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若能轉物即能仁——關于不被飲食、物質所轉的開示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有功底,等你出外吃飯去,叫人就笑話了。人給你個大餅子,你那樣嚼兩下就嚼不下去了,在嘴裏就在不停地咀嚼,一看你就不行。

  你像現在,誰如果來挂單,我一看,吃飯時,就這麼大餅子給他了,那面(他)就到處看想要水要湯的,吃菜,想這些東西,就開始來了。我一看你就完了,你這人不能吃苦。給什麼拿起來就吃了,怎麼硬,無所謂的,咽,沒有唾沫星子,硬往下咽,都是硬咽,那才行。所以說大家有因緣的,自個克服一點。另外,有時候菜淡了,淡了就淡了,沒給醬,沒給醬也吃;鹹了,鹹了就鹹了,鹹了就那麼地。鹹了就喝點水,那是以後的事,吃完飯再說。

  所以說,你這關把不住,我們的日中一食就不圓滿。日中一食不是光吃一頓飯就完事了,還要不分別地去吃,不要挑好壞地吃。這樣才能把日中一食往前走一步,往前才能算走一小步吧。這裏還有很多的說道,這個飲食,如果你做好了,在飲食上你就可以開悟,你就可以成佛道,就這麼厲害。

  所以佛說,一切衆生皆因飲食而住。如果你不被飲食而住,那你不就妥了麼,你就不是衆生了。是不是?飲食抓不住你,你就自在。我們之所以成爲衆生不自在,就因爲飲食而不自在。我們缺一頓飯也不行,別說缺一頓飯了,我們連飯菜幹了,差點水都不幹,吃點苦都不幹了,那還行?所以說修道就要忍饑挨餓。所謂的忍饑挨餓,就是克服我們的妄想。外面的物質只要多一層,我們多接受了,你就多打了一個妄想。說我沒想,是他自願給我的。不管是不是他自然給你,只要是多,那就是你妄想所換來的。

  二、不被物質所轉

  所以說,有的人說現在科學越發展,佛法越興旺。實際上不是那麼回事,而所謂的物質和科學越發展,我們就越墮落,是墮落。因爲你這些東西都是妄想所化成的,本來清清淨淨,本來啥也沒有,而現在都變成各種的幻境。所以有的不認識,以爲汽車、大炮、飛機呀、什麼火箭呐,這些東西都以爲這是我們在進步。甚至還包括念佛機呀,都認爲這是進步。還有電視啊,還有那個什麼影碟呀,還有這個微機呀,都以爲是在進步呢。實際上,都在退步。在一步一步地來分解我們,在分解我們,在欺騙我們。我們要不認識這個,我們就上當了。

  所以說,特別是一些物質的東西,雖然我們現在有時候避免不了,但是一定心裏要清清楚楚的。這你要不知道,你說你修道,就給你一樣東西,你都認爲是正確,是好的東西,就壞了。說師父爲什麼不讓看影碟啊?不讓去聽這些東西呀,爲什麼不讓呢?雖然這面你學到些知識,學沒學知識?得承認確實學到了很多的知識,確實也解決了某些問題。但是,你同樣也失去了很多東西。因爲這個東西把你抓住了,你的定力已經失去了很多,你只不過換來了一個知見。甚至你是拿一個珍珠,換一個糖吃。這得不償失,拿個西瓜換個芝麻回來,你合適麼你說?如果你不著這個東西(的相),雖然它很好,我不用它。你不用它,有時候你去用很笨的辦法,去做了,實際上,你真正地掌握了你自己。表面上我得的知識少了一點,我也沒看電視,我也沒聽影碟,我也沒用念佛機。好像在某些知識上我也沒得到,我也不知道這個情況。但你心反而平靜了,而且你沒有産生各種的物質。實際上你的心,這個定力比較堅固了,那才是真正的得到。你別老破壞這個,去換那個去,你割了這個手,去換個手指頭去。那多不合適啊?這點大家要體會。

  所以說,比如念佛機一事,說念佛機好,我聽完念佛機,這會念佛可舒服了。它就因爲有它的欺騙性,是,表面的看著挺舒服,挺直接地就念佛了。但是你聽來聽去,是用耳朵聽,你嘴就不會念佛了。嘴不會念佛,就懶惰,那心裏還能念佛麼?嘴念佛還不見得是心念佛呢,是不是?你這個懶惰的心,實際上已經不是在念佛了。就聽念佛聲音了: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那都是別人念,它能替你往生西方極樂去了?說我念完了妄想少,其實是你在貪圖安逸。

  修道得靠你自個修,不要去貪圖,借助外緣,認爲這樣我的妄想少,挺清淨的,你不要貪圖這個。那修道都得自己去努力去修。修呢,不一定說每次修的我都得清清淨淨的,那不對呀。要清清淨淨的,你還追求一個清淨,追求清淨已經是不對了。不要追求這些東西,因爲在修行中它有煩惱,我們修的是克服煩惱。煩惱不現前,我們克服什麼呢?我們有時候和煩惱要爭奪的。所以說不要貪圖這個好聽,有時候你認爲這個好聽,耳朵是聽了,但你心裏不念了。說我心裏也能念,我能提起正念,實際上你只是嘴上說說。

  念佛機對某些人,剛開始信佛的人,還有點作用。但是它有它弊病的地方,特別是對一個修行已經入門的人,這時候就要抛棄它,不要聽。我甯可這一天就念十句佛,我也不拿它聽一個小時。因爲我念這十句佛,我是實實在在去念的,我沒有受任何環境所支配,沒有習慣性的誘導。是我自個自發的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……去念的,這個它不一樣,從你心裏出來的,能進入你種子識。你那個聽完了,是順著它那個習慣去念,你本身聽的那個過程,你念出來的佛,它沒有定力,定力非常小,而且不能進種子識。甚至就像在水皮上,一淌就過去了。你要時間久了,就自己被騙了還不知道呢。

  所以說,物質越多,越依靠物質,依靠這些都是上當受騙。你必須靠你自己實實在在地去念,這才有點功夫。就像念咒似的,親某可能有點體會了,是不是?我看親某最近念楞嚴咒的聲音,他能挑起來。因爲他自個集中精力了,他不是順著大家去念,他集中精力去觀察這個咒,集中精力自個去念咒,不是隨從大家。包括大家有的也是這樣,連我也是,有時候隨從大家去念,念完了別人一停,我就不知道念到哪,東南西北不知道了。你說這個咒,根本就不入心。雖然嘴上也念了,但是不入心,就即使入心它也差多了,入的太少了。你不如集中精力自己念,只要念咒的語句與大衆和在一起就行,不是去聽別人的聲音隨著念,別人不能轉你,這樣的話,我們的這個咒念得就比較實在。

  所以說,跟大家講就是這個意思,不要貪圖這個物質的東西,包括你用的和沒用這些東西。不能說我已經看出來這東西不好了,但是給我,我也放自己那塊。你就放那塊,說老實話,那個東西就是你化成的。

  一個真正的修行人,修到一定的時候,是很窮的。爲什麼他窮呢?因爲他不再浪費妄想,他把妄想控製住了,包括人,他都能控製住。我們是成天地攀緣,所以說互相接觸的人也多,也是在攀緣。人家不是這樣,人家妄想控製住,那(互相認識的)人走到對面,就像不認識就過去了。他已經把妄想控製住了,你想跟他說話,還沒等說話呢,你自個那腦子就不好使了,哎,就過去了。相距很遠的,你看到一個人,想跟他講話。走到跟前了,哎——(就過去了)。等過去了,想,哎呀,我怎麼沒跟他講話呢?想得挺好,爲什麼講不了?人家有那個定力,不想跟你講,把自個那個心控製住了,沒有攀緣心,不給你那個緣,人家就過去了。等人家過去了,你自個還不知道怎麼回事呢。這個非常的厲害,所以說一個修行人,到一定的程度了,他是很窮的。

  這個窮是我們看的窮,因爲他不需要那個東西。他該需要的時候,自然就在那,正好。需要一粒米的時候,就會出現一粒米;需要一捏鹽的時候,就出現一捏鹽;需要一塊布的時候,就是一塊布。我們是不需要,劃拉一大堆,你劃拉這一大堆的東西,正是你的妄想所化成的東西。你東西越多,是什麼呢?實際上你的垃圾越多,知道吧?一個修行人,看你如果東西一多,一瞅就知道,你根本沒修道。你就修點道,也都換吃的了,都換成這些物質了。你表面是富有,你心裏是空的,心裏太空了。你都給換成這些沒用的東西了,玩上了。就這麼個道理。

  所以說,修行,得千萬認識這些問題。所以咱們不讓看電視,雖然電視節目有時候也講佛法(編者注:不是指世間的電視節目,指的用電視機放講法的錄像),但是你不知道,你不看電視,而且讓你只許看一點應該的東西,你同樣能得到,並且是電視所不能提供你的東西,那才是真正的呢。從原始上,從根本上就把你保證了,不讓你去割了自己的肉,再去換塊肉出來,若這樣何苦來的,是不是?就不合適了。我們要保持原來的本來狀態,不要走彎路。而且這些電視啊,這些錄音機呀,包括這些……,甚至包括看(佛教的)一些書,都是在一種浪費之中。

  像我們,有時候修道過程中,說師父怎麼就讓看一本書?(編者注:一本書指《楞嚴經》,其他應學的戒律書不包括在內。)你怎麼不讓看那麼多書呢?你看有一些大德開示,講的多好啊。那佛講那麼好的經,你都不看,你怎麼說大德講的好呢?你不是看大德的開示好,你是看裏面的故事熱鬧,你的心早就是看熱鬧去了。大德什麼時候講的好了?佛都講的那麼好,你都不聽,你還(說)大德講的好,大德講的是讓你不要看熱鬧。大德的開示,必然有時摻雜著世間的一些事情在那裏面,很熱熱鬧鬧的,你是看著,把這熱鬧記得牢牢的。大德講的讓你無心無念,叫你一心一意地去修道,你是一句也沒記住。你哪記住那句話了?你都看的是熱鬧。所以說爲什麼這樣呢?因爲它有很多的害處,所以我不讓你們看。

  因爲你只要不看,本身就是個定力,並不是一種愚癡。因爲修道,每一天在給你講,讓你看一部《楞嚴經》,或叫你參一句話頭,這本身已經是最大、最高的一個智慧了。你反而不要,去求小的。就像人給個西瓜,(他)不要:不行,這個西瓜它能吃麼?我還是芝麻好吃,就撿個芝麻吃了。他認爲芝麻最適合他,最大的就是芝麻了。他從來沒考慮想吃西瓜,認爲這個西瓜太大,他不認識,認爲它不能吃。所以說我不讓大家看書的目的,是叫大家別浪費了,別走彎路。

  另外修行,必須得全心全意地投入,你不能在這裏打閑岔。什麼叫…

《若能轉物即能仁——關于不被飲食、物質所轉的開示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