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依教奉行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吃一樣的。”但是回到寮房裏了,“我再弄點餅幹,再吃一口。”你不知道,你吃這一口餅幹就是畜生行爲,和畜生沒什麼兩樣。叁寶這麼樣的供養你,師父都這樣供養你,你不供養佛、供養法、供養僧,還偷偷摸摸的自己去吃一口,你對得起誰?這和畜生沒有什麼兩樣,畜生才這樣呢,自私自利。所以我們那個行爲非常的不光榮。

  以前咱這裏有別衆食的,吃餅幹的——清單。就因爲這個而清他單,不要他。這種人不值得和我們在一起共同生存,太自私了。所以大家要非常注意的。因爲佛、法、僧就像你父母,你不供養父母,你獨自吃都是有過失的。何況在道場裏共同熏修,共同用一鍋飯的時候,你更應該加小心。絕不能別衆食,就是一口你都不應該去多吃。不光你不多吃,連我也不敢多吃。我要是覺得比你們多吃一口,分給我的水果就是大了,如果是故意分給我的,我心裏都非常難受。

  就包括菜也是一樣。誰給我選菜了,或是你在這個菜上稍稍爲我動過一點念,我都覺得非常難受。有時候我就把菜給人,你給我好的,我給人吧,那我就不要了。雖然在表面上好,實際上那就是毒藥。什麼是毒藥?這就是毒藥。世間毒能看出來,能知道。像這個無形的毒藥,你看不出來。它包著糖,包著這些美麗的包裝,等你吃進去了是真中毒。所以說千萬不要別衆食。

  如果不別衆食,我們處處有威儀。不管你到哪去了,就甯可餓著不吃飯,也不能去自私自利。就算餓死窮死,我們也要堂堂正正。在飲食上我們必須得打一個勝仗,而且這個勝仗不讓它有一滴遺漏,要全面地收回來。通過善達到我們的一念不生,我們用這個善來克服惡五蘊,也就是五陰。我們的貪心是惡五陰,我們用善五陰來克服惡五陰,這是很正確的一條道路。佛法止惡不止善,我們用善來對付這個。

  另外,我們不別衆食,本身就産生定力,本身就是不分別心的一個方面。我們念佛怎麼念?修行坐禅怎麼修?就這麼修。這就是禅,這就是念佛。如果不懂這個,我們就沒法修。雖然我們平時念佛念了幾個小時,但幾個小時之外你又貪心了,就不行了,所以老不相應。有的人說:“我怎麼老不開悟?”你吃飯老是自私自利,所以你永遠也不會開悟的。只有無私的人才能證到無我。

  好,今天就講到這。

  昨天跟大家講了這個不別衆食。不別衆食,這個非常重要,既是成佛的一個關鍵,另外也是修行的一個關鍵,也是我們做人的一個關鍵。有時候不注意這個,我們做個人都難。所以說,這個不別衆食是很重要的。大家一定要有這個心,要常常地思維。就是不管吃什麼東西,我們都不要別衆食。

  更主要的,我們不管吃什麼都要供養叁寶,先供養叁寶才能吃。如果不供養叁寶,作爲居士來講是有過失的,那是不對的。關于不別衆食,很多的大德做出了很多可歌可泣的事迹,而且確實教化了很多人。咱們寺院的這個不別衆食,大家知道了,就是這樣。但是個別人還有,這個一定要加小心。有的人忍受不了了,多吃一點小食,這都不行。就包括一個水果,比別人多吃一口,多吃一個水果,我們心裏都是不安的。所以說千萬不要別衆食,一定要和大家有難同當,這樣有福才能同享。

  這個主要是讓我們減少分別心、去悟佛法、與衆和合。並不是單純地爲了一個吃或不吃的問題,多吃或少吃的問題,而是爲了讓我們的心達到平等,成爲平等心。因爲平等才是佛法,我們就是不能和衆生平等,所以成爲衆生。如果我們和所有的衆生都平等了,我們就是現成的佛了,是不是?

  因爲我們不能悟實相,所以成爲衆生。《金剛經》講得很明白,“無人相,無我相,無衆生相,無壽者相”,這才是佛法。我們吃飯不別衆食就是爲了達到無四相,無四相就是因爲有一個實相。什麼是實相?就是平等相。因爲有了平等相才能去掉四相,去掉四相才能見到平等相。所以你必須得有了“平等”這個概念,一點點去掉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才會真正達到那個實相。實相就是平等相。所以我們在這個上面應該特別注意,不要把這個法給浪費掉,不要輕視這個問題。這個是很關鍵的問題。

  (6)不分別食

  這講的是不別衆食,還有不分別食。不分別就是吃飯時不挑叁揀四,而且達到不想好,不想壞。比如說吃飯的時候,這個碗裏有豆腐、有白菜,那你遇到什麼就吃什麼,就完事了。不是筷子夾到哪我就吃哪,不是這個意思。因爲我們的筷子有時候自覺不自覺就奔那個豆腐去了,它有個習慣性。說:“我沒想。”沒想,你的習慣性也在那塊。它是一個習慣性,走慣腿了。平時那個貪欲心已經形成了一種慣性,所以不能隨著它走。

  怎麼吃呢?就是從最近地方的開始吃,你從最邊上開始,從靠近你這邊開始,這裏是豆腐我就吃豆腐,這裏是白菜我就吃白菜,一點點漸次地往前推,推到哪算到哪。就算吃到最後一口,也不能讓前面的菜被筷子碰過。沒有,從來沒有。就最後一塊,也沒有說我筷子曾經到過這個地方。我就吃眼前這一口菜,其它菜我不知道。

  雖然在我碗裏,但我心裏沒有這個菜,我就吃眼前這個菜,那眼睛都不往前瞅。這一碗菜,你打在前面的,前面有什麼?我不知道。你別看在我缽裏或是我碗裏,那前面的菜我照樣是不知道的。雖然我頭一眼可能瞅到,但瞅後把它忘掉。忘掉了,我再也不知道前面是什麼菜,只是低頭瞅眼前那一口菜。

  這一口菜還不允許分別好和壞。說豆腐好吃,那個白菜不好吃,還得控製這個念頭,不讓它分別;鹹呀淡呀,也不讓它分別;或是一會兒還有什麼菜?這都不去想。把念頭控製到這麼個程度,這才算走上不分別的這個路程。所以這口菜得這麼吃。

  而且不光是這麼樣一點點漸次吃,如果遇到鹹的你就吃鹹的,遇到辣的你就吃辣的。頭一口吃個辣的,想吃口鹹的把這個辣沖淡沖淡,沒想第二口又是個辣的。辣就辣到底吧,那也沒辦法,誰讓趕上了呢,是不是?就得這樣。拿起來什麼就是什麼。饅頭也好、餅也好、飯也好,最上面的,最邊上那個是什麼,你就吃什麼。如果這個菜或這個饅頭,你咬了一口又放下,放下的時候正好往後放了,還沒吃的那塊餅擱前面了。那你應該怎麼吃?那我就哪個最近吃哪個。你被咬過,我才不管你咬過沒咬過呢,我只是不分別。就這麼吃,我們才能慢慢地克服自己在飲食上的分別心。

  好,今天就講到這。

  這個不別衆食,看著是挺小,實際上是我們做人的一個起碼的准則,同時也是一個佛弟子必須具備的品德。只有做到這個,我們才能與道相應,才能和合共住。比如說,我在普化寺的時候,有一天吃飯過齋,桌面上分點餅幹,碎餅幹,都像碎末似的,每個人都那樣,都是不點。雖然是碎末子——當時一看,“哎呀,怎麼分這碎餅幹?”但是突然生起來一種特別的恭敬心,“人家特別的平等,就這碎末子都要和大家去共同的分!”給人一種特別的平等心,叫人這個道心哪,特別有信心。所以說,不別衆食是我們人格的一個高尚的體現,也是一個佛子應該做的事情。

  (7)不安逸食

  不光要不別衆食,還要不安逸食,也就是不放逸。有的人說,我也吃素,也沒有單獨跟別人不一樣,而且我也次第地吃。但是呢,就是放逸吃。什麼叫放逸吃呢?就在這裏沒完沒了地吃,一點點在那品味,這個好呀、壞呀,在這裏不斷地咀嚼。這種吃法又有一種名稱,叫“女人吃”。像沒事似的在那坐著,一吃就好幾個小時,就在那品那點味。太放逸了,那不行,不能放逸吃。應該抓緊吃,趕快吃。

  但是也不能過速。過速就是像餓鬼一樣,忙叁火四的,這叫人笑話。如果過慢,那就成爲女人吃法了。就像吃宴席,從早晨吃到晚上,那個不行。這兩種都要放棄,要取不快不慢,而且不能放逸,不能拿這個食物左品右品,那就完了。

  你只要是對食物過分地貪著,有分別心,你就對食物産生了貪欲。産生貪欲的時候,就是你心動的時候,就是輪回的時候。說:“我也沒輪回呀,只是心動一動。”你知道什麼是輪回嗎?就那一念中,早已經輪回多少次了。我們不斷地輪回,雖然這個身體在,但是我們的心不是畜生道,就是天道、人道,或是地獄道……就在不斷地輪回中。所以說,哪一念都非常重要。

  爲什麼哪一念都非常重要?就是當下這一念更重要,因爲過去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,那把握哪個心呢?就是當下那個心。當下那個心就是我們真正脫離生死輪回的根本,所以你就趕緊處理這個吧,不能讓它放逸。什麼貪圖味道啊、色澤呀,這都不行。說:“炒的這個菜啊,色不行啦,不濃!”或是,“怎麼沒有味精呀!”這都不行,這都非常的不如法。

  好,今天先講到這裏。

  不安逸食,就是不放逸。在飲食上,特別是在好壞上不分別,不挑好挑壞。就是在素食上,次第吃,你就是都做得非常好,也得注意不放逸食。心裏常應該進行“五觀”。比如五觀中的“計功多少”,就是看看自己功德夠不夠吃這頓飯,應該想到,這點食物來之不易,這都是衆生一口一口省下來的,從口裏奪下來的,我們才能吃到。

  特別是居士,更應該想到,這個食物和我們平時吃的食物不一樣。你平時吃的是俗間的食物,這時候吃的是叁寶的食物。叁寶的食物來之非常不容易。雖然是同樣的米,但它的質量不一樣。我們今生能吃到這食物,全托叁寶的福德因緣。我們在這裏護持道場,才有這個因緣,所以要十分珍惜。每一粒米都是無價之寶,要十分的珍惜。

  如果能這樣地思維,我們吃這個飯的過失就要小,甚至還有功德,而且我們在這裏很快地得到成就。因爲我們用最大的恭敬心去飲食,一個是我們的心量能擴開,另外食也會變成法露。所以說,我們在飲食上不要放逸,要時時用在道上。你別把吃飯當成吃飯,吃飯就像過關一樣,今天又得考驗。要是不吃飯,身體不行,而且不能修道;如果你把吃飯看成吃飯,我們又失去了成道的機會,但不吃…

《依教奉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