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 第二十二章 财色招苦▪P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知道戒律的重要性,是根本。“五年学律,然后学经”,大家已经知道了。

  【诫】律有五部:一、《四分》;二、《五分》;三、《十诵》;四、《僧祇》;五、《解脱》。此五部律,同一毗尼大藏,文相广博,卒难悉识。

  大家也记一下这个,省得我们以后不清楚。第一个是《四分》,第二个是《五分》,第三个是《十诵》,第四个是《僧祇》,第五个是《解脱》。“此五部律”,总的是一个“毗尼大藏”所出。这里面“文相广博”,非常浩瀚,特别多。“卒难悉识”,很难来理解和知道,特别难。

  【诫】今欲知者,财色为宗。能断财色,即名奉律。禁戒清净,发生定慧,成就圣道。知律纲要,故名净心。

  “今欲知者”,我们想明白它,首先应该知道的,今天应该知道的。我们今天讲了这么多,毗尼戒律这么严、这么多,文相非常广博,很难清楚的。你想掌握它,怎么来掌握它呢?就是要知道以“财色为宗”。

  “能断财色,即名奉律。禁戒清净”,你戒律清净了,这可了不得。“发生定慧,成就圣道”,这个很重要。大家一定要清楚,这一段很重要。这么大的戒律首先就是以“财色为宗”,“能断财色”的才是戒律清净者。你有财有色,根本就不是个清净者。

  【诫】偈曰:

  五部戒律中  宗要断财色  修禅观不净  对治自忍抑

  林野叹死尸  内心怀悲恻  我身会当然  贪热即时息

  三毒甚强盛  摧之用智力  衣求破弊衣  食即一坐食

  常行平等心  净意恒质直  若不能如此  袈裟覆荆棘

  首先断财色,这是我们入道的第一关,这关要是不过,你想入道是不可能的。你觉得和你没关系,实际上有绝对的关系,修道不断财色是不行的。

  “修禅观不净”,观不净,观什么不净呢?观种子不净、人身不净,观种种的不净。

  “对治自忍抑”,要采取对治的方法,要忍,要抑制自己。

  “林野叹死尸”,在树林里、野地里看到死尸,我们发生了感叹。

  “内心怀悲恻”,你看看,人不修道,尸体一旦扔下了,也就如此了。人生很快就过去了,一点都不留情。说:“我这个身体是为谁生长的。”都没有用。你为你父母生长的也没有用,也留不住;你为别人生长的,也不好使,也留不住;你为你自己生长的身体,也留不住。那个身体是在不断地生灭,所以你对身体的爱护和留恋是没有意义的,是一种愚痴的行为。我们凡夫就是留恋身体和我们的感受,这正是我们愚蠢的地方。

  特别是看到尸体,心里要思惟,你说你贪钱财,死了你给谁呀?是不是?有什么用?贪女色,你死了又有什么用?一点用也没有。为什么有生有死?就是因为我们贪财色。你不贪财色,它就会解决这些问题;你贪了财色,生死就跟着你了,将来你就会像林野的尸体一样。就这么可怕,毫不留情面。那个尸体为什么现前,你为什么能看到?那就是将来的你,你就那样,你要是不修道,将来就是这样。所以说,非常可怕。我们应该“内心怀悲恻”,应该清楚,看看众生是多么可怜,要有慈悲心、恻隐之心。

  “我身会当然”,我们的身体将来也会这样。

  “贪热即时息”,我们若是这样去考虑、想和观察,知道要断财色、不净、对治和忍辱,又看到尸体了,我们心里生起了这个悲心,悲尸体、悲自己,明白了生死无常,什么原因造成的?就是财色二字。我们还应该知道,这个尸体就是我们将来的下场。你如果这么样观察,贪的热恼、贪嗔痴的热恼、贪财贪色的热恼,马上就息了,即时就息了,我们就得这么对治。

  “三毒甚强盛”,贪嗔痴非常强盛,它给人贪恋,它有个贪恋在里面。要是毒药搁那块,大家都不吃。因为啥呢?他知道那个苦,大家都知道有毒,他不吃;但三毒不是,它外面抹了很多好吃的东西,有诱惑力,内外勾结,它非常强盛。你看,干别的不行,你要是干贪嗔痴,那个可快了。你修道,一天迈不了一步,你要是贪嗔痴,一天能迈上一万步,它俩没法相比。人这个习性顺着贪嗔痴,走得可快了,就像下山似的。上山难,下山可容易,一轱辘就到底了。

  “摧之用智力”,想克服三毒,得用智慧去摧灭它。

  什么是智慧力呢?那就是“衣求破弊衣”。穿衣服得穿破衣服,你别求好的,穿百衲衣。要是谁给你件破衣服,你简直高兴死了。你别贪恋这个衣服,你只要有一念贪恋,那个“林野尸体”将来就是你。你若想那个“林野尸体”不是你,第一个,你先别穿好衣服,见好衣服,你都要给它补,就算是非常新的,你要给它点上点,要补它一小块,这叫“作净”,这叫法。你以为这是开玩笑,这不是,这是佛的戒律。就是最新的衣服,你要给它点上点,要给它作净,这才行,否则的话,我们穿新衣服的时候就犯戒了。

  “衣求破弊衣”,得求,不是说那衣服在那地方,等着我去干吗,你得不断地想这个——求,怎么让它变旧。“等我穿破了再说吧。”那还行?等那新衣穿破了,这段时间怎么办?那你就可以贪了?一念都不能贪的!是不是?你这段时间怎么办?这么长时间。要是一年才能穿破,你还不得先贪一年?一念都不允许,何况贪一年!得求。

  “衣求破弊衣”。刚才不是告诉你了?点上点,补上一小块。你要是觉得不好意思,你找一个地方在里面补上,你也得补上。鞋呢,让别人给你先穿一穿,他穿完了你再穿,你不穿新的,永远不穿新的,永远不要新的。不要好的,要好的不行,要好的你就不算修行人了,有一念要好的心都不行。说:“我以后再慢慢破。”那都不行的。“我刚出家。”刚出家怎么的?刚出家的也得行佛的法,刚出家就不行佛法了?

  吃呢,“食即一坐食”,一坐食就是日中一食,这是我们的根本戒。

  亲舟师有事路过,到河北弘川律师那去了一趟。弘川律师听说咱们的持戒情况以后,特别的称赞,他说:“我从台湾来到大陆,你们这道场是第一个。”第二天早上,亲舟师要走,包都背起来了,搁那寮房要走。弘川律师就去看他了,干吗呢?叫他给讲法。亲舟师说:“我不能给你讲,我哪有资格讲法。”在人家大律师面前,我们可以讲法吗?说:“你得讲,讲一讲你师父为什么不让人上佛学院,还有你们的做法,都要给大家讲一讲。”后来,亲舟师实在推不出去了,就说:“你要是实在让我讲,我只能谈体会。”弘川律师也就同意了。

  亲舟师就去讲了,弘川律师也在那听。快到中午的时候,弘川律师才知道上午还有个会,他连开会都给忘了。给大家讲完,大家生起挺大欢喜,其中有几个就要跟着他来。后来亲舟师说:“那不行,你想上我们那去,必须经过你师父同意。你师父不同意你上我们那,我们是不能收的。”弘川律师也说了,他一是要上咱们这来看一看,而且还要派徒弟上咱们这来参学。

  就是说,咱们借了谁的光?就借了佛的戒律的光,咱们的修行才到哪呀,是不是?人家都是老修行,咱们才开始走这么一步。所以说,如果你持佛戒,你不想要名和利,它自然就给你。给你的,你越不要,它越明显;越明显,你越不要,你的道业就会不断地前进。所以说,衣服求破衣服,食即是日中一食,一坐食,不能起座,而且是不过午。过了午怎么办?就饿着,没有别的开缘,这是佛的根本戒律。

  行呢,就是“常行平等心”。什么是平等心?就是一切众生皆是自己的父母、未来诸佛;以平等心对待每个人,你身边的道友、师兄弟,你都要尊敬爱护;他吃不上一口饭,你都得惦在心上;冷了、热了,你都得想着,得有这种心。说话,别伤着人家,别刺激人家,有问题慢慢说,语言柔和,你伤人家的心不是等于伤了你自己的心吗?不能伤人家。我们都得互相的关心和爱护,“常行平等心”,那才行的。

  这个平等心不是那么好求的,但是你不求不行,你得求、得行,常常行。对一个小虫子你都得行,就是对死去的虫子你都得行,何况人了,是不是?你要是不行,那你就没有平等心,应该有平等心。这个平等心就是恭敬心。平等心不是这样,说:“师父,我和你俩平等啊,见到师父,我也不行礼了,也不合掌了,咱俩都平了。”那不是平等心,你恭敬师父才是平等心,你别把平等心当成你的工具了。

  小的不尊重老的也不行,说话尽呛着老的,“咱俩平等啊,你也是师兄弟,我也是师兄弟,别看我小,我和你平等,师父告诉我,要行平等心。”平等心就是尊重别人,这才是平等心。岁数大的要爱护小的,小的要尊重老的,有谦有让,这才是平等心。什么是平等心?依教奉行是平等心。为什么说依教奉行是平等心呢?谁能说一说?

  弟子:没有分别。

  对喽!依教奉行就是不让你分别,不分别是离一切相,离一切相才是真正的平等心,一切都是为它做的。你恭敬别人就是离一切相,首先得离开你那个相。你不恭敬别人的时候,你的我相已经增加了,“我”是坚固的;你恭敬别人的时候,实际上在离我相。明白这个道理吗?你明不明白这个道理?

  弟子:就是对治自己的我相,我相是最厉害的,平等是最大的利益。

  哎!对对对……就是来对治我相的。

  你恭敬别人,那别人就想:“你看看,这个人还拿我做标杆,他要把自己那个相扔出去了。你恭敬我,我也不受,我也得恭敬你,我还给你。你恭敬我,我这骄慢一下就起来了,那我相不就跑我身上来了?那不行。我还得恭敬你,咱俩都恭敬。”这个相就没了。

  别他一恭敬你:“啊,太好了,我受着吧,谁让你是小的,就得恭敬我。”你完了。他把这个我相送出去,你却捡回来了,那就不合适了,是不是?应该“哎呀,你是小的都懂得恭敬,好好,真了不起。”同时还要爱护小的,这样的话,我相就送出去了。俩人都要送出去,这才行的。不要人家一恭敬你,得了,你把它拿回来了,这就不合适了。

  要常行平等心,一个是恭敬别人,另外再依教奉行。不管大和小,你都要去依教奉行;你只要依教奉行,本身就是无我,…

《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 第二十二章 财色招苦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