母。跋维谛瓦就坐船去供养度母。
当跋维谛瓦大师的船,到达海中的时候,遇到了住地岛上的人。住地岛,另有一名叫做“西瓦森墓”。住在这个地方的人,是一种怪人。他们看见跋维谛瓦的时候,感觉到很奇怪,就抓住跋维谛瓦,把他带回住地岛上去。班智达跋维谛瓦就在这个岛上坐禅过日子。可是,这个岛上没有佛法,跋维谛瓦的心里很难过。他想回印度去度众生,但是他怎么想也想不出逃离此岛的办法来。于是,跋维谛瓦就日夜祈祷,祈求救度佛母来帮助他离开此岛。
有一天,度母在跋维谛瓦的梦中指导说:“你想去哪一个地方,你的头就朝那个方向睡觉。”
跋维谛瓦就按照度母的指示去睡觉,醒来的时候,他的身体已经躺在印度海边的地上了,跋维谛瓦就到拿莲达寺去。到了拿莲达寺,发现以前长辈的班智达,都已经圆寂(逝世)了。他以前所认识的很多小沙弥,都变成大班智达了。跋维谛瓦看到这个情形,叹气说:“啊!我救度众生的时间已经过去了。”他对抓他到“住地岛”去的那些怪人很生气,怨恨这些怪人害他失去度众生的机会。于是,跋维谛瓦就用上乐轮金刚的“地震咒轮”法,来消灭全“住地岛”的怪人,把住地岛沉没海中。
就是说他认为度众生的时间已经给浪费掉了,失去发菩提心的机会,就用咒把这个岛全部沉到大海中。
后来有一天,度母在他的梦中对他说:“啊!你生为大乘佛法的弟子,如果不救度众生,也不应该杀这么多的众生。现在你破了慈心众生的戒,犯了放弃慈心众生的罪,你必须全力来忏悔消业。”
就是你这种做法已经犯戒了。看来他也许真的把这个岛给沉没到海里了,这里没有详细地讲,但是从书上看好像是这个意思。
班智达跋维谛瓦,受到度母的指示之后,感到很后悔。他决心要到中国的五台山,在大圣文殊师利菩萨面前做忏悔和消业行持。
跋维谛瓦正准备要去朝礼五台山的时候,他又梦见度母对他说:“就算你到了五台山,也消不了你的罪业。你就为初学金刚乘(初学密宗)的人,作《上师五十法》,以及根堕的许多根本经论,来指导未来的众生,使一切众生能够得到快速的成就吧!”
于是,班智达跋维谛瓦为了使勇敢子放弃对上师的不尊敬心,转为恭敬上师,遂造《上师五十法颂》。为不破五性戒而作根堕法……以及许多经典解论等。这位阿阇黎,大家称他为“跋维谛瓦”,中文意译为“三尊”。因为他成就大手印,本尊上乐轮金刚;消外障碍,本尊度母;消内障碍,本尊不动金刚。所以人们就尊称他为“三尊阿阇黎”。
“三尊”,可能是三密成就的意思。“三尊阿阇黎”,就是能够见到了本尊。这是他的一个来历。
二、为何而作?
三尊阿阇黎依照本尊的指导,而作《上师五十法颂》,以及根堕法等经解论疏。
三、为谁而作?
咕噜金刚上师,是全密法和成就的根本。能放弃不敬,心存恭敬,欢喜上师是一切成就的大门。如果缺少金刚阿阇黎戒,就缺少自己能得金刚成就的重要部分。所以三尊阿阇黎为了这一代,以及未来的弟子们,能够得到真正的成就,明白上师的戒律,而作此《上师五十法颂》。上师戒,在很多经典里面都有详细的说明,为了方便明白,把它总主集起来,做成简要的《上师五十法颂》。
这是讲为谁而做,主要是为了末法的弟子们。
四、何时说学?
在筹备灌顶法之前,或者传法之前,应该必须指导弟子修学。
这个很重要,为什么呢?显宗这方面也有,因为多年的修行,和师父在一起,进行恭敬,最后才能传你法。甚至一句话,都是经过你的恭敬心以后才传。要是没有恭敬心,传你也等于废纸一张,实际上你还造业。因为师父告诉你的话你不去做,本身违反师教,这本身就已经犯戒,已经在堕落。
为什么师父有些话不敢讲?就在这方面。讲吧,你还说,“师父我想听法。”你想听的都是现成的。最好师父告诉你哪个法,听了以后马上得神通,这个行,想听这个。但这个得自己练,自己修才行。除了这个,师父告诉的修行方法,他不学。师父说“你掏厕所了么?”“哎呀,掏什么厕所呀!”“那有口痰打扫了!”得了,真有痰,他拿脚踹巴踹巴就完事了。
所以说,我们失去了很多修行佛法的秘密。秘密在哪?就是依教奉行呀!你能够全心的,身口意的供养师父,去依教奉行。那个就是成就,一切的成就都来源于恭敬心。
总第二、本法(分三):
本法第一——准备
本法第二——本主法
本法第三——圆满
本法第一——准备(又分二)
一、礼拜
二、愿造
一、礼拜(复分二):
一、翻译此法之名。
二、本礼拜。
密宗它这个讲法比较特别,特别讲究讲法的程序。一个问题分了三种,第一种正文分了三种,复又分了二。
一、翻译此法之名。
此法于印度佛在世时,即享有十名闻中之最高名闻。梵文称为“咕噜班查西嘎”,把它译成中文的意思,咕噜译为上师,班查译为五,西嘎译为十,总合起来称为“上师五十”。也就是说:五十颂的奉事上师法。
二、本礼拜(又分二)
一、敬礼如来金刚心
在西藏翻译此法时,印度的住持大班智达贝玛瓦尔嘛,和西藏的学权翻译大师──比丘仁权让钵,为了翻译此法圆满,先请求上师三宝加持,故云“敬礼如来金刚心”。
二、本法颂
(1)颂曰:
能得吉祥金刚心地因,
次第顶礼上师莲座下;
“能得”,就是能够得到成就的生起、圆满两种次第的功德。此种功德包括有无缺的智慧力,一切无乱、不动、无散的金刚,无二三世本意的勇敢心。
这个密宗的讲法有时候和咱们解释的不一样,他们主要是一种形象地讲,也挺有点意思。如果你明白了,就知道那是讲你的心。你不完全明白,就被这个相转了。“怎么回事?这么秘密。”但确实很好。
《黑金刚经》云:“学日(吉祥)无二智慧。”又云:“说无分金刚,三世勇心一。”
《金刚珠经》云:“说无分金刚,五智上本意。”
“无二智慧”,就是根本智慧,最主要的智慧。
“五智”,就是五种智慧,这个书上没找着。在佛教词典里,有各种的智慧。你像“般若”有的分三种般若,有的分五种般若。在佛教的大词典里有解释,咱也没有书,没法看去。如果觉得有意思,大家再慢慢地找资料看看。
(编者注:根据《佛学大辞典》,五智为:法界体性智、大圆镜智、平等性智、妙观察智、成所作智)
又云:“全有有形亦无形,此是金刚全了明。”
这直接就讲到大法这块了,你要是真有点明白,这个就差不多了,有点意思。
《大众灌顶经》云:“无分即说是金刚,此是如来大上乐;勇心无二三世一,无上不变说应当。”
我看这块,就一点点讲。“此是如来大上乐”,最乐的事情。佛最乐的事情就是我们众生都成佛,和佛是一个心,心佛无二,那就是佛最高的乐了。就是你的勇猛的心,没有第二个念头。
“勇心无二”,就是你的勇猛心,没有第二个心,就那一个心。所以说三世化成一,就那一念,过去、未来。
什么叫三世?谁能解释一下?你解释解释。
一沙弥答:“过去、现在、未来。”
行,答的挺好。所以说要知道过去、未来、现在,这称为三世。还有一种是三十年为一世,还有那么个说法。我们应该明白,三世勇心一。
《金刚顶经》云:“何谓勇心金刚?菩提无上智是。”
这个就讲了“勇心金刚”就是无上智,就是菩提。菩提本身…
《“上师五十法颂”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