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生就不可能發生她兒子要出家的事情。他兒子想出家,那肯定是他父母的願力,才感召他這個兒子投胎,它是共同的願力來組成這個問題。但有時候父母就糊塗了,不同意兒子出家了。
就像釋迦牟尼佛那個妻子——耶輸陀羅,摟著羅睺羅就說:“你出家把我扔了,你還想要我兒子出家,說什麼我也不給你,我死也不給你。”那是誰?大目犍連去度她,她不給。後來佛現身了,佛說:“你記不記得多少劫以前,你曾經承諾過我,說:“將來要結爲夫妻,如果你有什麼要求,我一切隨順你。”你怎麼忘了這個呢?”那時候佛用神通力讓她明白了前世的因緣。
最後她不光把兒子送去出家,而且她自個也要出家。佛還不要她呢,她跟在佛後面跑,左求右求。包括佛的姨母,都是左求右求。佛不收女人出家,怕破壞佛法,她們就硬跟著走。最後阿難尊者可憐女衆,看到女衆這個虔誠心,所以就請求佛同意她們出家,于是才有女衆出家。所以說現在女衆出家,哪個寺廟都供養阿難尊者,非常尊重阿難尊者,因爲是她們的恩人。他不說話,你連出家的可能性都沒有。所以都是這麼個因因果果的事情。
我先看他的理由,如下:
第一個,古時出世爲僧,大和尚必先問其是否父母恩准。學習佛陀的教育,並學習佛陀的智慧和德行,佛陀之本意是令衆生歡喜,投其所好,隨機施教。佛說,佛自出現于世,無不是度衆生,所以才具足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。佛不在時,父母是福田,父母不敬,又敬何人?
所以說提到這個“父母是否恩准”,這不但是古時爲僧,就現在爲僧,也得問父母是否同意。要是不同意,你得做父母工作,咱寺院也是這樣。關鍵呢,就是看你有沒有那個決心。
“佛陀的本意是令衆生歡喜”。這個歡喜啊,不是順著你的習性去做,不是你高興做什麼就做什麼。你說我搶銀行,佛也叫你歡喜,那就不對了。佛是止惡不止善。如果你是做善事,佛讓你歡喜;如果你是做惡事,佛不能讓你歡喜。你喜歡殺人,佛絕對不允許;你喜歡偷盜、妄語、邪淫,佛都不允許。不是你歡喜不歡喜。佛是令衆生得到解脫的歡喜,這是佛的目的。
“佛之所以出世,無不是爲度衆生”。所以佛用各種的方法來度衆生,往哪度呢?都讓他們出家。度來度去,就是讓他們出家。不管歲數大的還是歲數小的,讓他們最後都發出家心,今生不發,來生發,都得發出家心。所以說,不出家想成佛是不可能的,因爲佛哪個相都是出家相,沒有在家相。就是念佛往生,上品上生也都是出家人,沒有在家人。
“隨機施教,投其所好”。佛在隨機施教的時候,實際上教什麼呢?教他出家,沒有別的目的,目的還是讓他出家。左說右說都是讓他出家,都是讓他解脫,從不離開出家這條道。有的說歲數大,歲數大了來生可以出家,可以發出家心,是不是?有條件那樣,沒有條件的,給種種善根,但是終歸得出家。因爲佛說家就是火宅,你只有出家,才能走出第一步來,這個是很重要的。
“佛不在時,父母是福田”。父母是不是福田?是福田,但不是勝義福田,只是世間福田,真正的福田在叁寶。雖然佛不在,但有僧寶在。如果以爲佛不在,就沒有僧寶了,這是不對的,這就違犯了整個的叁皈依原則。如果要是認爲佛是福田,僧人不是福田,就失去了戒體,不能成爲佛弟子,這是很嚴重的。因爲你叁皈依了,必須叁皈依具足,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。這個僧的福田你給否認了,以父母的福田來代替僧的福田,那是不對的。父母是不是福田?是福田,但這是世間的福田。這個必須得清楚。
“父母不敬,又敬何人”。有的人認爲出家就是對父母不敬,而實際正相反。因爲我們有無數的父母,有多生的父母,如果我們不能去救,實際上就是不孝。怎麼樣來救度我們所有的父母呢?出家爲最方便、最直接的一條路。如果不出家,你想救所有的父母,你救不了。你只能是爲在你眼前的今生父母做一點善事,但是你想把所有的父母,過去多生的父母都真正救了,只有出家這條道路才能完成。因爲佛說了:一子出家,九族升天。
所以說,出家是對父母的最敬,最敬父母無非于出家。表面上父母好像不同意,實際上呢,是父母最希望的一件事情。過去有一個洞山禅師,他就跟母親寫信要求出家,告訴他母親:“我已經決定要出家了,你同意,我也得走;不同意,我也得走。我知道孝敬父母爲大,但是我覺得了脫生死更是孝敬父母。小孝孝于家庭,大孝孝于天下。”他這裏有個大孝和小孝的問題,必須得弄清楚。
後來他母親就說:“你這麼堅決要出家,我很傷心。你看,從你小時候,我就伺候你,推幹就濕,不斷地喂養。長大了,我想能養兒防老,沒想到你要出家,我又依靠誰呢?”後來他母親自己又解釋通了,“雖然我失掉了一個王祥臥冰,失掉了這麼一個孝敬兒子,但我得個大目犍連。”王祥就是二十四孝裏的,因爲父母要魚吃,他甯可用身體把冰給化了,來求得魚,就那麼孝。但大目犍連能把父母從地獄裏救出來,那叫真救。王祥那只是救了口上一時的、眼前的那麼一段利益。但是呢,大目犍連能從徹底上救拔,把他母親從地獄拔到天上去。
你想,天上和人間的享受不一樣,天上一天就等于我們的五百年。天上五百年等于現在世間的多少天,多少年,多少生?都這麼大的利益。所以說,不爲小利,要爲這大利。最後他母親想開了,她說:“我甯可得個大目犍連,也是好的,那才是真正好呢,比得個“王祥臥冰”不知要強多少!”誰都知道拿個芝麻和西瓜比,哪個大哪個小,是不是?我們都應該清楚。
所以說,不能拿父母這個福田來和出家這個福田相比。而且呢,出家對父母是不是不好呢?不是。一個是能救父母,而父母因爲有一個兒子出家,他的心態也改變了,佛也加持他,他自己信佛的決心還大,而且信佛還堅定,最後了脫生死還有把握。因爲他心裏有個數:我有個兒子出家,我的心裏有把握了。最起碼,佛說“一子出家,九族升天”,我現在這心裏有數了,有所保證了。因爲佛不妄語啊,是不是?所以一子出家,給父母就買了一個保證書。這可都是不可思議的事。
叁福中以孝敬父母爲首。
這個叁福我不太清楚,我估計他講的還是世間的福,不是講出世間的福。孝敬父母,我們應該采取大孝。像咱們僧團有個規定:出家了,家裏父母如果沒人養活,我們養活。父母沒吃的,要飯給他們吃。要飯都要養活父母,是不是啊?並不是忘掉父母。而且很多的父母在兒子出家後,狀況反而要比以前好。包括我父母也是,原先身體不好,心髒病,現在比以前還好。要是按照原先的病情,現在那身體可能怎麼樣,就不好說了。而現在比以前好,非常想象不到的事。
我曾經問過我父母,父親沒看到過,母親看到過。我說:“現在有沒有人說你閑話啊?我出家了。”她說:“沒有,人都表揚我,說我有個好兒子。”你們想想,她非常自豪,而她那個心裏頭天天想佛,天天想著叁寶,因爲她兒子出家了。她天天想叁寶,憶叁寶、念叁寶、想叁寶都能脫離苦海。誰能給種下這個種子?就是你出家才能強硬給父母種下種子,叫父母來解脫。這個事情是不可思議的力量,你在家,你怎麼說也做不到,是不是?
所以說,父母真正要往生的時候,不是你在家就能把你父母接引到西方極樂世界,只有佛法僧能接引,別人接引不了你父母,別人幫不了你,只有佛法僧能幫你。這個“孝養父母爲首”,這屬于世間法,爲上報四恩之一。
父母之恩廣大無邊。以天下男人爲父,天下女人爲母,要以這種心量修行,要時時刻刻用智慧照世間。
哎,這個說對了。“以天下男人爲父,天下女人爲母”,你想有這個心量,你不出家,你救不了你天下的父親,也救不了天下的母親,你只能在家裏孝一個父母。雖然你這也叫孝,但是你那個心量就窄了。這種孝敬和出世間的孝相比,你那個孝就爲惡了。因爲你能先孝天下而不孝,實際上就是爲惡;能出家但不出家就是爲惡了,它們倆一相比反而成爲不孝。這個應該清楚。
“以天下男人爲父,以天下女人爲母”,誰敢說這句話?那只有僧人敢說這句話。他真正敢說,因爲他放下自己的小家庭,就是以天下男人爲父,女人爲母,所有的衆生,他都以之爲父母。僧人放下家庭出家,就是爲了天下父母而出家,不是爲了個人出家,是這麼個目的,所以這句話說得非常對。佛在菩薩戒裏講過這句話,我們應該照著做。但不是以嘴說,而是以真正達到這個目的去做,這種方式就是出家。
他說“時時刻刻用智慧照世間”。什麼是智慧?只有以天下的男人爲父,女人爲母,這種心量才是智慧,出家才是智慧。正如《心經》上說:“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……”觀自在菩薩,第一步自在就是出家爲自在。觀世音菩薩也是出家,佛也是出家。觀世音菩薩說自己是老僧,文殊菩薩也稱自己爲老僧,大勢至菩薩也稱自己爲老僧,這些菩薩雖然現菩薩相,實際上都不是在家人,都是出家人。但很多人不明白,以爲現了菩薩身就是在家人。菩薩雖然現在家相,但是他們本體上都是出家人,他們平時也都稱自己是老僧。所以那些菩薩都是僧人。都是出家以後修成了,再反過來以菩薩身來救化衆生。這個我們應該清楚。
所以說,你想觀自在,有家庭的人是不會自在的。再說,你看看大勢至菩薩有家庭嗎?你什麼時候聽說觀世音菩薩有家庭?文殊菩薩有家庭?他沒有家庭,有家庭就不自在。你想當菩薩,首先你得先出來,是不是?你要不能出來,你得想法心出來,來生也得出。種下這個種子。
所以說呢,你想得到“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”,首先你得發大菩薩心,爲救度所有衆生而去努力,不爲自己這個利益,因此發這種心必須有大願。什麼是大願?敢于犧牲自己。那什麼是犧牲自己?你出家都不敢出,還怎麼犧牲自己?是…
《在家與出家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