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他還以爲幹嗎呢,其實是死都不放過他,死也得拽著他死。最後霸王就沒辦法,只得隨她死去了,就因爲貪戀色。這個色害人無數,特別是修道,財色都是最大的漏洞。這個漏洞不堵,你想得道,不可能的,所以說先斷財色。
“道俗二流,爲于財色,今現有一百二十六大地獄中,受千萬種苦。”因財色而現有多少地獄呢?有一百二十六大地獄,還是大地獄,就這麼些。
“受千萬種苦,經無量劫,始入畜生餓鬼。”這時間沒完沒了了。“缁素二人,同爲財色之所傷害。初持後犯”,剛開始還能持戒,後來就犯了。特別是修道,修修道就還俗了,爲了財色就走了。“能免者稀”,能免于財色的太少了,太少太少。所以大家一定要堅持住,千萬不能叫財色給騙了。
“若有斷者,名菩薩行,名真持戒,名爲賢士,名佛弟子。”佛說,你不斷財色、摸財、要錢,不是我弟子。佛不承認你,雖然你說了各種方便,無論你怎麼講,你講啥?財色在你手裏,佛也不承認你。是你自己講,那不是佛講的。
說:“我這不行啊,現在是末法時期了,有種種因緣不方便,我得摸錢。沒有錢,我就沒法坐車,沒法達到目的,或是沒法怎麼怎麼的……”你說一千遍,佛也不承認你是佛的弟子,你只是在狡辯,騙不了人的,你只能騙騙你自己就是了,騙別人都騙不了。你摸錢,你還說幹淨。我是知道那東西是苦的根本,不可能是幹淨的。所以說,如果不斷財色,絕不是佛的弟子,我是不承認,他怎麼說,我也不會承認,佛也不會承認的。
【誡】財色二事,相欲似輕,感罪尤重。河沙诳惑,由財色起。此之二過,能壞君臣、師徒、夫婦等,亦壞內外親族、朋友、知識。若離財色,更無世間,人天脫苦,聖凡同贊,諸漏滅盡,進至佛果。爲此先誡財色二種,因色生驕,因財生吝,驕而且吝,雖有余德,亦不足觀。先斷財色,使功行成立,後聽經論,即是入道次第也。言逆行疾,故名淨心。
“財色二事”,這兩種事。“相欲似輕”,這個相好像沒有殺人那麼重。“感罪尤重”,但它引起了各種重罪的發生。你看看,爲財色而殺人的,那太多太多,最後死的人也太多了。感罪尤重,下地獄。
“河沙诳惑”,就是說我們有那麼多的妄想和惑根。“惑”:疑惑和迷惑;诳:虛诳。“河沙”就是恒河沙。我們知道印度有一條非常長的河,叫恒河。它有多寬呢?寬四十裏地,這個河有這麼寬。而且那個河沙非常細,比我們這的河沙細多了,就像細面似的,比細面稍粗一點,那麼小的、非常細的沙子。
“河沙诳惑”,我們這個惑就是虛诳,就是罪業的意思。虛诳和惑根有多少呢?就像恒河沙那麼多,無邊無數。我們現在覺悟不出來,說:“我沒有,我就打一個妄想、兩個妄想。”你不知道,這都是“河沙诳惑”起的作用,一會兒這起來,那就滅了。在你不能察覺的時候,不知道滅了多少次,不斷地起了多少次,你都不清楚。這些東西都是從哪引起來的呢?有些愚知愚見都是由財色引起。
“此之二過,能壞君臣、師徒、夫婦等。”能壞君臣,你看爲財色的,最後那個帝王叫人給推翻了。有的帝王貪著財色,最後被人推翻了,國家也喪失了;被滅九族的,這太多了。師徒之間也因爲錢鬧不和,“這師父有錢不給我”,這就不和了,老惦記師父的錢。他也不是尊重師父,是尊重那個錢,把師父看成錢的化身,有錢就是師父,沒錢就不是師父,所以師徒相爭。還有世間的夫妻,現在更是那樣,有了錢那就是夫妻,沒錢就散,散了幹嗎呢?各自奔錢去了。男人不像男人,女人不像女人,我就不說了,因爲這太不好聽,沒啥意思,說他們都髒咱們的口。
“亦壞內外親族、朋友、知識”,也可以壞內外的親族、朋友。你看看,爲了錢財,最後親屬之間也騙,親人也騙、父母也騙、兄弟也騙、姐妹之間也騙、朋友之間也在騙。我們可能都有感觸,是不是?都是爲了錢財,有錢呢,都是朋友,上你家去了;沒錢,他一個也不來。
不說人家,就說我們自己吧,這家太窮我們也不去,怕人家跟咱借錢,是不是?做朋友也是這樣,一看人家窮就瞧不起人。就是這樣,所以說能“壞內外親族、朋友、知識”,自己也壞,別人也壞,都是爲了錢財。特別是障礙不能接近一些善知識,我們不能接近善知識,因爲交往都是看在錢的面子上、財色的面子上,就算有了朋友,最後也翻臉。
“若離財色,更無世間”,如果我們能離開財色,更無世間。什麼是世間?財色就是世間,你離開財色,就不存在世間這個問題。你說:“這麼簡單?”但是這麼簡單,人還是放不下、看不破。你離開了財色,就跳出世間了,這個世間就是財色組成的。所以我們今天能出家,能持這個不捉金錢戒,我們應生大歡喜。我們持戒,就在跳出世間。怎麼跳出世間?你要是貪戀這個,就是世間;不貪戀,就是跳出世間,就沒有世間了。
“人天脫苦,聖凡同贊”,“人天脫苦”,你不受人間的苦,也不受天上的苦,都能離苦,離這兩種苦。你別看這好,也能脫苦。“聖凡同贊”,不光聖人稱贊,連凡夫都稱贊。這咱們大家都有點體會,咱們遇不到聖人,最起碼的,我們看到了老百姓那點歡樂和真誠,到這裏稱贊一句。
說老實話,我心裏非常高興,高興他們能夠在這裏認識到錢財沒有用,而且還認識到錢財害人。只要認識這麼點,他就妥了,他就不至于走上極端,不能去自殺,不能去搶銀行,是不是?實在了不起,還可以出家,是不是?若不能出家的還可以艱苦生活,不再貪戀那裏了,他心裏有點縫。我一聽他們說“不要錢太好了”,我非常高興。
他只要念上一句:“不要錢太好了,這地方不收錢,這不收錢太好了!”就這一句,給他種下個善根,因爲他在腦子裏已經有“不要錢是好的”。過去,他的意識概念就是“沒有錢不能活”,這時候腦子裏突然種下一個“沒錢才好呢”,你說,這不是給他種下善根了嗎?是不是?這是感到佛的戒律太清淨了、太好了。
“諸漏滅盡”,這是說遠離錢財可以達到諸漏滅盡。“進至佛果”,直接就可以進至到佛果去,佛的果位。要想“進至佛果”,“爲此先誡財色二種”,第一個要斷的就是財色。“因色生驕”,就是說貪色者生驕,因色而生出這種情和驕慢,爲了達到這個目的而矯情做作。“因財生吝”,本來是一種清淨的布施心、舍我的心,但爲了發財,最後變成什麼呢?吝啬,不肯布施了,那是“我”在堅固。
“驕而且吝”,一個人如果有這兩種毛病。“雖有余德”,就是還有很多好的地方,這人還能做這個事情、能辦那個事情或是等等的事。“亦不足觀”,沒有什麼了不得的東西,因爲有這兩個,已經把整個都破壞了。雖然有余德,還有其它一點小小的優點,但因爲有這兩條,就不值得你去學習,你應該是遠離。所以說,我們要清楚這個。
“先斷財色,使功行成立。”你斷了財色,這個功行才能成立。就是我們有了定力,在這裏有所成就。成就什麼呢?財色對你不再起變化了,不再能誘惑你了。第一個是“先斷財色,使功行成立”,“後聽經論,即是入道次第也。”應該這麼修。第一步,先斷財色。你不斷財色,想修行,想聽經論,那都是聽不清楚、聽不明白的。
你所謂的能講出來,那也不是從心裏講的,那都是從嘴上講的。你說你修行,財色都斷不了,你跟誰說修行?是不是?你只是在唬人,欺騙人。入道的次第,第一步就是先斷財色,你把這斷了,這就是入道、開始。什麼是入道?你不要另外找入道,就是除你這些毛病習氣,這就是入道。
“言逆行疾,故名淨心。”雖然言是逆于耳,但是我們修行起來非常快,只要這樣做,我們的心就會淨了。
【誡】偈曰:
煩惱如河沙 先斷惡二種 一財二是色 死時神不恐
吉羅須護持 況言犯四重 叁聚戒清淨 布薩心喜踴
鄙夫愛財色 誡汝斷貪著 由財叁世苦 因色入火镬
色能障聖道 財能令行薄 審谛自看心 知貪是狂錯
智避如火坑 頑愚不嫌惡 若犯當悔除 除已更勿作
一切有形類 終歸填溝壑 持戒禁情苦 後受大安樂
這個偈非常好,讓我們知道入道的次第,怎麼修行,告訴我們怎麼用心。前幾天講了怎麼用心的問題,大家都知道要無念,不打妄想,怎麼樣去空人我。但是光那樣還不行,我們還要斷財色,不要給自己留後門。這個東西你要是不斷,你的妄想是不會滅掉的,它就是生起妄想的根子。你若不信,你兜裏有錢你就生恐懼。
有一個人出家了,自己還儲備一點錢,在別人那放著,放著放著,最後還俗了。因爲啥?本來他不應該還俗,但是他就是因爲對這個財放不下。他以爲沒啥事,實際上,那個妄想就是因爲這點錢財而生起來的,起來了以後老惦記著,他那個思想就不正了。他沒把自己後路堵住,要是堵住,就不會退道了。一念財色,最後造成個大漏洞,就走了。你說,那點錢財夠幹什麼?連半年都過不去,連一個月都過不去,啥東西都沒有。就算你有,夠過一輩子,又能咋地?生命無常的事情,很快就完了,所以說你必須斷財色。
我們出家也是這樣,出家,我就和世間家沒有聯系了。財色,你別再給我,給我也不要,給我,我就往大海裏扔。我不要這個東西,和我沒關系,絕對不要,誰給我也不要,我永遠和你這沒有關系,你願意給誰給誰,那都和我沒關系,多潇灑呀!人生就得這麼下決心,把決心下得死死的。絕對得斷,你不斷,那妄想就起來。
當然,剛一開始斷的時候,心裏也是不割舍的,“這玩意萬一有點用呢?都是摸慣了的東西,這手花錢都花得習慣了,斷那玩意也挺難受。”就是因爲難受,我才斷的,我斷的就是這個難受,你越難受我越斷你。必須把這個錢色得斷盡,不跟它聯系。另外還有什麼女人,你願意找誰找誰,和我沒關系,你死活都和我沒關系。什麼“我將來再度你”了,這話你都別跟我講,和我沒關系…
《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二十二章 財色招苦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