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持戒。你把這個基礎打好了,菩提心就會漸漸地發起來。它是生起來的,這個生起不是被動而是主動的。
好,今天到這。
昨天講了大小二乘本無分別,是人的根基有分別,根基有大小,就是由于分別心所造成的。如果我們能夠發起菩提心,大小二乘就不存在了。所以我們要發菩提心。這個所謂的發菩提心,那個菩提心不是用嘴“發”出來的,是自動生起來的。它是從自性裏流出來,與自性無二無別。我們要想獲得這個菩提心,真實地得到它,你就要打好這個菩提心的基礎。
什麼是菩提心的基礎呢?就是戒。戒是無上菩提之本,沒有戒,你不會發起菩提心。我們反複地強調戒,也就是爲了發菩提心。只有發菩提心的人才會更好的守戒,只有守住戒的人才會發起菩提心。所以說,不守戒不可能有菩提心。說:“我現在修行有那麼點意思。”那只不過是借點“戒”的光。所以一定要認真的思維它的關系,要是不懂得這個關系,我們可能就舍本求末,倒果爲因,而且盲目地追求,最後的結果還得走回頭路。我們可能就因爲時間不饒人而失去機會。
我們想走這條路,但不持戒去修行,說“走一走”,結果碰得頭破血流,這是小事,關鍵是時間不等你。因爲我們今生能學佛,這是我們多生的善根,一旦失去了,我們可能就不知道輪回到哪去了。隨著業轉,也可能墮落其它道,就算是墮落人道也不一定都學佛。那時候我們就可憐了,就沒有解脫的這個因緣。所以大家趁著我們現在能修學,能知道佛法,就趕緊的、老老實實的從持戒做起,舍命去做。
有的人說:“我不行呀!我有家庭放不下,我的吃喝放不下,我的睡眠放不下,我其它等等方面放不下。”放不下怎麼辦?你也得放。你不放就永遠在生死輪回中輪回。這麼個大事,你幹嗎不放?所以說一定要放。
好,今天到這。
今天順便講一點。我們在修行中主要是依教奉行。這個依教奉行,它是自然的,不是勉強的,它是從我們自性中流露出來的智慧。有人認爲:依教奉行,我應該是非常勉強的,它是一種作爲、一種做作或是一種強迫。這些想法都是不正確的。他不知道依教奉行就是我們的智慧,因爲有智慧的人才懂得依教奉行,你的智慧沒生起來的時候,它不會有一個真正的依教奉行。
所以我們在智慧沒有生起來之前,應該努力地去做,應該把這個依教奉行認識得非常清楚,心甘情願去做。如果我們心甘情願地去依教奉行,這個真正的依教奉行慢慢地就會生起來,它就內外呼應,達到一致。到那個時候,我們依教奉行的那個心就是佛,就是我們的法身。所以說,我們一定要做好依教奉行。
不管在什麼情況下,即使在你覺得最難忍受的情況下,包括病苦……一切苦,你認爲的苦都要忍受,都要去依教奉行,都要能夠放棄這個“我”字。而且能夠聽從佛的教導,按照佛的戒律去做,按照師父的教導去做,按照常住的要求去做,按照大家所要求的去做,這才能夠舍棄“我”字,才會真正地往這個依教奉行上走。這條路看著容易,做起來要有難度。有時候和我們的利益有沖突,和我的想法有沖突,甚至和自己的修行方式有所沖突的時候,你能不能放棄你的一切利益?這就是關鍵。
我們都是爲了利益而活著,這本身就是一種不對了,因爲這裏有法執。我們這個利益,什麼是利益呢?我們真正的利益應該是佛法。什麼是佛法?應該沒有我執,也沒有法執。就像每天回向偈子講的“清淨無爲虛空般”,像虛空一樣沒有我相。沒有我相,沒有法執,我們剩下的就是真正的實相。那是自在,那是解脫,那才是我們所追求的真正目的,那就是我們的自性,那就是如來。我們要追求的是這個,這是我們根本的目的。就是不管在什麼情況下,我們都要放棄我執和法執,一切不住于相。
但是不能妄說“我離相了”。有的人說:“我已經不著相了。”或是“我已經明白佛法”。這都是大妄語啊!因爲我們做不到,很難做到這個。如果是離相的人,他絕對不會說我離相。因爲他跟你犟,犟個離相和不離相,本身就是在著相,是不是?跟你講啥呀?說:“我是離相。”你說:“你沒離相。”你們倆爭,那個爭不就著相嗎,是不是?他不會跟你去講這些問題,他只能是隨順、幫助你解決問題,度化你,就完事了,沒有別的意思。因爲他心裏根本就沒有個人相、我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。如果他有“你”的話,他本身就在四相之中。所以真正離相的人,他不會這樣去有所爭執。
●八、依教奉行必須發菩提心
昨天講了一點。講完了,我的這個記憶已經不存在了,想也想不起來,天天是這樣,所以只能是隨想隨講。我們說的就是,在依教奉行上必須得有菩提心。因爲不發菩提心我們就很難修行,也不可能真正地走完成佛這條道路。只有發菩提心,我們才能夠真正地堅固起來。包括我們的修學,包括我們的選師。就是我們選擇師父,也得選擇願意並能夠救度衆生的人,能夠發菩提心的人,這才能作爲我們的師父和我們的依止。如果是自了漢,我們不能依止,因爲他本身連自己都度不了,他怎麼度別人,是不是?只有發菩提心的人才會徹底地度自己。
有的人說自度。自度就是度他,度他就是自度。如果自己顧自己,那只是自私,連自己也度不了。只有度一切衆生才爲自度。所以說,這個問題大家必須得明確。如果不明確這個問題,我們在修行路上就不知怎麼走。我們很可能就犯了自私,而且我執越來越重,但他還認爲自己做得很對,說:“我自己還沒有度呢,我怎麼度他呀?”他以這個爲理由,而且認爲是正確的。他不知道真正的自度就是度他,只有度一切衆生,有這種心的人才會自度。
爲什麼這樣?這就是實相,是真實義,這就是真理。《金剛經》講得很明確,“無人相、無我相、無衆相、無壽者相”,告訴你這些無人相、無衆生相,它講得很明確。你有了我,它就不是實相,就不是真理。我們說“能度一切衆生,而去度衆生”,這就是奔這個實相去的。雖然它沒有徹底達到無四相,但是它已經接近了這個真理,所以它能夠使我們修行,能夠使我們走一條正確的道路。所以我們應該隨順著這條道,去指導我們的修行,這才爲正確。
好,今天到這。
昨天跟大家講了怎樣發菩提心,怎樣認識這個菩提心,特別是度衆生。因爲我們自己發菩提心的時候一定要注意,就是不能做自了漢。所以說,菩提心的發起必須要度衆生。但是所謂的度衆生,必須得舍去度衆生的相。如果有了度衆生的相,也不是菩提心;但舍去了度衆生的心,又沒有菩提心,所以說,這兩個方面必須得真正地明白。只有有度衆生心,最後舍去了度衆生的相,我們才會真正的見到菩提心。大家能夠知道這個關系,就離成佛道不遠了。只有這樣,我們才會達到不退轉的地步,否則的話,我們很快的就經不起考驗。如果有了菩提心,你在怎麼難的情況下都會不退轉,而且是清淨自在。
要想發菩提心,關鍵在什麼地方?就是在清淨的戒律。沒有清淨的戒律作爲你發菩提心的基礎,這個菩提心是發不起來的,所以“戒律爲菩提之本”。這個大家不用懷疑,說:“我守戒和發菩提心好像是兩回事?”實際上,你說的那兩回事是從理論上來講,好像離得很遠。如果從實相來講,它倆是一回事。在這個問題上,“守戒”講了大概有一個多月了,主要講的就是依教奉行。只有我們能夠誠心誠意地去依教奉行,你才能發起菩提心。
爲什麼說依教奉行才能發起菩提心呢?因爲依教奉行就是我們克服我相的方式,克服我相就是持戒。你想一想,從最基礎的來說,如果師父告訴你的話,你都不能依教奉行的話,你都克服不了你自己的想法,你怎麼能度衆生呢?所以說,你自己首先得依教奉行,把我相克服,才能慢慢地達到了真正的依教奉行。因爲依教奉行能克服“我”,能叫你達到無相。這個是非常好的一個法寶。
過去我在這方面也有所體會,不管什麼人來叫你,你都有一個依教奉行的心。雖然可能不合理,甚至讓你吃了虧;甚至你覺得這個事情應該是對方去做,不應該是你做,但是你勉強去做;甚至對方是一個小孩,但你都有一個依教奉行的心。你這麼做了,甚至吃了很大的虧,反複的周折,甚至是幹了一種非常費力不討好的事情。但是你應該知道,雖然在外面的相上吃了虧,但你心裏上可占了大便宜。所以我們應該從這方面下手。
好,今天就講到這。
全文終
《依教奉行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