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吃一样的。”但是回到寮房里了,“我再弄点饼干,再吃一口。”你不知道,你吃这一口饼干就是畜生行为,和畜生没什么两样。三宝这么样的供养你,师父都这样供养你,你不供养佛、供养法、供养僧,还偷偷摸摸的自己去吃一口,你对得起谁?这和畜生没有什么两样,畜生才这样呢,自私自利。所以我们那个行为非常的不光荣。
以前咱这里有别众食的,吃饼干的——清单。就因为这个而清他单,不要他。这种人不值得和我们在一起共同生存,太自私了。所以大家要非常注意的。因为佛、法、僧就像你父母,你不供养父母,你独自吃都是有过失的。何况在道场里共同熏修,共同用一锅饭的时候,你更应该加小心。绝不能别众食,就是一口你都不应该去多吃。不光你不多吃,连我也不敢多吃。我要是觉得比你们多吃一口,分给我的水果就是大了,如果是故意分给我的,我心里都非常难受。
就包括菜也是一样。谁给我选菜了,或是你在这个菜上稍稍为我动过一点念,我都觉得非常难受。有时候我就把菜给人,你给我好的,我给人吧,那我就不要了。虽然在表面上好,实际上那就是毒药。什么是毒药?这就是毒药。世间毒能看出来,能知道。像这个无形的毒药,你看不出来。它包着糖,包着这些美丽的包装,等你吃进去了是真中毒。所以说千万不要别众食。
如果不别众食,我们处处有威仪。不管你到哪去了,就宁可饿着不吃饭,也不能去自私自利。就算饿死穷死,我们也要堂堂正正。在饮食上我们必须得打一个胜仗,而且这个胜仗不让它有一滴遗漏,要全面地收回来。通过善达到我们的一念不生,我们用这个善来克服恶五蕴,也就是五阴。我们的贪心是恶五阴,我们用善五阴来克服恶五阴,这是很正确的一条道路。佛法止恶不止善,我们用善来对付这个。
另外,我们不别众食,本身就产生定力,本身就是不分别心的一个方面。我们念佛怎么念?修行坐禅怎么修?就这么修。这就是禅,这就是念佛。如果不懂这个,我们就没法修。虽然我们平时念佛念了几个小时,但几个小时之外你又贪心了,就不行了,所以老不相应。有的人说:“我怎么老不开悟?”你吃饭老是自私自利,所以你永远也不会开悟的。只有无私的人才能证到无我。
好,今天就讲到这。
昨天跟大家讲了这个不别众食。不别众食,这个非常重要,既是成佛的一个关键,另外也是修行的一个关键,也是我们做人的一个关键。有时候不注意这个,我们做个人都难。所以说,这个不别众食是很重要的。大家一定要有这个心,要常常地思维。就是不管吃什么东西,我们都不要别众食。
更主要的,我们不管吃什么都要供养三宝,先供养三宝才能吃。如果不供养三宝,作为居士来讲是有过失的,那是不对的。关于不别众食,很多的大德做出了很多可歌可泣的事迹,而且确实教化了很多人。咱们寺院的这个不别众食,大家知道了,就是这样。但是个别人还有,这个一定要加小心。有的人忍受不了了,多吃一点小食,这都不行。就包括一个水果,比别人多吃一口,多吃一个水果,我们心里都是不安的。所以说千万不要别众食,一定要和大家有难同当,这样有福才能同享。
这个主要是让我们减少分别心、去悟佛法、与众和合。并不是单纯地为了一个吃或不吃的问题,多吃或少吃的问题,而是为了让我们的心达到平等,成为平等心。因为平等才是佛法,我们就是不能和众生平等,所以成为众生。如果我们和所有的众生都平等了,我们就是现成的佛了,是不是?
因为我们不能悟实相,所以成为众生。《金刚经》讲得很明白,“无人相,无我相,无众生相,无寿者相”,这才是佛法。我们吃饭不别众食就是为了达到无四相,无四相就是因为有一个实相。什么是实相?就是平等相。因为有了平等相才能去掉四相,去掉四相才能见到平等相。所以你必须得有了“平等”这个概念,一点点去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才会真正达到那个实相。实相就是平等相。所以我们在这个上面应该特别注意,不要把这个法给浪费掉,不要轻视这个问题。这个是很关键的问题。
(6)不分别食
这讲的是不别众食,还有不分别食。不分别就是吃饭时不挑三拣四,而且达到不想好,不想坏。比如说吃饭的时候,这个碗里有豆腐、有白菜,那你遇到什么就吃什么,就完事了。不是筷子夹到哪我就吃哪,不是这个意思。因为我们的筷子有时候自觉不自觉就奔那个豆腐去了,它有个习惯性。说:“我没想。”没想,你的习惯性也在那块。它是一个习惯性,走惯腿了。平时那个贪欲心已经形成了一种惯性,所以不能随着它走。
怎么吃呢?就是从最近地方的开始吃,你从最边上开始,从靠近你这边开始,这里是豆腐我就吃豆腐,这里是白菜我就吃白菜,一点点渐次地往前推,推到哪算到哪。就算吃到最后一口,也不能让前面的菜被筷子碰过。没有,从来没有。就最后一块,也没有说我筷子曾经到过这个地方。我就吃眼前这一口菜,其它菜我不知道。
虽然在我碗里,但我心里没有这个菜,我就吃眼前这个菜,那眼睛都不往前瞅。这一碗菜,你打在前面的,前面有什么?我不知道。你别看在我钵里或是我碗里,那前面的菜我照样是不知道的。虽然我头一眼可能瞅到,但瞅后把它忘掉。忘掉了,我再也不知道前面是什么菜,只是低头瞅眼前那一口菜。
这一口菜还不允许分别好和坏。说豆腐好吃,那个白菜不好吃,还得控制这个念头,不让它分别;咸呀淡呀,也不让它分别;或是一会儿还有什么菜?这都不去想。把念头控制到这么个程度,这才算走上不分别的这个路程。所以这口菜得这么吃。
而且不光是这么样一点点渐次吃,如果遇到咸的你就吃咸的,遇到辣的你就吃辣的。头一口吃个辣的,想吃口咸的把这个辣冲淡冲淡,没想第二口又是个辣的。辣就辣到底吧,那也没办法,谁让赶上了呢,是不是?就得这样。拿起来什么就是什么。馒头也好、饼也好、饭也好,最上面的,最边上那个是什么,你就吃什么。如果这个菜或这个馒头,你咬了一口又放下,放下的时候正好往后放了,还没吃的那块饼搁前面了。那你应该怎么吃?那我就哪个最近吃哪个。你被咬过,我才不管你咬过没咬过呢,我只是不分别。就这么吃,我们才能慢慢地克服自己在饮食上的分别心。
好,今天就讲到这。
这个不别众食,看着是挺小,实际上是我们做人的一个起码的准则,同时也是一个佛弟子必须具备的品德。只有做到这个,我们才能与道相应,才能和合共住。比如说,我在普化寺的时候,有一天吃饭过斋,桌面上分点饼干,碎饼干,都像碎末似的,每个人都那样,都是不点。虽然是碎末子——当时一看,“哎呀,怎么分这碎饼干?”但是突然生起来一种特别的恭敬心,“人家特别的平等,就这碎末子都要和大家去共同的分!”给人一种特别的平等心,叫人这个道心哪,特别有信心。所以说,不别众食是我们人格的一个高尚的体现,也是一个佛子应该做的事情。
(7)不安逸食
不光要不别众食,还要不安逸食,也就是不放逸。有的人说,我也吃素,也没有单独跟别人不一样,而且我也次第地吃。但是呢,就是放逸吃。什么叫放逸吃呢?就在这里没完没了地吃,一点点在那品味,这个好呀、坏呀,在这里不断地咀嚼。这种吃法又有一种名称,叫“女人吃”。像没事似的在那坐着,一吃就好几个小时,就在那品那点味。太放逸了,那不行,不能放逸吃。应该抓紧吃,赶快吃。
但是也不能过速。过速就是像饿鬼一样,忙三火四的,这叫人笑话。如果过慢,那就成为女人吃法了。就像吃宴席,从早晨吃到晚上,那个不行。这两种都要放弃,要取不快不慢,而且不能放逸,不能拿这个食物左品右品,那就完了。
你只要是对食物过分地贪着,有分别心,你就对食物产生了贪欲。产生贪欲的时候,就是你心动的时候,就是轮回的时候。说:“我也没轮回呀,只是心动一动。”你知道什么是轮回吗?就那一念中,早已经轮回多少次了。我们不断地轮回,虽然这个身体在,但是我们的心不是畜生道,就是天道、人道,或是地狱道……就在不断地轮回中。所以说,哪一念都非常重要。
为什么哪一念都非常重要?就是当下这一念更重要,因为过去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,那把握哪个心呢?就是当下那个心。当下那个心就是我们真正脱离生死轮回的根本,所以你就赶紧处理这个吧,不能让它放逸。什么贪图味道啊、色泽呀,这都不行。说:“炒的这个菜啊,色不行啦,不浓!”或是,“怎么没有味精呀!”这都不行,这都非常的不如法。
好,今天先讲到这里。
不安逸食,就是不放逸。在饮食上,特别是在好坏上不分别,不挑好挑坏。就是在素食上,次第吃,你就是都做得非常好,也得注意不放逸食。心里常应该进行“五观”。比如五观中的“计功多少”,就是看看自己功德够不够吃这顿饭,应该想到,这点食物来之不易,这都是众生一口一口省下来的,从口里夺下来的,我们才能吃到。
特别是居士,更应该想到,这个食物和我们平时吃的食物不一样。你平时吃的是俗间的食物,这时候吃的是三宝的食物。三宝的食物来之非常不容易。虽然是同样的米,但它的质量不一样。我们今生能吃到这食物,全托三宝的福德因缘。我们在这里护持道场,才有这个因缘,所以要十分珍惜。每一粒米都是无价之宝,要十分的珍惜。
如果能这样地思维,我们吃这个饭的过失就要小,甚至还有功德,而且我们在这里很快地得到成就。因为我们用最大的恭敬心去饮食,一个是我们的心量能扩开,另外食也会变成法露。所以说,我们在饮食上不要放逸,要时时用在道上。你别把吃饭当成吃饭,吃饭就像过关一样,今天又得考验。要是不吃饭,身体不行,而且不能修道;如果你把吃饭看成吃饭,我们又失去了成道的机会,但不吃…
《依教奉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