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就是無上智,智就是菩提,它倆是無二無別,只不過反複地強調它一下。
如果能明了金剛有智來自金剛,就是勇心金剛。勇心金剛的地,也就是一切無學的第十叁地。
什麼是“無學”誰能回答一下?
一比丘答:“我在菩薩戒本解釋上曾經看過,說證到無漏了才是無學。”
答的挺好,就是說像念書似的,有學和無學。這個無學不是說什麼也沒有了,而是一切都學成就了,沒有什麼再學的了。你基本畢業了,大學本科畢業不用再往前學了,圓滿了,達到無學。不是世間的無學,說“這個人啥也不是!”不是那個意思。
能夠學成達到金剛勇心的地,是大樂修行的根本。然而它最初修學的法門,就是皈依上師。
《戒來經》雲:“離師無法,離法無成。”
就是說什麼呢?《戒來經》講:你離開師父就沒有法,離法你就不會成就的。
所以至高無上上師的最下身腳底蓮花座下,是應該受弟子以叁門“身口意”大禮頂跪的。
就是接受弟子們身口意的供養是可以的,因爲沒有上師就沒有法,離法你就不能成就。
二、願造
頌曰:
拜師無數根本清經內,
重點少集說此應禮聽。
修學正確的法門,才能夠得到遍知一切的金剛勇心成就。因此尊者就爲真正想學而尋找正路的弟子們,說此正確的修行方法。本法的作者,他拜師無數,學識極爲廣博。他按照佛陀所說的很多經中的根本經內,將最重要的部分,把它集成簡短的句子,摘要的寫下來,很清楚的作成《上師五十法》。因爲凡是修學金剛密乘的人,都要學智無智不分的修學。所以必須要很有禮貌的聽受這殊勝的法要。
這個“智”分多種智。有自然智,無師等智,都得要經過這個修學,你想要達到這個智慧,都得要修學。
(編者注:自然智:《大日經疏》卷五雲:“自然智者,是如來自覺自證之智。昔所未聞未知之法,現前無所挂礙,故以爲名。”又卷六雲:“若法依師智得,從于衆因緣而生,即是戲論生滅之相,非法性佛自然之慧。若是自然之慧,則非修學可得,亦不可授人。”
無師智:《法華經》譬喻品曰:“一切智,佛智,自然智,無師智。”嘉祥疏卷六雲:“無師智者,前之叁智並不從師得,故雲無師智。”
《大日經疏》卷一雲:“如是自證之境,說者無言,觀者無見。不同手中庵摩羅果可轉授他人也。若可以言語授人者,釋迦菩薩蒙定光之授決之時,即可成佛。何故具修方便,要待無師自覺方名佛耶?”)
本法第二──本主法(分八)
一、必須要供養與恭敬上師
二、受法前如何供養
叁、供養者與受供養之分別
四、皈依上師之最低限度
五、隨時現觀當不當放作
六、助他人改過惡劣之行爲
七、何時有何種特殊許准
八、簡單總結
一、必須要供養與恭敬上師
(2)頌曰:
所有十方世界中,
佛及菩薩叁時時;
禮拜金剛阿阇黎,
灌頂大上金剛師。
東方等所有的十方世界裏面,一切諸佛菩薩,每天的早、中、晚叁時中,時時都在供養禮拜各金剛阿阇黎等,無上金剛乘的無染根本有大灌頂的叁恩金剛上師。十方諸佛菩薩時時都在禮拜供養金剛上師,何況我們呢?我們是個凡夫後人,更應該要禮拜供養我們的金剛上師。
聽著了沒有,這可嚇人了,給你們講的啊!一切諸佛菩薩每天早、中、晚叁時中,時時都在供養禮拜各金剛阿阇黎等,十方諸佛菩薩都在時時禮拜金剛上師,更何況是我們。
這就是我們是否明白的問題,你不要被這一條嚇唬住,這個講的是法。因爲佛菩薩沒離開我們,佛時時地恭敬一切真正修學的人。他時時供養你,來幫助你,佛菩薩就是這麼無相。所以說金剛上師,他時時能見到佛,所以能稱爲金剛上師,能度衆生。他如果不見佛怎麼度衆生?所以說佛時時的供養他,這個書上沒有說錯,並不是一種顛倒,是在講一種法。
這裏就是說我們不能時時見佛。我們這樣的凡夫,還能不去供養我們的金剛上師麼?我們根本都一點也做不到呀!我們什麼時候能時時見佛呀!是不是?我們不行。所以說金剛上師也不是那麼容易當的,你當師父得攝伏衆生,攝住徒弟,能調伏他的心。用什麼來調伏?不是說你這個人品,也不是說你這個人的長相,也不是你的嘴會說不會說,要靠你的那個心。什麼是你的心?就是佛菩薩。你有這個心,才能攝住你的弟子,能加持他,他每天都在你的法益之中。當他起煩惱的時候,你能降伏他;當他起嗔恨心的時候,你能替他化解;當他生病的時候,你能替他轉危爲安。
這些都是很秘密,上師他絕對不會告訴你的,不會講給你聽。因爲把這些講給你聽,你就又著相了。所以說那個上師了不得,你根本就不知道在師父面前,你得到的是什麼東西。你只不過稀裏糊塗,光認得是人,沒有真正認識到師父。或是光認識一個朋友,覺得咱倆挺好。究竟好在哪?你也不知道。你光知道你虔誠地供養,師父給你講一點法。你不知道師父天天給你講法,時時在講法,時時在供養你,你哪知道啊!所以我們有時候作爲弟子來講,就是一個糊塗。你不知道師父天天在供養你,而且每時每刻地供養。在你危難的時候,在你度不了關的時候,都在供養你。
誰來供養?只不過是佛通過上師來供養你。所以我們呐,有時候不能報師恩就在這,因爲你不知道師父所付出的東西,永遠不了解。等你們當師父的時候,你們成就的時候,你們才知道:“哎呀!欠師父的太多了!多的沒法比。就是把須彌山搗碎了,把整個虛空粉碎了來供養師父,也不如千萬分之一!”你也供養不了,你沒有那個能力去供養,因爲恩情深的不能再深了。父母只給了你肉身,師父成就你的法身,讓你永遠成就,永遠解脫。這個恩情你報不了呀!所以說這個大得沒法比沒法說。當然了,這個上師是金剛上師,不是像我這樣的凡夫,你們別錯會意思了!
《密集金剛根本經》第十七品雲:“姓子!如果簡單說,十方世界中,所有佛及菩薩,日中叁時都去各界禮拜供養金剛阿阇黎,後去行各佛土,出音金剛字……。”
“日中叁時”,這個時間的性質不一樣,日中叁時,有的四個小時爲一時,印度四個小時爲一時。日中叁時,只有八個小時才夠二十四小時。日中叁時,就是每一天中,叁時都要去各界禮拜供養阿阇黎。也就是說我們應該把叁時中的一時理解成八個小時,才夠二十四小時,這樣才能時時都在供養阿阇黎。叁時是個吉祥數字,我們現在一年是分四季,春夏秋冬。在印度不是,印度沒有秋天,分春、夏、冬叁時。我們分四季,它分叁季。這裏可能也是吉祥數字,稱爲叁時,應該是二十四小時。
十方諸佛,無上金剛乘的無染根本大灌頂,善恩金剛上師十方諸佛菩薩時時都在禮拜供養金剛上師。人家是見性的人啊,所以說人家常常見佛,常常禮拜供養金剛上師。這是一點小秘密,給你們講出來了,你們要記住。何況我們呢,我們都是凡夫後人,更應該禮拜供養金剛上師。
梵語“阿阇黎”的阿阇兩字,中文譯爲教,黎譯爲長,其意義就是“最高的上師”。在阿阇黎的上面,一定要加上“金剛”二字,才算圓滿的稱呼。
《金剛帳經》雲:“誰是金剛阿阇黎,一切諸佛禮拜他,我及衆生慈父母。”
《光明燈寶王經》雲:“拔嘎瓦谛金剛手,住烏肉眼山,向學金剛乘的弟子們說:一切金剛乘學子們!拔嘎瓦谛明行足,涅槃過後之時,無法得見。金剛阿阇黎——金剛上師,是此地明行足。”上面這部《光明燈寶王經》說:“金剛上師是世尊的代表。”所以我們應該要恭敬、禮拜、供養上師。
“明行足”就是佛,佛才叫明行足。
“金剛上師是世尊的代表”,也就是說金剛上師是代表佛。我們禮拜金剛上師就是禮拜佛。那你上哪去找佛呢?上回我和大家講了中國佛教有一個典故,杜順和尚的徒弟要拜五臺山。師父說:“這裏就是文殊,你到哪裏去朝五臺呀?”就是你不要朝五臺,這裏就是文殊。但是他不聽師父話,說:“不行,我要去五臺山,我得去找文殊菩薩消業忏悔。”去了以後,遇到一個老人對他說:“你怎麼到這來了?”他說:“朝文殊。”老人說:“你師父就是文殊呀!”
你尊敬你的金剛上師,就是文殊菩薩。哪是文殊菩薩?你那個恭敬心,你那個虔誠心就是文殊菩薩,就是大智慧。你往哪去找呀?你亂找。你恭敬你的金剛上師,他是現成的世尊的代表,就是文殊的化身,就完事了,所以說人對這不明白。而書上解釋說,他師父就是文殊,杜順和尚就是文殊菩薩的化身,這是從這個典故上來講的。
要從法的意義來講,他的師父就是誰呢?你的恭敬心就是。我們不要把他弄擰了。我這麼解釋不一定對,和書上的故事有點區別。你們看書要長點眼睛,這個很重要。所以說要不明白,你就沒法看這本書。特別學顯的,看密有時候就看糊塗了,就産生了另一種追求,這本書反而就把你害了。所以說把密法講透了,你就以爲不用去修了,認爲已經得了,這就把你害了。要是不講透了,你又去追求這本書字面的意思,又把你害了。
所以說密宗不太好修,就是因爲我們不斷地著相,不是從這個相跑那個相,就是從那個相跑這個相。沒有辦法,有時候就得多說幾句,從顯宗這個角度多說幾句。
二、受法前如何供養(又分二)
1、普通
2、特別
一、普通
(3)頌曰:
最勝意樂叁時時,
合掌持花曼達拉;
供養世尊咕噜師,
頂禮恭敬接足禮。
“最勝”,就是最高興的意思。
“時時”,就是時時供養的意思。叁就是吉祥數字。就是二十四小時不停地供養,沒有什麼不供養的,所以這才能稱爲時時。學佛你得記住,供養師父沒有一時一刻的停息,永遠的供養,從這劫供養到那劫,劫劫一直供養下去,那才行呢。沒有這個心,你都不能達到真供養。
“合掌持花曼達拉”,要合掌呀,要供養花。“曼…
《“上師五十法頌”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