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持戒。你把这个基础打好了,菩提心就会渐渐地发起来。它是生起来的,这个生起不是被动而是主动的。
好,今天到这。
昨天讲了大小二乘本无分别,是人的根基有分别,根基有大小,就是由于分别心所造成的。如果我们能够发起菩提心,大小二乘就不存在了。所以我们要发菩提心。这个所谓的发菩提心,那个菩提心不是用嘴“发”出来的,是自动生起来的。它是从自性里流出来,与自性无二无别。我们要想获得这个菩提心,真实地得到它,你就要打好这个菩提心的基础。
什么是菩提心的基础呢?就是戒。戒是无上菩提之本,没有戒,你不会发起菩提心。我们反复地强调戒,也就是为了发菩提心。只有发菩提心的人才会更好的守戒,只有守住戒的人才会发起菩提心。所以说,不守戒不可能有菩提心。说:“我现在修行有那么点意思。”那只不过是借点“戒”的光。所以一定要认真的思维它的关系,要是不懂得这个关系,我们可能就舍本求末,倒果为因,而且盲目地追求,最后的结果还得走回头路。我们可能就因为时间不饶人而失去机会。
我们想走这条路,但不持戒去修行,说“走一走”,结果碰得头破血流,这是小事,关键是时间不等你。因为我们今生能学佛,这是我们多生的善根,一旦失去了,我们可能就不知道轮回到哪去了。随着业转,也可能堕落其它道,就算是堕落人道也不一定都学佛。那时候我们就可怜了,就没有解脱的这个因缘。所以大家趁着我们现在能修学,能知道佛法,就赶紧的、老老实实的从持戒做起,舍命去做。
有的人说:“我不行呀!我有家庭放不下,我的吃喝放不下,我的睡眠放不下,我其它等等方面放不下。”放不下怎么办?你也得放。你不放就永远在生死轮回中轮回。这么个大事,你干吗不放?所以说一定要放。
好,今天到这。
今天顺便讲一点。我们在修行中主要是依教奉行。这个依教奉行,它是自然的,不是勉强的,它是从我们自性中流露出来的智慧。有人认为:依教奉行,我应该是非常勉强的,它是一种作为、一种做作或是一种强迫。这些想法都是不正确的。他不知道依教奉行就是我们的智慧,因为有智慧的人才懂得依教奉行,你的智慧没生起来的时候,它不会有一个真正的依教奉行。
所以我们在智慧没有生起来之前,应该努力地去做,应该把这个依教奉行认识得非常清楚,心甘情愿去做。如果我们心甘情愿地去依教奉行,这个真正的依教奉行慢慢地就会生起来,它就内外呼应,达到一致。到那个时候,我们依教奉行的那个心就是佛,就是我们的法身。所以说,我们一定要做好依教奉行。
不管在什么情况下,即使在你觉得最难忍受的情况下,包括病苦……一切苦,你认为的苦都要忍受,都要去依教奉行,都要能够放弃这个“我”字。而且能够听从佛的教导,按照佛的戒律去做,按照师父的教导去做,按照常住的要求去做,按照大家所要求的去做,这才能够舍弃“我”字,才会真正地往这个依教奉行上走。这条路看着容易,做起来要有难度。有时候和我们的利益有冲突,和我的想法有冲突,甚至和自己的修行方式有所冲突的时候,你能不能放弃你的一切利益?这就是关键。
我们都是为了利益而活着,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对了,因为这里有法执。我们这个利益,什么是利益呢?我们真正的利益应该是佛法。什么是佛法?应该没有我执,也没有法执。就像每天回向偈子讲的“清净无为虚空般”,像虚空一样没有我相。没有我相,没有法执,我们剩下的就是真正的实相。那是自在,那是解脱,那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真正目的,那就是我们的自性,那就是如来。我们要追求的是这个,这是我们根本的目的。就是不管在什么情况下,我们都要放弃我执和法执,一切不住于相。
但是不能妄说“我离相了”。有的人说:“我已经不着相了。”或是“我已经明白佛法”。这都是大妄语啊!因为我们做不到,很难做到这个。如果是离相的人,他绝对不会说我离相。因为他跟你犟,犟个离相和不离相,本身就是在着相,是不是?跟你讲啥呀?说:“我是离相。”你说:“你没离相。”你们俩争,那个争不就着相吗,是不是?他不会跟你去讲这些问题,他只能是随顺、帮助你解决问题,度化你,就完事了,没有别的意思。因为他心里根本就没有个人相、我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。如果他有“你”的话,他本身就在四相之中。所以真正离相的人,他不会这样去有所争执。
●八、依教奉行必须发菩提心
昨天讲了一点。讲完了,我的这个记忆已经不存在了,想也想不起来,天天是这样,所以只能是随想随讲。我们说的就是,在依教奉行上必须得有菩提心。因为不发菩提心我们就很难修行,也不可能真正地走完成佛这条道路。只有发菩提心,我们才能够真正地坚固起来。包括我们的修学,包括我们的选师。就是我们选择师父,也得选择愿意并能够救度众生的人,能够发菩提心的人,这才能作为我们的师父和我们的依止。如果是自了汉,我们不能依止,因为他本身连自己都度不了,他怎么度别人,是不是?只有发菩提心的人才会彻底地度自己。
有的人说自度。自度就是度他,度他就是自度。如果自己顾自己,那只是自私,连自己也度不了。只有度一切众生才为自度。所以说,这个问题大家必须得明确。如果不明确这个问题,我们在修行路上就不知怎么走。我们很可能就犯了自私,而且我执越来越重,但他还认为自己做得很对,说:“我自己还没有度呢,我怎么度他呀?”他以这个为理由,而且认为是正确的。他不知道真正的自度就是度他,只有度一切众生,有这种心的人才会自度。
为什么这样?这就是实相,是真实义,这就是真理。《金刚经》讲得很明确,“无人相、无我相、无众相、无寿者相”,告诉你这些无人相、无众生相,它讲得很明确。你有了我,它就不是实相,就不是真理。我们说“能度一切众生,而去度众生”,这就是奔这个实相去的。虽然它没有彻底达到无四相,但是它已经接近了这个真理,所以它能够使我们修行,能够使我们走一条正确的道路。所以我们应该随顺着这条道,去指导我们的修行,这才为正确。
好,今天到这。
昨天跟大家讲了怎样发菩提心,怎样认识这个菩提心,特别是度众生。因为我们自己发菩提心的时候一定要注意,就是不能做自了汉。所以说,菩提心的发起必须要度众生。但是所谓的度众生,必须得舍去度众生的相。如果有了度众生的相,也不是菩提心;但舍去了度众生的心,又没有菩提心,所以说,这两个方面必须得真正地明白。只有有度众生心,最后舍去了度众生的相,我们才会真正的见到菩提心。大家能够知道这个关系,就离成佛道不远了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会达到不退转的地步,否则的话,我们很快的就经不起考验。如果有了菩提心,你在怎么难的情况下都会不退转,而且是清净自在。
要想发菩提心,关键在什么地方?就是在清净的戒律。没有清净的戒律作为你发菩提心的基础,这个菩提心是发不起来的,所以“戒律为菩提之本”。这个大家不用怀疑,说:“我守戒和发菩提心好像是两回事?”实际上,你说的那两回事是从理论上来讲,好像离得很远。如果从实相来讲,它俩是一回事。在这个问题上,“守戒”讲了大概有一个多月了,主要讲的就是依教奉行。只有我们能够诚心诚意地去依教奉行,你才能发起菩提心。
为什么说依教奉行才能发起菩提心呢?因为依教奉行就是我们克服我相的方式,克服我相就是持戒。你想一想,从最基础的来说,如果师父告诉你的话,你都不能依教奉行的话,你都克服不了你自己的想法,你怎么能度众生呢?所以说,你自己首先得依教奉行,把我相克服,才能慢慢地达到了真正的依教奉行。因为依教奉行能克服“我”,能叫你达到无相。这个是非常好的一个法宝。
过去我在这方面也有所体会,不管什么人来叫你,你都有一个依教奉行的心。虽然可能不合理,甚至让你吃了亏;甚至你觉得这个事情应该是对方去做,不应该是你做,但是你勉强去做;甚至对方是一个小孩,但你都有一个依教奉行的心。你这么做了,甚至吃了很大的亏,反复的周折,甚至是干了一种非常费力不讨好的事情。但是你应该知道,虽然在外面的相上吃了亏,但你心里上可占了大便宜。所以我们应该从这方面下手。
好,今天就讲到这。
全文终
《依教奉行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