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者,或護禅定保綏法忍。是等親住,如來座下。情想均等,不飛不墜,生于人間,想明斯聰,情幽斯鈍。情多想少,流入橫生,重爲毛群,輕爲羽族。七情叁想,沈下水輪,生于火際受氣猛火,身爲餓鬼,常被焚燒。水能害己,無食無飲,經百千劫。九情一想,下洞火輪,身入風火,二交過地,輕生有間,重生無間,二種地獄。純情即沈,入阿鼻獄。”)
居士丁:這也屬于妄想這段,有一部分跟妄想那邊也貼上了。妄想那段,就是妄想。
妙祥法師:就是妄想,只不過說法不一樣。在家裏修行,像你們居士,一定要發大菩薩心。做菩薩,做大菩薩,發這個心,它就成就了。佛菩薩他想幫你,要不然沒法幫,你連個願都沒有怎麼幫你?你有願了,這佛菩薩都瞅著你了。噢,你看見沒有?這漏點金光了,有點亮了,佛菩薩看你真正的清淨了,就開始幫你了。周圍的那護法有力量,他就保護你。你要貪嗔癡,那護法他也沒力量。
二十叁、得具備什麼樣的條件才能有護法?是不是大功、戒行清淨的人?
——他保護的不是你,保護的是佛法。
居士丙:師父,得具備什麼樣的條件才能有護法的?這個我以前聽說要有大功德,戒行清淨的人。
妙祥法師:護法呀,一般都有護法,如果你清淨呢,就有善護法。
居士丙:修行也不好,戒行也不清淨,像我這樣的,所以那個什麼做錯,也不是有意,能有護法嗎?
妙祥法師:你說什麼叫護法?你說他護的是什麼?他護你還是護法呀?
居士丙:這不懂。
妙祥法師:他護的是法,你有法了,那護法就多,這力量就強了。沒有法,他護你啥呀?那就是魔了,都在一念之間。你只要有法,心裏一清淨,他就保護你。他保護的不是你,保護的是法,是佛法。不要把護法看成什麼呢,我身外還有一個幫助我的,隨從。
(編者注:錄音因換帶缺少,增加一句:護法見到你只要修行,有了一點善根),善根就讓它增長,增長一點叫它更大一點,護法就那麼急,瞅著你,每天都那麼急。
二十四、護法是佛菩薩還是天龍八部?
居士丙:這個護法呀,是佛菩薩呀還是天龍八部?(衆笑)
妙祥法師:護法它無相,你需要什麼樣的護法,他就來什麼樣的護法。你本身還有貼身護法,都有。這個隨時根據你修的功德大小,隨時都換的。而且你如果修成了,這個護法也跟著修成了,他也變了。
二十五、衆生與佛的區別,在于是心量的大小嗎?
——迷就是衆生,覺就是佛。
居士己:衆生與佛區別也在是心量的大小?
妙祥法師:不是。就是迷和覺。迷和覺,迷就是衆生,覺就是佛。心量呢,那還是一個開始,那是一個開始啊。佛呢?達到佛那時候,什麼心量不心量的,一切這些知見全滅掉了。全滅掉了,沒有這些知見了。有這些知見,還屬于衆生,九法界衆生,從菩薩開始向下,九法界衆生呢,還是衆生。佛沒有這些,一切等無差別。只不過是方便,佛度衆生只是方便、慈悲。
所以說什麼事情不要做來去想、生滅想,慢慢地就成就了,發大願就是菩薩了。所以說呢,自己未度,先度他人者,爲菩薩發心,進不進菩薩位就在你發心不發心,在你本人。(編者注:《楞嚴經》卷六“自未得度,先度人者,菩薩發心;自覺已圓,能覺他者,如來應世。”)
二十六、走直道,去知見,處處不離佛號。
——你真真切切地念,一句要是念准了,它就入你心田裏了,跟你心印上了,心佛不二。
居士戊:我只有慚愧,現在只有這一個心態。所以說,走直道,去知見,處處不離佛號,我只有這麼做了。
妙祥法師:對。念佛號的時候就沒有知見了。就一個佛號,不要想別的,也不可能再想,只要有佛號就沒有想別的了。
一定要什麼呢?真真切切,念佛真真切切,哪個字音也不許含糊,不要以爲趕數量。趕數量呢,說念佛吧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一句話沒聽真就過去了。因爲啥呢?爲什麼呢?你如果不真真切切地念,和你的心裏不相應,你真真切切地念,一句要是念准了,它就入你心田裏了,跟你心印上了,心佛不二。印出來了,印住了。一旦你要真是幹嗎了,遇到生命危險了,了生死的時候,一句佛號就起來了,進你那個種子田裏了,那可了不得了。所以說要真真切切,認認真真。那句佛號就是你,你就是佛,就一句佛號了,等無差別,往裏印,使勁往裏印。
金剛念法,擱嘴上輕輕念,但是字字清楚,耳朵聞。但不是聞這個佛號,但不離這個佛號。聞什麼呢?聞自性,反聞聞自性。離了佛號沒有自性,因爲有佛號才有自性。所以說念佛要字字清楚,但不分別這個佛號:我念阿彌陀佛了。但是阿彌陀佛這幾字,洪名我一定要清清楚楚,了了常明,這才和你自性相應呢,不分別。那是念在一起了。金剛、無相,無相才是金剛呢。
居士丙:這個金剛念,是不是出聲不出聲都要念,有的書上寫的是小聲,稍微有點聲音,有的說是光說嘴型動。
妙祥法師:不是這樣的,這個是聲音大小無所區別,主要是什麼呢?你自個念,你自個能聽見,而字字清楚。你剛開始大聲念,耳朵能聽清楚,行了。後來你逐漸小聲了,自個耳朵還能聽清楚。只要是聽清楚就爲止,不動心念,不起心雜念,就是念佛。耳朵能聞,擱心裏聞呢,通過耳朵,擱心裏聞。反聞聞自性,這樣的話,這才是真正(觀世音菩薩圓通)的法門呢,獲圓通啊。剛開始啊,覺得別扭,等到時間長了,你就得到輕松愉快了。
過去念佛你是一種疲勞感,念佛念得這個疲勞啊,累得慌。一天好像幹嗎似的,剛開始是這樣。如果你要真正念好了,他是越念越輕松,越念越甜呢。那清淨清涼的不可說,那是法味,禅悅爲食嘛。禅悅爲食,你別越念越起煩惱,那就不對了。
要是法對了,彈指超無學,彈指間就超無學啊。法對了,一念對了,一下子超出去;一念不對了,老是忙活。
居士丁:那就煩惱了。
妙祥法師:開始一點點下功夫,一點點找,真正的放下、放下、放下,都放下了。真正念到了,一下有甜頭了。
(編者注:《楞嚴經》卷五:“陀那微細識,習氣成暴流;真非真恐迷,我常不開演。自心取自心,非幻成幻法;不取無非幻,非幻尚不生,幻法雲何立?是名妙蓮華,金剛王寶覺。如幻叁摩提,彈指超無學。此阿毗達磨,十方薄伽梵,一路涅槃門。)
居士丁:煩惱是下功夫下錯了。
居士甲:你們還怕來了沒有收獲呢!
居士丁:我知道。
居士丙:被師父說的“把”沒了吧,“把”扔了。不是一件壞事。要不老在心裏揣著。這次問完了,下次就不想問了。要不就總尋思著問,那時候來了太可惜了,怎麼沒問呢。別人沒揣著,你老揣著,這不也麻煩嗎?
妙祥法師:有時候能問,不見得是一件壞事情,有時候這個一下子就消除了。自己不問呢,也不見得是壞事情。
居士已:原來我總以爲護法呢是像你說的那樣子,是天龍八部,佛菩薩。
妙祥法師:你要修正法,他就是菩薩,就是菩薩啊。
居士丁:就是菩薩啊。
妙祥法師:就是菩薩來護你。誰護你,都是來護你,發心就是菩薩嘛,護法就是發心的。有一念之間,你有這麼一善念之間,那佛菩薩馬上就到了。不是像咱們說的,坐汽車啊,挺費事的,來沒來呢?進沒進屋呢?哪有那事。在沒在你跟前站著?沒有那事。只要是你一念發心,(護法)就來跟前站著呢!這個站,也是比喻的說。所以說,他護的是法。只要是你發心,慢慢地這麼發心,最後法身成就,法身成就啊。
居士丙:師父,淨土法門的那個理論吧,我自從學佛,走這條路,始終是圍繞著淨土法門。我對這個淨土法門,執著的挺深。在明心見性之前,這個意識心。有時候就是什麼呢?淨土講,帶業往生吧。就是在沒有明心見性之前,分那個叁輩九品,在沒有見性之前,在意識心裏現出來那個西方極樂世界、阿彌陀佛,這個是不是真實的?
妙祥法師:你迷的時候就不真實了,悟的就真實了,煩惱即是菩提。
居士丁:師父,請問一下,就是關于迷時和真時這兩者的區分,就是按這個後天意識來區分,我現在沒有轉出去,轉出那些境界就不說這些話了。沒有轉出這個境界是個後天境界,這後天境界在自我解脫的方面應該怎麼分?
妙祥法師:怎麼分?就是一句話,我動沒動心念,你看你自個動沒動心念。心念沒動,它就是真的。你不用核計了,是相,還不是相?我只要心念一念沒動,它就是真的;如果我動念了,說這個是和不是?它就是假的。
居士丁:謝謝,謝謝。
居士甲:居士好多在修,就是在這裏困擾的很多。往往有的人執著的心特別強。假像來的時候不知道,不是說全知道點上去了,整天困的迷迷蹬蹬的,有了還迷迷蹬蹬的,沒有了還苦惱。
妙祥法師:所以說呢,這就是迷,這就是迷呀。
居士甲:說迷,沒有了,還苦惱。有了呢,還執著上了,感覺著今天看,明天看,看看看,就這樣,說真的,什麼明了都沒有。確實是像一杯水似的看透徹了,其實沒有看透徹,自己還模模糊糊看得隔層膜。
妙祥法師:這就屬于什麼呢?就是還屬于迷之類的。
居士甲:還屬于迷之類的?
妙祥法師:還是迷。因爲你迷,所以才有了這個,悟了之後,一切都翻了個個。翻個呢,不一樣了。但是,並不離開這些相。他就知道這叫相。用時有相,無用是體。只要是不分別呢,你不管是上哪去,你說是誰來接我。只要我一念不動,相不相的,就不用管他。該去的時候,不是說你想去不想去的問題。
居士丙:那自然的,自然去的了就是?
妙祥法師:也不是自然。它非因緣,非自然,不要以爲是自然的事情。有自然,也不對。
居士丁:師父,剛才說有自然和非自然之間的關系,按現在就是我們屬于聽著,就好像一杯水似的,怎麼才能看得那麼明白呢?
妙祥法師:就是比喻說?
居士丁:…
《明心見性——妙祥法師對本溪居士關于參禅、念佛的開示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