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二十二章 財色招苦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慧的人絕對不會貪財色的。

  看看道宣祖師對這個問題是怎麼講的:(出《淨心誡觀法·誡觀序宗法第二》)

  【誡】夫欲修道,于叁業中,先斷財色二種。若不貪財,即無谄诤。若不貪色,即無熱惱。經曰:背舍離欲,順菩提分,當修身觀。精勤一心,除世貪愛,製伏垢惱,令心清淨。以斷財色,成無漏善根。熏本識中,成無貪種子。漸盡惑染,入賢聖位。今見解法人等,仍貪財色,長養結使。與諸漏相應,惡業系縛,墜叁惡道。經雲:既非道人,又非白衣,無所名也。

  出家人因爲貪財色,你就不是道人,又不是白衣。

  【誡】多求利故,專習唇吻,莊補華绮,戲論诤訟,遞相謗嫉,叁毒轉強,煩惱增長,沈淪苦海,知而故犯,無解脫時,千佛出世,不見不聞。以是因緣,地獄罪畢,受惡龍身。爲盜佛衣食,破戒嗔垢,所得惡果,如《盲龍經》說:即知解義,不救業苦。汝宜依誡,如說修行,隨病對治,隨分解脫,不可口言而得清淨。叁毒五結,何者偏重,先治重者,輕即自瘥。披戒定铠,摧心魔賊。

  “多求利故,專習唇吻,莊補華绮”:就穿著好的衣服,非常華麗,貪著這些衣服。

  “戲論”,專說那些笑話、一些無邊的事情。“诤訟”,互相爭鬥,要不就告狀、打官司。“遞相謗嫉”,互相誹謗。“叁毒轉強”,叁毒越來越重,貪嗔癡越來越重。“煩惱增長,沈淪苦海,知而故犯,無解脫時,”所以說知而故犯,沒有解脫時。

  “千佛出世,不見不聞。以是因緣,地獄罪畢,受惡龍身。爲盜佛衣食,破戒嗔垢,所得惡果。”犯盜,盜佛衣食。

  “如《盲龍經》說:即知解義,不救業苦。汝宜依誡,如說修行,隨病對治,隨分解脫”,就是像《盲龍經》說的,受惡龍身,最後得惡苦,還得下地獄。是先下地獄,再受惡龍身,因爲是盜佛衣食。穿佛的袈裟,你不好好修行,還貪戀這個錢財、財色,最後肯定下地獄。有的人打著佛的招牌搞一些經忏、斂取錢財、騙人……最後的結果不用說,肯定下地獄,下完地獄受惡龍身。我們知道解義,應該“即知解義”。

  “汝宜依誡如說修行。隨病對治隨分解脫。”你只要對治一分,你就解脫一分。在你對治毛病的時候,你只要能對治的時候,就是解脫的時候。什麼是解脫?你只要是能把這個問題克服了,馬上就解脫。解脫,不是說你對治了以後另外再有個解脫,在對治的同時,解脫就在其中。

  “不可口言而得清淨”,那個解脫不是語言所能描述的,不是說說就能得到清淨。“叁毒五結,何者偏重,先治重者,輕即自瘥。”先治重的,輕的自己慢慢就對治了。

  “披戒定铠”,就是以戒律和定爲铠。铠就是古人穿的那個盔甲,有防禦能力,別人砍不進去,打不動你,不能傷你生命。我們以什麼爲铠呢?就得以戒律和定爲铠。“摧心魔賊”,用這個戒定铠,摧心魔賊,這個都是心魔所起來的。

  【誡】一切苦因果,財色爲本。一切樂因果,戒定爲本。然此因果,悉在衆生心微塵中。何故不禁余過,先誡財色?大乘經雲:八萬四千障道罪業,悉因財色以爲根本。何以故?十方衆生,無始已來,爲財相殺者,過微塵數。爲色相殺者,數複過是。道俗二流,爲于財色,今現有一百二十六大地獄中,受千萬種苦。經無量劫,始入畜生餓鬼。缁素二人,同爲財色之所傷害。初持後犯,能免者稀。若有斷者,名菩薩行,名真持戒,名爲賢士,名佛弟子。

  “一切苦因果,財色爲本。一切樂因果,戒定爲本。”這苦因果是財色爲本,一切樂因果戒定爲本。這句話挺好,大家應該記下來,隨時要提醒自己。如果你貪了財色,好像是起了一種歡樂,但是你終得知道是苦因果,將來受苦無窮無盡。實際上,你只要得到財的時候,你那個樂已經失去了。你接受那個五欲之樂,實際上是一種苦,因爲你不太清楚,煩惱已經起來了,你不知道。所以這個是很危險的,它非常微細。

  過去我在本溪茅蓬的時候,有個比丘尼去依止,結夏安居時,她要依止。臨走之前就要供養錢,拿一把錢就來供養。起先我看她還挺像個修道人樣,看到出家人都挺清淨的。她這一供養錢的時候,當時就起了一種特別的反感,覺得這人特別不清淨。手裏拿的不是錢,什麼東西?比屎尿還埋汰的那個東西,就舉著那個東西,當時就給我……當時就是沒好意思把她攆出去,我比劃了一下,因爲止語,不收錢。她說:“我這是給居士的。”我比劃說:居士也不要。她就放炕上了,我就比劃:你趕緊給拿走!因爲她當時在場,我不好意思拿水去涮那個炕,我覺得炕都讓她弄埋汰了。

  本來心情還行,還有點自在,後來這心情被弄得特別煩惱。這一打坐,坐也坐不住了,這腦袋就開始疼,就惡心,就要吐,從來沒有過的事。我說:沒有過這病啊,什麼時候也沒有過這病。就光要吐、頭疼,整整一宿。到第二天,我說:壞了,這修道出魔障了,這個東西太厲害了,這下把我弄得直惡心要吐,都汙染到這麼個程度,就像毒藥似的。我們大家心裏沒有達到這種清淨程度的時候,你感覺不出來。

  後來什麼時候好了呢?上廁所。屎尿那種氣味突然鑽到鼻子裏去了,當時心裏這一下就豁然開朗了,哎呀!一下子就開了。我看這屎尿都比它幹淨多了,這才把這個病治好了,當時這煩惱、惡心全沒有了。

  所以說這個財就是苦因。我們爲什麼認識不到?平時你不清淨的時候,察覺不出來這個東西。財色就是苦的因,都在這裏面擱著呢,你只是沒看著。還沒等你接受,你還不要,它對你的汙染都這麼大,何況你又喜歡,拿到手了,你說他會成什麼樣?我說:你不知道被毒成什麼樣了,甚至都可以下到地獄去了。

  當時沒有一絲一毫要的心,就光看它一眼,都會惡心到那麼個程度,何況又對它喜歡又拿,又不斷地想辦法再去獲取,你說得多惡心?哎呀!我不知道這個人他怎麼過這一生,包括我們也是這樣,過去都是怎麼過的,貪著這些東西,它比屎尿還埋汰。屎尿只能是埋汰衣服、埋汰你的肚腸。它這東西能毀你的法身慧命,要你長期受苦。這苦不堪言,那腦袋疼得惡心,那滋味簡直沒有形容,了不得!而且其中還沒有暫歇一段、清涼一段的時間,沒有!一直就那樣。

  光看一眼,還拒絕了,我都想把地擦了,就這都不好使。何況現在有人還在儲備這些東西或摸這東西,我都不知道他在怎麼活。現在世間人就是這樣,拿這個當成寶貝,他不知道那真是毒藥中的毒藥。

  據說以前有一個香港的僧人到緬甸去,看到那個僧王,他還像在中國似的,拿著錢財去供養人家。那個僧王說:“哎呀哎呀,你怎麼拿這個東西呢?”他非常驚訝。意思是:你是出家人,怎麼可以摸這個東西呢?人家驚訝了,說:“你怎麼摸這個東西?”雖然他也知道你是摸錢財的僧人,但是當你突然拿出來的時候,那個僧王都震驚了:你怎麼可以摸這個?都震驚到這麼個程度。所以說,你摸錢財,怎麼算是一個清淨的僧人?

  所以佛法衰落有時候不在別的,就在于我們自己不努力。我們應該知道這個財色的苦因苦果,應該把這個風氣轉過來。佛法興不興盛,你就從財色上去看。如果斷了財色,佛法馬上就起來,世界就得和平;如果財色斷不去,一切苦果在後面呢!世界戰爭就是因爲財色,不能得道還是因爲財色,所以說財色害人無數。

  “一切樂因果,戒定爲本”,你有了戒,不去摸、不要財色,産生了清淨的定力,你的樂都在後頭呢,那是一種清淨樂,自在。天下到哪都沒有恐懼心,眼睛瞅誰都是正直的,人不會被財色所轉。看到女人,也不會去瞅,也不會隨人轉;人家掏兜,你也不會隨著人轉。你要是貪錢財,人家一掏兜,你就尋思要給你錢呢,人家要是不掏出來,一看掏出來的不是錢,你心裏當時又涼了,人家的一個動作都能把你的心給轉了。如果你不貪財色,你願意怎麼弄就怎麼弄,和我沒關系,你給我,我還煩。

  有很多居士到咱們這來了以後,他有感觸,心裏清淨,說:“這才是真正的出家人哪,我們看到了佛教的希望,我們在這體會到了過去的佛教。”他們的心裏是非常的清淨,雖然他們千說萬說,但關鍵是他們心裏能夠得到暫時地清涼,這就可以了。而且他不至于走死路,不會爲得不到錢財最後去自殺,不能活不下去,他這樣就有能活下去的希望。

  有很多有病的人,特別是精神不正常的人,有時候喝咱們大家誦的楞嚴咒水,他的病就好了。因爲你用不貪財色的心誦出的咒,它就有戒定感應,就有樂因,這個樂因能治他的苦,所以他喝了這水以後,心裏就會透亮。借著佛力,心裏透亮了,有很多的病就開始解脫了,由重轉輕,由輕轉好,就是這樣。這個例子就太多太多了。

  甚至喝一口水,他都會在這得到無比的清涼,而種下這個菩提因。所以咱們誦楞嚴咒,發出去那些楞嚴咒水都給種了菩提因,將來有因緣,都能上這來出家,都讓他出家。衆生很苦很苦的,我們一定要帶好頭,一定要持好戒,我們爲了大衆,應該要這麼做的,這是行菩薩道。

  “然此因果,悉在衆生心微塵中。”微塵,非常細微,這個因果在微細裏,你察覺不出來的。如果我們不常有點清淨心,你就察不出來它的好和壞的關系,因爲它在心微塵中。

  “何故不禁余過,先誡財色?大乘經雲:八萬四千障道罪業,悉因財色以爲根本。何以故?十方衆生,無始已來,爲財相殺者,過微塵數。”像微塵一樣的多,全是爲了財而互相相殺。“爲色相殺者,數複過是。”比這還多。不是爲了色就是爲了財。

  過去有一個纣王,爲了色,最後把國家都毀了。纣王本來是很有才華的一個人,武藝也高強,體力、智慧還都可以,是非常出色的人物,但是被一個女人給騙了,把一個國家給毀了,最後千秋萬代招人罵。還有那個霸王項羽,爲了一個女人最後死在烏江。臨死時還放不下那女的,那女的還騙他,說要跟他一起死。那女人的心裏話:我是逃不脫,如果能逃脫,早跑了,還等著跟你一起死。…

《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二十二章 財色招苦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