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依教奉行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還不行。就在這種情況下,我們應該努力地把自己的身心往道上會。這樣的話,我們的飲食才能說得過去。這是一個。

  (8)不過飽食

  還有不過飽食。我們雖然是日中一食,但也得考慮,衆生還有很多的苦難,也還有吃不飽的,我們應該舍一口食物給他。舍,你從哪舍?從你口裏舍,不是拿常住的舍。說:“我吃得飽飽的,常住那裏我再要一塊,然後再舍衆生。”這樣的話,實際上你已經盜常住物了,盜常住東西,這就不好了。所以說,應該從自己口裏舍。

  這個舍,必須是你吃到八九分飽就可以了。雖然是一頓飯,但也不能過分。這個比較重要!特別是我們因爲吃一頓飯,有時候就拼命吃,吃飽了還要硬吃。這樣的話,對胃腸啊,消化都不好,同時也會起貪心。我們應適當,適當吃了以後,效果反而更好。

  好,今天就講到這。

  不放逸,不貪。不貪的這個裏面還有很多的說頭。爲什麼在飲食上要這麼下功夫?因爲飲食控製住就是增加定力。如果你飲食控製不了,你就沒有定力,就起心動念。所以說,這個提木叉戒是非常重要的,它叫我們隨時都增加定力。人們最難控製的就是飲食,而且不能很快地做到。所以我們在修行中,對這個飲食一定要十分注意。

  這個依教奉行就是最難做的一件事情,也是最好的一個辦法、一個法門。依教奉行,不管我們有多大的嗔恨心,它都能製伏住。有很多的時候,我們的嗔恨心起來了,如果能夠依教奉行,馬上就把境界轉了,馬上就能轉。哪怕你嗔恨心起來了,你當時念一句“依教奉行”,雖然是沒有馬上下去,但是也能把你的行爲轉化爲善業,就一點點把這個嗔恨心降伏下去。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依教奉行的重要。了生死,你不可離開依教奉行,另外,整個佛法也都是依教奉行。所以說,依教奉行不光貫穿在飲食上,在其它的方面也都是始終貫穿的。

  (9)平等食

  這些天講了飲食,飲食完沒完事呢?沒有完事。特別是這個不放逸食和不分別食,很重要。雖然他們稍有點差別,但都是一個目的,都是不起貪心。

  比如說,過去行腳的時候,剛從山西下來。乞到的地瓜,有剛煮好的,還有陳舊的,有兩種。那時候我和性空師父找了一個小樹林,就開始用齋。這時候就來了一個什麼呢?來了一個就是世俗上叫“小傻子”的,他看你吃地瓜,他也要。在這種情況下,有新鮮地瓜,那時候每個人的身體都比較涼,都喜歡吃點新鮮的。如果在有外人的情況下,應該怎麼吃這個飲食?我們沒有分別,就是拿到哪個地方就吃哪個地方。一共分成叁份,性空一份,他一份,我一份,一塊一塊地分。一塊地瓜甚至掰成叁份,或是一人一塊地瓜,就這麼分。起先吃的是新鮮地瓜,吃完了新鮮地瓜,吃舊地瓜,這個“小傻子”不吃,你給他也不要,扭頭就走了。就是這樣。

  如果我們稍稍不注意,心眼稍稍有點不正,你一看來外人了,“得了,先把舊地瓜拿來吃吧。”這就壞了。所以說,在這個飲食上要處處加小心,不小心就墮落下去了。那種做法就和畜生沒有什麼兩樣了。畜生才是自私自利呢,是不是?作爲一個人來講,得堂堂正正,你不管他是傻子也好,外來的也好,來和你一起吃飯,你就算吃到口裏,也得想法把口裏那飯給吐出來給他。只要是沒咽下去,在嗓子眼呢,你就得想法把那個飯給吐出來,去分給他吃,你這才能叫個人,否則的話,不能算一個真正的人。

  說時容易,做的時候就難了,不加小心我們就墮落下去了。比如說,一點吃的來到現前的時候,有好有壞,我們能不能把好的布施出去,把壞的留給自己。比如說齋堂吃水果了,這一盆裏有好有壞。我吃不了這些水果,當我們要剩下的時候,是剩好的還是剩壞的?“哎呀,行,先把這個好的吃了吧,我把喜歡吃的先吃了,不好的留著吧,反正我也不吃。”我們可能就要犯這樣的過失。

  在這個問題上,有兩種正確的處理方式,一種就是把壞的吃掉,把好的留給常住,以後吃;再一種處理方式就是:我吃到哪算到哪,不分別吃。我從開始就一點點吃,不挑食,到最後的時候還是不挑,剩什麼是什麼,剩好就是好的,剩壞的就是壞的,那才行。

  在這個飲食上,我們很多時候都打了敗仗。吃一吃飯,就打了敗仗。你別看是日中一食,就這個時候,我們有時候也常打敗仗。你仔細觀察一下自己,吃每一口飯,是不是那麼如法?是不是不分別吃?是不是能夠想到大衆,始終無我,沒有自私,而且堅定不移地、毫不猶豫地去做?

  好,今天就講到這裏。

  昨天講到這個飲食,就是平等食。對一切衆生要有平等心、慈悲心,能夠難布施能布施。就哪怕這口飯已經咽到嗓子眼,如果有衆生需要,你就是摳也得把它摳出來,要吐給衆生。得有這麼個決心才行。

  比如說剩一口飯,如果你吃了你就能活,如果其它衆生吃了,他也能活,不吃這口飯就可能死,那你選擇什麼呢?我就選擇這條死的道路,讓衆生去活。如果這個衆生是人,我可以讓他活。如果是個小螞蟻,或是牛、馬,這時候你是怎麼想的?是不是讓它活,還是我死?在這個問題上我也選擇死。

  你有這種心,你才能平等地去與衆生同甘共苦。如果爲一口飲食,在生死面前你都要爭奪的話,你肯定做不到那種平等。你做的所謂的平等也是假平等,也是在有的情況下的所謂平等。有還用你平等嗎,是不是?就是在沒有的情況下,我們要平等,用生命去換這種平等,這是難行能行。所以說,在飲食上我們不能打敗仗。

  另外,我們在飲食上不光要這麼行,還要忍食,也叫歡喜食,也叫忍辱食。飯菜的好和壞,我們都要忍,不分別,要忍下來。好也罷,壞也罷,得難吃能吃。

  我曾經就遇到過,在山西乞食的時候,乞的是苞米。孩子拿著苞米吃,都是新煮的苞米。等到布施的苞米是什麼呢?是上面已經咬下一部分了,已經是以前吃過的,可能是孩子吃完了剩下的,扔那兒了,拿這個苞米布施給我們。它要是沒有對比啊,這還好說一些。這有對比,那孩子吃的是新苞米,給我們的是舊苞米、吃過的苞米,怎麼辦?我們也是歡喜地接受。沒有去生氣或是不平,沒有這個,還是歡喜地接受。

  這樣的事情特別地多。特別是走到遼甯的時候,可能是在綏中。我們去乞食,這家娘倆非常歡喜。她說:“我沒有飯菜。”要給我錢,我們不要。她說:“你等一會兒。”就上小賣店買點食物。買的食物是蛋糕,我們又不能食。這個年齡大的女施主非常頭疼,說:“我也沒有東西呀!”這個小孩子在炕上就蹦高,說:“這怎麼辦,這怎麼辦?”她非常想供養僧人。後來我就說:“你家有什麼算什麼。”她說:“我就有一碗稀粥,可能是早晨剩的。”我說:“那也行。”就端出來,一看是什麼稀粥啊?比刷鍋水還稀。那米粒——恐怕就沒有米粒,就像刷鍋水,就沈澱的那麼一點東西。後來一看沒辦法,從那舀了一勺、兩勺的,倒缽裏了。那孩子歡喜得在炕上直蹦。

  通過這個,就是說我們要難吃能吃,難忍能忍。等到過齋,就洗缽的這個水裏都有一股泔水味。要是在世間,別說世間,就是乞食去吃,那都得忍著吃,就這麼大的味。但是心裏非常的高興,能給衆生種福田。唯獨遺憾的就是,沒有這一碗都倒缽裏去,要是這一碗都倒缽裏就好了,是吧?只是撈一點幹的,就算過去了,實際上也沒有什麼幹的。

  就是說,乞食的時候,好壞你都要忍著,而且還要生歡喜心。乞食的時候不能起分別心,乞完食,吃的時候還不能起分別心,這個飲食就得這麼去做。

  在飲食的時候,如果你提前一分別,這個飲食已經變樣了。說不可能吧?我們現在是有食物吃,所以感覺不出來,乞食的時候就感覺出來了。如果你今天起心動念,又想吃這個,又想吃那個,今天你想吃的恐怕一樣也沒有,或是有也出差。本來是很正常應該得到的,你反而得到別的東西,質量往往是很差的,甚至沒有。

  如果你不分別,今天早上連想都不想。我也不想今天吃什麼東西,也不貪這個味道。當你乞食的時候,乞到的食物都是你平時喜歡的食物,正需要的食物。通過這個,從法界上就可以看出來因果,以及你不分別的好處和功德。你不分別,人天馬上就供養你;如果你一分別,人天就不供養你。我們平時在寺院吃飯也是一樣啊,雖然是有,但是你如果一分別,這食物馬上就不清淨,可能就變成毒藥;如果你不分別,這個食物可能就變成甘露。這個食物現前了,由于我們沒有慧眼,觀察不到。所以佛說以法爲食,以禅悅爲食。這才是真正的食物。你這一關過不了,怎麼能得到法呀,是不是?而且吃飯這一關必須得忍受,不能有絲毫方便。

  好,今天就講到這。

  這幾天主要講控製舌根。這個舌根不好控製,但是還必須控製。爲什麼必須控製?因爲我們的生死——雖然是有個大的生死,但是大的生死沒有離開念念生死,只有控製念念生死,你才能控製大的生死,這樣你就抓住根本了。如果你說:“我就光想法控製大生死。”你不在念念下功夫,你就上了個當。只有念念控製生死,你在大的生死上才能做主。

  爲什麼我們要控製舌根?因爲我們的舌根導致我們不斷地念念生死,不斷地起心動念,不斷地分別。你一分別好壞,它必然有生死。它的生死一旦形成了,我們就有了分段生死。所以我們在修行中就在這個念念上下功夫。

  有的人說:“師父,你看咱們道場修行很普通,很簡單。主要抓這些小事,爲什麼不抓大事?”沒說不抓大事,關鍵是在小事上要抓。我們連一個習氣毛病都改不過來,你想一想,我們在別的地方怎麼修?你腳都放不正,怎麼能把這個道走下去,是不是?你必須把這個腳放正了,路得選好了,你有了力量,你再往前走。大事、小事本來就是一個事。是你硬認爲有個大事,有個小事,在我看來,每個事情都是大事。有的人就不認識這個,認爲外面的轟轟烈烈是大事。你不知道,最難的不是轟轟烈烈,而是念念去做,這…

《依教奉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