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如履冰霜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因爲僧人不可能對每一個人都去講。

  我們在座的居士都有責任,帶動其他人來護持佛法,不光是護持咱們的僧團,這也就是護持你的法身慧命。爲什麼勸他來學佛和護持佛法呢?就是讓他早日成佛。並不是僧團需要誰來護持,也不是僧人需要哪個來護持的問題。需不需要?這個需要,是爲了他的需要而需要,不是爲了自己的需要而需要。所以說,我們的需要是爲他人著想,他人的解脫就是我們的需要。

  我們有了這種概念,就可以帶領居士一起來熏修佛法、來護持佛法。這應該是正確的,也是從正面來擁護佛法。比如說,有些居士每年要扶貧,處理一些事務,這都是弘揚佛法的需要。這些事情,居士都是有責任來完成的。有的人說:“這事我不願意做。有的他願意做,那他就做去吧!我不願意做,這也是合情合理的。”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。每個居士都必須來護持叁寶,只要是叁寶的需要,我們居士必須全力來維護它。這個全力的維護,就是盡心盡力。爲什麼要全心全意、盡心盡力來護持?這就是我們得把自己的知見放下,來換成佛的知見。

  所以說,在擁護叁寶的過程中,我們還要避免一些無心的過失。比如說,信衆、居士之間,有人有宿世的福報,或者擁有龐大財富的企業家,或者擁有大富貴、大權力的官員,如部長、縣長、局長、科長等等。身爲一個虔誠的居士,他們應當提醒自己——雖然有大富大貴,可是我們應該避免自高,倨傲于僧衆。需要知道我們今生得到大的富貴,就是因爲我們前世以謙卑、以供養的心對待僧衆,所以才得到今生的果報。我們不能夠把前世的善因,作爲今世的惡果來使用。我們應當避免因爲仗著自己的福報,或者仗著自己的金錢和地位,而對僧衆有一種驕慢的心態。

  有極個別人,福報很大,因爲他前生擁護了佛法僧,供養了佛法僧,今生就得到了很大的福報,甚至擁有很高的地位。這都是前生以卑小的心,來護持叁寶所得來的,但你得來的不容易,不能今生把它變成惡果來使用。

  有的人就做了這種事情。你比如說,舉個例子,過去有個財主,他死後留下了兩車的黃金,送到國王那裏去了。國王就用這個事情,來問佛:他什麼原因,得到這麼多的黃金?佛說:他曾經布施一個阿羅漢(或)是辟支佛的。給他一碗粥,所以他生生世世不缺乏金錢。

  這個國王又問:那爲什麼他自己也不肯吃,也不肯喝,而且守著這個財寶呢?佛就跟他講:在布施的時候,他又後悔了。他說:這一碗飯,我不如給我的仆人吃。所以說,他同時又得了一個果報,就是生生世世都要吃仆人的糧食、飯菜。國王又問:他現在要到哪去?將來會怎樣?佛給他講:他要下地獄,由于吝啬成性,不光是對別人吝啬,對自己也吝啬。過分的吝啬,最後要到地獄,斷絕善根。

  所以通過這個我們知道,作爲有福報的人,有權勢的人,一定要知道福報的來源。要積極地努力,把這些東西要看成空相。越是得到它,我們越應該把它變得有用,去護持叁寶,去做善事,這是我們應該努力的。不要看成一種財産。這種財産必須變成一種行爲,就是護持叁寶、做善事。這樣,才是真正的儲備,會生生世世用不盡的。

  如果我們變成一種守財奴,反而會引起墮落,本來好事就變成壞事了,這是我們應該注意的地方。所以說,我們在擁護叁寶的過程中,有的人當了官員,我們更應該盡心盡力,處處去護持叁寶,給叁寶開各種的方便和救護叁寶。比如說,救護佛像啊、護持叁寶的僧團等等。這種行爲都是菩薩的行爲,是佛所稱贊的,也可以說,這才是佛的弟子。

  第二個問題,我們應該避免與僧團形成一種相對立的局面。比如有些居士,作爲居士團體的領導,了解了一些佛法的知見,在弘揚佛法、或帶領居士們學習佛法上面,也獲取了大衆的信任。此時,我們應該避免自成一個小團體,和僧衆形成對立。我們應該要帶領、組織這些居士皈命、圍繞在僧團及寺院下面,能夠順從,聽于僧團的指揮、派遣。如此一來,出家、在家佛弟子們便能夠依循佛教的倫理次序,團結一致,發揮群策群力的力量。

  這點也很重要。我們居士們做得還都是不錯的,始終都置于僧團的領導之下,師父告訴怎麼做就怎麼做。比如放生、僧團有些雜務的事情,居士都是無條件去做,很多感人的事情。你比如說,去年改造的時候,說做井壁子。大石橋居士聽說了,馬上就承擔下來,最快的速度把它做成,絲毫沒有含糊。不光這個事情,其他事情,不管大事小事都做得非常好,確實很感人。

  但是也有一些個別現象,有的會形成一種小的團體,不願意聽從。“我們幾個人,你正確了,我就聽你的;你不正確了,我就不聽你的。”首先就有一種錯誤的概念,說你有正確和不正確。事沒發生呢,他說你有正確和不正確。他這裏,哪個事情都要合計正確和不正確,這就不好了。應該避免這種沖突和對立的局面。我們應該對僧團充滿信心,應該組織一些居士去爲常住做些事情,同時要常來聽法,常來請教佛教的問題。如果有的說,“我怕打擾師父們”,可以寫張條,在具體回答問題的時候一起解答,這都是很好的辦法。

  有的說,“我在家,我不上寺院去”,這是自我保護的一方面,心量就過窄了。因爲一個人離開僧團的教化,那是很危險的。別說一個居士,就一個僧人,如果一個人自己修持,不能常見另外一個僧人的情況下,和更多僧人在一起的情況下,他就會忘了,他是否是出家人。看到每個出家人就像看到一面鏡子,檢查出你的毛病,看到你將來的希望,和你的前途。它時時能讓你提起正念,這是很重要的。所以說,一定要團結一致。特別有一些個別人,就成了一個小團體。有的甚至代替佛法僧要來進行叁皈依,這都是不正確的。這些行爲將來是危害佛教,會破壞佛教的,也就是僞居士,也就是假居士,不是真正的居士。這個很明顯。

  第叁個,我們應該避免參與僧衆、僧團過失的討論和批判。僧團有僧團自己的裁決。我們如果有能力對僧衆的是非、過失加以處分,必須按照正確的法律,來作爲除惡興善的標准。這個應該是僧團和僧團之間、僧人之間的事情,我們居士應該避免去討論,但是我們暗中是應該護持的,應該著急。有很多人著急上火,這是對的,但是不能去討論。有時候不是討論了,在說是非,那是不合適的。如果發現什麼問題,有自己建議的時候,要跟常住反映,正面的提出來,過後不講。所以說,不能因爲一棵草就毀了一片田,對叁寶這塊要特別謹慎。因爲當我們處理不好的時候,把整個佛法都批評了,甚至把自己的善根給斷除,這是很危險的。

  過去,對僧衆這一塊有什麼問題、有什麼建議,有的都是由居士提出來。這個提出問題的居士得是什麼樣的居士呢?得是證果的居士,已經證到初果、二果、叁果的居士,那不是我們所能涉及到的。所以說,我們有時候看到經書,就以爲:“你看看,維摩诘都敢跟僧衆講法,那我怎麼就不能講?”你證果了嗎?你奉佛命了嗎?你是古佛再來嗎?因爲你不具備這個。所以說,我們就盲目地誇大自己,最後造成了自己誹謗僧人的過失,這個是很劃不來的。應該正確地認識自己,因爲在你沒有證道之前,你對所有的言行應該十分注意的。佛也講過,沒有證道之前,我們不要相信自己。身爲佛教的居士,我們有維護佛法長遠、和發展的責任。叁寶的永續,是我們每一個在家佛弟子永遠的使命,我們永遠地頂戴護持叁寶。

  剛才講了在家居士怎樣做,從簡單的方面說了一下。具體方面,在護持叁寶期間,應該遵循僧團所規定的戒律去做。比如說,這個日中一食的問題,既然僧團是一食,我們居士也應該遵守。有病的由僧團所允許才能做開緣,不允許的情況不能做。最近有些居士表現比較好,你像劉居士胃疼,要用點豆粉什麼的,他說就能夠緩解這個胃疼。每次都得去跟常住打招呼:“看我能不能用一點兒?我這現在胃疼,少用一點,我的胃疼就能緩解。”就是說,他的態度和他的方法都是正確的,而且很謙虛。就是說,“如果不方便呢,我就先不用”,都是這麼講。並不是說因爲自己擁有了豆粉,自己就可以做主,“我可以偷偷摸摸地用”,那是不合適的。

  因爲我們居士進入這個寺院,就一切供養應該歸常住的。倒不是說,把你的東西都拿出供養常住就對。當你吃每一口東西的時候,一定要和大衆共同分享。因爲什麼呢?師父也是這樣,每天的飯菜都是和大家平等的。從來沒有說過,你一個蘋果,我兩個蘋果;也不是說,我有水果吃,你就沒有,在這裏不存在這個問題;只能存在一個問題,就是說,我沒有你得有;能存在這個問題,你吃我不吃;永遠是這樣,所以你也應該這樣學。

  當我們吃每一口東西都要先供養叁寶,當我們有了病的時候一定要打招呼,這個就是比較好。大家共同去遵守一個戒律,這樣熏修就有力量,道場就和合,像銅牆鐵壁一樣,任何外道它就攻不破。否則的話,這裏要産生了分歧,出現兩個問題的時候,這就有漏洞了。有持這個戒的,有不持這個戒的。在持這個戒律,和不持這個戒律之間就有了空隙,它就不能圓融。一旦遇到外道,你就頂不住了,因果不饒人的!所以說,我們必須和戒要往一起合,共同遵守。不光是僧人要合,居士和僧人的戒律也要合,都要合。

  剛才還講到一個問題,忘說了。就是說,居士在爲常住做事情這一塊兒,應該是努力去做的。你比如說,有些種地等等的事情,僧人是不能種的,這個問題必須由居士來完成。有時候,居士說我可以不做,那是不允許的,不做是有過失的。補充這麼一點。

  從戒律上我們嚴格行持,而且從出坡上我們應該努力去做。出坡這一塊兒,本來應該詳細講一下。有的人是出工不出力,人是去了,他的力氣沒使到那麼些。他認爲師父沒在跟前瞅著,可以放松一點自己。這個你就容易造成一種不好的心態。因爲我們對叁寶一定要盡心盡力,僧…

《如履冰霜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