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人在前也屬于叁寶,僧人不在前叁寶也存在。叁寶是無處不存在的,關鍵是看我們這個虔誠心是否做到。
有的人講,我虔誠心不到,頂多叁寶不在前,就完事了,是不是啊?我不要這個功德。但是你要知道,你不要這個功德,而且在寺院裏因爲你的不努力,還有一個不敬叁寶,這是有過失的。所以說,我們想學佛法,首先就應該處處敬叁寶。不管是有人沒人,都把叁寶看成,時時在我們的眼前,這才行。
同時我們在居士這一塊兒,還要親近善知識。居士學習佛法,其目的無非是要求得到佛法的正確知見,求得解脫的方法。可是,佛法是出世解脫的法則,它是難思難議,不是我們世間人,世智聰明所可以理解的。所謂“欲知山前事,須問過來人”。每個佛弟子在學佛的路上,都需要有善知識的引導。也所謂“名師出高徒”,因爲有了好的善知識,使我們在解脫這條路上,少走了很多冤枉路。不需要走錯路、走彎路、繞遠路,我們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繼續往前走,站在已經開辟好的康莊大道上。善知識讓我們在解脫、在成佛、在開悟上,有了真正的保障。古人也有很多方面講到良師益友的難得。學佛的居士去尋找真正的善知識,在學佛這條路上非常重要,這是一種絕對的利益。
怎樣才能稱爲善知識呢?經論上有很多解說,我們舉《瑜伽師地論》裏所提出的善知識八種相貌:
第一,是住戒。所謂住戒,是說善知識他必然是持戒清淨的。這是八種相貌第一個。要有戒律,必須住在戒律。不是說我有一點戒律,那不行。必須住在戒律,以戒爲化身,爲法身,必須持戒得清淨,這才是我們的善知識。這個是《瑜伽師地論》講的。所以說“末法時期,以戒爲師。”佛也講這個問題,特別是不光佛講,祖師也講。我們知道虛雲老和尚,這是中國近代的祖師之一。他臨示寂前就講一個字,就是“戒”,沒有講任何法。就是說我們末法修行必須靠戒律指引,如果有戒律清淨的善知識,那我們就能夠得到解脫。所以說,持戒清淨對于我們來講是非常重要,也是一種絕對的利益,不可否認的,沒有比它利益再大的。這是第一種相貌。
第二,是多聞。是說這個善知識對于佛法的經典,佛法的道理、思想非常通達,可以講述很多正確的思想知見。就是說這個善知識具備多聞,能講述很多的經典、道理。不一定把經典背下來就是善知識,他能把所有經典裏面正確的知見和思想,能講出來,能符合佛意,也叫通達。“一通一切通”,不管你拿什麼樣的經典,他無論看過、沒看過,都知道佛法講的是什麼;甚至你說個名,他也知道佛要講什麼;甚至你畫個圈,他也知道佛要說什麼;你拿叁藏十二部來,他一部沒看過,他也會知道佛要講什麼。所以說他通達,這叫真正的多聞,這是真正的善知識。如果做不到這點,那我們就采取能夠掌握很多的經典,能背誦很多的經典,能說明白,這也是一種善知識。但是不管哪一種善知識,他必須有正確的思想和知見,所講的一切法都是無我。沒有我,遠離于我執和法執,這才行。如果雖然有了多聞,但講的都是知見,這就錯誤了,這就是不應該的,他不算是一個真正的善知識。
第叁個,是禅定。是說善知識對于修習禅定,有其可行的、正確的一套經驗和方法。你問他什麼叫禅定?他說就是打坐,這就不行了。禅定,應該行、走、坐、臥都有禅定。你怎麼做,他都能告訴你怎樣來修禅定,必須具備這樣的禅定知見和行持,這才能作爲一個善知識。
第四,哀愍。善知識對于一切衆生都能平等予以哀愍、愍念,希望所有的衆生皆能走向智慧、解脫之路。這個善知識他有大慈悲心。有什麼樣的慈悲心?那就是“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。”他不會對任何衆生,說這個人不能成佛,或這個人如何如何。對誰都有一種慈悲心,這種慈悲心油然而生。不是說我在那想一想,我怎麼樣慈悲呢?我得運作、想象,完了找出點慈悲來,不是這樣。他看到每個衆生,他都有一種慈悲,就想幫助他,甚至爲他去舍掉生命,去供養他,幫他解除一切的困難和痛苦。不光是對人,對畜生和小蟲子,蜎飛蠕動都有這種慈悲心。他不能說,這個蟲子我看著了,這是個蟲子。他對蟲子和一個人是平等的。他不光尊重人,他同樣尊重每一條蟲子,把每個蟲子都看成前生的父母,未來諸佛。這是我們要找的善知識的第四個方面。
第五個,無畏。善知識在大衆面前,對于大衆所不了解的事,能夠無畏地宣講,無畏地前往。這個善知識不管對誰來講,他沒有畏懼。爲什麼沒有畏懼?因爲他了解了佛法的真相,嘗到了佛法的喜悅,不是編造的,也不是照本宣科,是自己的體驗。所以說他能無畏地講,也叫“獅子吼”。不是喊得大聲就叫獅子吼。有的給解釋啊,獅子吼,像獅子那麼叫喚。那壞了,那不行啊!可能他說話、不說話,一個動作都會施予無畏。就像佛在世的時候,有個鴿子躲進佛的影子裏。另外一個尊者就問佛:爲什麼鴿子在我的影子裏,它發抖?爲什麼在佛的影子裏,它就感到安全、不發抖?這就是慈悲的力量,慈悲心的問題。所以說善知識對任何衆生都是平等的。
第六個,忍耐。善知識能夠忍受艱苦的挫折、侮辱,或者別人的歧視,或是種種的辛苦、艱難等事情。他能忍受著艱苦的挫折,也就是失敗,還有侮辱,或是別人的歧視。爲什麼?因爲他把這些東西看成是財富。我們看成了是挫折、侮辱和歧視,但在善知識來看,這就是很難得的一種財富。就像世間人發財一樣,他感到滿意或是歡喜,雖然不能完全生起大的歡喜,也會生起一種自在,而且明白它的所在。特別是辛苦,他任何事情都不怕辛苦。爲什麼不怕辛苦?他永遠是一種感激心,因爲他永遠感激衆生給他的機會。所以說這個人可以做我們的善知識。
第七,無倦。善知識在修行佛道,爲衆生謀福利之時,能夠勇猛精進、不疲倦。在修行佛道上,爲大衆的事情上,爲佛法利益上,他永遠不會疲倦,也就是沒有後悔心,永遠地去勇猛精進。因爲他已具備智慧。什麼是他的智慧?他知道勇猛就是智慧,他有一種永遠使不完的力氣。不會說,我自己鼓勵自己,再走兩天看看吧,明天再說吧!他不會這樣的。他會一直走到底,生生世世他都不會改變的。這是第七個方面。
第八個,善辭。善知識對于宣達佛法,在語言上有善巧的辯才,能夠巧妙地將佛法的道理宣說出來。這個很重要,像我就不具備這個,盡講些土話,說話也是盡批評人,沒有善巧。所以說真正的善知識得有善巧、會說,能令你很快的理解,這方面確實是很了不起的事情。
這八個方面,是我們對善知識的一個要求,來這樣選擇善知識。但主要的還是持戒,一個是持戒清淨,一個正知見。這兩種是我們修行的保證和身器。因爲持戒清淨是保證我們修行的身器、修行的基礎,不會汙染或破壞。知見的清淨,是正確地引導我們前往正確方向的依靠。雖然有八條,這兩個是最重要的。特別是末法時期,太重要了。
一個是“邪師說法如恒河沙”,確實有些不正確的知見。但在善知識眼裏,他不會說邪師說法如恒河沙。他對我們是這樣講,在他心裏沒有這個,他認爲所有都是善知識,這是一個。另外他還有一個正確的知見。因爲我們修行路上,一般修持還可以,你說“我去念佛,我去打坐”,有的都能指導一些。但知見上就不一樣了,怎樣來叫你放下你的知見?這個是必須得像一把利劍似的,當下就要斷,不允許有半點含糊。你自己都含糊,你如何給人家正確的知見?正確的知見不是你語言所能表達的。雖然沒有離開語言,也不光是語言來表達,語言只是一個空相。
好,今天時間的關系就講到這裏。一共是有多少個問題呢?十二個問題。今天就講一個問題,這些問題慢慢再繼續講。好,到這裏。
維那師:禮謝和尚叁拜!
禮佛一拜!
大衆: 願消叁障諸煩惱
願得智慧真明了
普願罪障悉消除
世世常行菩薩道
維那師:恭送和尚回寮!
不消送!
大衆:阿彌陀佛!
時間:二〇〇六年叁月十九
地點:遼甯省海城大悲寺念佛堂
聽衆:大悲寺內及道場外護持居士約一百多人
維那師:恭請和尚升高座!
大衆一起向上排班,聞磬聲至誠頂禮和尚叁拜!
禮佛一拜!大家請坐!
大衆:阿彌陀佛!
昨天,我們講了一個問題的一部分,也就是“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。佛教徒應做到行解並重。作爲在家居士,甚至是領導,應怎樣做?”
我們昨天講了怎樣認清善知識的問題,講了八條原則,也講了居士和出家僧人之間的關系。這些關系作爲我們來講,特別對居士是很重要的。因爲在其位謀其政,不在其位那就幹預政治了,幹政了。這就會受到規律的製裁,所以說必須要有規矩。在家居士首先要知道,什麼是善知識?我們應該團結在僧團的周圍,來學習佛法,來護持佛法,這是極爲重要的事情。這兩個問題都是非常重要的。我們只有了解了什麼是善知識,才能找到我們依止的僧團。如果對善知識的標准都不清楚,我們就會偏離了方向,甚至對自己的修行上産生懷疑,以至退失道心。
處在領導階層的居士也是這樣,更應該慎重地選擇善知識。特別是處在末法時期,善知識很多,但是由于他們的行持和大衆不一樣,有顯有隱。比如有很多的修行人他們都隱蔽起來,都是默默地修。第一個,他們舍去錢財,舍去物質的享受,舍去名和利。在一般人看來,這種善知識就像普普通通,沒有作爲的人,但是在佛法裏,那就是無價之寶。他就是我們的善知識。這樣的人比較少見,不是沒有。只不過我們追求的不一樣,因爲我們對善知識的要求並不清楚。
這個問題,我跟大家講個例子。原先五臺山碧山寺,有個老庫頭師父。因爲那時候我在齋堂,常和他打交道。這個老師父也是不倒單,管庫房。寺院比較大,管庫房就他一個人。工具庫、糧食庫都歸他管,不光這些歸他管,而且就是…
《如履冰霜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