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二十二章 財色招苦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知道戒律的重要性,是根本。“五年學律,然後學經”,大家已經知道了。

  【誡】律有五部:一、《四分》;二、《五分》;叁、《十誦》;四、《僧祇》;五、《解脫》。此五部律,同一毗尼大藏,文相廣博,卒難悉識。

  大家也記一下這個,省得我們以後不清楚。第一個是《四分》,第二個是《五分》,第叁個是《十誦》,第四個是《僧祇》,第五個是《解脫》。“此五部律”,總的是一個“毗尼大藏”所出。這裏面“文相廣博”,非常浩瀚,特別多。“卒難悉識”,很難來理解和知道,特別難。

  【誡】今欲知者,財色爲宗。能斷財色,即名奉律。禁戒清淨,發生定慧,成就聖道。知律綱要,故名淨心。

  “今欲知者”,我們想明白它,首先應該知道的,今天應該知道的。我們今天講了這麼多,毗尼戒律這麼嚴、這麼多,文相非常廣博,很難清楚的。你想掌握它,怎麼來掌握它呢?就是要知道以“財色爲宗”。

  “能斷財色,即名奉律。禁戒清淨”,你戒律清淨了,這可了不得。“發生定慧,成就聖道”,這個很重要。大家一定要清楚,這一段很重要。這麼大的戒律首先就是以“財色爲宗”,“能斷財色”的才是戒律清淨者。你有財有色,根本就不是個清淨者。

  【誡】偈曰:

  五部戒律中  宗要斷財色  修禅觀不淨  對治自忍抑

  林野歎死屍  內心懷悲恻  我身會當然  貪熱即時息

  叁毒甚強盛  摧之用智力  衣求破弊衣  食即一坐食

  常行平等心  淨意恒質直  若不能如此  袈裟覆荊棘

  首先斷財色,這是我們入道的第一關,這關要是不過,你想入道是不可能的。你覺得和你沒關系,實際上有絕對的關系,修道不斷財色是不行的。

  “修禅觀不淨”,觀不淨,觀什麼不淨呢?觀種子不淨、人身不淨,觀種種的不淨。

  “對治自忍抑”,要采取對治的方法,要忍,要抑製自己。

  “林野歎死屍”,在樹林裏、野地裏看到死屍,我們發生了感歎。

  “內心懷悲恻”,你看看,人不修道,屍體一旦扔下了,也就如此了。人生很快就過去了,一點都不留情。說:“我這個身體是爲誰生長的。”都沒有用。你爲你父母生長的也沒有用,也留不住;你爲別人生長的,也不好使,也留不住;你爲你自己生長的身體,也留不住。那個身體是在不斷地生滅,所以你對身體的愛護和留戀是沒有意義的,是一種愚癡的行爲。我們凡夫就是留戀身體和我們的感受,這正是我們愚蠢的地方。

  特別是看到屍體,心裏要思惟,你說你貪錢財,死了你給誰呀?是不是?有什麼用?貪女色,你死了又有什麼用?一點用也沒有。爲什麼有生有死?就是因爲我們貪財色。你不貪財色,它就會解決這些問題;你貪了財色,生死就跟著你了,將來你就會像林野的屍體一樣。就這麼可怕,毫不留情面。那個屍體爲什麼現前,你爲什麼能看到?那就是將來的你,你就那樣,你要是不修道,將來就是這樣。所以說,非常可怕。我們應該“內心懷悲恻”,應該清楚,看看衆生是多麼可憐,要有慈悲心、恻隱之心。

  “我身會當然”,我們的身體將來也會這樣。

  “貪熱即時息”,我們若是這樣去考慮、想和觀察,知道要斷財色、不淨、對治和忍辱,又看到屍體了,我們心裏生起了這個悲心,悲屍體、悲自己,明白了生死無常,什麼原因造成的?就是財色二字。我們還應該知道,這個屍體就是我們將來的下場。你如果這麼樣觀察,貪的熱惱、貪嗔癡的熱惱、貪財貪色的熱惱,馬上就息了,即時就息了,我們就得這麼對治。

  “叁毒甚強盛”,貪嗔癡非常強盛,它給人貪戀,它有個貪戀在裏面。要是毒藥擱那塊,大家都不吃。因爲啥呢?他知道那個苦,大家都知道有毒,他不吃;但叁毒不是,它外面抹了很多好吃的東西,有誘惑力,內外勾結,它非常強盛。你看,幹別的不行,你要是幹貪嗔癡,那個可快了。你修道,一天邁不了一步,你要是貪嗔癡,一天能邁上一萬步,它倆沒法相比。人這個習性順著貪嗔癡,走得可快了,就像下山似的。上山難,下山可容易,一轱辘就到底了。

  “摧之用智力”,想克服叁毒,得用智慧去摧滅它。

  什麼是智慧力呢?那就是“衣求破弊衣”。穿衣服得穿破衣服,你別求好的,穿百衲衣。要是誰給你件破衣服,你簡直高興死了。你別貪戀這個衣服,你只要有一念貪戀,那個“林野屍體”將來就是你。你若想那個“林野屍體”不是你,第一個,你先別穿好衣服,見好衣服,你都要給它補,就算是非常新的,你要給它點上點,要補它一小塊,這叫“作淨”,這叫法。你以爲這是開玩笑,這不是,這是佛的戒律。就是最新的衣服,你要給它點上點,要給它作淨,這才行,否則的話,我們穿新衣服的時候就犯戒了。

  “衣求破弊衣”,得求,不是說那衣服在那地方,等著我去幹嗎,你得不斷地想這個——求,怎麼讓它變舊。“等我穿破了再說吧。”那還行?等那新衣穿破了,這段時間怎麼辦?那你就可以貪了?一念都不能貪的!是不是?你這段時間怎麼辦?這麼長時間。要是一年才能穿破,你還不得先貪一年?一念都不允許,何況貪一年!得求。

  “衣求破弊衣”。剛才不是告訴你了?點上點,補上一小塊。你要是覺得不好意思,你找一個地方在裏面補上,你也得補上。鞋呢,讓別人給你先穿一穿,他穿完了你再穿,你不穿新的,永遠不穿新的,永遠不要新的。不要好的,要好的不行,要好的你就不算修行人了,有一念要好的心都不行。說:“我以後再慢慢破。”那都不行的。“我剛出家。”剛出家怎麼的?剛出家的也得行佛的法,剛出家就不行佛法了?

  吃呢,“食即一坐食”,一坐食就是日中一食,這是我們的根本戒。

  親舟師有事路過,到河北弘川律師那去了一趟。弘川律師聽說咱們的持戒情況以後,特別的稱贊,他說:“我從臺灣來到大陸,你們這道場是第一個。”第二天早上,親舟師要走,包都背起來了,擱那寮房要走。弘川律師就去看他了,幹嗎呢?叫他給講法。親舟師說:“我不能給你講,我哪有資格講法。”在人家大律師面前,我們可以講法嗎?說:“你得講,講一講你師父爲什麼不讓人上佛學院,還有你們的做法,都要給大家講一講。”後來,親舟師實在推不出去了,就說:“你要是實在讓我講,我只能談體會。”弘川律師也就同意了。

  親舟師就去講了,弘川律師也在那聽。快到中午的時候,弘川律師才知道上午還有個會,他連開會都給忘了。給大家講完,大家生起挺大歡喜,其中有幾個就要跟著他來。後來親舟師說:“那不行,你想上我們那去,必須經過你師父同意。你師父不同意你上我們那,我們是不能收的。”弘川律師也說了,他一是要上咱們這來看一看,而且還要派徒弟上咱們這來參學。

  就是說,咱們借了誰的光?就借了佛的戒律的光,咱們的修行才到哪呀,是不是?人家都是老修行,咱們才開始走這麼一步。所以說,如果你持佛戒,你不想要名和利,它自然就給你。給你的,你越不要,它越明顯;越明顯,你越不要,你的道業就會不斷地前進。所以說,衣服求破衣服,食即是日中一食,一坐食,不能起座,而且是不過午。過了午怎麼辦?就餓著,沒有別的開緣,這是佛的根本戒律。

  行呢,就是“常行平等心”。什麼是平等心?就是一切衆生皆是自己的父母、未來諸佛;以平等心對待每個人,你身邊的道友、師兄弟,你都要尊敬愛護;他吃不上一口飯,你都得惦在心上;冷了、熱了,你都得想著,得有這種心。說話,別傷著人家,別刺激人家,有問題慢慢說,語言柔和,你傷人家的心不是等于傷了你自己的心嗎?不能傷人家。我們都得互相的關心和愛護,“常行平等心”,那才行的。

  這個平等心不是那麼好求的,但是你不求不行,你得求、得行,常常行。對一個小蟲子你都得行,就是對死去的蟲子你都得行,何況人了,是不是?你要是不行,那你就沒有平等心,應該有平等心。這個平等心就是恭敬心。平等心不是這樣,說:“師父,我和你倆平等啊,見到師父,我也不行禮了,也不合掌了,咱倆都平了。”那不是平等心,你恭敬師父才是平等心,你別把平等心當成你的工具了。

  小的不尊重老的也不行,說話盡嗆著老的,“咱倆平等啊,你也是師兄弟,我也是師兄弟,別看我小,我和你平等,師父告訴我,要行平等心。”平等心就是尊重別人,這才是平等心。歲數大的要愛護小的,小的要尊重老的,有謙有讓,這才是平等心。什麼是平等心?依教奉行是平等心。爲什麼說依教奉行是平等心呢?誰能說一說?

  弟子:沒有分別。

  對喽!依教奉行就是不讓你分別,不分別是離一切相,離一切相才是真正的平等心,一切都是爲它做的。你恭敬別人就是離一切相,首先得離開你那個相。你不恭敬別人的時候,你的我相已經增加了,“我”是堅固的;你恭敬別人的時候,實際上在離我相。明白這個道理嗎?你明不明白這個道理?

  弟子:就是對治自己的我相,我相是最厲害的,平等是最大的利益。

  哎!對對對……就是來對治我相的。

  你恭敬別人,那別人就想:“你看看,這個人還拿我做標杆,他要把自己那個相扔出去了。你恭敬我,我也不受,我也得恭敬你,我還給你。你恭敬我,我這驕慢一下就起來了,那我相不就跑我身上來了?那不行。我還得恭敬你,咱倆都恭敬。”這個相就沒了。

  別他一恭敬你:“啊,太好了,我受著吧,誰讓你是小的,就得恭敬我。”你完了。他把這個我相送出去,你卻撿回來了,那就不合適了,是不是?應該“哎呀,你是小的都懂得恭敬,好好,真了不起。”同時還要愛護小的,這樣的話,我相就送出去了。倆人都要送出去,這才行的。不要人家一恭敬你,得了,你把它拿回來了,這就不合適了。

  要常行平等心,一個是恭敬別人,另外再依教奉行。不管大和小,你都要去依教奉行;你只要依教奉行,本身就是無我,…

《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二十二章 財色招苦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