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。我们呢?只是“西方有佛、东方有佛……十方有佛”。但是你不知道什么叫“十方佛”,就是无处不是佛,这是“十方佛”,佛说的这个意思。因为我们有分别心,佛就用文字来方便教化我们。如果你要是拘泥于对文字的理解,就是错解佛意,就不知道这“十方佛”的意思。所以我们要修这个无所得。
怎么修行能达到无所得?我们前面讲了这个行道,如果你把行道这些都能做到,必然有一天会得到无所得。只要你功夫到了一定的程度,有一天成就了,就会得到无所得。我们刚才讲了这些,都是让你去掉我们的毛病习气。毛病习气并不是靠我们说一说,听一听,讲一讲就去尽了,要经过苦修才能行,不是自己说两句话就能去尽。一定要记住,要从苦中修出来。我们就是过于贪嗔痴,所以我们平时没有道,就是这么个道理。
所以说我们的心量比较窄。为什么窄?与实相不相结合,所以很难“得于无所得”。我们心量必须要放开,我们修行行道不是为了自己成就,而是为了所有的众生。就是像地藏王菩萨的大愿,有一众生未成佛,自己不成佛,地狱不空,不证菩提,你有这样的愿才会与这个“无所得”相应。我们平时连这点愿都不敢发,你怎么能得到“无所得”呢?我们修行中一定要放弃自己的执著,这很关键。在我们修行中能不能自动地放弃执著?能的,到一定修行程度的时候,你就不放它也放了。
比如说打佛七。有很多的人打佛七以后,忏悔,觉得过去太自私了,心量太窄,这就是自动地放下。但是这样的机会很少。有时候今天做到了,明天又犯,我们应该从事相上随时地做起,我们天天要有这么一个心量,要度众生。
什么是度众生?就是“度”我们心中的贪嗔痴。有的说成就以后再度众生,那你能说你成就以后再“度”贪嗔痴吗?这说不过去啊!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。只有度尽众生才是自度。那才是自度,你没有这个愿它不叫自度。你不行菩萨道,你就是个自了汉,这是一个自私,心量太小了,不能拿一个芝麻当西瓜。你想成佛道这样的大事情,你必须得有一个大心量来放弃自己的执著,放弃这个“我”字。这个我一定要放下。你能放下“我”那才是真正的定力。
你觉得没打坐,说我整天的为寺庙干活啊,我成天为三宝做事情,任劳任怨,大家还不说我好,我也不想让大家说好不说好,就怕做不好。这我也没有去打坐,别人都打坐呢,我在那干活,所以你看他们都修定,我没修定。实际上你修的定和他那个定相比,不知超过多少倍。因为他那个定它有一定相貌,你这个定力它没有相貌,而且这个定非常地长远,而且与实相结合。为什么与实相结合呢?因为实相是无所得,没有什么相貌,所以这个定是真实的。但是也不好修,你看有的今天发心了,明天就不发,这功德就小一些。如果能长久地干下去,必然有一天你会与如来藏相应,与无所得相应,与道相应。只有相应的时候你才会真正的得到成就。
所以说我们一定要放开心量。并不是说,“那干脆我以后都去干活,不打坐不修行了。”这个也不对。两下必须得结合,更主要的要放弃我执,打坐为了放弃我执,而且我们为众生服务也是放弃我执。只要我执破了就好了,因为法执也是我执的变化。有了我就不自在,因为有了我就和生死连在一块,去掉我就离开了生死,我们处处就自在。
所以我们修行中,首先要放开心量,要和“无所得”相应。平时我们一定要认真按照这个行道去做:不攀缘,心无念,淡泊人生,要有慈悲心,要有缓缓不滞这种长远心,有心地平这种心,有不怕困难这种心,有直心,要无所求,还要有一个不分别,不管地方大小都能行道,念念行道,永远不要断;还有一个,念佛、持咒、话头这个根据自己的方便;更要理解“境界现前”了,究竟是怎么回事,“光动”是怎么回事(编者按:这句解释“境现光动无相皆除尘”)。
虽然我们没有真正证到实相,或是没有进入一定的境界,也不知道这种现象。但是通过讲,你大概明白一下,你在境界现前的时候,它就能够自动处理了。你在种子识没有这个种子,境界现前它就处理不了。你听讲完了以后,你就有很多的执著已经在破除,有的境界就不会现前了。说怎么听完反而没有这种境界了,没听还有一点,听完了就没有了?因为你在听的过程中这种执著已破除了。但是我们修到深处,有时候还没有完全破除,这个永远做为一个种子。所以说行道是要“得于无所得时才是道”,千万在得到这个“道”上,一定要注意。
过去我到一个师父那,他曾经就问过我,什么是道?我说:无所得就是道。他说我问你的,不是你说的这个道。这个是道,但我问的不是这个道。道有多种,意思我们一定要坚持最根本的道,不为其它的道而迷惑。
所以说观世音菩萨、地藏王菩萨、普贤菩萨……所有的菩萨为什么能成佛道?他们最主要的一个原因:不求“小道”,直接就求无上大道。在他们的愿里不求人天福报,不求声闻缘觉,就要求无上菩提,所以他们得到了无上的菩提。如果我们心量发得小,就不会得到无上菩提。这个很重要。我们要得到无所得,就要有大愿。要知道什么是我们的大愿?就是“无所得”时才是我们的大愿,这是我们的真愿。
平时我们说我如何如何,我要度众生,我要成就,我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那只是个大的愿力,但还不是菩提心,无所得才是我们的菩提心。这个不是没有区别的,我们一定要发无上菩提心。不懂得发菩提心,如果把大愿当成菩提心,我们就会误事,以为我发了菩提心我要如何如何,这全是个“我”字,这怎么能和菩提心结合呢?那不行。虽然大愿是好,但还不是究竟。所以一定要知道菩提心,菩提心是无所得,无一切相貌,不是你在嘴里发的,而是从自性里流出来的,它也不是说我什么时候要发,不是那个,你想发它也不会听你指挥。当你只要功夫和持戒各方面都相应了以后,和你的心量都相应了以后,因缘成熟的时候,它自动就发起来了。一旦发起来了,遍虚空满法界,那你永远也不会再退心了,你连想都不想。
我们为什么有时候修行修行就产生了烦恼?烦恼——就是对自己怀疑,或是对佛怀疑,对法也怀疑,对自己的信念也怀疑,没有不怀疑的,觉得自己活着为了什么呢,究竟是为了什么?是不是我偏激了?是不是我堕入到一种宗教信仰之中了?堕入不真实里了?我是不是感情用事啊?他就有种种的猜疑上来,自觉不自觉的就退道了,就这么可怕。因为他没有发出无上菩提心,所以说把自己误了。如果你能发出无上的菩提心,天下就剩下你一个人修行,你也会不退心的。所以我们大家一定要发菩提心。发菩提心就要行道,就要如实地按这个行道去做。做了我们才能发出无上的菩提心,我们不做是发不出无上菩提心的。而且这个行道能助你速发菩提心。
为什么能速发菩提心呢?因为这个行道一旦形成了,你养成了这个功夫以后,处处都在行道,你能不快速成就吗!何况这个行道都是直指人心,直接了当,而且克服习气。正是对症我们的执著的毛病——看到我们怕苦、怕难、我执,直接就对治的好办法。虽然是很简单,但是做起来并不那么容易。
我以前给大家讲过,对几个居士讲过。就是说行这个道时你就得豁出去,你要不豁出去是不行的,一定要把自己抛去,以最大的毅力控制自己抛去。因为在你行道的同时,“我”和佛法要互相争斗。特别这个“我”表现得特别厉害,你想不那么想都不行,它非让你那么想,这时候你必须有坚定的信念,绝不上当。
比如说我们行道回来,身体饿了,很渴,想吃个水果,喝口水。特别(下午)想吃个水果,如果吃水果就犯戒,这时候你必须得严格控制自己,你不能因为行道又犯下一个戒,这就不对了。不管多累都要守戒,因为我们行道就是守一切戒。
过去,我那时候行道回来,进到卧室,那水果好几天,有的已经坏了,甚至已经发霉了,没来得及换,但就这样宁可烂掉也不去吃。因为要用这个定力克服自己的贪心。
特别是有一次行脚去(辽宁本溪)南芬区,走这一道,过了检查站就开始渴,一直走了很远。去要水,看哪一家都不算太方便。后来一看一个掌鞋的,挺干净,这时候我跟他去要点水吧。这会儿还又止语,不能说话,还没带水杯。我把牙具盒拿出来,去要点水,隔窗户比划,意思你看有没有水?这个男的也挺乐呵呵的,离老远就告诉没有。一看没有只好再往前走。正好遇到一个河流,这河流挺干净。刚到那去喝水,牙具盒也拿出来了,出家人喝水得用过滤网、过滤布,但是怎么找也找不着,过滤网还丢了,只好不喝了,又得走。这嗓子渴得有点冒烟了。
走不远,又看到一个人招呼我,离老远就招呼我,挺客气的,挺高兴。他刚比划几下手,我还没等过去就不吱声不理我了。一看他那是喝醉酒了,他不理我,我一看,得了别去找了,继续走吧!再走不远就有理发店。这理发店也不太干净,不去要水了。继续走,过了一座山,走到晚上。天黑了也没有找到水喝,从这个下午就渴到晚上。
后来在这个道边看到有一户人家,在道旁边不太远。这么晚了,虽然天黑了,但实在渴得太难受,就去乞点水。还没等下去,这家人在吵架,在屋里面吵上了。我想等到平静平静我再下去,先在道边休息一会。刚休息一会,那个男的出来了,到路边了,我那时止语,也没法去直接跟他说,就拿手电照他,意思你看到我手电一比划,你就能过来。我拿手电怎么照,他也不理我,继续走,后来找到自行车,然后骑着就走了。我这真是没办法,因为啥呢?他那里是道边,他以为照他的都是过路的汽车灯,所以他也习以为常,认为有可能是从马路来的汽车灯,就没有理。你是哭笑不得。最后一口水还没有喝到。他走了,我这口水更不能喝了,因为晚上,这家人就剩女主人和孩子了,你就不能下去喝。
后来继续走,这时已经很…
《经行讲述:得于无所得时方为道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