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。妻子怎麼辦?女人最大的幸福是找一個好老公。俗語說:男怕選錯行,女怕嫁錯郎。你讓她改嫁,自生自滅,你的慈悲心哪去了?孩子怎麼辦?還小,還沒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、價值觀、世界觀。養不教,父母之過失。你可能會說這是他們的因緣,他們的命運。
這個問題,也是很大的一個事情。
我們出家,男人出家,首先讓女人也要出家。過去有過那麼句話:女人嫁男隨男,嫁雞隨雞,嫁狗隨狗。都是發的願,你走到哪她跟到哪。那行,男的出家,你也出家去,就完事了。是你不願意出家,不是人家不讓你出家,是你不願意!很多女人講過這個話,什麼叁條腿的蛤蟆難找,兩條腿的男人好找。她這麼講,她就是放不下欲望心,所以找出很多的理由。有時候沒辦法,只能跳出一個算一個,是不是?
這種說法都是世間法,而且作爲一個居士來講,這麼說是犯戒的行爲,不允許這麼說的。五戒規定,只允許正淫,不允許邪淫,勸人行淫的行爲都是不正確的,不允許這麼拿書信來勸人這個問題。什麼女怕嫁錯郎,誰讓她改嫁了?是讓她出家,她不願意出家,她要改嫁,那是她的事,對不對?這沒有意思。
拿了什麼價值觀、世界觀來說事。價值觀,出家才是真有價值呢。世界觀,沒有世界,把世界顛倒過來才是真正的世界觀。養不教,你不聽佛的教誨就是養不教。
正修之人,隨緣而不攀緣。
我們隨緣不攀緣,就是隨什麼緣?我們只能是隨著佛法這個緣,這叫隨緣。什麼是攀緣?把世間的事情、妻子兒女、家庭牢牢地摟住不放就是攀緣。所以說,這種說法不正確。
修行之人要時時刻刻轉識爲智。
轉識爲智,首先第一條,你先把你那種觀念轉過來。你想有智慧,首先放下你自己。你連自己那個肉身都放不下,那種貪欲心你都放不下,你還能轉識爲智慧嗎?我說:不可能的。
佛法不是浩浩蕩蕩、飄飄渺渺、漫無邊際的,它是通過一件一件微小事,堆積起來的,呈金字塔。妻子是你至親的人,你都不用佛法善巧方便地教化,至親之人都不能愛,又能愛所有人嗎?如果再鬧個家庭崩散,他人如何看?學佛之人,如此下場,誰還敢學佛?衆生與覺者的區別是:衆生時時刻刻在迷,而覺者在覺悟。
他有的話是對的,但是說錯了事情。
“一件小小的事堆積起來”,你連出家這一步都不敢邁出,還想成佛,這是不可能的事。每一個小事都是我們成佛的因緣。第一步,你就要從出家這條心開始。能走的不走,你就連這一件小事也不做,何況談以後的事情?是不是?他有些話是對的,但是他用錯了對象。
“妻子是你至親的人,你都不用佛法善巧方便地教化”。佛法就是斷愛,他說佛法應該有愛。佛法就是斷愛,因爲斷了愛,才有大慈大悲。如果有了世間的愛,就是自私狹義的東西,這只是自私心的表現、我的表現和欲望的表現,它不是真愛。佛法講慈和悲,不講那個世間的東西。佛法是讓人斷掉世間的這種情和愛,有了世間的愛和情,就有了輪回。因爲他對于什麼是輪回都不知道,把輪回當作佛法來看,所以說走錯了路。
之所以衆生畏果,菩薩畏因。般若智慧是不能說出來的,得自己去證,就如人飲水一樣。
說得很有道理。“菩薩畏因,衆生畏果”,衆生貪戀家庭,一旦果實來的時候,輪回來的時候,後悔都晚了。菩薩畏因,所以就不敢貪戀男女色,不敢貪戀世間。因爲他想成佛,首先就從出家一步一步做起,從自己開始,要斷一切墮落之因。
“般若智慧是不能說出來的”,這句話不對。般若智慧不管說或不說,它都是般若智慧。如果沒有般若智慧,你說也不是,不說也不是。不是說不說,“得自己去證,就如人飲水一樣”。你想:出家有什麼功德?你一天都沒出,怎麼知道它的功德?如果想知道出家的功德,你必須先出家才能知道。說得對,但他不去做也沒有用。
這還有幾段:如果你硬堅持的話,請把所有情況告訴大德比丘,以便更好地安身立命。吾之事情請勿挂心,我也有很多缺點,如還吃肉等。我其實也覺得不妥,也知道衆生肉不可吃,不僅有屍毒,還缺少慈悲。但吾人無始劫以來業障太深,我時常忏悔,誠惶誠恐,與大德高僧比,相差萬裏,我發誓會斷的。謝謝你的棒喝,使我豁然,如醍醐灌頂似的。但我人世間一凡夫,難免有很多業習,包括已知和不知。但我宣誓:沒有的善令生起,已有的要增長;已有的惡令斷滅,將生的惡令不生。
他講了他有很多的毛病,還沒有斷肉,要改。這都是很好的事情,是不是?慚愧,但慚愧得改,不改不行。他已經發願要改,這是很好,好事情。
我祈請十方叁世佛爲我證明,吾人不會談玄說妙,論有講無,凡夫一人,並常慚愧,時常忏悔。只知道老實念佛,阿彌陀佛!並希望早一點能把吾人的散亂心住持于這句萬德洪名上,西方淨土上。
後面就講了自己的修行方式。至于怎麼修的,老實念佛也好,念誰也好,你只要能念就好,是不是?這個咱們不反對,這個沒有什麼了。就講出家這個問題的看法。因爲我講的是實話,並不忌諱你們怎麼想,我只是把實話跟你們講,實際修行就是這麼看的,也就是說,我是這麼看的。你不斷情,想超出輪回是不可能的。大孝和小孝應該看開,世間的東西和出世間的東西應該看開,不能站同一條線上,混淆不清地來比喻。
你不能拿大德的那句話——所有法都是佛法,一句話來搪塞。所有法都是佛法,人家心裏能把所有的世間法變成佛法,我們能嗎?你見肉是肉,見蔬菜是蔬菜,那就不行。你見女人還是女人,見家庭還是家庭,說家庭比出家還好,你這就不是什麼世間法都是佛法了,你想把所有佛法都看成是世間法才好。這不正確。
但是,這些毛病不是他一個人的,很多人,不出家的人都有這種想法,所以說呢,他只是其中一個。不管怎麼,人家好賴還有忏悔心,將來還要改,是不是啊?知道自己有錯。有的人還認爲自己證聖了,這更要命,還能往生西方極樂?好!這個問題就講到這。
衆居士:阿彌陀佛!
一居士:我有點問題,以前他們講到證到四果阿羅漢必須出家,這誰能知道啊?
佛規定的,你證到四果,自己就知道了,還用別人告訴?
一居士:證到四果阿羅漢,哪裏都收嗎?你去的地方會不會不收你?
你若證到四果,天下哪都敢去,哪兒都能收你,變化無窮,你說還有哪不收你?你想在哪兒出家,那都隨你便。
一居士:我想出家,但走哪都有障礙,我現在已經退步了。
就是說,人這個心啊,有時候說出家出家,到一定程度就出不了家,他心裏就退道了。世間東西只要你一貪戀,出家心就沒了。你要是不貪戀世間,出家心就生起來了。出家心和世間法正好是相反,你貪戀那個就沒有出家心。
一居士:我怎麼能擺脫這些?
怎麼擺脫這些?自己努力呗,按照戒律去做去,別貪戀世間。眼睛不擡,耳朵不聽,這才行。眼睛,我也不看,什麼電視啊,男的女的我都不看,我就什麼也不看。耳朵,你說好說壞我都不聽,我就自個修,就往前努力,按照佛法修。你慢慢能把世間的東西斷了,這個出家心才能生起來。
一居士:也就是說,脫離世間這些事情得需要一段時間。
得需要很長時間,就是你先按戒律去做。至于你出家呢,一個是自己努力,另外還得經過僧團的考證。僧團也不是什麼人都要的。
一居士:現在我感覺很想走入寺廟的大門,可是我又不敢,但在那裏有一種歸屬感。
就是說,能不能進去,它還有一個心出家的問題。雖然身不能出家,但我心出家,我可以慢慢修,等待因緣,今生不行我還等來生,對不對?這是一條路,你不能把這條路滅了。至于這個出家,不是說我能出家,我就生出家心;不能出家,我就滅掉出家心。這不行。所以說必須做到這個,做不到身出家,心也要出家。首先不管你是在家出家,都要遠離世間才能修行。在世間,你混,那面看電視你也看,那面打麻將你也去,完了還吵吵要成佛。那佛沒有打麻將這一說吧?
一居士:怎麼叫離開世間?
離開世間,就是世間的財色名食睡,你別往上貪。不是說這個世間我不待了,我駕著虛空的雲彩到哪去,不是那個意思。是你能夠淨修,能夠不貪戀世間的這些東西。
一居士:比如說咱們都出世間,但是還可以在世間幹一些什麼?
出世間,等你出完世間,你再說在世間幹什麼。還沒出世間呢,是不是?
現在第一步就是先持戒、忏悔。至于第二步路,是你忏悔、持戒以後才能生起來的,不是我說有就有,我說也沒有用,關鍵是你做。你走出第一步才有第二步,是你在第一步基礎上才有第二步,不是我這一說,你就有第二步了,我不能代替你。所以說,你先去做,這是主要的。一步不做,說什麼都沒有用。
怎麼一回事?你永遠也不能明白。要想說明白,誰也說不明白。沒聽說“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”,就像出家人那個心,必須是出家的人才能明白,沒出家,他永遠也不明白。我說給你,你還是不明白,只能我明白怎麼回事,你不明白。所以說,它不是語言的事情。
一居士:這個是不是在自己做的過程當中,自己去理解它?
對,有了第一步才有了第二步。先別要求第二步,先要求第一步做得真實,你才再要求第二步。
一居士:阿彌陀佛!師父,現在我想受五戒,但是我不知道先受好,還是先守好了再去受這個戒。
這個就是:受了就要守,你不受,你去守,它那個功德小。他也不可能守住,而且也不能成佛。
一居士:還是應該受戒再去守。
受戒和破戒能成佛,不受戒不能成佛。受戒,你如果守住,當世就有成佛的因緣。如果破了戒,償還果報以後,因爲它有受戒的基礎,將來在那個基礎上還能成佛。但不受戒和佛無緣。反正我是告訴你這個,但你一定得想到,受戒別破戒,這才行。
要是沒有什麼事,今天就到這裏。
大衆:阿彌陀佛!
(編者注:寫信的居士後來聽了師父的開示錄音,觀念改變,對出家心生歡喜,也生起出家心。)
附:二〇〇四年六月二十叁在大悲寺大殿前爲居士開示
一居士:師父,我發願,我出家了永遠不回家。假如我父母有病了,叫我回家看一眼病就好了,我也不回家。我既然出來,我就斷這個情。我不下去了,來這老實聽話幹活。這是不是無情無義?
從事相上來講,我們發這個願是正確的,因爲什麼呢?因爲想回家這個心非常強烈,有時候這個情斷不了,所以我們通過發願把自己的後路堵上。爲了修道,你就得發願,要沒有這個決心就不好使。
宗喀巴大師從小出家,六歲或是四歲出家。走了以後,到了叁十多歲還是四十來歲修道時想回去看看他母親,那多少年沒看到,二叁十年。就想看看他母親,當他走了二十裏地以後,發現自己回家,想到父母也是六親眷屬,回家只能增加互相依賴和世間的情,最後他又毅然地回去了。回去以後,給他母親畫了一張自己的畫像。他母親看到這個畫像時,那個畫像就說話了,叫阿媽還是叫什麼,他母親那種著急和煩惱的心一下子全都破掉了。不但他成就了,他母親也成就了,是雙方成就的這個因緣,那是非常殊勝的。
並不是說我們出家了沒有良心,而只是看破了這個因果。我就是不回家,但不回家不等于不救母親。用啥救?靠我們的修行、定力和不動來救。如果你說:我母親有病,我得回家去看看。你有這個想法,表面上是孝,實際上已經在因果輪回之中了。
這個因果輪回也是非常大的,因爲你這個心斷得不狠,他必然要受這種因果。到時候肯定有事來考驗你,你就跟這個因緣走了,或許事情也真就出現了。也可能你回去,病也真就好了,但是你的成就速度全都放慢了。如果你要是不去,你父母是不是就沒人照顧?它不是。因爲你不去,你那心量就是定力,你這個定力就是菩薩的行爲,十方菩薩都得護持你母親。
你有多大能力?是不是?你一個人,你看完只解決眼前這點問題。但是你不去,佛菩薩會從各個角度幫助你父母成就。你母親不光是能脫離這個困難,而且你本身還成就,是個圓滿。所以說,我們看問題要看大利益,別看小利益,你看小利益就上當受騙。
雖然世間人說,哎呀,你這個人孝。但是呢,從佛菩薩來講你是不孝,而且你沒有孝于父母,沒真正的幫助父母,而且也沒有孝于所有的父母,也沒有孝于佛。表面上好像是無情——你只有真正的無情,才能真正的有情。啥是真正的有情呢?因爲你知道回去了誰都心裏痛快,那不痛快?但是你不回去,要忍受很多的難受和痛苦。這個情一旦斷了以後,你父母的負擔減輕了,這種債務也減輕了,而且佛菩薩都會加持。我們不會孤立,因爲修道不是孤立的,有佛和菩薩在加持。
你得敢走,你老靠自己的情感去起作用,最後反而耽誤。你看看那些大德,包括虛雲老和尚,還有來果老和尚,很多的老和尚,最後都是這麼走。雖然他們都懷念著母親和弟弟,說話裏好像也有一種遺憾,但是他們知道,這種遺憾只是教育大家必須這麼走。感情這問題你必須得控製,當你控製感情的時候,我們才能脫離這個六道。我們不能順著自己感情去做事,感情它就是奴役你的東西。
修行中千萬別動念,應該有願。我就發過願,我說:“什麼回家啊,我就算死在臭水溝,我也不回去。”那將來父母有病怎麼辦?父母有病,真沒人管那天,我肯定管。我背著他,我扛著他,我挑著他,我也都管,我也會給他要飯吃,但我肯定不回去。
出家人絕對不會不管父母,這個沒有問題,但是我不能在有人管的情況下去管。而且也不是這種教育方式,根據我們心裏的需要去做一些不應該做的事情,必須有標准。不光自己父母要管,天下的父母都要管。真要有那天,是凡出家的,我都當成自己父母,我都要管。只要是家裏沒人照顧了,沒人管我就管。總有人管,哪有不管的?不管,我們管。還不等我管,現在的居士把整個的就給包下來了。前兩天有居士還問,說:“您看看出家師父裏,父母、家庭有什麼難處的趕緊告訴我,我好去幫助。”年年都有問的,這些居士都是那樣。張居士他們,誰家有困難的早就幫助了。都不用你操心,你只要好好去修道,什麼都不用你管。
所以佛法不可思議,而且衆生也不可思議,護持佛法的人也是不可思議。就怕你不好好修道,你不好好修道,老采取你自個的想法,會失去更大利益。所以說,應該把它算明白,敢走絕路,絕路才能逢生。別擔心,什麼問題也沒有。
《在家與出家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