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 第二十二章 财色招苦

  第二十二章 财色招苦

  佛言:财色于人,人之不舍,譬如刀刃有蜜,不足一餐之美,小儿舐之,则有割舌之患。

  下面讲第二十二章,“财色招苦”。这个是我们最重要的一课,而且十分重要。大家对这个都有非常的体会才出家的,对这个没有体会的话,他不会出家的。所以说,看破的关键还是在这个上面。“财色招苦”,我们已经受到苦了,所以才知道出离的,但是对苦的根源和财色的害处还不是很明了,我们今天再具体的讲一讲。

  【释】这是第二十二章,指示我们要明白财、色这两个字,它的滋味少,可是伤害却很多。所以有智慧的人,不要像小孩子那样无知识,贪著这个甜味。“佛言,财色于人”:佛说,这世间一个财、一个色,这两种把很多修行人都给害了。修道的人放不下财,就贪财;放不下色,就贪色。你贪财好色,道业是绝对不会成就的。

  这人贪财,现在就没法说,因为现在世界上已经是崇拜金钱主义,人活着都没有缝(出路)。昨天还跟几个人谈到这个问题,有个居士就说:“现在这人哪,精神都不正常,很多年轻的都要“出马”看病,精神恍惚。过去都是岁数大的才去当巫医神汉的,怎么现在连年轻的精神也是这样。”我说:“你不能怪他,怪谁呢?怪现在没有这种德的教育。”(编者注:出马,指某些人利用迷信欺骗人,进行所谓的“鬼神附体”,为人看病,即民间所说的巫医神汉这一类的。)

  现在的这种教育就是个财,有钱的就有了一切,没钱的什么都没有了。谁在讲理呢?就是财在讲理,有钱就有理,没钱就没有理。而且人堕落到这个苦里了,很多的人,特别是性格软弱、心地善良的人,他又不能与别人去争夺钱财,而且能力也有限度,所以他在这里就苦恼,他现在还不明白“财色招苦”的问题。

  你看看现在的人,有时候父子的关系、母女的关系都得拿钱财来衡量,人和人的关系是看在钱财上,什么朋友、道友……都不存在,只看钱财。社会上也是,你有钱你就生存,没钱你就没法生存。一切都是财,离开了财,夫妻俩第二天就要分手,那个跟那个走,这个跟这个走,儿女就扔下了。父和子的关系也是财,有钱呢,就跟你叫父亲;没钱呢,跟有钱的叫父亲。他把钱叫父亲,你没钱,你就不是父亲。

  曾经有一个大学生上美国留学,然后定居。他母亲和父亲听说他结婚了,去看他,可能带了好几万去美国。住了七八天,他就问他母亲:“你什么时候回去?”他母亲当时就急眼了,她说:“我养你这么大,好不容易上这来了,才呆了七八天,你就开始撵我回去了。”不管你怎么说,他也不理她。就是吃饭在一起吃,吃完连话也不跟你说,扭头就走了。把她气得这个伤心,没办法。

  后来她母亲说:“你还我钱,我把你从小养到这么大,你把钱都给我找回来,又上大学,又上美国……”从小养到大,你说得花多少钱?气了一大顿,好不容易把他说了。说了也不行,最后俩人生气,全回来了。就是说,现在的社会就是认钱、认色,娶了妻子有了色,父母那个钱财不能满足他的需要的时候,他对父母就产生了这种厌离心。

  所以说,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为钱色所困,没有道德,不知道钱是害人的,而且认为钱就是唯一的生存方式。他就把钱看成生命一样,没有钱就等于没有生命,所以这样的人就苦恼,在没有前途、没有道德的情况下,他的精神肯定要错乱的。

  人活着就像在一个没有缝的铁锅里,处在黑暗里,钻不出去,多少人被这所困。你若说做坏事,他心地善良,不能去做,他也不能抢银行啊,是不是?银行不能抢,若被关起来,就死了。又不能去骗人,去骗人吧,一个是没有那本领,另外,自己心里也不愿去做。再说,只要是你想骗别人,别人早就想骗你呢,是不是?他也不存在骗人的本钱。女人除非给人做“小姐”或做一些不应该的事情,痛苦万分,她又不甘心。

  从小就已经看到自己没有什么前途了,关键是他这种追求金钱的思想一旦起来的时候,人就没有缝,你说得怎么天花乱坠,对他来讲都是在热锅上煎熬,最后人就变成精神不正常,没有解脱之力。所以说,现在年轻人精神分裂的特别多。主要是心里没有道德,没有解脱之路。

  我说,他们如果能到咱这寺院来,心里就能开一点缝。咱这个僧团为什么没有进入深山去修行?为什么在这?就想给世间留一点缝出来,没有别的意思,让大家从痛苦中能喘口气,从那能出来,别死在那里。咱们不要钱、不摸钱,一切都不要,都舍去,就是给世间留这么一点缝隙。所以佛教能拯救这个,这是我们的责任。

  别看我们人少,说:“人不多呀,我们也没有啥修行呀!”实际上我们以身示法,就能给众生带来清凉。这是很殊胜的任务和职责,所以我们大家要很珍惜这个因缘,一定要在这上给众生做一个清凉的使者,能扇一扇清凉风,让他们在烈火之中有一点暂息的机会,解脱的机会。要不是这样,人就完了,别说成佛道了,就算人活着也很难。

  现在世界上都是战争,战争的目的就是为了钱财。你看发展导弹,目的都是为了钱财。美国打仗就是为了发财,打完一次仗它发一次财,就是为了钱财。那对方对抗也是为了保护钱财。人生存在这个世界,就是难过财色这两关,所以说“财色招苦”,苦不堪言哪!

  这个体会大家都比较深,也看到了人世的冷暖。有钱就是朋友,没钱就不是朋友了,什么也不是。亲属,什么亲属关系?什么都不是。本来还有一点善良心,全被财色给灭掉了,把很多修道人都给害了。为什么把很多修道人给害了?出家,他也不是为了断绝财色而出家的,有时候是为了从另一角度得到满足。本来是好心出家,有的就不知道修道得先断财色,又是发单费又是攒钱,攒来攒去,道没修成,命早就丧尽。他以为在修道呢,自己其实被骗了。

  过去我遇到一个师兄,他平时还真能吃苦,你给他吃什么他都吃,挺吃苦的,年龄也比我大。那回我碰着他,他就告诉我,那是他出家以后,他说:“我现在家里卖房子,卖了三万,我都攒上了。每年的单费,乱七八糟的进项又能攒个一万来块钱,这几年下来估计又能攒几万。我老的时候也就回家自己修了,找个小房。”

  实际上,所谓回家修,就是找个小房自己修。“我这一生,因为有钱,我就能过去了。”打算得挺好,先攒钱后修道。还上咱寺院来过,后来不长时间,我就听说他死了。这个钱财哪去了?就不知道了。人没了,钱财虽存已成他人之物了。所以财色害人就这么快,这才几年的工夫?也就是四五年的工夫,完了!

  想攒钱修道,你永远也修不成道。那个道,就是要去财才能修道的,你要是攒财就招苦。那苦,苦大劲就死了,最后就灭尽了。这个人还没多大贪心呢,他寻思攒个几万就行,攒个几万后,他也不想干别的,就想弄个小房自己去修,命同样就没了。很多修道人就为了这个财,结果就被财害了,被害的人太多太多。佛教的名声之所以有很大的损失,就是因为这个财把人害了。

  前几天,派出所的所长,原先在咱们这里呆过,经常上咱寺院来。到咱这来惯了以后,再到别的寺院去看,他就生气,他说:“这怎么都搞收钱、记账?这太不清净了,佛教哪能搞这样的事?这不是和世间人做生意一样吗?”所以世间人都讥嫌,世间人都不愿意看到这一幕,何况我们修道人本身?你拿钱,你去跟居士——哎!就别说了,这个口都不知道怎么张。那个手怎么能伸出来?手宁可被剁掉了也别去摸这个钱。我们应该永远不摸钱,这个财确实害人。

  这个财包括钱,也包括我们的很多物质。我们穿衣戴帽也是这样,穿衣服要穿破的、要穿坏的,有坏的不穿好的,都得加小心。就一点儿财,一个鞋垫,你贪恋了,将来都是一种贪的漏。所以过去修道都是百一物,没有成双的。为什么?不给自己创造多储的因缘,一点都不创造,都让它们单个的。但我们的根基还差一些,所以给大家预备两套衣服,互相换一换。如果只有一套衣服,大家有的时候做不到。

  (编者注:百一物,一种方法,“百”是个不固定的数目词,指一个僧人所必须的日常生活用品,都以“一”为限,不储备多余的用品。如一个水杯,一根针,一件衣服等。这是一种增上胜法,但并不强制受持,由个人决定发心受持。如果没有受持,有的东西可以储备两件备用,例如储备两套衣服,一套平日穿着,另一套换洗时用,其它的用品以此类推。但如果发心受持以后,则每件个人用品必以一为准,多储备则为违犯。此处的物品都指个人所拥有的用品,不指常住物,以上只是略解,受持百一物有非常详细的作法,请自行参考有关资料。)

  我们应该明白这个“财色招苦”,特别是色,那就更厉害了。但世间人离不开,那本来就是一个火坑,那是地狱坑。有女人的地方就有地狱,有色的地方就是地狱,这个东西是最不净最不净的东西,但是世间人放不下,所以道业是绝对不会成的,放不下是决不会成的。

  【释】“财色于人,人之不舍”:人人都舍不了这个财和色,好像什么呢?这里举出一个譬喻,就“譬如刀刃有蜜”,刀刃上有那么一点点的蜜糖。“不足一餐之美”:分量不够吃一餐饱的美味。“小儿舐之”:看见刀刃上有糖,也不管它有割舌的危险,就用舌去舔它。这就说无知的人贪财色,就好像贪刀刃上的蜜似的。“则有割舌之患”:就有把舌头割断的危险。所以我们对于财色,一定要把它看破、放下,才能得到自在。

  什么是小儿?就是无知的人,没有智慧的人叫小儿。刀刃有蜜,你一舔它,那舌头当然就得被割掉了,为一点儿小蜜就把自己舌头割掉了。那个蜜也不是真正的蜜,是世间痛苦中出现的那么一点暂时的、一种能够让你缓解一下的东西。它不是什么好东西,这就是财色,好像是得到了,好像有个五欲之乐,实际上后面的危险是最大的,后面放着一把利刃,你只要是贪著,舌头就掉,身受大苦。有智…

《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 第二十二章 财色招苦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