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條件,最後的結果會有差距的。所以大家一定要知道這個用心的重要,如果我們能夠很好地用心,我們就會與道相應。
修行佛法就是去毛病、去習氣。有的人就問我,他說:“師父,什麼是道?”我說:“你去毛病、去習氣呀!”他說:“你說得對,但是我問的是:什麼是道?”我說我也沒法給你答,怎麼答?我就說什麼叫修道?就是去毛病、去習氣。那個道不可以用語言來衡量、來說的,它本來是沒人相、沒我相、沒衆生相,哪來的語言?是不是?有的人說:“你若真懂,它就有語言。”就算有語言我們也聽不明白。本來說“去毛病、去習氣”已經足夠足夠的了,這已經是不得已而說,已經說得很明確了,他另外還要找個道,這人就是愚蠢。
我們應該知道,修道之人首先應該去汙染、去習氣,你就把你的毛病習氣全部摘除去,這樣的話,我們就會成爲一個好的器皿,幹幹淨淨的一個器皿,變成有用的東西了。要器皿幹嗎呢?就是可以做任何事情,可以裝東西,你裝水呢,這個水是幹淨的;你裝飯,飯也是幹淨的,你裝什麼都行。否則的話,什麼東西也裝不進去,因爲它已被汙染,汙垢早就把它堆滿了。
所以我們要把心裏的汙垢去掉,這個汙垢主要就是欲望、貪欲心。你有了貪欲心,你再想悟道,那是不可能的。因爲你的念頭不正確了,再想和道相應,它就不可能了。我們必須要去掉汙垢心,你才能與道相應。有的人盡打這些想象的主意,自己還保留著那種自私和淫欲心,心裏想著,但是勁還往修道那面使。他想:這樣的話,我毛病不用去掉,我還能得道,還能有正確的知見。那我們說,這個事情能不能達到?
就是說,有的人有種種的貪欲心,還有很多的毛病,他就擱心裏,也不想去掉,他覺得去掉挺累,說:“我就在心裏擱著吧,沒事還能打個妄想什麼的。”完了一面還要求道,還想得到什麼,你說會不會有這個可能性?
弟子:這個不能得。
那爲什麼?
弟子:因爲他這個東西在那擱著,沒往外拿。好像一個桶似的,裏面東西沒倒出去,再想往裏裝,那是不可能的。
好,答得對,就是這樣。
如果你沒有清淨的戒律,你想生出來一種佛的知見,你說可能嗎?現在有多少人,他一邊在貪著自己的一部分享受,那面還想得到道,他有時候還說自己能正確地理解佛法,我看那都是在自己騙自己。因爲他心口不一,心行不一,處處都不一,他說出的話都不真實,他怎麼與道相應?那道不是嘴說叫道就是道了,它不是你想說的和書上說的一樣那就是道了,它沒有用!
我們要求的是心行一致。這個是很重要的一關,不是心裏想一套,行一套,完了嘴上說一套,那都不好使的。心行必須得一致,這個行包括口,不是我心裏想吃飯,我的行爲就吃飯去了。那不行,你心裏想的是清淨的事情,清淨是你的心,忍辱是你的心,不貪是你的心,這是真心。
如果你的行爲沒有按照戒律去做,就不可能有正確的知見。有的人雖然講得很好聽,說的好像是正確的知見,但它不是正確的知見,因爲它有其形而無其實。有其形無其實,能不能度衆生呢?誰能說一說?
弟子:不能。
爲什麼不能?
弟子:因爲他只有言傳沒有身教,言行不一致,那肯定不好使。
不能度衆生,因爲有其形無其實。雖然說得很好聽,講得很好聽,但沒有絲毫用處。爲什麼有其形?“哎呀!他講的是佛經上的話。”但是他爲什麼不能度衆生,是他的行爲不行?關鍵是什麼?是沒有心,他沒有心,這個人的心是汙染的。雖然他嘴說的是佛經裏的詞句,但是他心裏想的是什麼呢?是在欺騙,是在騙你,就像一個騙子跟你在唠嗑,這就是騙子。他那個心發出來的不是檀香味,是什麼呢?是那個狐騷味。
我們受益的並不是語言,我們受的是心,世界上的一切萬物都是唯心所造,我們聽懂一句話或明白一句話,就是心的作用。所以我們應該知道,有其形無其實那就等于騙子,而且他說的每一句話都是在行騙。行騙的人絕對不會有正確的知見,因爲正確的知見是內外一致,是清淨的,而他那裏面無有其實,本身就不清淨,他怎麼能講出佛法來?
就像剛才講的那個器皿似的,它已經堆滿了汙垢,怎麼能裝進水呢?不可能的事實。已經是不可能的事實,爲什麼我們還要承認?說:“你看,他說得有道理啊,他挺對啊,這不也行嗎?”內外不一致,我跟你說,可坑人了,我們應該警惕。我們內外必須得一致,不能有半點虛僞的地方。雖然我們有時候一下子做不到怎麼辦?我們去努力,不能說大話。我們一定要去掉自己的汙染,去掉自己的貪嗔癡,做不到怎麼辦?我們得有慚愧心,按戒律去做。
有的人說:“你看看我這些東西,別人跟我要這塊布,我沒割舍給他,我還尋思自己還要用這塊布呢。你看他還有那麼多布,還跟我要。”你沒給他,這個心已經就是不真實了,以爲一塊小布不算個啥,同樣也是汙染。我們平時發願說連自己的生命都要布施給衆生,而人家需要一塊布的時候,我們都不割舍給他,何況其它的東西?
一點東西,我們都要去爭個高低,你怎麼能夠說你能修行佛法?是不是?你怎麼再裝佛法?你聽佛法的時候,幹聽不明白,就算是你把詞句全背下來,它也不好使,因爲你和佛法不相應。佛講的所有的話都是無我,你那裏已經有“我”了,你怎麼使勁它也不相應,就算放一起也不能對在一起,兩者就是不能合一。聽是聽了,事也做了,但是它就是不能合一。不能合一,說明我們這有汙垢。我們爲什麼沒得道?就說明我們的汙垢還是有很多的,它不能和道相應。這就是我們修行中的一個關鍵問題了。
我們不能載道、不能成道,就是因爲我們沒有把這個汙垢心去掉,沒有認真地按戒律去做,有很多不好的習慣。我們雖然出家,但是還有很多習慣沒有克服掉,老起嗔恨心,能行嗎?別人說句話,你就有想法了,那不行。哪那麼多想法啊?那還行?不行啊。看見小的我們應該愛護,看見老的我們心裏恭敬。不能嫌棄任何人,什麼人都不能嫌棄,就是一個傻子都不能嫌棄。至于別人怎麼樣,我們先不管,首先我們的恭敬心要到位。你常常發這恭敬心,道才能來的。什麼事情都是依教奉行,把“我”得克服掉,這是很重要的。
特別是咱們這種修行方式,你首先得有一個概念:“哎呀,太適合我了,太好了,我就想這麼做呢!”你有這種概念以後,這樣用心了以後,你做什麼事情都不起煩惱。你要是說:“哎呀,這不行,這太累了,這幹嗎一天老幹活?這不耽誤修道嗎?”完了!他另外去找道去了,心裏不行,而嘴上去找道,或用其它方式找道,這樣就壞了。那個道就在一念心上。
嚴格持戒是很重要的。現在的人都想好好修,關鍵就是在這個方法和肯不肯去做上。昨天來個人,他到山東去了。山東有個小廟,就咱們觀音殿那麼大,裏面可能有幾個沙彌。他聽著他們在背後議論,不知怎麼提到大悲寺了,說:“修行得上大悲寺去,大悲寺那地方挺持戒,唯獨的就是太嚴了。”他說那意思就是咱們這裏是修行的地方。
過去外面對咱們還有想法:“是不是外道啊?”現在不是了,現在確實承認你持戒,但就是嚴一點。他們很想來,但是怕嚴。你怕嚴,不嚴它能去掉東西嗎?我們自己這麼修都還有慚愧心,你不這麼做,想去掉東西,那是不可能的。我們就這麼做,覺得還有很多的漏洞在那地方,是不是?外面對我們充滿了希望,也是對他自己的未來充滿了希望。他稱贊大悲寺不是稱贊我們,他稱贊誰?他稱贊他的未來,對佛戒産生了更大的信心,他看到希望了。我們也是,我們對未來的大悲寺也充滿希望,我們得努力,創造一個更好的大悲寺。
所以你不想光有其形無其實,那就得認真地去修道,心行得一致。就算不一致,你得往這個目標去努力,這才行,這就比較好了。
這一章主要是告訴我們,不光要去掉淫欲心,還要去掉貪心。你不要貪東西。特別是吃飯,沒打到你跟前的時候,千萬別吱聲,別比劃,“哎呀,你趕緊過來給我打!”或是不給你打,你就生氣了,那不行。你得老老實實地坐那,眼皮也別擡,心裏很平靜的,就做好了今天吃不著飯的想:“打給我,我就吃,打不到就拉倒了。”就得那樣想。你想吃的東西,要是沒打給你,正好幫你去掉貪心。就得這麼想,那才行的。這個貪心,什麼貪心都不能有,一定要去掉。
另外還有嗔恨心,我們修道的時候最容易發生嗔恨心。不點小事,本來不應該發生的,但是爲什麼發生了?是我們把過去的習氣帶入到這裏來了。嗔恨心絕對不應該有,它這個障道。
還有一個癡心,就是佛講的道理和師父講的道理,他沒有去認真領會,而且總是順著自己的想法去做,不知道這是無價之寶,所以說愚癡。
還有一種慢心,剛修點道,自己就覺得:“哎呀,我明白了些。”當時腰板就直了,說話也不一樣了,都是教訓別人。那完了,這就是慢心起來了,這不行。你記住了,越是得道的人,說話應該越柔和。柔和不是假裝的,不是心裏瞧不起人家,但嘴裏說得挺“柔和”,“啊,你挺好。”捧人家。捧完人家的目的呢,你得說我好。“你現在挺好、挺努力,確實了不起,比我強多了。”人家沒吱聲。“哎呀,你確實了不起,你看看,你那事做得多好,比我強多了。”一再強調“比我強多了”,人家最後逼得沒辦法,“哎呀,你現在也不錯。”得了,滿意了,這回滿意了。爲了換取這一句話,所以說這不行。
有了愚癡心和慢心都不行,老想換得表揚不行,或是瞧不起同修,那也不行。“這個人不行,你看那個人那麼多毛病。”那不行。今天我就跟一個沙彌說過:“一個人,他都有好的地方,還有一個缺點的地方。在這個問題上他可能表現不好,你可能比較突出一點,但他其它的優點是你比不了的。”你要是研究就會發現,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。所以我們千萬不要起慢心,一點都不能讓它起,一起馬上要控製下去。
還有疑心,一會兒覺得正確,“哎呀,師父講得太好了,我就知道修什麼了。”一會兒,“哎呀!道就這樣啊?”起懷疑了,這是大懷疑。還有一種懷疑,就是道友之間的懷疑。“哎呀,我這東西放這,誰動了?你看我剛才明明擱這,它怎麼就沒有了呢?或是怎麼跑這來了?是不是誰故意給我挪的,挪的目的是什麼呢?嫌我礙事呀?”懷疑人家,懷疑東、懷疑西,結果嗔恨心就起來了,這不行的。
你永遠不要懷疑別人,疑心不要有。你應該認爲天下人都是未來佛,有情無情都會成佛道的。你得有這個心,有堅定的信念,一絲一毫都不能動搖的。別說沒給你挪,就是給你挪了,你都不能懷疑是別人挪的,因爲啥?都是自己挪的。如果你懷疑是別人給你挪的,那已經有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了,是不是?你已經離開道了。在世間法上,這個道理你可能能講得清楚,能占理;在佛法來講,你一點理也沒有。
在世間上,你東西放這了,他順便給你挪過來,你說:“你憑什麼挪?這不犯盜嗎?我這挺好的東西,你幹嗎給我挪過來?不行,我還得挪過去。你這還了得,我的東西你就給隨便挪了,你比我多什麼?”就這種心,嗔恨心、懷疑心都有了。有這個心,你還想成道,它可能嗎?不可能的。
我們就犯了個疑心和慢心、嗔心這種病,要想成道,你必須沒有這個,對天下任何人都不懷疑。就算把你給送進監獄,你都不能懷疑他。說這個人明天會一刀把你砍掉,你都不能懷疑他。說把這腦袋砍掉,就算砍完了,你都不能懷疑他。爲什麼呢?釋迦牟尼佛前生的時候,被歌利王把四肢都砍掉了,耳朵、鼻子都給削掉了,佛就是不起嗔恨心,什麼原因?從來沒有懷疑過他,沒有那個疑心,說他是個魔呀什麼的,是來破壞我道行的,沒有這個概念。佛只有一個心,無人相、無我相,無衆生相,這都是在成就自己。就這一個心,無往而不勝。
我們只有去掉這些毛病,這個汙染就去掉了;去掉了,我們才能與道相應,返本還源,返回本有的清淨心。什麼是本有的清淨心?就是“明存”。這個“存”是找到我們本有的,“存”早就存在了,存在那地方。這個“明存”就是找到我們原來本有的那個。
好,今天就講到這。
《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叁十五章 垢淨明存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