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二十八章 意馬莫縱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就是這個人怎麼這樣,對外來乞食的都是這樣式的。正在有點傷感的時候,有一個長腳的小蟲子一下飛到我手上了。那天的風非常大,什麼蟲子也站不住腳,挺怪,它就能站住,可能身體小。我這手拿著缽,這手拿著包。它站在這手上來回走,完了看看缽裏的食物。我尋思它要吃,它沒進缽裏,又回來了。回來了,大步邁著,又過去瞅瞅食物。噢,我這個心裏平了,我尋思不是沒人關心我,還有個小蟲子關心我呢,它來安慰我了,挺好。我于是就往前走,等走一走再看,小蟲子不知道什麼時候飛了。

  又去一個村子乞食,剛一進村子,人家在那蓋房子呢,一個人騎在牆頭上,“哎,要飯的來了!要飯的來了!”他就使勁喊“要飯的”。你看這個,來就來呗,他還騎著牆使勁喊,就像看熱鬧似的。歲數還挺大,一個挺大的人像小孩似的坐那喊,就像世間人起哄似的,這沒啥意思。

  那也得去呀,去的那家有人,開著門,正聽錄音機呢,叮當亂響。那個敲門聲音,別說他聽不見,過一會兒我都聽不見了。一看,這不行,就往裏走,正好有一個門,還鎖著,但裏面好像有人。簡單敲了幾下,裏面真有人出來了。那時候還止語啊,乞食也不說話,就是指指自己的牌,那寫著“我要乞食”。他瞅一瞅,好,回屋了,給我拿東西。

  我這下心裏挺樂,我想這回還能有口飯吃。反正現在的希望已經沒多少了,前面那幾家幾乎是沒有啥希望了,這是最後一家了,乞著就乞著,乞不著恐怕就這樣了,也不抱希望了。哎呀,真出來了,大門沒開,給拿了叁根地瓜,這麼大的小地瓜。問我:“往哪放呀?”我就指著這個缽,意思直接放裏面就行了。因爲還有鐵門,這個缽也不能放地下,你只要手不接觸我那個缽就行了。後來她就說:“哎呀,這地瓜不剝皮就放缽裏?”我心裏話:扒皮就少一塊,皮也能吃,也頂餓,你還扒皮呢,來不及了。就扔裏了,扔了叁個小地瓜。我一看,不管怎麼地,自己有一缽酸湯,還有叁個小地瓜,這就挺好挺好,行了,這就認了吧。離那門口不遠有個石頭,就坐在那吃飯。

  正吃著,裏面有一家也看到我了,看到我後就進屋。因爲你只能乞七家,這個家數到了,就不能再乞了,有也不能去了。有一個可能是四五歲的小孩過來了,走到我跟前,他還領個小孩,瞅著我,“給你兩個小餅子。”我還尋思挺好,我一看多大呢?苞米面餅子,鍋貼,兩個合起來才這麼大,像兩個杏似的,杏要是壓扁了可能還比它大一點,反正就像杏吧,像杏那麼大。那時就樂得不得了了,不管怎麼地,有那片心,你吃一口就飽一口,地瓜皮都舍不得扔,何況這個東西?

  我也是拿著缽,他說:“往哪擱呀?”我指著這個缽:往裏頭扔就行了。後來他就扔裏面了,臨走了說一句,這四五歲的小孩說:“哎呀,好可憐人啊!”我尋思:這一說,我好像小布娃娃似的,更小了。但是他那片心是挺好。哎呀,別說是鹹菜、水果,你別想那些事,那哪能吃飽,也就能吃個四分之一飽。

  還別說,就這酸湯,我尋思:還不得有點味什麼的?但還挺好吃,不知道是餓的關系,還是佛加持,還挺好。地瓜也吃了,地瓜皮一點沒吐,什麼東西都沒有了,吃得挺好。吃完了,這擡頭一看,看見對面不遠的地方,正好是廁所門,對著廁所吃的一頓飯。那根本就沒看見,什麼都沒看見,就瞅著缽裏了。

  後來走到山上了,跟他們居士見面的時候,居士說,“你出去了,我們大家都急壞了,開著車買了好多好吃的東西找你,走這一道也沒發現你。”正好是我進村子乞食,他們在路上找,正好走兩岔了。心裏這後悔,你說,看見他們是不是可以吃個飽?但是又慶幸自己,看見他們就乞不了食了,是不是?沒看見他們還能乞食,就是這樣。

  講這一段就是說明什麼呢?就是在這種情況下,讓她把那個東西落在缽裏,你別接觸她手就可以。所以一定要謹慎,只要能和女人接觸的地方,都要遠離。

  “慎勿與色會”,你只要是和色相觸,禍就生。什麼是色?所有的東西,只要是你産生貪戀,那禍就在後面跟著你呢。特別是這個女人,剛開始的時候,人家沒意你有意,你只要和色一相觸,那就生起來了。你覺得她長得挺醜,一樣,不管醜俊,那都會起變化的,我們一定要遠離,有時候有很多東西不被你察覺。所以凡是色,你都要遠離,因爲“色會即禍生”,禍肯定生。

  爲什麼肯定生?不是外面生,你裏面就開始生了,睡覺做夢就有欲漏了,就有妄想了,它都汙染你那個心了。就是今天不生,它慢慢也會生起來的,積少成多。今天多看一眼、明天多瞅一眼,或是明天冷不丁瞅一眼、後天瞅一眼,最後那眼神都收不回來了,到時候你能不起作用?不可能的事,既然瞅,它就會起變化,所以我們絕對不能瞅,一定要把眼神控製住,把你的眼皮變得長長的,垂下來。

  【釋】“得阿羅漢已”,你若得到阿羅漢、證果了,斷這見思煩惱。“乃可信汝意”,那時候才可以稍微地信一點自己的意念,但還不可以多信。

  我們什麼時候能夠相信我們的“意”呢?得阿羅漢果,你還不可以多信,因爲你還沒有究竟的智慧。這時候你才可以相信自己,但還不能完全相信。所以說,你得到阿羅漢果,不懂得佛的戒律的開遮持犯,也不允許你離開師父的。因爲你還沒有得到究竟,這個都是很重要的。

  我們平時應該做這種思惟:汝意不可信,不要與色會。不光這裏講,《楞嚴經》裏也講了這個“汝意不可信”,不要相信你的意思,所以我們都要這樣。這個作爲我們修行的一個很重要的課題,如果我們能夠真心實意地、實心實意地去做,你就在走向無爲法。我們打坐的目的就是排除我們的雜念妄想,要它産生定力,不隨著妄想走。妄想啊,它有一股暗流,這種暗流從來沒有停止過,所以我們用定力去斷它,用我們的智慧去斷它,用我們的戒律來斷它。這才可以斷的。

  “戒定慧”是我們修行的一個關鍵地方,它是無價之寶,又稱爲無漏。貪嗔癡只能用戒定慧來對治,所以只要大家努力,終有一天會得道。我覺得大家已經聽得很多,就這些,哪句話都夠我們修一輩子的,是不是?哪句話都夠我們修一輩子。關鍵是我們光“聽”,不去“行”是不行的,平時日常修行中的這些東西,我們都把它撿起來,就要按照去做,反複地思惟,思惟正確了就去做,早晚一天會得道的。佛法在于行,在于心行,要不被它所轉,這個很重要。

  今天這個第二十八章就講到這,好,今天就到這裏。

  ※…………※…………※…………※…………※…………※

  昨天講了第二十八章,“意馬莫縱”,講了“慎勿信汝意,汝意不可信。”因爲它是妄想,所以說“慎勿信汝意,汝意不可信”。爲什麼說“汝意不可信”呢?因爲它既然是妄想,不管它是好的、壞的,它都是妄想,所以說“汝意不可信”。妄想生出來的只能是妄想。我們想修道,就要不順著妄想走,所以我們必須有正念,絕對不能有這種妄想,所以說“慎勿信汝意”。我們一定要明白,我們的想法就是妄想。

  這個妄想,我們大家有時候不認識,認爲:“人不就得有想法?沒有想法能活著嗎?”我們這麼認爲就錯了,因爲你不知道,你本來的“我”,它不需要想。想是衆生所生起來的想,衆生才有想,佛沒有能想和所想,這點是非常重要的。人有時候爲什麼不能認識到這地方?說:“我不想,還叫人嗎?我能活著嗎?我能辦事情嗎?”這就給我們提出了一個重大的問題,修道成功不成功,這就是一個關鍵的問題了。如果這關你要是不清楚,那就要走很漫長的一段路程,就得一個階梯一個階梯地去走,而且等有所體會的時候,那已經是很長一段時間了。所以我把這個問題給大家說清楚。

  佛已經講了,“慎勿信汝意”,就是說,這個妄想,從我們無始劫來的一念無明就開始逐漸地形成了,形成了什麼呢?妄想。什麼妄想?幽隱妄想。幽隱妄想不斷地生起,就生起了微細的妄想;微細的妄想又變粗,變成細妄想;最後變成粗妄想。

  那我們是哪一步呢?我們現在正是處在粗妄想的階段,我們現在的所作所爲就是個粗妄想。粗妄想裏有惡妄想和善妄想,我們現在修道了,是處在粗妄想裏的善妄想,若做惡事就是粗妄想裏的惡妄想。你想一想,既是妄想,我們的這個“意”能相信嗎?所以一定要清楚“慎勿信汝意”,你一定要知道這個根本。佛說你一定要謹慎,千萬千萬不要相信你的想法。你的想法正是粗妄想,所以不能相信。

  我們知道了這個根本以後,下一步就明白了,“汝意不可信”。汝意,我們既然知道它是粗妄想,不可信。我們修道修了很長時間,不斷地努力,有了修持功夫,最後心裏有所清淨,有很多的境界就現前了,那是細妄想。細妄想可不可以相信呢?佛告訴你,“汝意不可信”,你這時候的意思還不可信。我們又不斷地努力,心裏更清淨,而且有一種如如不動的感覺,這時候的心態就非常好了,甚至見光,心裏有時候稍稍有一點透明的感覺了,心裏簡直像開花般地樂。我們這時候的想法能不能相信呢?佛告訴你“汝意不可信”,還是不能相信的。

  我們又不斷地修行,甚至放大光明,就有放大光明那種感覺,出現了這個眼、那個眼、那個通,有很多的東西都生起來了,甚至了不起了。這種情況,你的意可不可信呢?佛說“汝意不可信”,汝意還不可信哪。我們不到究竟的時候,就不能相信我們的“意”。什麼是究竟,要什麼時候才能相信我們的意呢?就是沒有意的時候,沒有想的時候,我們才可以相信。

  這是一個矛盾吧?是不是?很大一個矛盾。“你說這個事情讓我們相信,讓我們想,要相信汝意,那什麼時候才能讓我們相信呢?”就是讓你永遠也不要相信,你真正的永遠不相信,放下了,你那個意就變成了智慧,它就沒有能想和所想了,不用你動腦子去想了。

  就比如喝水,打開蓋就喝下去了,他不用這個,他連杯都不用,爲什麼不用杯?…

《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二十八章 意馬莫縱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