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便。我們知道這些以後,心裏應該生起大歡喜心,對本寺僧團的日中一食也有了一個正確的認識。這個正確的認識就會促使我們很快地成就,包括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爲什麼這麼說呢?你從戒律上來看一下,從整個八關齋戒來講,就是爲了配合這個齋戒,而說出來八種的戒律,主要是以齋戒爲主。所以說持八關齋戒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《藥師經》講了,持八關齋戒,得聞藥師佛聖號,臨終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東方藥師佛就派八大菩薩來接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八關齋戒就有這麼大的功德。
而且佛在世的時候,由于大迦葉尊者給其他的比丘講了一句,關于怎麼樣攝住舌根的問題,說:“無眼耳鼻舌身意,是真清淨。”就講了這一句,當時就有很多人馬上證道了。當時就證道,不用說再去幹嘛,當時就有證道的。而且就按照那種方式修行,後來又有很多人證道。就是這麼殊勝。
雖然它是我們流轉生死的根子,但如果抓住這個根子,從這下手,我們很快就會成就的。你抓不住不行,是不是?你牽牛得牽住它那鼻子,你牽不住鼻子,那牛不會聽你的;你拉它尾巴,它不理你,它不能順從你。如果你牽著這個牛的鼻子,這個牛就會爲你服務,它反而變成有利。所以我們要利用這個舌根來修行佛法。所謂的利用就是克服它,不被它所轉,通過它來證佛道。
這個舌根的利害大家都清楚了,具體的做法就是日中一食。更主要的,就是在日中一食裏還有各種吃飯的方法。我以前寫過這個,大約有二十種吃飯的方法,這還只是粗的、粗看。光吃飯就有二十種方法,其中有該吃不該吃的,什麼時候吃,什麼時候不吃,怎麼去吃飯,這大約有二十種。這個我得想一想才能把它找出來,現在早就忘了,那都寫了好幾年了。
我們平時過齋都得注意,看看僧人怎麼過齋,他們怎麼吃飯。有些詳細的地方你在表面看不到,你光看到在吃飯,實際上裏面都有很多的內容,有很多的內容在那裏面,包括每一念、每一勺菜、每一口飯的處理,它都不一樣,起心動念都不一樣。結齋和不結齋的時候的處理,他都有個處理方式。
如果你處理好了,也可以說,你吃飯的時候就可以證道,也可以悟道,甚至你吃飯就可以成佛。可能這頓飯還沒吃完,你就成就了,就這麼厲害。你若不懂得這個方法,你吃飯就墮落,你緊著吃飯,最後那結果可能就下地獄去了。吃著飯就下地獄了,或當畜生去了。雖然披著人皮,但是你心裏已經是畜生了。貪著,已經種下這個種子了。如果你處理好,雖然你現在是個凡夫身,但是馬上就可以成爲聖人。剛一吃飯的時候,進去時還是凡夫,等吃完飯出來——聖人了,你說這多殊勝啊,是不是?就這麼快!
所以我們一定要把這個飲食給處理好。佛製在飲食上沒有開緣,而且不能自己想盡辦法開緣,那都不行。你得克服困難,忍饑挨餓。所謂的忍饑挨餓就是克服習氣。你只有這樣才能證佛道。所以說利和貪著絕不是佛法,必須克服利和貪著,我們才會成就的。這個具體的辦法我們下回再繼續講,今天就講到這裏。大家合掌。
昨天講了依教奉行,影響我們依教奉行的就是舌根,我們要利用舌根來達到我們的依教奉行。飲食上這一關是我們最大的一關,佛開了很多的方便法門,特別是八關齋戒,強調指出了:要想成佛道,你首先就得在飲食上下功夫,就是要在飲食上克服貪欲。我們因爲有了貪欲心,才有了舌根。祖師大德都在這個問題上下了很大的功夫。每個想成佛道的出家人都必須克服飲食問題,因爲衆生是由于有了飲食而流落生死。
比如現在的和過去的那些外道,他們在飲食上也注意,不是不注意,都注意。包括在飲食上不吃某些動物肉,還有一些刺激性的食物,都非常注意。特別是佛講出來的,一個是不殺生,不吃葷食,再就是不吃蔥、韭、薤、蒜這一類的,要特別注意。因爲這個五辛生吃會引起嗔恨心,熟食會有貪欲心,有欲望心。有人曾經說:“這個大蒜,少吃不會起那個作用的,多吃了不行。”這種說法對還是不對?這是不對的!
法王已經規定這個五辛不可以吃,我們作爲佛弟子,絕不能去犯,包括一滴、一片,一點都不能犯。因爲法王的命令已經下了,這在法界都是通的,所以我們絕對不能犯。不能找個借口:它不起那個作用。我們吃了,那都是有過失的。所以說,飲食上一定要十分注意。在選擇飲食上應該是嚴格選擇,這樣的話我們才能達到清淨。
好!今天就講到這裏。
我們收攝舌根,也就是念阿彌陀佛。阿彌陀佛就是我們本來的自性,我們大家得知道這個意義,一定要在舌根上下功夫。不光是一天下功夫,而是在多少年上下功夫;不光是多少年,而且要時時地下功夫;不光是時時地下功夫,念念都得下功夫,不能有貪戀之心。所以說大家一定從念頭上克服,不要起貪心,在什麼時候都不能起貪心,特別是這個舌根上、味覺上,一定要把它克服掉。上次講了,光飲食就有二十多種,那是我以前寫過的二十多種。
今天繼續講這個舌根。舌根是流轉生死的根本,是重要的一環。因爲有舌根,我們在飲食上就要特別注意。佛講了,修行要日中一食,就是收攝舌根、回收舌根。舌根雖然是我們流轉生死的一個關鍵問題,但同時也是我們成佛的一個方便途徑,我們也可以利用舌根來修成佛道。只要我們嚴格地按照佛製去做,嚴格地執行日中一食,在飲食中再進一步地、細致地、嚴格地控製自己的分別心,它可以達到我們速速成佛的目的。大家知道了這個舌根的害處,同時也應該知道舌根的好處,要利用它修成佛道。雖然說是修成佛道,但你不能做“修成”想。如果你要做“修成”想,又離開了佛法。因爲所謂的修成,就是恢複我們本來的面目,這爲修成。
(2)勿造口業 扶正不必破邪
再講一講舌根的害處。由于我們有了舌根,就不斷地造口業,這也是舌根極大的害處之一。我們情緒不穩定,往往都是由于舌根所造成的。因爲你不斷地講叁講四,就把自己的心講亂了。舌根亂了,影響了心理;心理同時又影響了舌根,所以你又不斷地說;不斷地說,心理不斷地亂,無明就不斷地起來;無明不斷地起來,越起越厚,越來越濃,最後昏天黑地,整個就是個地獄,成爲地獄種子。由于我們控製不好舌根,把它變成了我們發泄情緒的一種工具了,造了很多口業。在情緒激動的時候,甚至都可以謗佛、謗法、謗僧。
老講依教奉行,我們大家也都知道“依教奉行”。所謂的依教奉行就是都攝六根,都攝六根也就是念佛,所以說在舌根上下功夫是重要一環。不光是要在飲食上控製,更主要的,在語言上要控製。這個語言也是我們六根放逸之一,我們語言的放逸也是六根生成的一個主要原因。因爲往往舌根一動,我們就起心動念,只要起心動念就有輪回。
說好說壞,有人可能說:“我是一片好心。”當你說出來話的時候,特別是說一些不正常的話、不得體的話,你心裏當時好像是沒有想什麼,但當你的話一出來,心已經隨著它轉了。比如說,有的人心裏就想幫助誰,但是說了一句帶嗔恨心的話或是罵人的話,這話一說出來,把自己的心也改變了。我們的舌根就造了無邊的業,所以在語言上一定要十分加小心。我攝住舌根是不是就不說話了?如果能少說就少說,盡量減少。我們只能說一些如法的話,佛法是止惡不止善,善法我們可以講。但你要是過分的講多了,同樣也不是真善了。所以我們大家應該把這個語言習慣改變過來,說話不要有嗔恨心,另外要稱贊。
“扶正不必破邪”,你只要把話說得比較得體,而且弘揚了佛法,實際上就已經起到破邪的作用了。什麼叫破邪呢?比如說這個人犯了一個吃的錯誤,下午吃水果了,你沒有去指出,說吃水果不對,只給他講過午不食的好處,我們都應該這樣做。你講完了,雖然你不講那個吃水果的過失,實際上已經說明了,在扶正中已經把問題講得很清楚。這樣的話,他自己就改了。所以說,有時候扶正不必破邪,這完全可以做得到,對方還容易接受。因此主要以扶正爲主。
佛經裏有“善名稱功德佛”,就是經常稱贊,最後形成功德而成佛。因爲稱贊別人一句,致使自己心裏的清淨也顯現了;一顯現,自己又降伏了自己的煩惱,最後達到了六根回收的目的;六根回收就是佛。所以說不要心外找佛。
所以我們要學會這個依教奉行,使我們在語言上、在說話上都能夠控製自己。大家相處、辦事情自然就能心平氣和。雖然六根不好,但我們現在利用六根來回收六根。
另外還有一個方式,就是不說。不說能不能起到說的作用?一樣能起到。有很多事情,你不說,你用你的心去感應對方,也是完全可以達到的。我們來到娑婆世界,這個六根越來越短,而且越來越變得所謂的“靈活”,實際上就是在六道裏輪轉的速度越來越快,浪費得越來越多。
過去有那麼一句話:口開神氣散。什麼意思呢?並不是說肚裏有個什麼氣。就是你一說話,心念就一動,那就叫神氣。真正的神氣就是心動,心動就是神氣,除此之外沒有別的神氣。所以就要少說話,越是少說,我們這個六根回收得越好。因爲很多的事情都是因爲多說而造成的,少說,我們的正氣反而越來越足,但是必要的話還是要說的。
(3)過齋時不應分別
依教奉行,我們講到這個舌根。這個舌根我們講了這麼多天,還沒有講完。從舌根上具體來講,在昨天的飲食過程中,我們就看出了,大家在舌根上控製不了。第一個,在過齋的時候,我們必須得做到什麼呢?不能瞅別人的,就瞅你那個“碗”裏。(編者注:大悲寺僧人過齋用缽,居士過齋用小盆。)你不能再用兩眼的余光去掃一掃別人吃飯如何,吃多吃少,這都不能瞅。而且不管什麼情況,心不動念,給你飯你就吃,不給你,你就老老實實地坐那,不能起心動念。
過去有一個法師,那是專門到寺院講法的一個法師,六十多歲了。那大法師到齋堂,他去得稍晚一點…
《依教奉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