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依教奉行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齋堂就沒給打飯,沒人管。那法師一聲不吱,就坐那低著頭,就在那兒等著。最後齋堂發現以後——過了好長時間才發現,才給打的飯。那法師就是這樣。

  在寺院也是這樣。就算不給你打飯,你坐在那地方不能說叁道四,只能低個頭在那兒等著,悄悄等著。最後要是沒人給你打飯,那你就可以起來退出去,就完事了。出去還不能說叁道四。在寺院吃飯的規矩非常講究,這是一個。

  再給講一個吃飯的規矩,比如喝這個粥,如果有了沙子怎麼辦?有了沙子你就默默地喝,能吃進去就吃進去,吃不進去就放那,就完事了。不允許吵吵,也不允許你過後再提意見,當場提意見就更不允許了。

  在碧山寺有一回,有個師父就是因爲碗裏沙子特別多,一小碗底沙子,這沙粒非常大。他在喝粥的時候,一看這麼多沙子,就非常生氣,在那座上就有點不安了,已經表現出來了。等到過完齋的時候,他坐著不走,生氣。後來當家師問他說:“你怎麼地了?”他說:“你看看,這粥裏這麼多沙子。”當家師樂呵呵地過去了,說:“我看看沙子在哪呢,多少沙子?”當家師就把那碗端起來,一口就把這沙子全都喝肚裏去了,然後給他碗說:“你給我找找沙子,我看看。”這個師父沒有吱聲就走了。

  通過這個教訓,說明好和壞都是分別心造成的,好和壞都是分別心。在齋堂裏過齋,絕對不允許挑這些事情。你要是挑這些事情,這個齋就沒法過了——衆口難調。另外呢,別說沙子,不管遇到什麼情況,就是生的、熟的,我們都得忍受下去,這才能去掉我們的分別心。本來吃飯已經是一種分別心了,如果在這裏再起心動念,那我們就浪費了自己很好的寶貴財富。所以你攝心就得在這攝,難中攝,千萬不要去起心動念,不管怎麼難都得這樣。

  再跟大家講一個例子。可能是個二僧寺院,是二僧還是大僧寺院?其中有這麼一個寺院,在五臺山。等到蒸好飯了以後呢,這飯一打開,上面有個老鼠,不知道老鼠什麼時候跑到飯頂上去了。馬上就要開飯了,而且還有很多客人。齋堂這幾個人就吵吵說:“你這怎麼辦哪?這飯裏怎麼有老鼠?”其中有個師父過去了,把這個老鼠塞吧塞吧,擱嘴裏就咽下去了,他說:“在哪呢?老鼠。”他問大家:“你看,這哪有老鼠?”當時就把這場爭執滅下去了。這個師父以前還愛說話,從此再也不講話了,很少講話。而且用他的行爲把這些诤事滅下去了,他心裏多少有點像得道的意思了。

  就是在關鍵的時候,一定不能造成這個過齋的任何差錯,這個過齋太重要了。在過齋上,如果跌了跟頭,我們這一天的修行就浪費了一多半。通過這幾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,過齋就這麼重要。所以說我們必須時時刻刻的——你看,現在就不行了,站排聽我講,外面有任何動靜你都不能回頭瞅,你一回頭瞅,這個心已經被分別了。

  好,今天就講到這,大家合掌。

  講個公案給大家聽,大家知道在飲食上怎樣去攝眼耳鼻舌身意,大德都給我們做出榜樣。不光是現在的大德給我們做出榜樣,就是過去還有一個大迦葉尊者,我們都知道,其中有那麼一段:大迦葉尊者聽這些比丘在議論吃的問題,怎樣去修行。後來大迦葉尊者就給他們講法。其中就講到這個舌根的問題,告訴他們說:“能攝住舌根是真清淨。”後來這個比丘就産生懷疑了,就問大迦葉尊者,他說:“無眼耳鼻舌身意,怎麼還有個清淨呢?”大迦葉尊者就回答了那麼一句話:“無眼耳鼻舌身意是真清淨。”這麼回答以後,這些比丘聽了這句話,很快就證到阿羅漢了,得道了。

  過去很多的大阿羅漢都是從這方面得道的。所以說,這個舌根如果利用好了,就是我們成佛的本錢;如果你利用得不好,就是造業輪回的根本。所以我們必須得嚴格地控製這個舌根。先從味覺上控製,在飲食上不分別。爲什麼要在飲食上不分別呢?因爲一個修道的人、證果的人,他在飲食上都會不分別的,不分別者才是真正修道人,所以我們就得從這下功夫。有人說:“那我證果以後再不分別。”你現在要是不放棄你的分別心,你將永遠不會證果的。只有你現在在分別中放棄這種分別,你才會真正的快速證果,快速地得道,快速地悟佛法。不是以後去做,說:“我證到阿羅漢了,我再不分別。”不是,應該馬上就做,這才是對的。

  (4)不吃葷,包括葷的形狀與葷的味道

  昨天講到這個飲食,主要是不分別,不分別就是依教奉行。所以在飲食上要特別注意,第一個,葷的不能吃,包括一切有葷的味道的都不能吃,還有葷的形狀的食物也不能吃。比如說做面食,做成一些動物的形狀,這都不能吃,因爲你吃,你就有殺心。並不是這個東西有什麼害處,而是這個殺心難去,所以你不能吃。這個應該特別引起注意。如果遇到這種情況,怎麼辦呢?把這個形狀毀掉還可以用。比如說,一個粘的像蠶寶似的,就像那個蠶放在桑樹葉上,你可以把這形狀毀掉,這還可以用。有一些饅頭做成動物形了,你把這個形狀毀掉了,還可以用。

  因爲這個殺心不斷是最厲害的,所以我們不能吃。而且這個事情,過去曆代的大德都有過實際例子。比如金山活佛就是這樣,別人用那個動物形狀的面食給他做的“素菜素飯”,他不吃。他說:“我不是不能吃,我怕你這個心不好。”包括過去天津有一位將軍,他吃素食。這飯館一看將軍來吃飯了,就特意給做了一桌素食。都是用各種“動物”的形狀,什麼用面做的“肥腸”呀,各種亂七八糟的。這個將軍去了一看,把這一桌食全給推到地下了,全給掀地下了。說:“你明知我不吃葷的,吃素,你怎麼給我拿“葷食”來了?”

  一個將軍吃素,他都知道素食素菜做成葷形,同樣和葷的沒有什麼區別。雖然它沒有命根,但是他那個殺心未斷,所以也不能吃。這都給我們做出了很好的例子,所以我們在這方面要極其小心。特別是現在有一種“素食”,把面食做成的“空心”叫“腸子”,又做出各種的動物形狀。有時候都弄到寺廟裏去了,而且有的人認爲這都是面食,就可以吃,這都是不對的。所以說,在飲食上要極其小心來控製我們的貪欲心和殺心。

  再一個,有特殊味道的不能吃——還有這些葷味的,包括蔥、韭、薤、蒜……這都不能吃。我上回給講了,有的人說:“大蒜少吃一點沒起淫欲和嗔恚作用,所以可以吃。”這是不對的,因爲法王已經定了,說這個不能吃,那絕對不能再吃了。如果有犯,你吃一片或有那種吃的心,都是違犯法王的命令。這個心本身就不好了,別說吃了。吃的罪就更大了,就是知法犯法,一粒一片也不能吃。這個要非常的注意,因爲我們在修行中有時候就忽視了這一點,聽別人這麼講,就認爲是對的。我們只能認法不認人,依法不依人。不管是誰說,只要違犯佛的命令,違犯佛的教導,我們概不執行。

  不吃葷的,包括有生命的和沒有生命的,因爲它都有果報,它都會影響我們的心,影響我們的業力。

  (5)不別衆食

  再講一個就是不別衆食。什麼叫不別衆食?就是要和大家一起共同用齋,不能自己單獨吃,自私自利,這個不好。過去有很多的人就是這樣,吃飯沒和大衆在一起,自己開小竈,這都非常不好。

  律宗有個大德,叫見月老人,我們現在所讀的《四分戒本》等一些戒本就是他輯錄的。他那是在明末清初的時候,有一次清兵把寺廟包圍了,一百多個僧人一天沒有吃飯,後來因爲他的勇敢行爲感動了一個清兵,給他一塊餅,叫他自己單獨吃。他沒有吃,把這塊餅搓碎了,放在手掌裏,一人一捏,分給這一百多個人吃。那個清兵就說:“你不應該分,我是給你的,單獨供養你的。”他說:“和尚沒有單獨吃這個東西的,都是大家分的。”後來把清兵感動得,又特意做了一大鍋飯,讓大家吃個飽。

  就是說,過去那些大德都是這樣,不別衆食。我們作爲一個佛弟子,更應該不別衆食。世間人還講“有福同享,有難同當”,是不是?所以我們大家千萬不要別衆食。一定要大家吃什麼,我就吃什麼。大家有的我就有,大家沒有的我絕不要。差一口也不要去貪。你貪這一口,表面上是占便宜,實際上吃了個大虧,你的心不好。雖然這一口咽下去,那將來是很難受的,和毒藥沒有什麼兩樣。所以佛製不允許別衆食。別衆食就是不和大衆在一起坐,或是我們幾個人在一起吃,而那些人在一起吃,各做各的,這都不好。這種做法都是一種貪欲心、自私心所形成的。

  所以咱們特別強調這一點,寺院絕不允許開第二個竈。不管多難,哪怕有病人,也不允許開第二個竈,必須在一個齋堂裏用齋。在一個齋堂裏,在允許的條件下可以開方便。比如說病人可以開藥食,單獨做適合他的食物,但也不允許出現第二個竈。如果出現第二竈,肯定要出現別衆食。這樣的話,一個是要遭人譏嫌,另外也不平等。

  爲個飲食去墮落,太不值得了。雖然“民以食爲天”,但食物正是我們生死的根本之一。這地方你要是不控製,將來肯定在了生死上障道非常大。

  這個不別衆食看著簡單,它並不簡單。你平時都得加小心,時時刻刻的加小心,你不加小心就上當。比如說吃水果,大家已經看到了,我吃水果時,不發到你們最後一個,我都不吃。我生怕落了一個人,如果落一個人,就與我的願相違。我的願就是:有一衆生不成佛,我也不成佛!

  我不是以後去做這個事情,我現在每時每刻都得這麼做,包括飲食,甚至走道都要走在你們的後面。就是把你們全度成佛,我再成佛。時時刻刻去完成這個願力,這個願力要貫穿到每一言、每一行中,包括所有的利益之中,吃、穿、用都在這個之內。就像世間人說的“享受要在後,吃苦要在前”,而且要和大家同甘共苦。這樣的話,我們的心才能有點善念。因爲有善念才能控製惡念;控製住惡念,我們的心裏才能漸漸地達到無念。你沒有這個過程是不行的。所以我們這個不別衆食就非常重要。

  有的人就是這樣,“好!師父,我跟你吃飯都…

《依教奉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