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晚了,最後一看沒有水怎麼辦呢?在道邊停住,渴就渴死吧,就這麼地吧!就不管了,休息吧。把地照一照,在幹溝旁邊,認爲沒有蟲子就坐那休息。等到第二天醒過來的時候,這個渴勁根本就沒有,不存在了,而且滿口的津液,就不知道什麼叫渴了,而且再喝這白水根本就不好喝。原來這個“渴”也是個妄想!
我們爲什麼不能得到無上的甘露?就因爲我們老是被妄想轉,不能克服困難。如果克服困難的同時,我們就會得到甘露,就是更真實的東西。所以說我們現在所得到的認爲所謂的好,那只不過是一種垃圾。我們捧著這個垃圾去大聲地喊叫,“好!好!”實際上不知道有更好的東西。我們就迷在這個垃圾堆裏頭,認爲這就是最好的啦,最殊勝的東西。你不知道從自性中淌出來那個才是真正的好東西!
所以說我們想得到無所得,就必須嚴格地要求自己去行道。只有你嚴格地行道,才會得到無所得。千萬不要騙自己,一定要努力去做,不能偷懶,不能騙自己。說:“我呀,到時候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行啦!你看人家年歲挺大的鄉村的老婆婆,老人,念幾天佛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。”那只是你說的往生,究竟往沒往生,還是升天,還是到人間,還是怎麼回事了,都不清楚。必須得有真正的把握,不能糊弄自己。所以有法師就說,都說往生,我看靠不住!就這個意思。
要往生不可能啊,只是想象那麼個意思!你必須得靠真實功夫來修持,平時不修持,到時沒有這個因緣。世界上沒有便宜可得,所以我們現在一定不要圖于便宜。聽完行道以後,一定要如實,實實在在去行,這是唯一的一條路。
爲什麼是唯一一條路?因爲你再聽下去就等于我在害你,你在吃毒藥;因爲你的理論是靠聽來的,如果不去行就等于吃了毒藥,你執著這個理論。如果你真正去行,即使你不聽,那也是真正的行,你聽了以後,更能去行,那速度就更快了。若不行你就等于吃了毒藥,反而長了更多的知見,“啊,我知道,原來行道就是那麼回事,叫我們往坑裏跳,叫我們碰石頭,叫我們踩屎尿,叫我們變傻子!世間人都瞧不起的東西,師父叫我們去做呢!”你有這想法可壞了,千萬不要這麼想。往往最樸實的東西才是最真實的東西,而且是最直接的東西。就在于你會看不會看,你要會看,往往就是最直接了當的事情。
下面我再講“十方如來菩薩同護歎”。十方如來菩薩就是說十方佛,我們都知道東方、西方、南方、北方,各方上下。那麼什麼是十方如來和菩薩?雖然我們說的是有十方,實際上這個十方就是我們的自性。因爲我們自性是遍虛空滿法界的,這個叫十方。如果我們執著在一方,說西方或東方,實際上已經不是十方了。離一切相就是十方,一念清淨就是十方,一念正覺就是十方。如果不能一念正覺,你永遠也得不到十方。說我從這方再到那方,那你只是說到一方世界,永遠也得不到十方。想得到十方就是一念正覺。什麼是正覺?就是說“無所得”時你才叫正覺,這時候才是十方如來。
“同護歎”,佛菩薩都同時護持你,贊歎你,不讓你受到任何的損害。所有的菩薩都護持你,這菩薩有天上的菩薩,地上的菩薩,各界的菩薩,沒有不護持你的。叫你大難化小,小難化了,同時給你講法,叫你速證菩提。你要是能夠這樣去修,觀世音菩薩就會到你跟前來講法。到你跟前講法,那你這個地不就是在西方極樂了嗎?大勢至菩薩就會到你跟前,贊歎你,給你預記,給你講法。
所有的菩薩都會這樣做的。他們是無相的,他們之所以證到了大菩薩位,就是因爲他們“得于無所得”。他們外無一切相,看到有的人能繼承他的家業的時候,他們也十分贊歎,毫無所求,實心實意地幫助你,而且不需要你任何的代價。說你如何如何,說我如果沒修你的法門——說我修禅的,阿彌陀佛不來,觀世音菩薩不來,大勢至菩薩不來,那你就錯了,那你永遠也見不到阿彌陀佛。
你說我修禅的,只有禅宗的祖師大德才會幫助我,其他的祖師大德不會幫助我,修淨土的祖師大德不會幫助我,那你就錯了。一切菩薩都是一個心,都是無相心,只要你修佛法,你真正去修行,沒有不贊歎的。法門不重要,關鍵我們那個不分別心,那個苦修才是重要的。這個非常重要!所以大家要知道十方佛菩薩都是無相的,我們想成爲佛菩薩,我們必須無相,不要分別,才能成爲佛菩薩。
“同護歎”,咱們講的贊歎,要是講護持的例子,那就更不用說了。過去,我曾經有一回去打水,剛行完道,行完道後去打水,幫助大家打,也包括自己。過去打水的事很少去做,都是別人的事,自從信佛,行道以後,這個心地特別地柔軟,願意爲大家做任何的事情。大家能不能做?也能做。但是我就盡量主動去做,並不是爲了搶,就覺得這是我應該去做的。而且很自在,沒有所求,沒有說圖于什麼,覺得應該去做。拎個水瓶去打熱水,走的時候又是經行,自覺不自覺就經行,頭一低,就開始慢慢攝心,輕輕往前走。
正走著,那面過來一輛汽車,這時候覺得空中一亮,用眼角稍稍掃一下,只見一塊玻璃從頭頂直落下來。一個大叁角玻璃打了,這個大玻璃從空中就下來了。下來呢,自己也沒有任何想法——慌張的,心裏非常平靜。當這個玻璃落到地上的時候,午,賽6能長久的發心上隨時的()天天的要有這麼一個信願要度衆生,就輕輕一聲響,玻璃沒有任何破損。這時候稍稍瞅了一眼,一塊大叁角玻璃。
剛才過去那輛車,汽車裏的人也沒有任何表情。要說是往下扔一塊玻璃,沒有。而且旁邊有鍋爐房,也沒有任何玻璃落下來。你不知道哪落下那麼一塊大玻璃,就從我那落下來。事後就有一個感覺,就好像有人托著這塊玻璃,輕輕地放在地上,這麼從空中落下來。而且那時好像還是冬天,按理應該是摔碎了,但是不碎;而且從頭頂斜過來,這就免了一難。要是沒有這個行道,這一難是免不掉的。所以說我們大家通過這個可以知道,十方佛菩薩都在護持,他們不會讓你修行而有所傷害,同時你還能免去無始劫的業障,或重報轉輕報。
這樣的事情就太多了,本來要說的很多,但是大家在行道上都有了體會,而且感悟事情就更真實、更實在、更多,就不講那麼多了。總之我們只有行道才能稱爲一個真正的佛子;如果不去這麼行道,我們還不能稱爲一個真正的佛子,這個是個捷徑。我們大家一定要去行,不管修哪個法門都應該做,不管是在家出家都應該修,要不我們就不會修行,浪費得太多,平時也不知道怎麼改變自己。
“行道本無話可說”,就攝住心念不要打妄想,哪有個語言可說可不說?沒有這些話。所以說無話可說,它是究竟。爲什麼無話可說呢?因爲無處不說。《彌陀經》講了,鳥叫喚,樹林在講法,就是因爲無話可說,才一切處都在演法。如果你有話可說,就不會一切處講法。就因爲一切都無話可說,才無處不講法,都是佛法。
這個無話可說是“以無念爲宗”;以修無念爲入門,這是我們最根本的東西;無念爲我們的歸宿,無念爲我們的家。所以說要修無念。所有的法門都是爲了先達到無念,這才能入門。你沒有這個無念,想登佛法的大門,是登不進去的。說我保持一點念、不丁點兒念行不行?也不好使。說我念佛能不能進去?也照樣進不去。只要有念都不行,只有無念才能進去。你不能把拐棍當成門,一定要知道,拐棍的目的是讓我們達到無念,這就對了。
“慈悲爲本”,爲什麼要慈悲?因爲我們的本來面目就是大慈大悲,“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”,這是我們本來的面目。我們有了慈悲,就和我們的本來本體相應了。所以慈悲爲本,這個“本”就是我們的本來,就是我們的自性,這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。所以說我們處處都要慈悲,看一切衆生都是前生的父母、未來的佛。所有衆生包括有情和無情。如果你把有情看成前生的父母、未來的佛,把無情看成了另外,你也不能成就。一定把有情和無情皆看成前生父母、未來的佛,才會真正的得到大慈大悲。想得到大慈大悲,你必須有這樣的胸懷。它是本來的面目,爲什麼?因爲正報和依報是一個,不是兩個。
“無所求爲持戒”,想得到這個法門你就得以無所求爲持戒,沒有所求。什麼叫無所求?就是要把這個人心死掉;人心死掉了,道心才會生。如果你有所求,就不能死掉人心;人心不死,道心不生。我們不能無所求,就不名爲持戒,只有無所求才爲真正的持戒。
爲什麼無所求?因爲不用求,因爲本來我們一切具足,不管這個小孩也好,大人也好,你不要把他看成小了,看大人很有本領,小孩很可憐,你這永遠也不會成佛道。所以黃檗禅師說:“你把衆生看成可憐相,那你不會成佛道的。”所以說我們要有無所求的心,因爲我們自性不用求,一切都圓滿,就一個小蟲子它也非常圓滿,它也沒有少過。因爲我們老有分別心,這個人很好,那個人很窮,所以說我們自己不自在,並不是蟲子不自在。是我們有分別心,不是那個小孩小,是我們的心有“小孩”,有大小,所以我們心裏不自在。很多菩薩變成小孩也很自在,教化我們,我們不知道,認爲這是小孩。我們心裏有了分別,有了分別就有所求,不管你求好求壞都是無明知見。要想持戒,必須無所求,沒有所求的心。包括在你最危險的時候也不要求。
有人曾經問過佛,說當處在危險的時候,四面都有大山向你壓來,這時候你怎麼辦?佛說你只能忍。就是讓你忍。爲什麼叫你忍?就是讓你無所求,一切念不動。你要能忍住不動,哪來一個大山?都是我們處在幻中。如果一念分別和害怕,當然了,大山就可以把你壓成肉醬。佛就講了實相,因爲我們不懂,所以到處所求。什麼叫所求呢?就是我們那個心一動就叫所求;心不動就叫無所求,這才是爲真持戒。
“無所得爲目的”,剛才講了無所得,這才是我們的究竟。這個目的就是說已經是究竟了,不要再懷疑,說這裏面還有如何如何,那就不對了。因爲無所得,沒有可得可不得的問題,已經達到究竟。這時我們就明白了,十方世界一切衆生的根性、根源、來源、怎麼生成的、怎麼形成的,一目了然,清清楚楚。我們的狂心頓歇,這時候我們的狂心才頓歇。在不見到實相的時候,你的狂心不會頓歇的。說我修行得挺好,我能控製自己不打妄想,或是少打一段妄想,能不能狂心頓歇?那不行。
真正歇的時候,你只有看到你的實相,你徹底明白了,原來是這麼回事,人生是這麼生起的,無明是這麼回事,我們的本來面目是這麼回事,噢,原來如此。這時候的狂心不歇也得歇,能不歇嗎,是吧!你就沒有啥所求的了。你覺得一切都那麼淡泊,一切都是那麼虛幻,不真實。而且你也自在了,包括你的情感,你都放下了,要不我們的情感老放不下,一會這個好,一會那個好,這個如何、那個如何。老是不自在,老在分別,東看看,西看看,他如何如何,這個如何如何,和我怎麼樣。學佛了,本來看得開了,最後還跟自己過不去,老不自在。
所以說我們要想得到真自在,你必須得到無所得。無所得,狂心才能歇,這才是我們的目的。什麼是目的?就是我們的本來,我們就是這個樣子。所以大家不要懷疑自己。爲什麼不懷疑自己?就是我們本來就是一個現成的佛,是因爲一念不覺,迷了,墮入到衆生;因爲我們那時不成熟,我們雖然有佛性,但是我們不知不覺生了一個迷覺,所以墮落了。我們通過修行,叁身成就,就永遠不再迷了。所以說我們得到無所得爲目的。
這裏就是“略說相貌”。“略說”就是很簡單地說一下。“相貌”,什麼相貌?就是無所得的相貌。
“心中常悟”,什麼叫心中常悟?就是用你的這個心,比如妄想心常去想,想得道,想以後開悟。“悟”就是你的真心,得到你的真心。
“趣入實相”, “趣”就是漸漸地進入,“趣入實相”就是漸漸的進入實相,和實相相應了。一旦相應就會得到實相。
“以助道業”就是助你的道業早成,省得跑了很多的彎路。
“其功德之大,難思難議,難說難盡”,爲什麼功德這麼大,不可說不可說,因爲十方佛成就,無不從此來成就,都是這麼修的,沒有不從這修的。佛這麼修,菩薩這麼修,我們也得這麼修。所以說它的功德不可思議,能成就十方佛。所以說“爲十方如來、菩薩,所加持,護念贊歎。衆生歡喜擁護,如荷花出水清淨,虛空無貌自在。”
《經行講述:得于無所得時方爲道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