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擦一下。我不怕毛巾埋汰,我怕這個水把地給汙染了,因爲我把這個地視爲衆生的那個虔誠心。
你沒有這個心,怎麼能改變你的習性?你的恭敬心是生不起來的。所以說,要對衆生恭敬,不管是有人沒人,不管什麼地方,都要去真正、誠心恭敬。所以一口痰也都不能隨便地吐,甯可自己咽下去都不能吐下去;連個紙屑掉地下都要撿起來;就是剪手指蓋,有時候迸在地上了,我得到處去找。不是說一天工夫,這叁年多的工夫,我覺得就是一瞬間的事情,覺得還沒有做好,水終歸還是掉地上了。何況我們現在張口一口痰,“咣”一下,在佛跟前就敢吐,這麼多衆生都來頂禮的地方,你想一想,我們得犯多大的過失!所以說小事不小,大家一定要謹慎。
好,今天到這。
昨天跟大家講到威儀的方面,包括小的威儀,比如一口痰的處理。爲什麼要講這個?這一口痰雖然是很微小,它也表現著我們根深蒂固的一些業力、習氣。如果你處理好了,同樣可以從它那裏悟到修行的方式;如果你處理不好,同樣也是造業。如果微細的方面能注意,大的方面他肯定要注意的;如果小的不注意,大的他也不注意。一口痰,如果你能夠控製住,在大的問題上,你就能夠有決心、有力量去做。更何況一個習氣的改變必須要有持之以恒的決心。不能說是:今天我做了,明天就不做;或一時做,一時不做;也不能做一半留一半,這都不行。要做就做到底,而且永遠去那麼做。這個永遠的心,你必須靠小事來培養。小事沒有恒心,你大事不可能有恒心。所以大家應該注意這個。我跟大家講的,就這一口痰的處理,你想你能不能做到這一點。
比如說過去,那是我沒出家還當居士的時候,有時候走到街面上,有時候經行,也有痰要吐,那個時候就想到了什麼呢?因爲城市規定:不許隨便吐痰。作爲一個學佛者,就得遵守國家的法律和公共道德,那個痰就不能隨便吐。當這一個馬路很長一段沒有什麼吐痰的地方,有了痰怎麼辦?一個是擱嘴含著,找到合適地方再吐出去;有時候實在找不著了,最後怎麼辦?就咽下去。最遠的就走了好幾裏路,最後沒辦法,找到一個方便的地方去了,到那兒就爲了吐這一口痰。後來被別人發現了,說:“這個人怎麼這麼怪,走這麼遠,跑到這裏也不幹別的,就吐一口痰,他就走了。”就是這樣。
雖然是一口痰,但它也表示我們心裏的那種堅韌不拔的毅力和持戒的決心。沒有這些,你的定力就不會增加,也不會生起你的戒相。那個戒相不是說我們懂得了這個戒,就知道了戒相,就能持這個戒相。那個戒相是生起來的,得有力量,那個戒相才會生起。你沒有這個定力,沒有這個決心,它不會有戒相,所以這個戒相也不是那麼容易生起的。所以大家持戒必須從小事一點點做起,不但從小事做起,而且還要主動去做。
某一個戒相不能把所有事情完全、全面都包括了,它可能是指某一個事情而說。但由此推及,凡是和它有關的我們都應該認真去守。在守的時候,我們就要付出自己的一切力量,包括去掉我們的習性,或是忍受不幹淨。你說,痰到了嗓子裏又咽回去,多髒啊!那時候爲了持戒,甯可叫它肚子髒,也不讓它心髒。另外爲了公共的利益,爲了國家的公約,我們也不應該去犯。做個佛弟子就是這樣。所以你要在微細上下功夫。
順便再跟大家講一個,那回出門上北面去,回來時大客車在中途停下,下了大客車去方便。回來以後,它那面有一個欄杆,如果從這個欄杆邁過去,直接就可以上客車了,非常矮,而且客車也著急等著走。但是有了欄杆,這就說明人家有禁忌,就是不讓過的意思。作爲一個出家人也好、佛弟子也好,就得主動的去遵守這些公共場所規定的紀律,這也包括某個人所設的一些規定,就得有尊重心。
我就繞了很遠,繞了一段,繞過這個欄杆往回走,走了很遠,繞過這個地方再去上車。我上車以後,有個乘客看著我。因爲我是自己主動這麼去做,但被乘客看著了,他非常驚奇,說:“你直接邁過來得了,怎麼走這麼遠?”雖然他話這麼說,但是我能聽出來他話裏的意思,還是稱贊的意思,稱贊你的。
就是說,一個人守紀律、守規定就得這樣,心要柔和,心要平等,心要時時刻刻地尊重別人,尊重國家的一切法律和政策。你這樣才算一個真正的佛子;你這樣才能去處處地守戒。不能因爲一時的便宜而犯一個微小的戒律,包括很小的威儀都得要盡你最大能力去做好。我們雖然是多走了幾步,表面上吃虧了,但是心裏得到了更大的利益。所以說,守戒就得這麼樣守。
我反複強調,爲什麼說守戒要這麼守呢?就是因爲現在的弊病太重了,如果再不這麼強調,整個戒律空有其名,雖然有戒律,但沒有其內容,最後佛法就這麼沒落了。佛說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恒河沙,如果你有一條戒律守不住,那你所講出的戒律就很難有正知正見,就這麼嚴重。
比如說,咱們體會到,咱這兒要是不持日中一食,我們講出對日中一食的看法,或是對吃飯的看法,它就隨著我們所做的習性而來判斷佛所說的,不會盡量去稱贊日中一食,就算稱贊也是口說心不稱。而且由日中一食所擴展的所有的戒律,他心裏都會進行抵觸。
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恒河沙。“邪師”就是由于不守戒的關系,那就是邪師,這也是值得我們警惕的一件事情。所以你講戒也好,或是講法也好,主要看你是否守戒?如果不守戒,有一條沒守,你就很難對佛法做到圓滿,你心裏很難生起真正圓滿的大智慧,能讓衆生真正得到解脫。通過我們這麼反複地講這些事情,而讓衆生都能明白,守戒是佛法的第一重要的基礎,沒有這個基礎,一切都不能成就。持戒既是基礎,又是目的。爲什麼說持戒又是目的?因爲戒就是佛,佛就是戒,戒心不二。
好,今天到這。
●七、大乘戒和小乘戒的關系
持戒既是我們修道的基礎,同時也是我們修行的目的,它倆不相違背。因爲戒就是佛,佛就是戒。雖然從相上來講是戒,但它沒有離開性,它只是性的一種表示。我們性如果到位,無不持戒。所以說,真正的大乘沒有不持戒的,他不會來分大小乘,有持和不持的。這幾天講的是這個意思。我們明白這個,心裏就有數了。有了這種認識,外道邪師說法就攻不破你。
邪師說法無非就是利用佛教大小乘的這個差別來攻擊佛的戒律。戒律有沒有大小?戒本無大小,是人的根基有大小,所以才說個大和小的問題。而這些人就是利用這個所謂的大小來攻擊佛戒,找開緣。而且佛說了,大乘和小乘之間如果發生矛盾的時候,應該怎麼處理?比如說比丘戒,底下還有其它戒,還有大乘戒,在發生矛盾時候,互相有沖突的情況下,應該以哪個爲主?這個時候就要以小乘爲主,先持小乘戒後持菩薩戒。佛講得非常明確。如果救人的話,我們可以開緣。所以大家要明白這個關系。
好,今天到這。
昨天講大乘戒和小乘戒的關系,這很重要,不少人在這上處理不好這個問題。有的人說:“我要修大乘。”你不知道,沒有小乘的基礎,你的大乘也是修不到的。如果說“我就修小,不修大”,同樣也是有過失。因爲你不能回心向大,這也是不允許的。所以說,要將這兩個戒融合一起。因爲戒沒有大小,是人的根基有大小。
什麼是根基有大小呢?就是因爲我們沒有發起菩提心。沒有發起菩提心,戒就有大小。如果你有了菩提心,戒是平等的,它沒有大小之別。有了菩提心的人,才真正稱爲大乘。這種人沒有大小的區別,不管大乘小乘,他都能圓融地融合到一起。他執行小也是大,執行大也沒有相。所以說,我們在修行中不光要嚴格持戒,更要發菩提心,這個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。因爲沒有菩提心就沒有動力。
我們修一修,有時候煩惱就要起來,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。因爲無始劫的習氣,它必然有爭奪的過程。因爲你修行就是和無始劫的習氣互相鬥爭,互相爭奪。特別是我們的修行有時候還不到位,所以這個習氣特別的厲害。但是你第一個就要識破它,它肯定是個假的。爲什麼說肯定是假的?因爲你如果發了菩提心,就知道它肯定是假的,只有菩提心才是真的。真的只能有一個,不能有倆,有倆那就真的也不存在了。所以說真的只能有一個,只有菩提心是真的,其它的都是假的。
爲什麼說是假的呢?就因爲它是虛幻的、它不實在,它肯定要滅掉的。而且不管它怎麼堅固,它也是時時在滅,瞬間在滅。並不是說以後再滅,而是時時在滅,只不過是我們沒有慧眼,看不到。它這個滅的方式也是念念生滅,和我們的念頭是一樣的,它是念念生滅的。
所以我們在修行中一定要認識煩惱的特點,它的習慣性、頑固性和它的不真實性。我們知道它了,知道這煩惱的現象,就很容易發起菩提心。只有發起菩提心才能看破煩惱。我們這樣修行就非常得利。
我們的菩提心如果堅固的話,就會達到不退轉的地步,不管多大的難處,他都不會有退卻心。這個心永遠是堅定的,哪怕天下就剩下一個人學佛,或是天下就剩自己,他也會修佛道的。得有這麼個決心。
這個決心這麼殊勝,它起源于何處?就是起源于我們清淨的戒律。沒有清淨的戒律,就不會有清淨的定力。沒有清淨的定力,絕對不會有真正的智慧,這個很關鍵。有的人認爲:“我直接就可以達到智慧。”那也是持戒的關系,沒有清淨的戒律,你是不會達到這種程度的。
有的人雖然修了一點定,也稍微持一點戒,但由于不徹底,雖然有點智慧現前,最後很快就成爲魔的眷屬。因爲他不持戒,就被魔所轉,弄得精神上以及各方面都不行,最後造了很多的口業,甚至謗佛法,成爲外道。這個例子非常多。
爲什麼有很多的人講,在修行中出現了很多病苦、難處,對此理解不了。最後你就告訴他:“你肯定是持戒不清淨。”他馬上就會承認這個問題,確實是這麼回事。
所以說,想修大乘,想修無上菩提,想發菩提心,就是一個——就是嚴格地…
《依教奉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