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因为僧人不可能对每一个人都去讲。
我们在座的居士都有责任,带动其他人来护持佛法,不光是护持咱们的僧团,这也就是护持你的法身慧命。为什么劝他来学佛和护持佛法呢?就是让他早日成佛。并不是僧团需要谁来护持,也不是僧人需要哪个来护持的问题。需不需要?这个需要,是为了他的需要而需要,不是为了自己的需要而需要。所以说,我们的需要是为他人着想,他人的解脱就是我们的需要。
我们有了这种概念,就可以带领居士一起来熏修佛法、来护持佛法。这应该是正确的,也是从正面来拥护佛法。比如说,有些居士每年要扶贫,处理一些事务,这都是弘扬佛法的需要。这些事情,居士都是有责任来完成的。有的人说:“这事我不愿意做。有的他愿意做,那他就做去吧!我不愿意做,这也是合情合理的。”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。每个居士都必须来护持三宝,只要是三宝的需要,我们居士必须全力来维护它。这个全力的维护,就是尽心尽力。为什么要全心全意、尽心尽力来护持?这就是我们得把自己的知见放下,来换成佛的知见。
所以说,在拥护三宝的过程中,我们还要避免一些无心的过失。比如说,信众、居士之间,有人有宿世的福报,或者拥有庞大财富的企业家,或者拥有大富贵、大权力的官员,如部长、县长、局长、科长等等。身为一个虔诚的居士,他们应当提醒自己——虽然有大富大贵,可是我们应该避免自高,倨傲于僧众。需要知道我们今生得到大的富贵,就是因为我们前世以谦卑、以供养的心对待僧众,所以才得到今生的果报。我们不能够把前世的善因,作为今世的恶果来使用。我们应当避免因为仗着自己的福报,或者仗着自己的金钱和地位,而对僧众有一种骄慢的心态。
有极个别人,福报很大,因为他前生拥护了佛法僧,供养了佛法僧,今生就得到了很大的福报,甚至拥有很高的地位。这都是前生以卑小的心,来护持三宝所得来的,但你得来的不容易,不能今生把它变成恶果来使用。
有的人就做了这种事情。你比如说,举个例子,过去有个财主,他死后留下了两车的黄金,送到国王那里去了。国王就用这个事情,来问佛:他什么原因,得到这么多的黄金?佛说:他曾经布施一个阿罗汉(或)是辟支佛的。给他一碗粥,所以他生生世世不缺乏金钱。
这个国王又问:那为什么他自己也不肯吃,也不肯喝,而且守着这个财宝呢?佛就跟他讲:在布施的时候,他又后悔了。他说:这一碗饭,我不如给我的仆人吃。所以说,他同时又得了一个果报,就是生生世世都要吃仆人的粮食、饭菜。国王又问:他现在要到哪去?将来会怎样?佛给他讲:他要下地狱,由于吝啬成性,不光是对别人吝啬,对自己也吝啬。过分的吝啬,最后要到地狱,断绝善根。
所以通过这个我们知道,作为有福报的人,有权势的人,一定要知道福报的来源。要积极地努力,把这些东西要看成空相。越是得到它,我们越应该把它变得有用,去护持三宝,去做善事,这是我们应该努力的。不要看成一种财产。这种财产必须变成一种行为,就是护持三宝、做善事。这样,才是真正的储备,会生生世世用不尽的。
如果我们变成一种守财奴,反而会引起堕落,本来好事就变成坏事了,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地方。所以说,我们在拥护三宝的过程中,有的人当了官员,我们更应该尽心尽力,处处去护持三宝,给三宝开各种的方便和救护三宝。比如说,救护佛像啊、护持三宝的僧团等等。这种行为都是菩萨的行为,是佛所称赞的,也可以说,这才是佛的弟子。
第二个问题,我们应该避免与僧团形成一种相对立的局面。比如有些居士,作为居士团体的领导,了解了一些佛法的知见,在弘扬佛法、或带领居士们学习佛法上面,也获取了大众的信任。此时,我们应该避免自成一个小团体,和僧众形成对立。我们应该要带领、组织这些居士皈命、围绕在僧团及寺院下面,能够顺从,听于僧团的指挥、派遣。如此一来,出家、在家佛弟子们便能够依循佛教的伦理次序,团结一致,发挥群策群力的力量。
这点也很重要。我们居士们做得还都是不错的,始终都置于僧团的领导之下,师父告诉怎么做就怎么做。比如放生、僧团有些杂务的事情,居士都是无条件去做,很多感人的事情。你比如说,去年改造的时候,说做井壁子。大石桥居士听说了,马上就承担下来,最快的速度把它做成,丝毫没有含糊。不光这个事情,其他事情,不管大事小事都做得非常好,确实很感人。
但是也有一些个别现象,有的会形成一种小的团体,不愿意听从。“我们几个人,你正确了,我就听你的;你不正确了,我就不听你的。”首先就有一种错误的概念,说你有正确和不正确。事没发生呢,他说你有正确和不正确。他这里,哪个事情都要合计正确和不正确,这就不好了。应该避免这种冲突和对立的局面。我们应该对僧团充满信心,应该组织一些居士去为常住做些事情,同时要常来听法,常来请教佛教的问题。如果有的说,“我怕打扰师父们”,可以写张条,在具体回答问题的时候一起解答,这都是很好的办法。
有的说,“我在家,我不上寺院去”,这是自我保护的一方面,心量就过窄了。因为一个人离开僧团的教化,那是很危险的。别说一个居士,就一个僧人,如果一个人自己修持,不能常见另外一个僧人的情况下,和更多僧人在一起的情况下,他就会忘了,他是否是出家人。看到每个出家人就像看到一面镜子,检查出你的毛病,看到你将来的希望,和你的前途。它时时能让你提起正念,这是很重要的。所以说,一定要团结一致。特别有一些个别人,就成了一个小团体。有的甚至代替佛法僧要来进行三皈依,这都是不正确的。这些行为将来是危害佛教,会破坏佛教的,也就是伪居士,也就是假居士,不是真正的居士。这个很明显。
第三个,我们应该避免参与僧众、僧团过失的讨论和批判。僧团有僧团自己的裁决。我们如果有能力对僧众的是非、过失加以处分,必须按照正确的法律,来作为除恶兴善的标准。这个应该是僧团和僧团之间、僧人之间的事情,我们居士应该避免去讨论,但是我们暗中是应该护持的,应该着急。有很多人着急上火,这是对的,但是不能去讨论。有时候不是讨论了,在说是非,那是不合适的。如果发现什么问题,有自己建议的时候,要跟常住反映,正面的提出来,过后不讲。所以说,不能因为一棵草就毁了一片田,对三宝这块要特别谨慎。因为当我们处理不好的时候,把整个佛法都批评了,甚至把自己的善根给断除,这是很危险的。
过去,对僧众这一块有什么问题、有什么建议,有的都是由居士提出来。这个提出问题的居士得是什么样的居士呢?得是证果的居士,已经证到初果、二果、三果的居士,那不是我们所能涉及到的。所以说,我们有时候看到经书,就以为:“你看看,维摩诘都敢跟僧众讲法,那我怎么就不能讲?”你证果了吗?你奉佛命了吗?你是古佛再来吗?因为你不具备这个。所以说,我们就盲目地夸大自己,最后造成了自己诽谤僧人的过失,这个是很划不来的。应该正确地认识自己,因为在你没有证道之前,你对所有的言行应该十分注意的。佛也讲过,没有证道之前,我们不要相信自己。身为佛教的居士,我们有维护佛法长远、和发展的责任。三宝的永续,是我们每一个在家佛弟子永远的使命,我们永远地顶戴护持三宝。
刚才讲了在家居士怎样做,从简单的方面说了一下。具体方面,在护持三宝期间,应该遵循僧团所规定的戒律去做。比如说,这个日中一食的问题,既然僧团是一食,我们居士也应该遵守。有病的由僧团所允许才能做开缘,不允许的情况不能做。最近有些居士表现比较好,你像刘居士胃疼,要用点豆粉什么的,他说就能够缓解这个胃疼。每次都得去跟常住打招呼:“看我能不能用一点儿?我这现在胃疼,少用一点,我的胃疼就能缓解。”就是说,他的态度和他的方法都是正确的,而且很谦虚。就是说,“如果不方便呢,我就先不用”,都是这么讲。并不是说因为自己拥有了豆粉,自己就可以做主,“我可以偷偷摸摸地用”,那是不合适的。
因为我们居士进入这个寺院,就一切供养应该归常住的。倒不是说,把你的东西都拿出供养常住就对。当你吃每一口东西的时候,一定要和大众共同分享。因为什么呢?师父也是这样,每天的饭菜都是和大家平等的。从来没有说过,你一个苹果,我两个苹果;也不是说,我有水果吃,你就没有,在这里不存在这个问题;只能存在一个问题,就是说,我没有你得有;能存在这个问题,你吃我不吃;永远是这样,所以你也应该这样学。
当我们吃每一口东西都要先供养三宝,当我们有了病的时候一定要打招呼,这个就是比较好。大家共同去遵守一个戒律,这样熏修就有力量,道场就和合,像铜墙铁壁一样,任何外道它就攻不破。否则的话,这里要产生了分歧,出现两个问题的时候,这就有漏洞了。有持这个戒的,有不持这个戒的。在持这个戒律,和不持这个戒律之间就有了空隙,它就不能圆融。一旦遇到外道,你就顶不住了,因果不饶人的!所以说,我们必须和戒要往一起合,共同遵守。不光是僧人要合,居士和僧人的戒律也要合,都要合。
刚才还讲到一个问题,忘说了。就是说,居士在为常住做事情这一块儿,应该是努力去做的。你比如说,有些种地等等的事情,僧人是不能种的,这个问题必须由居士来完成。有时候,居士说我可以不做,那是不允许的,不做是有过失的。补充这么一点。
从戒律上我们严格行持,而且从出坡上我们应该努力去做。出坡这一块儿,本来应该详细讲一下。有的人是出工不出力,人是去了,他的力气没使到那么些。他认为师父没在跟前瞅着,可以放松一点自己。这个你就容易造成一种不好的心态。因为我们对三宝一定要尽心尽力,僧…
《如履冰霜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