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若能转物即能仁——关于不被饮食、物质所转的开示

  若能转物即能仁

  ——关于不被饮食、物质所转的开示

  ◎ 上妙下祥法师

  目录

  一、过斋时不要分别

  二、不被物质所转

  三、化饮食为甘露

  时间:二〇〇一年五月十五晚

  地点:海城大悲寺藏经楼外(现图书室内)

  听众:全体僧众

  一、过斋时不要分别

  我们有时是凭热情去做一些事情,(光凭)热情,做是做了,效果有时候也挺好,但是坚持不到底。就因为在做的时候,还有很大程度是凭着自己的热情去做的。一旦热情失去了,事情就做不到底了。另外,我们由于光凭着热情,而不能沉静下来,有时候很多的智慧就不现前了。所以说应该以平稳的心,另外用智慧来观察问题,这个事情就做的比较牢靠一些。有时候,本来想在这个时间跟大家谈一谈,征求大家,看看修行中都有些什么问题,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?这是非常好的一个时间。

  今天,刚才我下去看见,斋堂有大枣,人在向外扒枣核。我说:“扒枣核做啥?”他说:“有虫子。”我说:“有虫子,挑一挑就行,挑挑虫子。怎么好好的枣都扒了呢?”他说:“有人反映说,吃的那个枣啊,枣核扎嘴。”我说:“扎嘴?别扒了,就这么吃,还扎嘴,吃枣还怕扎嘴。”我也不知道谁反映的扎嘴,这简直……吃枣还怕扎嘴,这就不好了。

  现在,有时候就是在饮食上过分的挑剔。你看师父在饮食上,不断地给大家改善呐,斋堂的人不断地改善,目的是干嘛呢?让大家安心修道,但绝不是让大家贪吃。是让你安心,通过它来调节调节大家的心,叫大家觉得在生活中,还有那么点意思,打个闲岔。本来呢,就是打坐也好,或干嘛,就是修行中好像有点枯燥了,通过这事来调节调节,一乐,哎!这就算完事了。绝不是让大家起贪心,说大家明天又吃什么吃什么,绝对没有这个意思,是不是?是叫大家干什么呢?把这个心情调节一下,就把它一放下。说明天吃面,好好好,明天吃面。吃面条,好,明天过水面,明天炒面。就这么样,就喊那两嗓子。实际上是把你心情,缓解一下子,打个妄想(就过去了)。这个事情主要是什么呢?是由管斋堂的人和师父来调节。

  现在有的提出来枣扎嘴,你这个就不是那么回事了,这不是调节,这纯粹是,这也不像话了。这倒不一定是咱们(僧人)提出来的,恐怕这也是居士啊,或是谁提出来这个问题。这个毛病非常不好了,我一听着这个毛病,就非常反感。

  另外,再有我们吃饭,在行堂的时候,还有行水的这个习惯。这个习惯也不好,咱也没规定行堂的时候要行水。你像今天,行堂的时候,就是有面条汤,就完全可以了。还先行一遍水,完了又行面条汤,这都不好。这个(管斋堂的人要)告诉他们,这个水不要行。能忍受一点,除非有病的那几个,他要是比划要了,知道就给他了,一般人就不要另外给他水。人呐,得养成一个什么习惯?吃苦耐劳的精神。你想一想,过沙漠的时候,都得那么硬干嚼着。咱说世间看电影吧,《上甘岭》都是那么干嚼的。我们乞食的时候也是这样,哪来的水呀?还得要饭吃(乞食),走着忙三火四的,就得赶紧要口饭。饭呐,人家给什么干的、硬的,吃的时候,那就拿起来就硬往里嚼,硬往里咽,还敢要水?所以说,水也不要,就那么硬嚼。一个是空我们的这种贪欲心,因为要水也是一种为了顺利,也是一种贪欲。虽然它比过斋时自己主动要吃的那强一些,但它也有贪欲,我们必须得无论怎么渴,都尽量去忍受去。包括咸,也尽量忍受,以最大的能力去忍受,这样才行。

  我以前跟大家讲过,我闭关三年,那吃饭时,暖瓶就在旁边。我过去吃米饭,是泡水吃的,我都吃得惯惯的了,每次都那样,米饭泡点水,新煮出来的米饭,泡点凉水,倒里了,完了回来再弄点菜,这吃的,非常会吃,非常顺溜。所以这种习惯,已经是不正常的东西,已经养成自己的贪欲心了,这是一种贪欲心。所以我吃饭的时候,就从哪入手呢?就是从自己贪欲心下手,自己有什么毛病就改自己的毛病,你不要去改别人的毛病,就改自己的那个习惯,自己很多的习惯都要改掉,凡是自己的习惯都要改。三年暖瓶在那放着,我从来没有拿暖瓶水,去泡回米饭吃。暖瓶就在旁边,因为只中午一顿饭,护关的人尽量都是做干饭,他不做稀的。他不做稀的,我就不能去用,因为我一用水,就属于贪心。

  为什么贪心呢?人家给你(关房)端来饭,虽然我一个人,和行堂是一样的,就像人打饭一样,没有啥区别,有啥区别?你一个人就不再过斋了?也是一样,也是在过斋。虽然没有人看着你,但是你就得更自觉。还有鬼神呢,是不是?还有菩萨呢,都在周围看着你,看你这个人到底是真修行?是假修行?就是这样。所以说三年来,我有时候渴的时候,就看着那个杯,吃口饭看看那个暖瓶。有时甚至,有一次两次的,把暖瓶都端起来了。那个菜咸的像什么似的,像咸盐似的。我这手都把暖瓶都端起来了,但又把暖瓶放下,端起来又放去下。嘴里有时候起口疮(口腔溃疡),烂得四五个窟窿,那嘴都张不开。要是加点水,米饭顺着马上就咽下去了,就馒头泡一下,也能把馒头泡软了,也能咽下去。你说多好的事情。但从来没有敢拿杯水,说我这嘴里有病,我这嘴里有病,我这菜咸了,我为这个去倒杯水,我这都没有开过缘。

  你想一想,大家如果像我这个条件的时候,你能不能做到一口水不喝?咱不说三年吧,你能坚持一年也行啊,是不是?这是讲的贪欲心,你不要去找别人,跟别人去修去,就是跟自己那个贪欲心修去。跟谁修行?就跟自己那个习惯性去修。什么是贪心?就是自己那个习惯性,你的习惯性就是障道的因缘。应该有什么条件就什么条件。如果这顿饭全是稀的,那我就喝稀的,那有啥,是不是?这顿饭如果是干的,那咱就干到底。该怎么地就怎么地。这样的话,我们对物质才能离开点,要不然物质转你,你不能让物质转了。

  有的人可能想了:师父你这修行倒是苦修了,但是不是执著呢?佛说,色即是空。讲得太明白了,它本来就是空的。那色即是空,这空了,我们怎么还能吃出一个干的、咸的各种味觉,各种形状呢?有我们的感觉呢?是不是?这一些感觉,并不是物质所带来的,并不是物质所有的。那色本身就是空,这是我们妄想所造成的,是我们心里有一种妄想。比如本来不爱吃这东西,经过别人一说好呢,心里生起高兴,哎,这东西太好了,吃这个东西,马上它就香,味道就变了。要是说这有毒啊,你一吃当时就觉得特别反感。有时候呢,过去苏联有个叫什么巴甫诺夫的,对狗那个实验不就是么?对狗的实验,说明并不是有个物质决定了这个色,决定了味觉和这一些东西,都是我们心里妄想所决定的。外面既没有干,也没有稀,也没有咸,也没有淡,也没有疼痛,也没有顺溜。哪来的这些东西?这些东西就是妄想。我们修行修什么?就是克服妄想,你往哪去修啊?

  (编者注:一、色:以上所说的色,即为佛教中所说的“色”,指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中的色,包括颜色、形状、声音等种种物质,包括肉眼看不见的种种物质、意识形态等。

  二、巴甫诺夫的条件反射理论。巴氏在实验中先摇铃再给狗食物,狗得到食物会分泌唾液。如此反复这样做,反复次数少时,狗听到摇铃会产生一点唾沫;经过三十次重复后,单独的声音刺激可以使其产生很多唾沫。经过许多次重复联系后,仅仅听到声音一到二秒,狗就开始分泌唾液。)

  所以,佛讲,一切众生皆因饮食而住。如果饮食生起来了,就说明我们已经被妄想转了,所以就成为众生了,就这样成为众生的。佛告诉你一天一顿饭,就少被妄想转,你不要成天被妄想转。咱吃一顿饭,那都有惭愧心,那是为了养活身体,而能够修道故。我们吃一顿饭,完全够用就可以了。你少吃一顿饭,我们就少打了很多的妄想,你就又修道了。你吃两顿饭,赵州和尚说了,那是杂用心,是你妄想起来了。那三顿饭不用说了,那已经……,更不得了了。什么四顿、五顿、六顿、七顿就完了。是不是?

  所以说,你克服妄想就得从这些下手,你一定要克服自己的习惯性,在吃饭上不要去贪图好坏、安逸。而且,我们也不是说排斥什么,要给什么吃什么,好坏不分别。说我光吃坏的,不吃好的,那本身也是一种分别,就是要遇到什么就吃什么,没有就算了。这样的话,我们才能修道。就是说你不要和别人去争去,你就和你自己的习惯性。如果你有一个习惯,就爱吃辣椒,你就和爱吃辣椒斗争去;如果你有个习惯就怕辣椒,你就和辣椒去斗争去。但我也不是故意去找辣椒,只要辣椒来了,怎么辣我也得想法咽下去;我喜欢吃淡的,怎么咸来了,我也得给它咽下去。这就破我们的执著,破我们的习惯性就是破我们的执著。你把它破了,我们就产生了定力,我们就没有被物质所转,我们这顿饭就能消化得了,就成为甘露。什么是甘露呢?就是减少了妄想,破了习气,就是甘露,哪还另外有甘露啊?是不是?你把妄想去掉了,你克服自个的习惯性,那就是佛的甘露。因为你的妄想,它没有生起来,被转化了。转到什么了?转到你的法身去了,转回了你的清净,那就是无上的法药和甘露。

  所以饮食这一关,非常重要。虽然大家倒不一定有这个事,我就是把这个经验说给大家听,以后你们饮食的时候自个就自觉了。我今天还挺高兴,怎么挺高兴?(过斋的时候)那水虽然是打下去了,不应该去打什么水。但是除了有病的,可能是要了一点,可能也有没有病的要了,就一个到两个要了,其他我看都没要。哎,挺好的,我还挺高兴。就是说不该要的东西,我们不能要,一定克服那个习惯性,将来我们可以应付很多困难的环境。你将来乞食的时候,到外面去了,怎么苦你就都吃得很自在。如果你这个时候没…

《若能转物即能仁——关于不被饮食、物质所转的开示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