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依教奉行▪P11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擦一下。我不怕毛巾埋汰,我怕这个水把地给污染了,因为我把这个地视为众生的那个虔诚心。

  你没有这个心,怎么能改变你的习性?你的恭敬心是生不起来的。所以说,要对众生恭敬,不管是有人没人,不管什么地方,都要去真正、诚心恭敬。所以一口痰也都不能随便地吐,宁可自己咽下去都不能吐下去;连个纸屑掉地下都要捡起来;就是剪手指盖,有时候迸在地上了,我得到处去找。不是说一天工夫,这三年多的工夫,我觉得就是一瞬间的事情,觉得还没有做好,水终归还是掉地上了。何况我们现在张口一口痰,“咣”一下,在佛跟前就敢吐,这么多众生都来顶礼的地方,你想一想,我们得犯多大的过失!所以说小事不小,大家一定要谨慎。

  好,今天到这。

  昨天跟大家讲到威仪的方面,包括小的威仪,比如一口痰的处理。为什么要讲这个?这一口痰虽然是很微小,它也表现着我们根深蒂固的一些业力、习气。如果你处理好了,同样可以从它那里悟到修行的方式;如果你处理不好,同样也是造业。如果微细的方面能注意,大的方面他肯定要注意的;如果小的不注意,大的他也不注意。一口痰,如果你能够控制住,在大的问题上,你就能够有决心、有力量去做。更何况一个习气的改变必须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。不能说是:今天我做了,明天就不做;或一时做,一时不做;也不能做一半留一半,这都不行。要做就做到底,而且永远去那么做。这个永远的心,你必须靠小事来培养。小事没有恒心,你大事不可能有恒心。所以大家应该注意这个。我跟大家讲的,就这一口痰的处理,你想你能不能做到这一点。

  比如说过去,那是我没出家还当居士的时候,有时候走到街面上,有时候经行,也有痰要吐,那个时候就想到了什么呢?因为城市规定:不许随便吐痰。作为一个学佛者,就得遵守国家的法律和公共道德,那个痰就不能随便吐。当这一个马路很长一段没有什么吐痰的地方,有了痰怎么办?一个是搁嘴含着,找到合适地方再吐出去;有时候实在找不着了,最后怎么办?就咽下去。最远的就走了好几里路,最后没办法,找到一个方便的地方去了,到那儿就为了吐这一口痰。后来被别人发现了,说:“这个人怎么这么怪,走这么远,跑到这里也不干别的,就吐一口痰,他就走了。”就是这样。

  虽然是一口痰,但它也表示我们心里的那种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持戒的决心。没有这些,你的定力就不会增加,也不会生起你的戒相。那个戒相不是说我们懂得了这个戒,就知道了戒相,就能持这个戒相。那个戒相是生起来的,得有力量,那个戒相才会生起。你没有这个定力,没有这个决心,它不会有戒相,所以这个戒相也不是那么容易生起的。所以大家持戒必须从小事一点点做起,不但从小事做起,而且还要主动去做。

  某一个戒相不能把所有事情完全、全面都包括了,它可能是指某一个事情而说。但由此推及,凡是和它有关的我们都应该认真去守。在守的时候,我们就要付出自己的一切力量,包括去掉我们的习性,或是忍受不干净。你说,痰到了嗓子里又咽回去,多脏啊!那时候为了持戒,宁可叫它肚子脏,也不让它心脏。另外为了公共的利益,为了国家的公约,我们也不应该去犯。做个佛弟子就是这样。所以你要在微细上下功夫。

  顺便再跟大家讲一个,那回出门上北面去,回来时大客车在中途停下,下了大客车去方便。回来以后,它那面有一个栏杆,如果从这个栏杆迈过去,直接就可以上客车了,非常矮,而且客车也着急等着走。但是有了栏杆,这就说明人家有禁忌,就是不让过的意思。作为一个出家人也好、佛弟子也好,就得主动的去遵守这些公共场所规定的纪律,这也包括某个人所设的一些规定,就得有尊重心。

  我就绕了很远,绕了一段,绕过这个栏杆往回走,走了很远,绕过这个地方再去上车。我上车以后,有个乘客看着我。因为我是自己主动这么去做,但被乘客看着了,他非常惊奇,说:“你直接迈过来得了,怎么走这么远?”虽然他话这么说,但是我能听出来他话里的意思,还是称赞的意思,称赞你的。

  就是说,一个人守纪律、守规定就得这样,心要柔和,心要平等,心要时时刻刻地尊重别人,尊重国家的一切法律和政策。你这样才算一个真正的佛子;你这样才能去处处地守戒。不能因为一时的便宜而犯一个微小的戒律,包括很小的威仪都得要尽你最大能力去做好。我们虽然是多走了几步,表面上吃亏了,但是心里得到了更大的利益。所以说,守戒就得这么样守。

  我反复强调,为什么说守戒要这么守呢?就是因为现在的弊病太重了,如果再不这么强调,整个戒律空有其名,虽然有戒律,但没有其内容,最后佛法就这么没落了。佛说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,如果你有一条戒律守不住,那你所讲出的戒律就很难有正知正见,就这么严重。

  比如说,咱们体会到,咱这儿要是不持日中一食,我们讲出对日中一食的看法,或是对吃饭的看法,它就随着我们所做的习性而来判断佛所说的,不会尽量去称赞日中一食,就算称赞也是口说心不称。而且由日中一食所扩展的所有的戒律,他心里都会进行抵触。

  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。“邪师”就是由于不守戒的关系,那就是邪师,这也是值得我们警惕的一件事情。所以你讲戒也好,或是讲法也好,主要看你是否守戒?如果不守戒,有一条没守,你就很难对佛法做到圆满,你心里很难生起真正圆满的大智慧,能让众生真正得到解脱。通过我们这么反复地讲这些事情,而让众生都能明白,守戒是佛法的第一重要的基础,没有这个基础,一切都不能成就。持戒既是基础,又是目的。为什么说持戒又是目的?因为戒就是佛,佛就是戒,戒心不二。

  好,今天到这。

  ●七、大乘戒和小乘戒的关系

  持戒既是我们修道的基础,同时也是我们修行的目的,它俩不相违背。因为戒就是佛,佛就是戒。虽然从相上来讲是戒,但它没有离开性,它只是性的一种表示。我们性如果到位,无不持戒。所以说,真正的大乘没有不持戒的,他不会来分大小乘,有持和不持的。这几天讲的是这个意思。我们明白这个,心里就有数了。有了这种认识,外道邪师说法就攻不破你。

  邪师说法无非就是利用佛教大小乘的这个差别来攻击佛的戒律。戒律有没有大小?戒本无大小,是人的根基有大小,所以才说个大和小的问题。而这些人就是利用这个所谓的大小来攻击佛戒,找开缘。而且佛说了,大乘和小乘之间如果发生矛盾的时候,应该怎么处理?比如说比丘戒,底下还有其它戒,还有大乘戒,在发生矛盾时候,互相有冲突的情况下,应该以哪个为主?这个时候就要以小乘为主,先持小乘戒后持菩萨戒。佛讲得非常明确。如果救人的话,我们可以开缘。所以大家要明白这个关系。

  好,今天到这。

  昨天讲大乘戒和小乘戒的关系,这很重要,不少人在这上处理不好这个问题。有的人说:“我要修大乘。”你不知道,没有小乘的基础,你的大乘也是修不到的。如果说“我就修小,不修大”,同样也是有过失。因为你不能回心向大,这也是不允许的。所以说,要将这两个戒融合一起。因为戒没有大小,是人的根基有大小。

  什么是根基有大小呢?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发起菩提心。没有发起菩提心,戒就有大小。如果你有了菩提心,戒是平等的,它没有大小之别。有了菩提心的人,才真正称为大乘。这种人没有大小的区别,不管大乘小乘,他都能圆融地融合到一起。他执行小也是大,执行大也没有相。所以说,我们在修行中不光要严格持戒,更要发菩提心,这个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。因为没有菩提心就没有动力。

  我们修一修,有时候烦恼就要起来,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。因为无始劫的习气,它必然有争夺的过程。因为你修行就是和无始劫的习气互相斗争,互相争夺。特别是我们的修行有时候还不到位,所以这个习气特别的厉害。但是你第一个就要识破它,它肯定是个假的。为什么说肯定是假的?因为你如果发了菩提心,就知道它肯定是假的,只有菩提心才是真的。真的只能有一个,不能有俩,有俩那就真的也不存在了。所以说真的只能有一个,只有菩提心是真的,其它的都是假的。

  为什么说是假的呢?就因为它是虚幻的、它不实在,它肯定要灭掉的。而且不管它怎么坚固,它也是时时在灭,瞬间在灭。并不是说以后再灭,而是时时在灭,只不过是我们没有慧眼,看不到。它这个灭的方式也是念念生灭,和我们的念头是一样的,它是念念生灭的。

  所以我们在修行中一定要认识烦恼的特点,它的习惯性、顽固性和它的不真实性。我们知道它了,知道这烦恼的现象,就很容易发起菩提心。只有发起菩提心才能看破烦恼。我们这样修行就非常得利。

  我们的菩提心如果坚固的话,就会达到不退转的地步,不管多大的难处,他都不会有退却心。这个心永远是坚定的,哪怕天下就剩下一个人学佛,或是天下就剩自己,他也会修佛道的。得有这么个决心。

  这个决心这么殊胜,它起源于何处?就是起源于我们清净的戒律。没有清净的戒律,就不会有清净的定力。没有清净的定力,绝对不会有真正的智慧,这个很关键。有的人认为:“我直接就可以达到智慧。”那也是持戒的关系,没有清净的戒律,你是不会达到这种程度的。

  有的人虽然修了一点定,也稍微持一点戒,但由于不彻底,虽然有点智慧现前,最后很快就成为魔的眷属。因为他不持戒,就被魔所转,弄得精神上以及各方面都不行,最后造了很多的口业,甚至谤佛法,成为外道。这个例子非常多。

  为什么有很多的人讲,在修行中出现了很多病苦、难处,对此理解不了。最后你就告诉他:“你肯定是持戒不清净。”他马上就会承认这个问题,确实是这么回事。

  所以说,想修大乘,想修无上菩提,想发菩提心,就是一个——就是严格地…

《依教奉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