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二章 達世如幻
佛言:吾視王侯之位,如過隙塵。視金玉之寶,如瓦礫。視纨素之服,如敝帛。視大千界,如一诃子。視阿耨池水,如塗足油。視方便門,如化寶聚。視無上乘,如夢金帛。視佛道,如眼前華。視禅定,如須彌柱。視涅槃,如晝夕寤。視倒正,如六龍舞。視平等,如一真地。視興化,如四時木。
【釋】最後第四十二章說明,佛陀平等觀察一切諸法,來破一切衆生的執著。我們人間的一百年,在忉利天只是一晝夜;這個娑婆世界的一大劫,在極樂世界也只是一晝夜,所以一切都是虛妄不實的。
佛說,“吾視王侯之位”:王是國王,侯是諸侯。諸侯比皇帝小一點,皇帝譬如總統,諸侯譬如省長,這都是很尊貴的。可是佛看國王和諸侯的地位,“如過隙塵”:好像空隙裏的塵土一樣,沒有什麼價值,沒有什麼可執著的。
這個“過隙塵”,在太陽光底下,當光線特別足的時候你就可以看到,空中的那個灰塵就在光的中間不斷地擺動。照得越明就看得越清楚,看到這個塵一會兒起來一會兒飛揚。它非常微小,要是平時我們還看不到有灰塵,實際上我們的空氣中充滿了灰塵,只有在強光下你才能看著。
這是佛告訴我們的很真實的事情。我們現在的人一看到王侯之位,簡直就是不得了了,而且非常羨慕,並且是自己追求的目標。但是佛看這些東西就是一場戲,而且是一種沒有智慧的一場戲,所以佛說是“過隙塵”,就像塵土在空中不斷地擺動,很微小,而且很不值得的,就是這麼點事情,沒有什麼意思。
【釋】“視金玉之寶”:看金子和玉石這些寶貴的東西。“如瓦礫”:好像瓦礫似的。“視纨素之服”:看最美麗的衣服。“如敝帛”:就像爛布一樣,沒有什麼可以執著的。
視纨素之服,這個“纨素”指的是什麼意思呢?就是細絹,細致的絲織品。素就是潔白的生絹,現在就指華麗衣服,非常華麗。就像過去那個花花公子,好打扮的人所穿的衣服。“視纨素之服”,看那最美麗的衣服,就像爛布一樣,沒有什麼可以執著的,看不出好來。
【釋】“視大千界,如一诃子”:佛看這叁千大千世界,就好像一個诃子那麼大。诃子,是诃黎勒樹果實這麼小的東西,如橄榄大。
诃子就是一種果實,這種果實叫藏青果,果實很像橄榄,不大,可以入藥,常用這個果實比喻其它東西非常小。這也是佛比喻給我們聽的,在佛的眼裏沒有這個東西,佛這樣說是要教育我們,佛眼裏就連微塵也會不存在的,他不存在這個概念。佛爲什麼說叁千世界就像這麼一點呢?就是讓我們能夠理解,這是比喻說。
【釋】“視阿耨池水,如塗足油”:阿耨池的水本來是很多的,但是佛看見這水,就好像擦腳的油那麼多。以上的道理就是教人離開執著,不要什麼都看得那麼認真,那麼執著。你一執著,一放不下,就不會成就道業。
“視阿耨池水,如塗足油”,印度有塗足、塗腳的油,這個阿耨池是個池名,梵語就是阿耨達,翻譯成咱們漢語叫無熱惱,沒有這個熱惱。它這個地方在哪呢?在摩竭提國竹林中,在香山之南,大雪山之北,周圍有八百裏,它裏面都是金、銀、琉璃、玻璃、銅、鐵等飾其岸,岸上都用這些東西裝飾,非常好。
有的人說恒河的水都是從這個池子裏淌出來的,甚至說天下各地方的水都是以這個池子爲發源地。在印度摩竭提國竹林中也有這種池子,但是這種池子也可以說是一般的凡夫眼睛所看不見的,這個池水又可以說是天上來水。
這麼大的池子,周圍八百裏,佛看這樣多的池水如塗足油那麼少。佛在世那時候,印度都是光腳,他洗完腳以後都要抹油的。抹油來保護他的皮膚,要不腳就會裂,來回走的時候因爲摩擦,他也是用這個來保護腳的皮膚。印度有個禮節,到哪去應供,先給洗腳,洗完腳了給塗腳油,那是很重要的一關,供養好的塗腳油。
“金玉之寶如瓦礫”,金玉,我們都知道,世間上把金子和玉都當作最寶貴的東西,特別是現在這個世界,把金子當成了生命,把金錢當作生命,甚至當作爹媽,他甯可要金子也不要他爹媽。現在這個人的道德就是這樣,爲了錢去做一切事情,男人不像男人,女人不像女人,就是爲了這個錢。世間人把金玉當成寶,而佛把它看成瓦礫。
如果叫我們看,這東西是什麼呢?我看它連瓦都不如。瓦我們敢摸,但一摸那金玉,咱就犯過失了,犯錯誤了,是不是?它連瓦都不如。所以說,那個金子如同什麼呢?我就比喻說,比那個糞便還臭,因爲我們平時追戀這些東西,所以根本察覺不出來。
我上回跟大家講過,有人供養錢的時候,把我熏得夠嗆。光說供錢,把錢拿出來,就把我惡心得這一宿也沒睡好覺,腦袋疼了一宿,又惡心又要吐,最後聞到廁所裏糞尿這種臭氣以後,才把這個解了。
過去,這個糞尿水叫金汁,在中醫裏有這個名。是吧?什麼人用這種金汁呢?就是砒霜中毒,如果有人喝了砒霜中毒了,沒法救的時候,趕緊喝這個金汁。你看這個名可能挺好聽。看來這個金汁可能是專門治金子的,金汁不是最臭嗎,它能把金子降伏,“金汁”的名可能是這麼來的,還是因爲顔色來的,我就不太清楚。但是這個金汁確實能解毒,能解砒霜。
砒霜,人喝下去就完了,就要死的,腸子一段一段地斷了。那個錢就和砒霜是一樣的,如果你要是貪了錢,你這個人就做不成了。你在世間上是個貪錢的人,不用說,你交朋友都交不了,人家不和你交,那房頂開門的人(指不願意和人來往),人家不跟你交,是不是?你的善根慢慢就會斷絕的。
出家人如果摸金錢,那你的道德、品德馬上就不像出家人了。佛說,你要是貪戀金錢,絕非我的弟子。那財物都不允許貪,何況金錢?更不能貪。那摸金錢的人確實讓人看著就惡心,很好的一個成佛的材料,捧著一堆屎尿在幹嗎呢?當成寶貝,這就是愚蠢!
佛“視金玉之寶如瓦礫”,我們把金錢也看成砒霜一樣,千萬不能打那個念頭。治療金錢最好的辦法就是金汁,以後我們如果發現自己在思想上對金錢有貪戀,就趕緊上廁所去,你趕緊去打掃廁所,把這個“砒霜”趕緊弄出去,要不你心裏被汙染了都不知道。
那次我頭疼了一宿,那把我惡心得,一個勁地惡心,它還不是惡心一會兒就斷了,不是!一個速度,而且要吐還吐不出去,就是惡心、頭疼,你都想不到那種頭疼感覺,頭一回。最後聞到這個廁所的味道,倒不一定喝,它那種氣都能把你那些“毒”給解了,這個心裏一下就敞亮了,頭也不疼了,確實不可思議,看來通過它治“砒霜”確實可行。
金錢比砒霜還毒,砒霜只能要我們今生的生命,肉身。如果摸了金錢,就把我們的法身慧命丟了,你生生世世都要受苦的,因爲貪戀金錢嘛,最後就墮落地獄、畜生,所以說金錢是一切罪惡之源,害人無數。
所以說,我們要遠離金玉之寶。什麼叫寶貝?我看它沒有啥意思,有時候他們供養的什麼夜明珠啊,什麼珊瑚啊,還有這些寶貝,說是要裝飾佛殿,要裝飾就裝飾吧!還有什麼名人字畫,看那個東西,半點興趣也沒有,我都不如看一本好書,關于戒律的書。有時候看這些東西,還不如幾張白紙,能寫幾個字,沒有啥實際意義。而且還隨時隨地存在著危險,就像守了一個炸彈在這塊,守了一個砒霜,弄不好就中毒,從心裏往外確實是半點想要的心都沒有,沒有意思。所以我們應該是這樣看。
大家今生能夠持這個戒,我們就遠離了這種“砒霜”,你就不至于腸子斷了,還能活著繼續做個人。你要是貪戀金錢,說老實話,其實很難說你算一個真正的人。作爲一個出家人,更不能動,絲毫不能動,一點都不能,連動的那個念頭都不行。
“視纨素之服如敝帛”,敝帛就是破爛的布。那最好的衣服,你說有什麼用啊?現在的人盡穿好的,喜歡打扮哪,把那衣服改來改去,最後又改回來了。左折騰、右折騰,人還是那個人,裏面那個皮膚還是那個皮膚,思想還那個思想。打扮得越好,實際上思想越虛妄,他沒有啥追求的,他不知道這生活中什麼是他應該做的事情,他就以爲穿著好衣服,就已經是有了地位,有了目標了。他往往把自己的生命寄托在一種虛幻上,一種色上面、外表的華麗上面,他那個心就是那種心。那種心就是漂浮不定的那種心,他想找個根都找不到,所以那個沒有啥意思。
我們看這些東西連破布都不如,像破布、爛布一樣,只能扔掉,不能使用的東西。你看我們穿的這個衣服,有的說百衲衣也好,補的衣服也好,我看比那個不知道珍貴多少萬倍,你拿多少來換,我也不跟你換,因爲它能克服“纨素之服”,能把這些好的給破壞掉,這些好的其實都是鎖鏈。
佛“視大千界,如一诃子”,叁千大千世界,那可大了,我們這才是一個世界,如果叁千個這麼大的世界那得多大呀,那就數也數不過來了。叁千大千世界也是個名詞,就說明它非常大,大得沒法再大了。但是在佛的眼裏,就如同一個诃子。爲什麼佛能把叁千大千世界看成這麼小呢?什麼原因?誰能說一下?
弟子:雖然有叁千大千世界,都是唯心造的,都離不開這個心。
他講得很對。是一種虛幻,都是唯心所造的,它沒離開你那個心,所以說大說小都沒有啥實際意義,它只不過是你的心所造出來的,是不是?它再大也沒離開你的心。你擁有這個心,它只不過是你心裏的一微塵,沒有啥實際意義。所以他答得很好。
“視阿耨池水,如塗足油”,這個水這麼幹淨,天下的水都從它這裏流出來。人沒有水就得死掉,若沒有水,萬物不生,所以這個水是很重要很重要的。這麼重要的東西,又這麼大,這麼莊嚴的東西,裏面又是金銀、瑪瑙裝飾其岸,那個岸邊都是瑪瑙和金銀所裝飾的,周圍有八百裏。就這樣大的一個池,在佛的眼裏如塗足油,只不過給自己腳上抹點油,潤滑潤滑,就像小瓶那麼大,沒有啥實際意義。佛告訴我們,對世間的東西應該這麼樣看待。
【釋】“視方便門,如化寶聚”…
《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四十二章 達世如幻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