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是最大的房子,有了“我”就有了身體,這個房子你不能貪哪!“哎呀,我這冷了熱了”,老去照顧它。我們該不該照顧?該照顧。照顧房子,不讓它漏雨,不讓它壞,好讓我們好好地修道。你不是貪戀它,你照顧它,叫它滿足你的想法和欲望,滿足你的貪心,那就害人了。所以我們要遠離這些東西,身體也得遠離。
過去我聽人講過這樣一個故事:在農村,倆人挺好,一起去刨地,可能是往回走的時候,一人把鋤頭往肩膀上一扛,另一個在後面走,這鋤頭一下砸在後面那人腦袋上了,當時就砸個大口子。那個朋友啥話都沒說,不是有黃泥嗎?拿塊黃泥往腦袋上一糊,就回家了,樂呵呵地走了。爲什麼呢?因爲他沒把這個身體當成是自己,沒有因爲朋友碰他的身體,就和朋友翻臉,沒有。他把身體當成一個破房子,誰碰都一樣,碰一下就碰一下呗,他自己弄團泥給糊上就完事了,就這麼樣。
我們就不是那樣,誰碰你一下子,甚至碰你的東西都不讓,何況碰你身體了,那更不讓了。所以不能愛護這個房子,這個房子早晚都得把它毀掉,有別人幫你毀,你要生高興,那是毀你的“我”,毀你的執著,所以你得讓他毀。不要人家碰你一下,你都不讓他動,成天就貪戀這個好是不行的。我們要把這個房子找出來,從我們各個方面找出這個房子,我們以後遠離,這樣的話,有一天我們會成爲阿羅漢的。
好,今天就講到這裏。
※ ※ ※ ※ ※
昨天講了第二十叁章,“妻子甚獄”,就是女人比監獄還要厲害,我們應該看明白。我們出家人首先要抛妻子、抛房舍,一切財都要抛掉,不可保留,保留就障道。有人說:“我心裏不想。”不想是不可能的,因爲你心裏有那個念,現在不想,將來也是個種子。你想不想,都沒有什麼實際意義,因爲這個種子種在裏面,它壞你的善根,你的一切正念都不能生起,你想悟到佛法的清淨也不行,各種法門你都不能入,各種法門都入不了。
特別是密宗,首先你得供養上師。據說有一個人供養了上師很多東西,就有一個老羊,他看這羊有病、身體挺弱,就沒有供養上師。上師說:“你的供養還不徹底。”他說:“我都供養了,什麼東西都供養了。”上師說:“不對,你們家還有只老羊呢。”啊,還有老羊,還得供養,就是這樣。爲什麼密宗講供養?因爲他們都能獲得好處,在修法上確實有所成就,所以他們對這個供養才特別重視。
我們也是那樣,我們有對佛的供養。打藥師七時,外面做成幡,裏面有燈和各種的莊嚴具來供養藥師佛。由于我們的虔誠心,你打這個藥師七,所以特別清淨,和你不供養而打七,就有所不同的。我們虔誠地供養,這樣的話,我們的心裏就會清除障道的因緣。特別是出家,我們要是抛棄世間一切,那就是供養,就是供養佛。
供養就是讓你抛棄你所有的情、你的欲望和你的貪心,這就是供養。不是師父或是佛需要什麼,一切萬物無不在他的心中,只是一微塵而已。他需要什麼?他需要的是我們那個心,不需要那物質。在凡夫來講,覺得物質是個東西,在他來講只是一個影子、一種幻象,是一個不淨的東西。
我們想出塵,首先就要抛棄淫欲、女人、孩子和這個房子,這些財産都得抛去。如果你不去掉,還留一手,你心裏就不幹淨,不管別人知道不知道,你那個心裏是逃不過去的,肯定障道。你光覺得放下了,有時候還是不行的,還得經過真放下。你就算乞一口食物吃,你也不能做貪戀想。
只有這麼不斷地去努力,甚至連住的地方都沒有,你才能真放下。雖然咱們在這有寺廟,你得常想沒有住的地方,我們隨時都可以走的,我們不貪戀。實在是沒有地方了,我們就背著包走了,往天涯海角去了,就是這樣孤苦伶仃。這個心始終處在孤苦伶仃的這個狀態下,沒有什麼保證,最大的保證就是沒有財産,什麼也不要,給也不要,得做這個心。
做這個心,你才有最大的保證,所以天下都去得。如果你有這種心,將來就會成爲一個出塵的羅漢,這了不得,這是佛給印證的。你把財産都放下,把你的這些東西和這個貪戀的心都放下,對物質不再生起歡喜,那將來就是出塵的羅漢。
所以我們時常要檢查自己,特別是自己的物質,也得這樣,別給自己再創造個“家”,本來扔了一個大家,又創了個小家,不能那麼做。東西,除了合理的需要,對修道有利的、必需的留下,沒用的東西不要。就是留著的東西,也隨時做好了布施的准備,當別人需要的時候,我們也要舍給別人,包括自己的皮膚、骨髓、生命,隨時都要抛棄,要獻給所有的衆生,來成就自己的佛道。
常這麼想,我們才會得到清淨心,這時候你對佛法才會生起一個正知正見來,要不你生不起正知正見,說:“我們現在對佛歡喜。”實際上你那不是真歡喜,還是在初步,還沒有生起正知正見。要不對戒律、對各方面你都不會有正確的知見。你要吃叁頓飯,一聽說吃一頓飯,心裏就反感:“幹嗎這樣?這不就餓死了嗎?這樣能受得了?能修道嗎?幹嗎這麼多事,這麼執著?”他生起這種念頭。什麼原因?不是他不想修道,是他吃叁頓飯所造成的,自覺不自覺地,叁頓飯就拉著他,就奔那個知見走了。
摸錢的,他覺得用錢方便,也不知道錢是臭的、是毒藥,他不知道,而且他順著摸錢這種習慣性來理解佛的戒律。佛說:“不允許摸錢,摸錢者非我弟子。”對于這句話,他不敢反對佛啊,怎麼辦?就找方便,開方便,“佛有開方便,末法時期做不到,小小戒可以舍的。”他生起這種知見。並不是他不想得道、不想修,他也不是不想清淨,就是因爲他不知道這錢的害處,就是因爲保留了錢、摸了錢,所以造成這種知見。
我們的知見往往來源于這些習性,我們的思想都是受它左右的。如果你放下了,就會生起一種清淨的知見,那樣才能入佛知見。所以說這個東西是害人的。女人更害人,孩子也是這樣。放不下不行啊!你不能以天下爲家,老惦記著你自己,那就完了。
你出家了,身披袈裟,還惦著你自己的孩子,實際上你不但出家無益,甚至會坑害了你的家庭、孩子。因爲啥呢?你的任務不一樣了,你現在穿著袈裟,你的任務是在以身示法了,以天下爲家,以天下衆生爲父母了,沒有家庭和孩子的概念了。你打著這個旗號,幹自己的事情,想自己的事情,這樣的話,與你這個袈裟就不相應了。不相應的話,你自己受損失,家裏的親人也跟著你受苦難。所以說這個很重要,我們一定要看開、放下,一定要放下。
過去有個皇帝出家了,他的兒子登基以後,聽說他父親當和尚了,可能是父子天性,也可能怕社會上輿論,就去找他。後來父子還真見了一面,他見一個人正在打水呢,打水那人問:“你找誰呀?”他說:“我找誰找誰。”他就問打水那人叫什麼名字,那人隨便說個名字,一支吾就過去了。找了半天沒找到,後來人家告訴他,打水那個就是。你想一想,過去那皇帝出家都知道這不能見的。你不知道,見一面,這個情一旦生起來,會毀了你的,就這麼厲害。
修道越是在緊急的時候,越不能見。特別是在閉關的時候,那個心啊,就是沒人找你,你自己都想見。那個心甚至都想把這個門踹開。那個力量非常大,就像有一種力量往外拽,推你走,要是沒有點定力,就完了。甚至想:“哎呀,壞了,我在這坐著,在這修行,那個孩子或是親人是不是出點什麼事了?被車碰了怎麼辦呢?誰打了怎麼辦呢?我再也見不著了怎麼辦呢?哎呀,我想起個事,我曾經對不起他們。”盡想這些事。甚至想:“我這閉關叁年中間,父母萬一去世怎麼辦呢?我再也見不著父母了,那從小到大的養育之恩哪。”等等的事,全都想出來了、勾起來了。
這心情就波動不停,而且就如同有刀在心裏絞一樣的難受,就想趕緊奔回去,要不奔回去就不行了。那個時候貪戀這個情的心起來了,還給自己找了很多名詞,孝道啊……甚至道也不想修了,就想一腳把門踹開,趕緊回家;或是想回家看一眼,然後再回來修。想盡辦法把這個虛妄的想法降伏住,最後就像自己做了一個夢,啥事都沒有,天下本太平,和你一點兒關系都沒有。你自己一旦毀了道業,你說多可惜?百年難遭遇,不是百年,甚至多少劫才有這麼一次出家的機會,閉關的機會。這剛給你,你就扔掉了。多少人失敗就失敗在這上了。說要閉關,本來答應閉關叁年,閉閉關,閉了一年二年,就跑了,閉幾天不行,跑了。
因爲心裏控製不了這種貪欲的東西,這是什麼原因?就是後路沒斷,你沒把它斷掉。你若斷了,雖然你還是起了一種念頭,馬上就能克服掉的。因爲你原先有斷的念頭,這時候就起了作用。原先你一點斷的念頭也沒有,光是貪戀心,它順著你的貪戀心,那就演呗。那萬物都隨著那風勢,你越扇就越厲害。像雨似的,雨借風勢越刮越重,就是這麼厲害。
這章對我們來講是很重要的,特別是新出家的,這方面你一定要想法斷絕。出家了,什麼人我也不認識,沒有這種東西,不要來找我了,找我也不認識。至于他在哪生活、死活,那都是你自己的事情,和我沒關系。
我所要做的,就是用我的功德去“上報四重恩,下濟叁塗苦”,讓佛來安排你這一切。佛說過“一子出家,九族升天”,剩下的就由佛來安排,和我沒關系,就完事了,清淨自在。而且最後的結果,他們都得好處,沒有不得好處的,不管是活著的、故去的,他們都會借此功德得到好處,所以這是很重要一點,大家在這方面一定要把它悟開。
下面咱們繼續講第二十四章——“色欲障道”。
《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二十叁章 妻子甚獄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