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若能轉物即能仁——關于不被飲食、物質所轉的開示

  若能轉物即能仁

  ——關于不被飲食、物質所轉的開示

  ◎ 上妙下祥法師

  目錄

  一、過齋時不要分別

  二、不被物質所轉

  叁、化飲食爲甘露

  時間:二〇〇一年五月十五晚

  地點:海城大悲寺藏經樓外(現圖書室內)

  聽衆:全體僧衆

  一、過齋時不要分別

  我們有時是憑熱情去做一些事情,(光憑)熱情,做是做了,效果有時候也挺好,但是堅持不到底。就因爲在做的時候,還有很大程度是憑著自己的熱情去做的。一旦熱情失去了,事情就做不到底了。另外,我們由于光憑著熱情,而不能沈靜下來,有時候很多的智慧就不現前了。所以說應該以平穩的心,另外用智慧來觀察問題,這個事情就做的比較牢靠一些。有時候,本來想在這個時間跟大家談一談,征求大家,看看修行中都有些什麼問題,有哪些問題需要解決?這是非常好的一個時間。

  今天,剛才我下去看見,齋堂有大棗,人在向外扒棗核。我說:“扒棗核做啥?”他說:“有蟲子。”我說:“有蟲子,挑一挑就行,挑挑蟲子。怎麼好好的棗都扒了呢?”他說:“有人反映說,吃的那個棗啊,棗核紮嘴。”我說:“紮嘴?別扒了,就這麼吃,還紮嘴,吃棗還怕紮嘴。”我也不知道誰反映的紮嘴,這簡直……吃棗還怕紮嘴,這就不好了。

  現在,有時候就是在飲食上過分的挑剔。你看師父在飲食上,不斷地給大家改善呐,齋堂的人不斷地改善,目的是幹嘛呢?讓大家安心修道,但絕不是讓大家貪吃。是讓你安心,通過它來調節調節大家的心,叫大家覺得在生活中,還有那麼點意思,打個閑岔。本來呢,就是打坐也好,或幹嘛,就是修行中好像有點枯燥了,通過這事來調節調節,一樂,哎!這就算完事了。絕不是讓大家起貪心,說大家明天又吃什麼吃什麼,絕對沒有這個意思,是不是?是叫大家幹什麼呢?把這個心情調節一下,就把它一放下。說明天吃面,好好好,明天吃面。吃面條,好,明天過水面,明天炒面。就這麼樣,就喊那兩嗓子。實際上是把你心情,緩解一下子,打個妄想(就過去了)。這個事情主要是什麼呢?是由管齋堂的人和師父來調節。

  現在有的提出來棗紮嘴,你這個就不是那麼回事了,這不是調節,這純粹是,這也不像話了。這倒不一定是咱們(僧人)提出來的,恐怕這也是居士啊,或是誰提出來這個問題。這個毛病非常不好了,我一聽著這個毛病,就非常反感。

  另外,再有我們吃飯,在行堂的時候,還有行水的這個習慣。這個習慣也不好,咱也沒規定行堂的時候要行水。你像今天,行堂的時候,就是有面條湯,就完全可以了。還先行一遍水,完了又行面條湯,這都不好。這個(管齋堂的人要)告訴他們,這個水不要行。能忍受一點,除非有病的那幾個,他要是比劃要了,知道就給他了,一般人就不要另外給他水。人呐,得養成一個什麼習慣?吃苦耐勞的精神。你想一想,過沙漠的時候,都得那麼硬幹嚼著。咱說世間看電影吧,《上甘嶺》都是那麼幹嚼的。我們乞食的時候也是這樣,哪來的水呀?還得要飯吃(乞食),走著忙叁火四的,就得趕緊要口飯。飯呐,人家給什麼幹的、硬的,吃的時候,那就拿起來就硬往裏嚼,硬往裏咽,還敢要水?所以說,水也不要,就那麼硬嚼。一個是空我們的這種貪欲心,因爲要水也是一種爲了順利,也是一種貪欲。雖然它比過齋時自己主動要吃的那強一些,但它也有貪欲,我們必須得無論怎麼渴,都盡量去忍受去。包括鹹,也盡量忍受,以最大的能力去忍受,這樣才行。

  我以前跟大家講過,我閉關叁年,那吃飯時,暖瓶就在旁邊。我過去吃米飯,是泡水吃的,我都吃得慣慣的了,每次都那樣,米飯泡點水,新煮出來的米飯,泡點涼水,倒裏了,完了回來再弄點菜,這吃的,非常會吃,非常順溜。所以這種習慣,已經是不正常的東西,已經養成自己的貪欲心了,這是一種貪欲心。所以我吃飯的時候,就從哪入手呢?就是從自己貪欲心下手,自己有什麼毛病就改自己的毛病,你不要去改別人的毛病,就改自己的那個習慣,自己很多的習慣都要改掉,凡是自己的習慣都要改。叁年暖瓶在那放著,我從來沒有拿暖瓶水,去泡回米飯吃。暖瓶就在旁邊,因爲只中午一頓飯,護關的人盡量都是做幹飯,他不做稀的。他不做稀的,我就不能去用,因爲我一用水,就屬于貪心。

  爲什麼貪心呢?人家給你(關房)端來飯,雖然我一個人,和行堂是一樣的,就像人打飯一樣,沒有啥區別,有啥區別?你一個人就不再過齋了?也是一樣,也是在過齋。雖然沒有人看著你,但是你就得更自覺。還有鬼神呢,是不是?還有菩薩呢,都在周圍看著你,看你這個人到底是真修行?是假修行?就是這樣。所以說叁年來,我有時候渴的時候,就看著那個杯,吃口飯看看那個暖瓶。有時甚至,有一次兩次的,把暖瓶都端起來了。那個菜鹹的像什麼似的,像鹹鹽似的。我這手都把暖瓶都端起來了,但又把暖瓶放下,端起來又放去下。嘴裏有時候起口瘡(口腔潰瘍),爛得四五個窟窿,那嘴都張不開。要是加點水,米飯順著馬上就咽下去了,就饅頭泡一下,也能把饅頭泡軟了,也能咽下去。你說多好的事情。但從來沒有敢拿杯水,說我這嘴裏有病,我這嘴裏有病,我這菜鹹了,我爲這個去倒杯水,我這都沒有開過緣。

  你想一想,大家如果像我這個條件的時候,你能不能做到一口水不喝?咱不說叁年吧,你能堅持一年也行啊,是不是?這是講的貪欲心,你不要去找別人,跟別人去修去,就是跟自己那個貪欲心修去。跟誰修行?就跟自己那個習慣性去修。什麼是貪心?就是自己那個習慣性,你的習慣性就是障道的因緣。應該有什麼條件就什麼條件。如果這頓飯全是稀的,那我就喝稀的,那有啥,是不是?這頓飯如果是幹的,那咱就幹到底。該怎麼地就怎麼地。這樣的話,我們對物質才能離開點,要不然物質轉你,你不能讓物質轉了。

  有的人可能想了:師父你這修行倒是苦修了,但是不是執著呢?佛說,色即是空。講得太明白了,它本來就是空的。那色即是空,這空了,我們怎麼還能吃出一個幹的、鹹的各種味覺,各種形狀呢?有我們的感覺呢?是不是?這一些感覺,並不是物質所帶來的,並不是物質所有的。那色本身就是空,這是我們妄想所造成的,是我們心裏有一種妄想。比如本來不愛吃這東西,經過別人一說好呢,心裏生起高興,哎,這東西太好了,吃這個東西,馬上它就香,味道就變了。要是說這有毒啊,你一吃當時就覺得特別反感。有時候呢,過去蘇聯有個叫什麼巴甫諾夫的,對狗那個實驗不就是麼?對狗的實驗,說明並不是有個物質決定了這個色,決定了味覺和這一些東西,都是我們心裏妄想所決定的。外面既沒有幹,也沒有稀,也沒有鹹,也沒有淡,也沒有疼痛,也沒有順溜。哪來的這些東西?這些東西就是妄想。我們修行修什麼?就是克服妄想,你往哪去修啊?

  (編者注:一、色:以上所說的色,即爲佛教中所說的“色”,指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中的色,包括顔色、形狀、聲音等種種物質,包括肉眼看不見的種種物質、意識形態等。

  二、巴甫諾夫的條件反射理論。巴氏在實驗中先搖鈴再給狗食物,狗得到食物會分泌唾液。如此反複這樣做,反複次數少時,狗聽到搖鈴會産生一點唾沫;經過叁十次重複後,單獨的聲音刺激可以使其産生很多唾沫。經過許多次重複聯系後,僅僅聽到聲音一到二秒,狗就開始分泌唾液。)

  所以,佛講,一切衆生皆因飲食而住。如果飲食生起來了,就說明我們已經被妄想轉了,所以就成爲衆生了,就這樣成爲衆生的。佛告訴你一天一頓飯,就少被妄想轉,你不要成天被妄想轉。咱吃一頓飯,那都有慚愧心,那是爲了養活身體,而能夠修道故。我們吃一頓飯,完全夠用就可以了。你少吃一頓飯,我們就少打了很多的妄想,你就又修道了。你吃兩頓飯,趙州和尚說了,那是雜用心,是你妄想起來了。那叁頓飯不用說了,那已經……,更不得了了。什麼四頓、五頓、六頓、七頓就完了。是不是?

  所以說,你克服妄想就得從這些下手,你一定要克服自己的習慣性,在吃飯上不要去貪圖好壞、安逸。而且,我們也不是說排斥什麼,要給什麼吃什麼,好壞不分別。說我光吃壞的,不吃好的,那本身也是一種分別,就是要遇到什麼就吃什麼,沒有就算了。這樣的話,我們才能修道。就是說你不要和別人去爭去,你就和你自己的習慣性。如果你有一個習慣,就愛吃辣椒,你就和愛吃辣椒鬥爭去;如果你有個習慣就怕辣椒,你就和辣椒去鬥爭去。但我也不是故意去找辣椒,只要辣椒來了,怎麼辣我也得想法咽下去;我喜歡吃淡的,怎麼鹹來了,我也得給它咽下去。這就破我們的執著,破我們的習慣性就是破我們的執著。你把它破了,我們就産生了定力,我們就沒有被物質所轉,我們這頓飯就能消化得了,就成爲甘露。什麼是甘露呢?就是減少了妄想,破了習氣,就是甘露,哪還另外有甘露啊?是不是?你把妄想去掉了,你克服自個的習慣性,那就是佛的甘露。因爲你的妄想,它沒有生起來,被轉化了。轉到什麼了?轉到你的法身去了,轉回了你的清淨,那就是無上的法藥和甘露。

  所以飲食這一關,非常重要。雖然大家倒不一定有這個事,我就是把這個經驗說給大家聽,以後你們飲食的時候自個就自覺了。我今天還挺高興,怎麼挺高興?(過齋的時候)那水雖然是打下去了,不應該去打什麼水。但是除了有病的,可能是要了一點,可能也有沒有病的要了,就一個到兩個要了,其他我看都沒要。哎,挺好的,我還挺高興。就是說不該要的東西,我們不能要,一定克服那個習慣性,將來我們可以應付很多困難的環境。你將來乞食的時候,到外面去了,怎麼苦你就都吃得很自在。如果你這個時候沒…

《若能轉物即能仁——關于不被飲食、物質所轉的開示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